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课文,新定位,新学法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6vip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呼风唤雨的世纪》原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现编入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提问策略”单元,发生如下变化。
  一、文本教学解读
  作为一篇说明文,作者路甬祥用不到600字的篇幅介绍了20世纪100年的科学成就,其语言特点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首先,语言高度概括。作者通过引用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概括科学成就多、发展快的现象,引人遐想;还通过典型的例子以点带面,从天地、大小等角度指向科学成就的方方面面,展现了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伟大图景。
  其次,表达逻辑严密。从全文结构上看,全文5个自然段都紧紧围绕题目“呼风唤雨的世纪”来写。语段之间联系紧密,每个语段都承接着上一自然段的末句来写。每个自然段内句子意思层次分明,一句紧接一句,思路缜密。
  再次,语言理趣兼容。作为一篇介绍科学技术的文章,文中有较多的科技名词,这些专有名词的使用体现了表达的科学性、规范性,同时也与生活化语言拉开了一定距离,造成“陌生化”。同时,文中也引用了诗句、传说等,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值得一提的是,文中动词的运用丰富而准确,如“发现”和“发明”,“改变”和“改善”“改观”等的细微区别,如“洞察天体”“探索月球”等动宾搭配的准确与贴切,值得学生积累运用。
  作为“提问策略”单元中的第三篇精读课文,从单元语文要素、课后习题和“交流平台”来看,在前两篇课文的基础上,将本课教学定位在“整理问题,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掌握问题分类的方法,明白提问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问得准、问得深的能力。
  编者把该文作为学习整理筛选问题的范例,是极其合适的。从学情来看,学生对文章内容极感兴趣。但文中高度概括的语言和“陌生化”的专有名词,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不理解的词语较多,容易提出问题,且问题较多。这么多的问题是否都需要解决?哪些是需要解决的?怎么分类?这才是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提高提问能力的“瓶颈”之处。
  二、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读12个生字,会写15个字,读准“依赖、潜入”等词语,区分“发明”和“发现”,“改观”“改善”和“改变”的意思,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借助微课,通过合作学习,按照“不影响理解”“帮助理解内容”“引发深入思考”对问题整理分类,筛选出能帮助理解课文的问题。
  3. 通过查找资料和联系策略解决问题,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预习反馈,回顾方法
  1. 反馈词句,读准读通。
  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确定学习内容。
  预设1:潜入深海?摇?摇?摇远洋船舶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地球村”。
  指导:“潜”读第二声。
  预设2: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的总和。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的世界。
  指导:长句子读对停顿;两个“上百万年”都是连在一起读的。
  2. 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1:学生能抓住课文第一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相机理解“呼风唤雨”“世纪”。
  预设2:学生能自己概括大意,如“20世纪前科技不发达,20世纪后科技越来越发达了”等,能初步感知即可。
  3. 展示问题,回顾方法。
  课件展示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并小结问题标注方法及提问角度,提议这么多问题应一步步来解决。
  板块二 合作交流,筛选问题
  1. 独立思考,筛选问题。
  通过刚才的交流,看看自己提出的哪些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就在旁边打个钩。再挑选感兴趣的问题,不超过三个,作上标记。
  2. 小组交流,合作筛选。
  小组学习活动一:(1)交流讨论感兴趣的问题,尝试解决。解决的问题打上钩。(2)挑选一个小组成员都感兴趣或都想解决的问题,写在学习单上。完成后贴在黑板上。
  3. 汇总问题,尝试分类。
  (1)指名读问题,评价是否问清楚,写规范。
  (2)对问题尝试分类。
  4. 学习范例,再次分类。
  (1)观看由课后习题第二题制作成的微课,看是否得到启发。
  (2)谈观后启发。预设:问题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不影响阅读的,一类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第三类是引发深入思考的。
  (3)再次分类。小组学习活动二:讨论本组提出的问题属于哪一类,并说说理由。确定后把本组的问题移到相应的类别下面。
  (4)评价分类。是否同意这样的分类?请学生互相阐述理由。
  预设:学生会对第二、三类问题产生不同意见。只要是有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即属于第二类。
  5. 小结方法,盘点收获。
  可以按照“不影响理解”“帮助理解内容”“引发深入思考”进行整理分类,筛选出帮助理解课文的问题。
  板块三 解决问题,迁移运用
  1. 聚焦问题,共同解决。
  预设:因问题众多,先选择重复提出的问题或主要问题,运用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等方法来解决问题。“为什么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20世纪的成就”这一问题学生提得较多,现以此问题为例。
  解决方法一:联系上下文。
  (1)找到问题所在的语段,自读寻找答案。
  预设:学生一般会找到“在最近的100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这句中,抓住两个关键处,“100年”,在上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极短;“那么多幻想变成现实”指科學技术成就大。所以,这句诗写出了20世纪的科学成就大,发展快。   补充:此诗句出自唐朝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自读其他段落,寻找也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
  预设1: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分清楚第一类成就属于“发现”,第二类成就属于“发明”,作者是分类来写的。在此基础上,区分“发明”和“发现”的意思,并能举例说明。
  预设2: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3)小结方法:刚才我们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这句诗的意思以及为什么用这句诗来形容的原因。
  解决方法二:查找资料。
  (1)屏幕阅读20世纪重大发明发现。如果要继续了解20世纪的科学成就,可以用什么方法?(查找资料)课件出示。
  (2)屏幕阅读中国近40年的科学技术成就。如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等。
  (3)谈感想。看着这一项项成就,想说什么?
