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城加沙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yu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总是听到说以色列在追击哈马斯,事实上我们却成了目标;平民成了目标,不是哈马斯。
  
  以军地面部队进入加沙后,加沙的通讯信号细若游丝。2009年1月5日,以色列对加沙的军事行动进入第10天。从中午到晚上,《新民周刊》记者反复尝试电话联系加沙当地居民和相关机构,但大多以信号不通告终。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耶路撒冷官员罗宾·洛奇(Robin Lodge)在邮件中告诉《新民周刊》记者,需要人道救助的人越来越多,“我们正在加沙目睹一场人道主义危机,粮食尤其奇缺。加沙人处在饥饿之中”。
  
  三个加沙人的现场记录
  
  电影制片人穆罕默德住在加沙的贾卜利亚(Jablia)。记者好不容易拨通他的电话,刚说不到两句话,电话就断了,之后再未打通。穆罕默德在博客上记录着这两天的经历。
  “这些天,我们得不到基本必需品,没有食物,没有天然气。昨天,我的父亲早上5点去面包店,等了5个小时居然只带回一根面包。根本不够我们吃的,因为家里有11口人。今天,我兜遍了所有面包店,一根面包也弄不到了。由于通讯网络中断,我们无法和亲戚朋友联络。每个小时都有人死去,炮弹落在房子、清真寺甚至医院里,没有安全的地方可躲。时时刻刻都在恐惧中,尤其是孩子。我有两条信息要向世界上爱好和平和自由的人传达:一、想象一下你的生活没有电,房屋被毁,日夜听到炮弹声,没有食物可吃(的情景),想象一下孩子和家人跟你说因为害怕导弹而无法入眠;二、请通过各种方式终止包围和杀戮,停止破坏孩子们的家园,帮助这里的人们。”
  几经努力,记者与巴勒斯坦拉马丹通讯社记者哈比取得联系,但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始终带着嘈杂。他说,要想了解加沙当地情况,可以登录他的博客,并答应通过电邮接受《新民周刊》采访。但记者等到第二天,仍未收到他的回信,倒是看到他在6号凌晨坚持更新了博客,第一句话就让人感觉到情势已相当紧急——
  “注意:如果我停止报道,不是我死了就是我逃离自己的家。现在我房子周围是枪林弹雨。保佑我……保佑我……”
  从以色列空袭加沙那天起,哈比每天报道着死伤平民的数字和死因,已经记录了一长串。最近更新的博客依旧以死伤人数开头:情况危急,更加严峻……哈马斯和以色列正规军交锋,多人受伤,不清楚其中是否有武装人员……截至第10日,死亡600人,伤者2800,更多灾难和难民……上千人从加沙北部、东部用向西部避难,没有可吃可用的水,市场里也看不到面包、大米、豆子和糖……医院完全瘫痪……
  30岁的莱拉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也是一名自由撰稿人,主要为半岛电视台英文网站和英国《卫报》供稿。她在自己博客上记录着最近几天发生的悲剧。
  这几天,她不停地盯着电视画面,到处是爆炸。她每隔一小时甚至几分钟就给住在加沙另一处的老父亲打电话,询问是否安好。
  有时候,父亲在半夜给女儿打电话,声音中充满疲惫:“发生什么了?发生什么了?好像街道上爆炸了。我看不清,不知道情况怎样了。新闻里说什么?”语气急切,“阿帕奇直升机在我们房子上面。外面一片漆黑,一片漆黑。”
  父女俩都没睡好。天亮后,莱拉的父亲出去透了一口气,给在外面短暂出来踢球玩耍的孩子们拍了一张照片。老伴则努力用轻松的口吻和他商量着何时给小外孙庆祝生日,可是,言谈中还是掩饰不住恐慌:“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很奇怪,奇怪。我的身體从里面在发抖,从里面。”
  莱拉和父亲这几天经常接到陌生电话:“紧急消息:告诫加沙居民,哈马斯正在利用你们当人盾。不要听他们的话。哈马斯已经抛弃你们躲进自己的巢穴……”电话那头还通知居民,他们的房子可能会被炸到。莱拉的父亲挂断电话,不想再听——我们总是听到说以色列在追击哈马斯,事实上我们却成了目标;平民成了目标,不是哈马斯。
  
