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我院从2007年下学期开始实施学分制。本文通过分析我院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学生中间反映出的具体问题,讨论实行和加强导师制的必要性以及学分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意义。
[关键词] 学分制 导师制
随着我院的国家示范校建设的稳步推进,传统的教学体制巳适应不了我院教学改革的需要,也适应不了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院领导转变教育观念,强化育人宗旨,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从2007年下学期开始在学院实施学分制改革,制定了学分制和导师制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本文通过分析两年来我院在学分制实施的过程中,在学生中间反映出的具体问题,讨论实行和加强导师制的必要性以及学分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一、 学分制实施中学生容易产生的误区
学分制是面向学生个体的教学管理组织操作方式,学生每人为自己设计学习进度和课程安排,使得选择的自由度更大,选择目标多样化。学生可自主选择研究方向,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进度等等。学生既可以适当调整学习的内容、速度和方法,又可以设计与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学分制打破了教学计划中全部课程为必修课的僵硬模式,引入选修制。但在实施学分制和选修制过程中,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要结合实际,充分考虑时间、地点、条件等因素,不可盲目引入“自由选修”,切实把握好选修“自由度”,加强选修过程中的宏观调控,建立具有我院特色的选修制运作模式。
一般来说,学分制增强了学生培养的灵活性,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改变以往“千姿百态进校,一个模式出门”的状况。对学生来说,学分制意味着学生的成长渐渐由他人塑造转为自我塑造。学生在学校期间,需要培养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与独立判断能力,学会自主分配時间、自觉利用时间,主动学习。但在贯彻执行学分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我国的学生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从小学到高中一切学习基本上都是由学校与教师安排的,学生本身还没有完全具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停留在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老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的被动式教育阶段。在增加了选课自由以后,学生的选课经验和能力非常有限,表现的无所适从,还不能够适应学分制体制下学生为自己设计课程、设计发展方向的要求,因此导致了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出现了以下一些选课误区:
(一)有些学生认为学分制就是选修课程学分的简单相加,满足学校要求的学分即可。这种想法割裂了教学计划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学生只注重获得学分,忽视课堂讲授的内容,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只能是一知半解;
(二)学生对将要学习的专业课内容不甚了解,在选修课程时不了解内在的教学规律,如哪些课程是学习的基础,是需要为后续课程做铺垫等,所以出现选课混乱的现象,颠倒了专业课学习的先后顺序,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
(三)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对知识结构的设计,在选课时仅凭一时感觉就易避难,投机取巧,选择容易学的、容易通过的、印象好的老师,结果造成学的知识杂乱无章。至于课程间如何相互协调、相互渗透,学生根本不懂;
(四)部分学生出现了想方设法积累学分,凑学分现象;还有些学生放松对自身的要求、混学分,出现有量无质的不良后果,以上的现象都忽视了扎扎实实学习专业课的重要性。
可见,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制度,在人才培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但同时又存在上述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实行学分制,使导师制势在必行
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将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权,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留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但从另一方面讲,习惯了保姆式管理的学生们,在突然减压之后,会觉得茫然不知所措。从我院在学分制执行过程中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看,实施导师制十分必要,迫切需要学院对学生予以学业和素质培养方面的积极引导。导师制的实施,适应了大规模教育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改革需要,符合“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要求。
导师制是集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于一体,能充分发挥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把因材施教落实到每一个被教育者身上,使之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的教学管理制度。导师制的实施符合教育规律,为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在学生培养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导师的职责应以学业指导为重点,主要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必需的知识结构,了解专业的发展动态和理论前沿,培养专业兴趣;帮助学生制订可行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进度,明确发展目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握学习的内容和发展方向;在选修课程时,导师能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避免无计划地随意选修课程,避免避重就轻的凑学分,最大限度地克服学生盲目选课的缺点,注意知识体系的完整,帮助理清先开后续的课程顺序;加强对各课程学习特点、学习手段、学习方法的指导。
三、学分制与导师制结合的重大意义
为保证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导师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配套保障制度。实施导师制,加强导师的指导作用,才有可能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知,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去构筑自己的知识结构。可见,学分制与导师制相结合意义重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高中阶段未实行选修制,大学前的教育基本上还是一种接受型的知识教育,大学生在自主自立的方面还比较薄弱。实行导师制有利于缩短大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适应期,有利于把因材施教的原则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有利于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
