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消费者一直习惯于把日立和电视机联系到一起,然而日立并非一家家电企业,随着日立在家电领域的逐步退却,对于中国的普通消费者而言,日立看起来正渐行渐远
“日立是不是要撤出中国?”一个时期以来,不断有人向日立(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大野信行提出这样的问题。大野信行知道,提出这样问题的人,虽然关心日立,但显然对日立(中国)缺乏了解,所以他往往会做长篇大论的解释。
实际上关于日立会退出中国的传闻起源于日立在中国最具备知名度的产品——日立电视机。
很多中国消费者至今仍然记得这样一则电视广告,画面上一个日式美少女抚摸着一台黑色的电视机,用甜美的声音说:“日立牌是HITACHI。”——这则广告虽然夹杂着汉语和日语,有些可笑,但还是给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消费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且让中国消费者将日立品牌与电视机联系在了一起。
几十年来,日立电视机也曾经与时俱进,由模拟电视转为生产数字电视、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等一系列具有更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但在中国本土家电企业纷纷崛起的情况下,日立的电视机等家电产品难以改变其日渐式微的命运。
2009年7月,日立结束了在中国生产平板电视的历史,将自己位于福州的平板电视生产线卖给了台湾企业冠捷科技,并且遣散了生产线上的工人和各地商场里的导购,让他们自谋生路。
“但日立电视并不会完全退出中国市场,今后日立还将通过由日立设计,委托其他工厂生产的形式,继续在中国开展平板电视业务。” 大野信行认真地向《中国新时代》记者强调,“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企业,日立目前的调整,不会对已售出产品的售后服务等造成影响。”
设想一下,今后在中国购买一台日立平板电视,很可能是由冠捷科技代工生产的,由苏宁等家电连锁企业代理销售,只有品牌和部分技术来自日立公司。此“日立”显然已经不是过去的“日立”了,消费者对此会做何反应?
《中国新时代》记者在一处家电卖场随机采访了一位男性消费者,他笑称,“肯定不如原来可信了,估计价格会降下来一些。”
庞大体系浮出水面
不过,日立在电视机领域的退却,并没有影响到大野信行忙碌的工作状态。如今已经61岁的大野信行,每天仍然坚持工作10个小时以上。工作之余,他还坚持每天学习两个小时的汉语。自2009年4月上任以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大野信行已经去过中国的二十多个城市考察,这其中不但有沿海城市,也有中西部城市。日立在这些城市要么设有分支机构,要么设有代理机构。随着大野信行旅行的脚步,日立在中国的庞大体系逐渐浮出水面。来自日立集团的资料显示,日立目前在中国约有133家集团企业,员工人数约62,000人。日立在中国主要有九大事业领域,包括电力及工业设备系统、楼宇系统、城市交通系统、信息通信系统、医疗系统、电子消费产品、建设及资源开发系统、汽车系统与汽车系统材料、信息电子及面向数字家电产品的零部件与材料。
这个庞大的体系展现出日立根本不可能“撤离中国”,恰恰相反,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日立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国。
大野信行是这样介绍日立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的,日立最初是在1910年从矿山的修理工厂起家的,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日立根据客户的需求,将业务范围拓展到电力、工业机械、信息通信、交通、高性能材料等更加广泛的领域。在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第二年,也就是1979年,日立成立了北京事务所;1981年,日立又在福建省福州市成立了第一家与中国合资的制造业企业“福建日立电视机有限公司”。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日立加快了对中国的投资进程。日立各家集团公司相继来到中国开展业务。2006年12月,日立发表《中国事业战略2010报告》,决定在中国市场,除了扩大业务范围之外,还将积极推动本土化的产学研合作,录用、培养、起用中国人才,在中国积极开展产品研发工作。
近年来日立在中国承接的大型项目,包括秦山核电站的蒸汽涡轮机、广州地铁手扶电梯等,这些项目都采用了日立提供的設备或服务。去年年底,日立还获得了江苏省华西村“空中华西大楼”33台超高速电梯的订单。
“综合性企业”转身
曾经有一位记者参观了2008年年底日立在武汉市举办的“日立产品展”,他在网上留言感慨,没想到日立竟然有如此多的产品:大到核电机组,小到电脑硬盘;具体到商场里的电梯,抽象到某种拗口的IT技术;传统到100多年前就已问世的电缆电线,超前到至今全球也没有几个人能懂的尖端信息通信系统;熟悉到摆在你家的电视、空调、电冰箱;陌生到钢铁厂里的某种高压变频器……
