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呼风唤雨的世纪》原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现编入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提问策略”单元,发生如下变化。
一、文本教学解读
作为一篇说明文,作者路甬祥用不到600字的篇幅介绍了20世纪100年的科学成就,其语言特点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首先,语言高度概括。作者通过引用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概括科学成就多、发展快的现象,引人遐想;还通过典型的例子以点带面,从天地、大小等角度指向科学成就的方方面面,展现了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伟大图景。
其次,表达逻辑严密。从全文结构上看,全文5个自然段都紧紧围绕题目“呼风唤雨的世纪”来写。语段之间联系紧密,每个语段都承接着上一自然段的末句来写。每个自然段内句子意思层次分明,一句紧接一句,思路缜密。
再次,语言理趣兼容。作为一篇介绍科学技术的文章,文中有较多的科技名词,这些专有名词的使用体现了表达的科学性、规范性,同时也与生活化语言拉开了一定距离,造成“陌生化”。同时,文中也引用了诗句、传说等,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值得一提的是,文中动词的运用丰富而准确,如“发现”和“发明”,“改变”和“改善”“改观”等的细微区别,如“洞察天体”“探索月球”等动宾搭配的准确与贴切,值得学生积累运用。
作为“提问策略”单元中的第三篇精读课文,从单元语文要素、课后习题和“交流平台”来看,在前两篇课文的基础上,将本课教学定位在“整理问题,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掌握问题分类的方法,明白提问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问得准、问得深的能力。
编者把该文作为学习整理筛选问题的范例,是极其合适的。从学情来看,学生对文章内容极感兴趣。但文中高度概括的语言和“陌生化”的专有名词,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不理解的词语较多,容易提出问题,且问题较多。这么多的问题是否都需要解决?哪些是需要解决的?怎么分类?这才是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提高提问能力的“瓶颈”之处。
二、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读12个生字,会写15个字,读准“依赖、潜入”等词语,区分“发明”和“发现”,“改观”“改善”和“改变”的意思,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借助微课,通过合作学习,按照“不影响理解”“帮助理解内容”“引发深入思考”对问题整理分类,筛选出能帮助理解课文的问题。
3. 通过查找资料和联系策略解决问题,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预习反馈,回顾方法
1. 反馈词句,读准读通。
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确定学习内容。
预设1:潜入深海?摇?摇?摇远洋船舶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地球村”。
指导:“潜”读第二声。
预设2: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的总和。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的世界。
指导:长句子读对停顿;两个“上百万年”都是连在一起读的。
2. 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1:学生能抓住课文第一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相机理解“呼风唤雨”“世纪”。
预设2:学生能自己概括大意,如“20世纪前科技不发达,20世纪后科技越来越发达了”等,能初步感知即可。
3. 展示问题,回顾方法。
课件展示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并小结问题标注方法及提问角度,提议这么多问题应一步步来解决。
板块二 合作交流,筛选问题
1. 独立思考,筛选问题。
通过刚才的交流,看看自己提出的哪些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就在旁边打个钩。再挑选感兴趣的问题,不超过三个,作上标记。
2. 小组交流,合作筛选。
小组学习活动一:(1)交流讨论感兴趣的问题,尝试解决。解决的问题打上钩。(2)挑选一个小组成员都感兴趣或都想解决的问题,写在学习单上。完成后贴在黑板上。
3. 汇总问题,尝试分类。
(1)指名读问题,评价是否问清楚,写规范。
(2)对问题尝试分类。
4. 学习范例,再次分类。
(1)观看由课后习题第二题制作成的微课,看是否得到启发。
(2)谈观后启发。预设:问题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不影响阅读的,一类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第三类是引发深入思考的。
(3)再次分类。小组学习活动二:讨论本组提出的问题属于哪一类,并说说理由。确定后把本组的问题移到相应的类别下面。
(4)评价分类。是否同意这样的分类?请学生互相阐述理由。
预设:学生会对第二、三类问题产生不同意见。只要是有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即属于第二类。
5. 小结方法,盘点收获。
可以按照“不影响理解”“帮助理解内容”“引发深入思考”进行整理分类,筛选出帮助理解课文的问题。
板块三 解决问题,迁移运用
1. 聚焦问题,共同解决。
预设:因问题众多,先选择重复提出的问题或主要问题,运用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等方法来解决问题。“为什么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20世纪的成就”这一问题学生提得较多,现以此问题为例。
解决方法一:联系上下文。
(1)找到问题所在的语段,自读寻找答案。
预设:学生一般会找到“在最近的100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这句中,抓住两个关键处,“100年”,在上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极短;“那么多幻想变成现实”指科學技术成就大。所以,这句诗写出了20世纪的科学成就大,发展快。 补充:此诗句出自唐朝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自读其他段落,寻找也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
预设1: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分清楚第一类成就属于“发现”,第二类成就属于“发明”,作者是分类来写的。在此基础上,区分“发明”和“发现”的意思,并能举例说明。
预设2: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3)小结方法:刚才我们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这句诗的意思以及为什么用这句诗来形容的原因。
解决方法二:查找资料。
(1)屏幕阅读20世纪重大发明发现。如果要继续了解20世纪的科学成就,可以用什么方法?(查找资料)课件出示。
(2)屏幕阅读中国近40年的科学技术成就。如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等。
(3)谈感想。看着这一项项成就,想说什么?