  综合以上理解,回顾问题,指名回答。
  2. 小结方法,迁移运用。
  (1)各小组选择一两个问题,运用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等方法解决问题。查找资料时可借助工具书、教室电脑和教师手机。
  (2)全班交流。
  重点交流:为什么说“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预设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必将”的原因。
  预设2:联系生活实际,如5G技术、人工智能的应用,让生活智能化、便捷化。
  预设3:可以畅想未来,还会出现怎样的发明发现,改变我们的生活。
  板块四 聚焦表达,发现特点
  1. 文章只有500多个字,却把100年的科学技术发展都说清楚讲明白了,并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科技的巨大力量,你能发现他表达的秘密吗?可朗读可默读,仔细找找想想。
  2. 全班交流。
  预设1:设问。举例: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作用在于引起读者的兴趣。
  预设2:对比。把人类上百万年的历史和20世纪进行对比,突出了20世纪的科学成就之大。
  预设3:引用。引用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20世纪的科学成就之大,发展之快。
  预设4:分类举例。例如第4自然段,先写“发现”,再写“发明”,分别举例说明。
  3. 盘点收获。
  此教学设计,遵循“先学后教、顺学而导”的理念,坚持以生为本,设计丰富而有深度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提问”中学习“善问”,在联系中学会“解疑”,在策略学习运用中提高语言和思维能力,并实现“言意兼得”。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摇?摇?搖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
其他文献
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首先,空间是三维的,是学生能够直接感知的真实存在,而教材呈现的却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平面形式的“空间”,即把三维空间表达在二维平面上。因为三维和二维的穿梭转化,学生常常觉得 “空间”抽象晦涩。其次,空间观念(尤其是高年级以度量为主线的空间观念)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不断经历观察、想象、操作、推理、归纳等数学化过程,潜移默化、渐次推进。下面,笔者将以北师大版五下“长方
期刊
班主任工作很琐碎,特别是小学高年级,面对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更是既苦又甜,痛并快乐着。这份“痛”并“快乐”的感受来自于学生的“无礼顶撞”“屡教不改”,来自于学生每一次进步带给我的感动,更来自学生健康成长带给我的喜悦。  倾注爱心——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苏霍姆林斯基说:“‘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事实上,青春期的“坏孩子”也有其长处和闪光点,只要我们倾注爱心,一定能盼来
期刊
自新课程改革实行以来,对于教师来说,除了在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做出改进外,更要在原有教学理念与模式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从而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并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而为了能够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要通过教学方法及模式的创新,来引发学生围绕着具有创新性、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并通过多元化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在数学能力上得到发展
期刊
2017年11月,笔者有幸赴日进行访学,期间共参访了三所日本小学:富士见小学、有140年历史的野川小学,以及学习共同体的领航学校——滨之乡小学。虽然三所学校位于不同的地区,各有特色,但给了笔者共同的感受:日本学校是从细节着手将学校打造成学生的家,从而进行校园文化的渗透。  一、细节打造一家亲  1. 仪式感,日常的家。富士见小学是一个没有塑胶跑道的仿社区型的校园。笔者刚到学校时,正巧遇上有几个班级
期刊
“不学诗,无以言。”孔子的这句话,将诗歌的重要性说到了极致。  古往今来,中国就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最能体现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种表达方式。诗歌在中国,已经超出了简单的文学体裁的范畴,不仅与书法、绘画、戏剧等中国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彼此互相促进滋养着,而且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产生了密切的影响。虽然我们不能说学会了诗歌就掌握了中国文化,但诗歌承载的文化含量之重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完全可以说,一
期刊
试卷评测是一种传统的学生学业测评方式,它为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业发展水平提供了直观参考。当前,为了适应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要求,小学数学命题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原先的填空、判断、选择、计算、操作与解决问题六大版块,已日渐整合成选择、填空与解答三部分;原先计算题占三分之一强,现已悄然缩水……除了这些显性的变化之外,还有许多内隐的变化。  一、减少纯计算份额,提升思维含量,突出数学思维核心价值  或许有人认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要在语言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写结合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本文以写景类文章为例,浅析读写结合对语文素养建构的作用及课堂教学运用策略。  一、读写结合在建构语文素养中的作用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读写结合,引导学生从读学写,以写
期刊
去年,我有幸参加了两场香港教师的学术活动,让我更深入对香港教师认真的职业态度和严谨的治学作风有了一些了解。  提携与传承  2018年7月15日,我们一行人参加了香港科技大学师生声乐作品音乐会,地点就在湾仔的香港演艺学院。晚上七点出发前,突如其来的暴雨影响了行程。最后大家顶着伞,紧赶慢赶地踩着时间点到了。每个人排队领到一张票,免费进场,工作人员给每个人发了一份歌词(全英文),七点半时间一到,虽然到
期刊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进一步更新了教学理念,强调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融合,使课堂教学回归以简约化为基础的本质。“简洁是智慧的灵魂”,把莎士比亚的名言借鉴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简简单单地教“语”习“文”,追求形式简约而内蕴丰盈的语文课堂,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一、渗透理念,还原简约的教学目标  构建简约课堂教学目标,还原小学语文课堂的书香气息与文化韵味,让学生处于放松愉悦的状态,与教师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是基础。教师要引领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词语的内在涵义,体会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要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在体验中理解词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言语品位。  一、唤醒表象,触摸词语温度  小学生的主要思维是直观形象思维,他们对词语的理解与感受,往往取决于生活表象的積累。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阅历浅,故而表象积累不厚,不能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直接感受词语所蕴含的意义。而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