(二)在学分制条件下,由于学生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的知识结构缺乏应有的了解,许多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不可能按学分制要求独立地设计出实现自我目标模式的学习方案,而实行导师制可以有效地防止上述情况的产生,从而避免由于学生个体的缺乏经验、随意性、盲目性而产生的种种弊端,使学生少走学习弯路,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形成,提高专业知识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和具有个性化的人才。
(三)导师制可以使文理不同背景、新老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导师指导下实现相互学习、交流、借鉴、合作的目的,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结构。在这种教学结构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共同的求知欲望、统一的学习研究目标和不同的知识结构,必然使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导师制有利于增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教学互动。“教”与“学”是双方面活动的过程,学生选课程选导师,无疑把竞争机制引入了教学领域,激发了教师必须掌握学科发展前沿的动向,研究教学艺术和技巧,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导师制对推进学分制的贯彻落实,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保证学生正常完成学业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导师制的实施加强了教师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层面的指导,充分体现了“导学”的特点。
四、导师制工作的开展
为了保证导师制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强的导师管理条例,定期对导师进行考核。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可根据教师本人的能力水平以及学院的师资条件、专业的具体情况而定。导师确定后,导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兴趣、特长等以后,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是有效实施导师制的重要方面。导师应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不同类型,通过选择不同的培养方案,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培养其综合能力素质,使他们成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复合型人才。在指导模式上可以采取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兼顾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导师专题讲座、谈心交流、学业辅导等形式与学生交流,关心学生的思想进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目标,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用教师的人格影响和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五、结语
“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学分制下学生教育教学管理的新模式。实行与学分制相配套的导师制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花长友,“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J]江苏高教, 2002,(02)。
{2}李才栋 谭佛佑 张如珍 李淑华主编《中国教育制度管理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3}牛爱玲,“职业学校学分制的实施及其成效”,《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26期。
{4}张萍,“高校实行学分制后教务管理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05)。
[关键词] 学分制 导师制
随着我院的国家示范校建设的稳步推进,传统的教学体制巳适应不了我院教学改革的需要,也适应不了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院领导转变教育观念,强化育人宗旨,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从2007年下学期开始在学院实施学分制改革,制定了学分制和导师制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本文通过分析两年来我院在学分制实施的过程中,在学生中间反映出的具体问题,讨论实行和加强导师制的必要性以及学分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一、 学分制实施中学生容易产生的误区
学分制是面向学生个体的教学管理组织操作方式,学生每人为自己设计学习进度和课程安排,使得选择的自由度更大,选择目标多样化。学生可自主选择研究方向,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进度等等。学生既可以适当调整学习的内容、速度和方法,又可以设计与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学分制打破了教学计划中全部课程为必修课的僵硬模式,引入选修制。但在实施学分制和选修制过程中,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要结合实际,充分考虑时间、地点、条件等因素,不可盲目引入“自由选修”,切实把握好选修“自由度”,加强选修过程中的宏观调控,建立具有我院特色的选修制运作模式。
一般来说,学分制增强了学生培养的灵活性,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改变以往“千姿百态进校,一个模式出门”的状况。对学生来说,学分制意味着学生的成长渐渐由他人塑造转为自我塑造。学生在学校期间,需要培养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与独立判断能力,学会自主分配時间、自觉利用时间,主动学习。但在贯彻执行学分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我国的学生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从小学到高中一切学习基本上都是由学校与教师安排的,学生本身还没有完全具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停留在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老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的被动式教育阶段。在增加了选课自由以后,学生的选课经验和能力非常有限,表现的无所适从,还不能够适应学分制体制下学生为自己设计课程、设计发展方向的要求,因此导致了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出现了以下一些选课误区:
(一)有些学生认为学分制就是选修课程学分的简单相加,满足学校要求的学分即可。这种想法割裂了教学计划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学生只注重获得学分,忽视课堂讲授的内容,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只能是一知半解;
(二)学生对将要学习的专业课内容不甚了解,在选修课程时不了解内在的教学规律,如哪些课程是学习的基础,是需要为后续课程做铺垫等,所以出现选课混乱的现象,颠倒了专业课学习的先后顺序,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
(三)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对知识结构的设计,在选课时仅凭一时感觉就易避难,投机取巧,选择容易学的、容易通过的、印象好的老师,结果造成学的知识杂乱无章。至于课程间如何相互协调、相互渗透,学生根本不懂;
(四)部分学生出现了想方设法积累学分,凑学分现象;还有些学生放松对自身的要求、混学分,出现有量无质的不良后果,以上的现象都忽视了扎扎实实学习专业课的重要性。