综合以上理解,回顾问题,指名回答。
2. 小结方法,迁移运用。
(1)各小组选择一两个问题,运用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等方法解决问题。查找资料时可借助工具书、教室电脑和教师手机。
(2)全班交流。
重点交流:为什么说“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预设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必将”的原因。
预设2:联系生活实际,如5G技术、人工智能的应用,让生活智能化、便捷化。
预设3:可以畅想未来,还会出现怎样的发明发现,改变我们的生活。
板块四 聚焦表达,发现特点
1. 文章只有500多个字,却把100年的科学技术发展都说清楚讲明白了,并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科技的巨大力量,你能发现他表达的秘密吗?可朗读可默读,仔细找找想想。
2. 全班交流。
预设1:设问。举例: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作用在于引起读者的兴趣。
预设2:对比。把人类上百万年的历史和20世纪进行对比,突出了20世纪的科学成就之大。
预设3:引用。引用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20世纪的科学成就之大,发展之快。
预设4:分类举例。例如第4自然段,先写“发现”,再写“发明”,分别举例说明。
3. 盘点收获。
此教学设计,遵循“先学后教、顺学而导”的理念,坚持以生为本,设计丰富而有深度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提问”中学习“善问”,在联系中学会“解疑”,在策略学习运用中提高语言和思维能力,并实现“言意兼得”。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摇?摇?搖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
一、文本教学解读
作为一篇说明文,作者路甬祥用不到600字的篇幅介绍了20世纪100年的科学成就,其语言特点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首先,语言高度概括。作者通过引用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概括科学成就多、发展快的现象,引人遐想;还通过典型的例子以点带面,从天地、大小等角度指向科学成就的方方面面,展现了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伟大图景。
其次,表达逻辑严密。从全文结构上看,全文5个自然段都紧紧围绕题目“呼风唤雨的世纪”来写。语段之间联系紧密,每个语段都承接着上一自然段的末句来写。每个自然段内句子意思层次分明,一句紧接一句,思路缜密。
再次,语言理趣兼容。作为一篇介绍科学技术的文章,文中有较多的科技名词,这些专有名词的使用体现了表达的科学性、规范性,同时也与生活化语言拉开了一定距离,造成“陌生化”。同时,文中也引用了诗句、传说等,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值得一提的是,文中动词的运用丰富而准确,如“发现”和“发明”,“改变”和“改善”“改观”等的细微区别,如“洞察天体”“探索月球”等动宾搭配的准确与贴切,值得学生积累运用。
作为“提问策略”单元中的第三篇精读课文,从单元语文要素、课后习题和“交流平台”来看,在前两篇课文的基础上,将本课教学定位在“整理问题,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掌握问题分类的方法,明白提问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问得准、问得深的能力。
编者把该文作为学习整理筛选问题的范例,是极其合适的。从学情来看,学生对文章内容极感兴趣。但文中高度概括的语言和“陌生化”的专有名词,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不理解的词语较多,容易提出问题,且问题较多。这么多的问题是否都需要解决?哪些是需要解决的?怎么分类?这才是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提高提问能力的“瓶颈”之处。
二、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读12个生字,会写15个字,读准“依赖、潜入”等词语,区分“发明”和“发现”,“改观”“改善”和“改变”的意思,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借助微课,通过合作学习,按照“不影响理解”“帮助理解内容”“引发深入思考”对问题整理分类,筛选出能帮助理解课文的问题。
3. 通过查找资料和联系策略解决问题,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预习反馈,回顾方法
1. 反馈词句,读准读通。
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确定学习内容。
预设1:潜入深海?摇?摇?摇远洋船舶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地球村”。
指导:“潜”读第二声。
预设2: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的总和。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的世界。
指导:长句子读对停顿;两个“上百万年”都是连在一起读的。
2. 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1:学生能抓住课文第一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相机理解“呼风唤雨”“世纪”。
