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大学两名校级领导因基建项目的腐败案落马,引起全社会的巨大震撼。其实,熟悉高校情况的人,却一点都不感到意外。
这些年来,高校早已不是十多年前的清水衙门了,最不缺少的就是钱。国家财政拨款多了,各种专项资金多了,尤其是过去对学生的巨额补贴转为高额收费,因此楼堂馆所一座比一座气派。
几年前,我所在的学校先后出现两座号称“亚洲第一”的教学楼。今年,还有相当多教室因自习学生实在太少,为节约用电而关闭。学校曾有一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校门,四个大四方柱的门墩与欧式的主楼相配,不失典雅与端庄,近半个世纪里一直是学校的标志。可后来新校长上任,还是忍不住折腾起来,花了上千万元,立起一座流行于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那种校门,其显著特征是校名仰卧横躺在大门前。
大学的支柱是人们的智慧追求,是人们的内在涵养,是迷漫在校园里的文化氛围,因此大学人的自信无需外表与门面的支撑。然而,中国的大学却最需要门面与排场的支撑。近年来大楼之气派,装饰之豪华,广场之空旷,场面之铺张,令十年前毕业出去的学生目瞪口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的内在文化是空洞的、虚无的。
我去过欧洲最古老的中世纪大学,在意大利的博罗尼亚,那里的砖式建筑很多已非常老旧了,有的只剩下残垣断壁,实在撑不起来的,才搞一根水泥柱顶起。而与这种外表上的“穷酸”相配的是,每一座建筑里面,却有丰富得令人叹为观止的内容。我随意进入一座地质学博物馆,里面浓缩了全球所有的地质奇观,甚至可以找到我家乡湖南某地的石头标本。在另一个阴暗窄小的空间里,我看到两座真人大小的雕像,走近一看,一个是但丁,一个是哥白尼,都是该校校友,这要在我们这里,得专门建两个巨型广场才容得下!多少高校动辄几千万、上亿元的工程,有多少真正浇灌到了大学精神的根基上,落实在教师们的学术研究上,落实到大学生心智的成长过程中?你若了解高校里普通教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工作,就知道那些真正有内容的事情往往是缺钱的。
就在武汉大学,几年来,我应学生邀请,去做过不下十次讲座。这些学生组织都由学校相关机构指导和管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经费,别说讲酬,多数时候还要主讲人自己负担往返的车费。其他高校的情况也大致类似。
学生欢迎的第二课堂本来应当是一种常态,这是他们作为一个大学生,尤其作为大学生组织的特权,而不是管理机构的开恩。早期博罗尼亚大学,校长就是学生会的会长,请哪些老师讲课,怎么付讲酬,都是会长与老师商议决定。学校应当制度性地支付学生们充分的活动经费,这是国家经费、学生学费的正当用途。真正的现代大学,专业也是自选的,大多数课程都是选修课,听讲座更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而中国高校极少有真正的选修课,大多数课程都是强加的,因而令人生厌。
十多年前,我主持学校的人文讲座,三年里共办300多期,却只花了学校6万多元。而新千年来临之际,学校花40万元办了一场演唱会,邀请一些娱乐媒体炒出来的二三流歌星和主持人,每人数万元出场费。
这些年,无数场热闹张扬的校庆纷纷上演,大学为此一掷千金。在一场场娱乐狂欢的背后,大学精神如同那满地的纸屑被抛洒、被遗弃、被扫掉。大学教授竟以与二、三流的歌手站在一起为荣耀,大学精英们需要娱乐明星的光芒来衬托,可见作为一个民族智慧灯塔的大学,已经沦落到何等地步,作为社会理性与良知代表的学术领袖,自卑、空虚、无聊到何等程度。
奢华与小气,如此奇怪地杂合在中国高校里。多少大型建设项目纯粹是花架子,有多少钱在花架子背后的腐败中漏掉,又有多少需要滋润的智慧孕育在干涸中夭折,原因在哪里?很简单:所有的奢华都是背靠不受制约的权力,与之相伴随的总是个人的贪欲与腐败;所有的小气都是针对无权无势的普通师生,哪怕是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最紧迫的工作需要。
人们忘记了,真正的大学是一个文化机构,钱买不来大学精神,但钱必须用在正道上,否则将是一个民族灵魂深处的致命伤害,因为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