  灾难还在继续
  
  1月3日(周六)晚,以军地面部队向加沙地带进发。20岁的巴沙尔和家人跑到舅舅家避难,因为水泥结构的房子牢固些。第二天,当导弹击中这幢房子的时候,巴沙尔18岁的妹妹哈宁正好在家。当他在加沙叙法医院见到妹妹时,她的一条腿已被截除了。
  一位妇女在医院停尸间里找到了17岁女儿的遗体——只有半截身躯。妇女悲愤地诅咒:“愿真主消灭哈马斯!”这种态度在巴勒斯坦人中并不多见,因为在这场巴以冲突中,许多巴勒斯坦人都把哈马斯视为抵抗者。
  叙法医院的这一幕幕悲惨场景让人痛心、困惑。以色列刚开始空袭加沙的时候,被送到医院的大多是哈马斯武装分子。而当以色列军队与哈马斯展开地面战后,送进医院的更多则是平民。
  叙法医院的负责人称,周日接收的18名死者都是妇女、孩子以及跟孩子在一起的男人。一名外科医生说,他一天做了5例截肢手术。41岁的男护士贾瓦德连续工作了24个小时没停下:“我不知道以色列用了什么武器,有这么多人需要截肢。尤其对妇女实施手术,很难下手。”他说,即使是1967年爆发的中东战争,也在6天里就结束了,而现在(1月4日),已经持续9天了。
  医生们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维持着医院的运作。清洁工人不停地拿拖把拖去地上的血迹,哈马斯人员在一旁守卫着。医院物资的匮乏已经到了临界点,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恶臭。
  挪威医生基尔波特新年伊始被允许进入加沙提供紧急救援,多次在冲突地区工作过的他发现,这次情况是最糟糕的,医院缺乏一切必需品:监护器、麻醉剂、手术器材……什么都缺。在附近爆炸的以色列炸弹震碎了医院玻璃,和加沙其他地方一样,医院里有限的燃气供应也即将耗尽。
  尽管以色列外交部长利夫尼和内阁秘书长叶希兹凯都声称,加沙不存在人道主义危机,但在加沙当地的人都疾呼,危机在加剧,供电供气系统已严重瘫痪。
  根据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馆向《新民周刊》提供的消息,在人道主义组织的努力下,从2008年12月28日至2009年1月5日,已有9000吨援助物资在以色列、巴勒斯坦当局、国际组织和多个捐赠方的协调下被运往加沙地带。
  以色列政府表示,尽管哈马斯又向以色列南部主要城市发射了远程火箭弹,以方还是允许了食品、药品等各类人道主义救援物资运入加沙,其中包括来自约旦的2000包血袋,土耳其的5辆救护车,以及从约旦河西岸代表巴勒斯坦红新月组织转移过去的物资。但是,这些物资只是杯水车薪。
  救护车司机拒绝驶近战斗地点。在混乱的情况下,很难弄清受伤的武装人员是否被送到了别的医院,至少在叙法医院,大多数死伤者都是与亲属躲在家中或在路上遭到不测的平民——其中有一个家庭,两个年轻的亲戚和一个5岁小男孩在房顶玩耍时不幸被榴散弹炸死。
  以色列官方多次强调,行动并不是针对加沙居民的,并且再三声明“哈马斯恐怖组织是隐藏在平民中实施攻击,把平民当作人盾”。
  沙基艾亚是哈马斯的武装据点之一,以军对它狂轰了6天。58岁的穆什塔哈通过电话告诉美国《纽约时报》,袭击那几天子弹纷飞,她和4个儿子、儿媳以及23个孙子、孙女躲在断水断电的一楼居室里,惊恐万分地抱作一团。以色列把周围许多被视为哈马斯据点的房子都捣毁了,她和孩子们不知道该往哪里躲才好。
  虽然哈马斯不被以色列、美国等承认,但不乏支持它的巴勒斯坦人。穆什塔哈并不热心政治,此时却赞美哈马斯:“真主保佑这些斗士。他们在拼死保护我们。”
其他文献
安哥拉山林里有一种罗贵鸟,这种鸟儿平时在树上跳跃捉虫,生活非常惬意。只不过,它们有一个明显的弱点,害怕雨淋,雨天对于它们来说,简直是一场要命的灾难。  安哥拉雨季集中在六月。因此,每年六月前,罗贵鸟都要集中飞往别的地方,躲过这场浩劫。等雨季过去了,它们再飛回来,恢复原来的生活。但不得不说的是,雨季过后,还是有许多罗贵鸟没有逃过这场劫难,落在地上静静地死去。  罗贵鸟为什么没有成功避难?是它们没有飞
在广袤的自然界,生长着一种全身有刺、外形长得像纺锤的植物,它就是苍耳。苍耳是菊科植物,身上长有刺,刺呈弯曲倒钩状,形如刺猬。苍耳最喜欢挂在经过它的各种纤维上,比如动物的毛发和人类的衣服上,是令人讨厌的一种小果子。丑陋的外表,果实有毒,再加上没有观赏的价值,并且还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使得农人们在野外砍柴、放牧时,常常会避开它。  苍耳虽然令人讨厌,但它却可以抵抗干旱,是开拓荒山野岭、滩涂盐碱地的“先行