可见,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制度,在人才培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但同时又存在上述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实行学分制,使导师制势在必行
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将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权,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留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但从另一方面讲,习惯了保姆式管理的学生们,在突然减压之后,会觉得茫然不知所措。从我院在学分制执行过程中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看,实施导师制十分必要,迫切需要学院对学生予以学业和素质培养方面的积极引导。导师制的实施,适应了大规模教育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改革需要,符合“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要求。
导师制是集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于一体,能充分发挥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把因材施教落实到每一个被教育者身上,使之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的教学管理制度。导师制的实施符合教育规律,为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在学生培养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导师的职责应以学业指导为重点,主要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必需的知识结构,了解专业的发展动态和理论前沿,培养专业兴趣;帮助学生制订可行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进度,明确发展目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握学习的内容和发展方向;在选修课程时,导师能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避免无计划地随意选修课程,避免避重就轻的凑学分,最大限度地克服学生盲目选课的缺点,注意知识体系的完整,帮助理清先开后续的课程顺序;加强对各课程学习特点、学习手段、学习方法的指导。
三、学分制与导师制结合的重大意义
为保证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导师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配套保障制度。实施导师制,加强导师的指导作用,才有可能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知,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去构筑自己的知识结构。可见,学分制与导师制相结合意义重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高中阶段未实行选修制,大学前的教育基本上还是一种接受型的知识教育,大学生在自主自立的方面还比较薄弱。实行导师制有利于缩短大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适应期,有利于把因材施教的原则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有利于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
(二)在学分制条件下,由于学生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的知识结构缺乏应有的了解,许多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不可能按学分制要求独立地设计出实现自我目标模式的学习方案,而实行导师制可以有效地防止上述情况的产生,从而避免由于学生个体的缺乏经验、随意性、盲目性而产生的种种弊端,使学生少走学习弯路,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形成,提高专业知识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和具有个性化的人才。
(三)导师制可以使文理不同背景、新老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导师指导下实现相互学习、交流、借鉴、合作的目的,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结构。在这种教学结构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共同的求知欲望、统一的学习研究目标和不同的知识结构,必然使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导师制有利于增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教学互动。“教”与“学”是双方面活动的过程,学生选课程选导师,无疑把竞争机制引入了教学领域,激发了教师必须掌握学科发展前沿的动向,研究教学艺术和技巧,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导师制对推进学分制的贯彻落实,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保证学生正常完成学业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导师制的实施加强了教师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层面的指导,充分体现了“导学”的特点。
四、导师制工作的开展
为了保证导师制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强的导师管理条例,定期对导师进行考核。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可根据教师本人的能力水平以及学院的师资条件、专业的具体情况而定。导师确定后,导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兴趣、特长等以后,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是有效实施导师制的重要方面。导师应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不同类型,通过选择不同的培养方案,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培养其综合能力素质,使他们成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复合型人才。在指导模式上可以采取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兼顾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导师专题讲座、谈心交流、学业辅导等形式与学生交流,关心学生的思想进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目标,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用教师的人格影响和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五、结语
“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学分制下学生教育教学管理的新模式。实行与学分制相配套的导师制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花长友,“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J]江苏高教, 2002,(02)。
{2}李才栋 谭佛佑 张如珍 李淑华主编《中国教育制度管理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3}牛爱玲,“职业学校学分制的实施及其成效”,《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26期。
{4}张萍,“高校实行学分制后教务管理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