(选自《中国青年报》)
这些年来,高校早已不是十多年前的清水衙门了,最不缺少的就是钱。国家财政拨款多了,各种专项资金多了,尤其是过去对学生的巨额补贴转为高额收费,因此楼堂馆所一座比一座气派。
几年前,我所在的学校先后出现两座号称“亚洲第一”的教学楼。今年,还有相当多教室因自习学生实在太少,为节约用电而关闭。学校曾有一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校门,四个大四方柱的门墩与欧式的主楼相配,不失典雅与端庄,近半个世纪里一直是学校的标志。可后来新校长上任,还是忍不住折腾起来,花了上千万元,立起一座流行于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那种校门,其显著特征是校名仰卧横躺在大门前。
大学的支柱是人们的智慧追求,是人们的内在涵养,是迷漫在校园里的文化氛围,因此大学人的自信无需外表与门面的支撑。然而,中国的大学却最需要门面与排场的支撑。近年来大楼之气派,装饰之豪华,广场之空旷,场面之铺张,令十年前毕业出去的学生目瞪口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的内在文化是空洞的、虚无的。
我去过欧洲最古老的中世纪大学,在意大利的博罗尼亚,那里的砖式建筑很多已非常老旧了,有的只剩下残垣断壁,实在撑不起来的,才搞一根水泥柱顶起。而与这种外表上的“穷酸”相配的是,每一座建筑里面,却有丰富得令人叹为观止的内容。我随意进入一座地质学博物馆,里面浓缩了全球所有的地质奇观,甚至可以找到我家乡湖南某地的石头标本。在另一个阴暗窄小的空间里,我看到两座真人大小的雕像,走近一看,一个是但丁,一个是哥白尼,都是该校校友,这要在我们这里,得专门建两个巨型广场才容得下!多少高校动辄几千万、上亿元的工程,有多少真正浇灌到了大学精神的根基上,落实在教师们的学术研究上,落实到大学生心智的成长过程中?你若了解高校里普通教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工作,就知道那些真正有内容的事情往往是缺钱的。
就在武汉大学,几年来,我应学生邀请,去做过不下十次讲座。这些学生组织都由学校相关机构指导和管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经费,别说讲酬,多数时候还要主讲人自己负担往返的车费。其他高校的情况也大致类似。
学生欢迎的第二课堂本来应当是一种常态,这是他们作为一个大学生,尤其作为大学生组织的特权,而不是管理机构的开恩。早期博罗尼亚大学,校长就是学生会的会长,请哪些老师讲课,怎么付讲酬,都是会长与老师商议决定。学校应当制度性地支付学生们充分的活动经费,这是国家经费、学生学费的正当用途。真正的现代大学,专业也是自选的,大多数课程都是选修课,听讲座更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而中国高校极少有真正的选修课,大多数课程都是强加的,因而令人生厌。
十多年前,我主持学校的人文讲座,三年里共办300多期,却只花了学校6万多元。而新千年来临之际,学校花40万元办了一场演唱会,邀请一些娱乐媒体炒出来的二三流歌星和主持人,每人数万元出场费。
这些年,无数场热闹张扬的校庆纷纷上演,大学为此一掷千金。在一场场娱乐狂欢的背后,大学精神如同那满地的纸屑被抛洒、被遗弃、被扫掉。大学教授竟以与二、三流的歌手站在一起为荣耀,大学精英们需要娱乐明星的光芒来衬托,可见作为一个民族智慧灯塔的大学,已经沦落到何等地步,作为社会理性与良知代表的学术领袖,自卑、空虚、无聊到何等程度。
奢华与小气,如此奇怪地杂合在中国高校里。多少大型建设项目纯粹是花架子,有多少钱在花架子背后的腐败中漏掉,又有多少需要滋润的智慧孕育在干涸中夭折,原因在哪里?很简单:所有的奢华都是背靠不受制约的权力,与之相伴随的总是个人的贪欲与腐败;所有的小气都是针对无权无势的普通师生,哪怕是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最紧迫的工作需要。
人们忘记了,真正的大学是一个文化机构,钱买不来大学精神,但钱必须用在正道上,否则将是一个民族灵魂深处的致命伤害,因为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
(选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