预设2:学生能自己概括大意,如“20世纪前科技不发达,20世纪后科技越来越发达了”等,能初步感知即可。
3. 展示问题,回顾方法。
课件展示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并小结问题标注方法及提问角度,提议这么多问题应一步步来解决。
板块二 合作交流,筛选问题
1. 独立思考,筛选问题。
通过刚才的交流,看看自己提出的哪些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就在旁边打个钩。再挑选感兴趣的问题,不超过三个,作上标记。
2. 小组交流,合作筛选。
小组学习活动一:(1)交流讨论感兴趣的问题,尝试解决。解决的问题打上钩。(2)挑选一个小组成员都感兴趣或都想解决的问题,写在学习单上。完成后贴在黑板上。
3. 汇总问题,尝试分类。
(1)指名读问题,评价是否问清楚,写规范。
(2)对问题尝试分类。
4. 学习范例,再次分类。
(1)观看由课后习题第二题制作成的微课,看是否得到启发。
(2)谈观后启发。预设:问题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不影响阅读的,一类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第三类是引发深入思考的。
(3)再次分类。小组学习活动二:讨论本组提出的问题属于哪一类,并说说理由。确定后把本组的问题移到相应的类别下面。
(4)评价分类。是否同意这样的分类?请学生互相阐述理由。
预设:学生会对第二、三类问题产生不同意见。只要是有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即属于第二类。
5. 小结方法,盘点收获。
可以按照“不影响理解”“帮助理解内容”“引发深入思考”进行整理分类,筛选出帮助理解课文的问题。
板块三 解决问题,迁移运用
1. 聚焦问题,共同解决。
预设:因问题众多,先选择重复提出的问题或主要问题,运用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等方法来解决问题。“为什么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20世纪的成就”这一问题学生提得较多,现以此问题为例。
解决方法一:联系上下文。
(1)找到问题所在的语段,自读寻找答案。
预设:学生一般会找到“在最近的100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这句中,抓住两个关键处,“100年”,在上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极短;“那么多幻想变成现实”指科學技术成就大。所以,这句诗写出了20世纪的科学成就大,发展快。 补充:此诗句出自唐朝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自读其他段落,寻找也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
预设1: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分清楚第一类成就属于“发现”,第二类成就属于“发明”,作者是分类来写的。在此基础上,区分“发明”和“发现”的意思,并能举例说明。
预设2: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3)小结方法:刚才我们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这句诗的意思以及为什么用这句诗来形容的原因。
解决方法二:查找资料。
(1)屏幕阅读20世纪重大发明发现。如果要继续了解20世纪的科学成就,可以用什么方法?(查找资料)课件出示。
(2)屏幕阅读中国近40年的科学技术成就。如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等。
(3)谈感想。看着这一项项成就,想说什么?
综合以上理解,回顾问题,指名回答。
2. 小结方法,迁移运用。
(1)各小组选择一两个问题,运用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等方法解决问题。查找资料时可借助工具书、教室电脑和教师手机。
(2)全班交流。
重点交流:为什么说“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预设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必将”的原因。
预设2:联系生活实际,如5G技术、人工智能的应用,让生活智能化、便捷化。
预设3:可以畅想未来,还会出现怎样的发明发现,改变我们的生活。
板块四 聚焦表达,发现特点
1. 文章只有500多个字,却把100年的科学技术发展都说清楚讲明白了,并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科技的巨大力量,你能发现他表达的秘密吗?可朗读可默读,仔细找找想想。
2. 全班交流。
预设1:设问。举例: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作用在于引起读者的兴趣。
预设2:对比。把人类上百万年的历史和20世纪进行对比,突出了20世纪的科学成就之大。
预设3:引用。引用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20世纪的科学成就之大,发展之快。
预设4:分类举例。例如第4自然段,先写“发现”,再写“发明”,分别举例说明。
3. 盘点收获。
此教学设计,遵循“先学后教、顺学而导”的理念,坚持以生为本,设计丰富而有深度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提问”中学习“善问”,在联系中学会“解疑”,在策略学习运用中提高语言和思维能力,并实现“言意兼得”。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摇?摇?搖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