中国消费者一直习惯把日立和电视机联系到一起,然而日立已经今非昔比,现在的日立,更类似于国际知名大企业GE、西门子等,是一家多元化的企业,日立习惯于称自己为“综合性企业”。
多元化企业可以很好地分散风险,但也有很多烦恼,比如,容易患大企业病,例如内部资源不能共享、决策效率低下或某些业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等。而实现多样化之后,电视等家电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就属于日立经常被忽视的部分。
一位家电企业人员透露,近年来,日立在中国家电市场上一直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其在空调、电视、冰箱、洗衣机等业务上,有的已经主动退出;有的则被迫退到墙脚,守株待兔地等待市场机会。最近几年来在中国激烈的家电市场竞争中,日立几乎没有采取有力措施来参与市场竞争、抢占份额。与众多外资企业在中国家电市场节节攀升相比,日立电视等家电业务近年来在中国市场上却走出了一条少有的“持续下滑线”。特别是在平板电视市场,日立几乎成为市场的“看客”,不仅没能很好地参与市场份额的争夺,还面临生存空间被挤压后的被迫撤退。虽然销量持续下降,但日立家电中国的市场售价却一直稳居高位不动,从不参与市场的价格促销,也不针对市场展开各种促销活动。日立电视给人留下不求市场规模,只追求市场利润最大化的形象。一位日立电视的导购透露,由于市场售价高,销售日立电视利润还不错,但由于没有促销手段,产品销量也一直难以提高。
据大野信行介绍,2008年,日立集团在全球电子消费产品市场的销售额大约占到了日立总销售额的10%。但他不愿透露目前包括电视、空调等家电产品占日立中国总业务量的比例。外界猜测,这一比例已经微乎其微。
不仅在中国,在全球很多市场,日立对于家电市场的忽视也使得其成为拖累日立业绩不佳的重要因素。2009年5月,日立发表的2008财年年度报告显示,当年亏损达到7880日亿(约80亿美元)的历史最糟糕水准。其中,平板电视机引发的赤字是亏损的重要源头。日立集团会长兼社长川村隆在披露年报的同时表示,公司将调整产业结构,放弃一些不符合日立发展的产业。而业绩不佳的电视生产销售体系,很快成为日立率先裁撤的对象。不仅仅在福州,同样被遣散的日立电视机生产线上的工人还分布在欧洲的布拉格和美洲的墨西哥城。最后,日立仅保留了在日本歧阜县美浓加茂市的平板电视生产线,在其本土生产部分电视机产品。
服务政府和企业客户
据了解,中国已成为日立最大的海外市场。因此对于出现巨额亏损的日立而言,中国市场不但不能退出,反而要加大拓展力度。日立2008财年在华销售额达110亿美元,按照大野信行的计划,2010财年在华销售额应该达到120亿美元。
大野信行表示,过去是日本企业在日本从事研发及生产,然后将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之后,日立将大量制造方面的工作转移到中国,在中国生产产品然后销售到世界各国。而今后,中日两国企业将共同以全球消费者为对象,进行市场开发、研制和生产。
大野信行承诺,今后日立将更多地与中国企业合作,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共同开展研发工作,通过这样的组合来拓展新的市场。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要与中国企业建立“战略互惠关系”。
大野信行告诉记者,日立集团是唯一一家能够同时提供“社会基础设施”与“IT基础设施”服务的企业集团。今后,日立将发挥这一核心竞争力,继续大力建立、发展在高度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社会创新事业”。
在节能环保领域,日立与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签订了《关于资源循环与低碳经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今后,在已经取得的成果基础上,日立将进一步扩大与中国政府及企业之间在新能源、智能电网、铁路系统、水处理以及家电等消费电子产品循环利用等五大领域的合作。
根据以上协定,日立计划在今后的三年时间内,在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支持下,大力开展低碳社会建设和资源循环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共同研究,建设示范项目。日立将向中国的合作伙伴企业、机构,介绍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通过培养相关产业和建立合资企业等合作形式,为中日两国在建设低碳社会方面做出更多贡献。
由于日立的产品越来越倾向服务于政府或企业客户,而不是直接销售给普通大众,日立显然并不积极在中国民众中展开宣传。2009年8月,日立宣布采用“食梦貘”的图案作为日立集团节能环保相关活动的象征,并将“食梦貘”作为日立在中国的形象代言物。“貘”是“食梦为生”的上古神兽,会带走人的噩梦,还人安眠。日立以貘自喻,是想说明其大力发展的节能环保技术,可以将污染物“吸走”,还人以洁净的环境。
“貘”虽然来自于中国古籍《山海经》,是发源于中国的神兽,但通过简单的调查就可以知道,中国的广大民众对其并不熟悉,与上世纪80年代的那则简单但影响深远的广告相比,“食梦貘”的传播效果估计会大打折扣。