傍晚,家里的热水器突然坏了,我只好用电水壶烧了开水,简单地冲洗过后,准备上床休息。睡前,我嘱咐正在玩电脑的儿子,要记得睡前烧壶热水洗漱,免得冰坏了身子。儿子抬头看了看我,笑着回应一句“知道了”,而后继续玩他自己的网络游戏。  夜半醒来,只见书房内的灯依旧亮着,儿子显然还没睡。我忙从床上爬起,轻手轻脚走进厨房,打算帮他去烧热水。但响声还是惊扰了儿子,他走到我身边,一脸讪笑地责怪我:“妈也真是的,我会
罗舜初,1929年参加闽西农民武装暴动,1931年参加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军委二局副局长等职。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军委总参谋部二局局长,八路军总部作战科科长,八路军第1纵队参谋处处长,山东纵队参谋长,鲁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鲁中区委书记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0军政治委员、军长等职。抗战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屡立
看到一个短视频,一位母亲用针线和各种彩色的布头亲手给孩子缝制了一本早教书。这本早教书制作精美,色彩搭配合理,内容丰富,秒杀市面上大部分的早教书,引来众多网友阵阵惊叹和羡慕的声音。在赞叹这位母亲心灵手巧的同时,我突然想,这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呀,“母亲出品”的东西不一直都是如此特别吗?  小时候的一年夏天,我即将开启小学生涯,母亲忙前忙后地帮我准备各种文具。最后只差书包时,母亲皱起了眉头,她不满意集市上
在我们湘西南乡下,霜降过后,必定会见霜。只是我们这里不说“见霜”,却叫“打霜”,一个打字,很是形象贴切,那些轻薄的霜,便一下子有了重量——树叶、野草都承载不起的重量——它们无不垂下了头。霜是天地间的精灵,长着两副不同的面孔,有时是雾气朦胧的,我们叫“打水霜”,有时是白色茫茫的,我们叫“打白头霜”。  对于水霜,我素来不怎么喜欢。寒冷的清晨,推开柴门,好湿的水腥味儿扑面而来,房前屋后,尽是朦朦胧胧的
過河
期刊
2018年11月10日的央视节目《开讲啦》,迎来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史专家、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樊志民教授的精彩演讲。节目现场气氛活跃,樊教授妙语连珠,诙谐幽默,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节目一开场,主持人撒贝宁便抛来一个犀利的问题:“您是一个农业学家还是历史学家?”不料樊教授见招拆招,笑称自己是农学家里历史学得最好的,历史学家里农学知识最丰富的“两栖学者”。谈起农业历史学,他侃侃而谈:“即
我的儿子小可,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今年12岁了,与我们待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3个月。  儿子该上中学了,我们想让他上个好点的学校,就给儿子的舅舅打电话,让儿子去他们家住,在县城上学。儿子的舅舅在县城修电动自行车,他去省城学修车技术的时候我们出过一笔钱,因此儿子的舅舅很痛快地答应了。  儿子一直想要辆山地自行车,在电话里我们答应了他,打算作为生日礼物给他带回去。我们去商店一问,好点的好几千,差点
1860年5月21日,威廉·爱因托芬出生在爪哇(今属印度尼西亚)一个医生家庭,他从小由广东新会人洪妈一手带大,洪妈心地善良,待他视如己出,悉心照料。4岁起,爱因托芬先是跟着洪妈到上海居住了6年,并在中國读小学。后来,又跟洪妈到广东乡下小住半月,两人产生了母子般的深厚感情。然而,就在他上中学的时候,一直陪在他身边慈祥勤劳的洪妈,因心脏病突发离开了人世。爱因托芬十分悲痛,他暗下决心,毕生研究心脏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