“日立是不是要撤出中国?”一个时期以来,不断有人向日立(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大野信行提出这样的问题。大野信行知道,提出这样问题的人,虽然关心日立,但显然对日立(中国)缺乏了解,所以他往往会做长篇大论的解释。
实际上关于日立会退出中国的传闻起源于日立在中国最具备知名度的产品——日立电视机。
很多中国消费者至今仍然记得这样一则电视广告,画面上一个日式美少女抚摸着一台黑色的电视机,用甜美的声音说:“日立牌是HITACHI。”——这则广告虽然夹杂着汉语和日语,有些可笑,但还是给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消费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且让中国消费者将日立品牌与电视机联系在了一起。
几十年来,日立电视机也曾经与时俱进,由模拟电视转为生产数字电视、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等一系列具有更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但在中国本土家电企业纷纷崛起的情况下,日立的电视机等家电产品难以改变其日渐式微的命运。
2009年7月,日立结束了在中国生产平板电视的历史,将自己位于福州的平板电视生产线卖给了台湾企业冠捷科技,并且遣散了生产线上的工人和各地商场里的导购,让他们自谋生路。
“但日立电视并不会完全退出中国市场,今后日立还将通过由日立设计,委托其他工厂生产的形式,继续在中国开展平板电视业务。” 大野信行认真地向《中国新时代》记者强调,“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企业,日立目前的调整,不会对已售出产品的售后服务等造成影响。”
设想一下,今后在中国购买一台日立平板电视,很可能是由冠捷科技代工生产的,由苏宁等家电连锁企业代理销售,只有品牌和部分技术来自日立公司。此“日立”显然已经不是过去的“日立”了,消费者对此会做何反应?
《中国新时代》记者在一处家电卖场随机采访了一位男性消费者,他笑称,“肯定不如原来可信了,估计价格会降下来一些。”
庞大体系浮出水面
不过,日立在电视机领域的退却,并没有影响到大野信行忙碌的工作状态。如今已经61岁的大野信行,每天仍然坚持工作10个小时以上。工作之余,他还坚持每天学习两个小时的汉语。自2009年4月上任以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大野信行已经去过中国的二十多个城市考察,这其中不但有沿海城市,也有中西部城市。日立在这些城市要么设有分支机构,要么设有代理机构。随着大野信行旅行的脚步,日立在中国的庞大体系逐渐浮出水面。来自日立集团的资料显示,日立目前在中国约有133家集团企业,员工人数约62,000人。日立在中国主要有九大事业领域,包括电力及工业设备系统、楼宇系统、城市交通系统、信息通信系统、医疗系统、电子消费产品、建设及资源开发系统、汽车系统与汽车系统材料、信息电子及面向数字家电产品的零部件与材料。
这个庞大的体系展现出日立根本不可能“撤离中国”,恰恰相反,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日立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国。
大野信行是这样介绍日立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的,日立最初是在1910年从矿山的修理工厂起家的,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日立根据客户的需求,将业务范围拓展到电力、工业机械、信息通信、交通、高性能材料等更加广泛的领域。在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第二年,也就是1979年,日立成立了北京事务所;1981年,日立又在福建省福州市成立了第一家与中国合资的制造业企业“福建日立电视机有限公司”。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日立加快了对中国的投资进程。日立各家集团公司相继来到中国开展业务。2006年12月,日立发表《中国事业战略2010报告》,决定在中国市场,除了扩大业务范围之外,还将积极推动本土化的产学研合作,录用、培养、起用中国人才,在中国积极开展产品研发工作。
近年来日立在中国承接的大型项目,包括秦山核电站的蒸汽涡轮机、广州地铁手扶电梯等,这些项目都采用了日立提供的設备或服务。去年年底,日立还获得了江苏省华西村“空中华西大楼”33台超高速电梯的订单。
“综合性企业”转身
曾经有一位记者参观了2008年年底日立在武汉市举办的“日立产品展”,他在网上留言感慨,没想到日立竟然有如此多的产品:大到核电机组,小到电脑硬盘;具体到商场里的电梯,抽象到某种拗口的IT技术;传统到100多年前就已问世的电缆电线,超前到至今全球也没有几个人能懂的尖端信息通信系统;熟悉到摆在你家的电视、空调、电冰箱;陌生到钢铁厂里的某种高压变频器……
中国消费者一直习惯把日立和电视机联系到一起,然而日立已经今非昔比,现在的日立,更类似于国际知名大企业GE、西门子等,是一家多元化的企业,日立习惯于称自己为“综合性企业”。
多元化企业可以很好地分散风险,但也有很多烦恼,比如,容易患大企业病,例如内部资源不能共享、决策效率低下或某些业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等。而实现多样化之后,电视等家电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就属于日立经常被忽视的部分。
一位家电企业人员透露,近年来,日立在中国家电市场上一直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其在空调、电视、冰箱、洗衣机等业务上,有的已经主动退出;有的则被迫退到墙脚,守株待兔地等待市场机会。最近几年来在中国激烈的家电市场竞争中,日立几乎没有采取有力措施来参与市场竞争、抢占份额。与众多外资企业在中国家电市场节节攀升相比,日立电视等家电业务近年来在中国市场上却走出了一条少有的“持续下滑线”。特别是在平板电视市场,日立几乎成为市场的“看客”,不仅没能很好地参与市场份额的争夺,还面临生存空间被挤压后的被迫撤退。虽然销量持续下降,但日立家电中国的市场售价却一直稳居高位不动,从不参与市场的价格促销,也不针对市场展开各种促销活动。日立电视给人留下不求市场规模,只追求市场利润最大化的形象。一位日立电视的导购透露,由于市场售价高,销售日立电视利润还不错,但由于没有促销手段,产品销量也一直难以提高。
据大野信行介绍,2008年,日立集团在全球电子消费产品市场的销售额大约占到了日立总销售额的10%。但他不愿透露目前包括电视、空调等家电产品占日立中国总业务量的比例。外界猜测,这一比例已经微乎其微。
不仅在中国,在全球很多市场,日立对于家电市场的忽视也使得其成为拖累日立业绩不佳的重要因素。2009年5月,日立发表的2008财年年度报告显示,当年亏损达到7880日亿(约80亿美元)的历史最糟糕水准。其中,平板电视机引发的赤字是亏损的重要源头。日立集团会长兼社长川村隆在披露年报的同时表示,公司将调整产业结构,放弃一些不符合日立发展的产业。而业绩不佳的电视生产销售体系,很快成为日立率先裁撤的对象。不仅仅在福州,同样被遣散的日立电视机生产线上的工人还分布在欧洲的布拉格和美洲的墨西哥城。最后,日立仅保留了在日本歧阜县美浓加茂市的平板电视生产线,在其本土生产部分电视机产品。
服务政府和企业客户
据了解,中国已成为日立最大的海外市场。因此对于出现巨额亏损的日立而言,中国市场不但不能退出,反而要加大拓展力度。日立2008财年在华销售额达110亿美元,按照大野信行的计划,2010财年在华销售额应该达到120亿美元。
大野信行表示,过去是日本企业在日本从事研发及生产,然后将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之后,日立将大量制造方面的工作转移到中国,在中国生产产品然后销售到世界各国。而今后,中日两国企业将共同以全球消费者为对象,进行市场开发、研制和生产。
大野信行承诺,今后日立将更多地与中国企业合作,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共同开展研发工作,通过这样的组合来拓展新的市场。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要与中国企业建立“战略互惠关系”。
大野信行告诉记者,日立集团是唯一一家能够同时提供“社会基础设施”与“IT基础设施”服务的企业集团。今后,日立将发挥这一核心竞争力,继续大力建立、发展在高度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社会创新事业”。
在节能环保领域,日立与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签订了《关于资源循环与低碳经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今后,在已经取得的成果基础上,日立将进一步扩大与中国政府及企业之间在新能源、智能电网、铁路系统、水处理以及家电等消费电子产品循环利用等五大领域的合作。
根据以上协定,日立计划在今后的三年时间内,在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支持下,大力开展低碳社会建设和资源循环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共同研究,建设示范项目。日立将向中国的合作伙伴企业、机构,介绍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通过培养相关产业和建立合资企业等合作形式,为中日两国在建设低碳社会方面做出更多贡献。
由于日立的产品越来越倾向服务于政府或企业客户,而不是直接销售给普通大众,日立显然并不积极在中国民众中展开宣传。2009年8月,日立宣布采用“食梦貘”的图案作为日立集团节能环保相关活动的象征,并将“食梦貘”作为日立在中国的形象代言物。“貘”是“食梦为生”的上古神兽,会带走人的噩梦,还人安眠。日立以貘自喻,是想说明其大力发展的节能环保技术,可以将污染物“吸走”,还人以洁净的环境。
“貘”虽然来自于中国古籍《山海经》,是发源于中国的神兽,但通过简单的调查就可以知道,中国的广大民众对其并不熟悉,与上世纪80年代的那则简单但影响深远的广告相比,“食梦貘”的传播效果估计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