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语文教学与有效课堂反思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e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越来越多的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因为,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难以相比的。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亲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也会成为干扰因素,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许多“观摩课”上,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学生抱怨“课堂上轰轰烈烈,课后却空空洞洞”的,常常就是这样一些课。
  为什么学生们课堂上看得津津有味,“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听得如痴如醉,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所写的作文也并不见好——不少学生甚至于还是写不下去呢?主要原因在于: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一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而不是相反。借助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否则,就是名副其实的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光看不练假把戏。”以学习记叙类的文学作品来说,运用直观手段,就是为了通过“形象”与“抽象”的鲜明对比,促使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用词来标志和塑造形象的;通过对比来展示这两种语言的区别,促使学生更快的掌握语言文字,而不是简单的以影视语言替代文字语言。
  因此,借助影视画面的阅读课,最多只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什么”的理解,而对于“怎么写”则极少触及。尤其是对更基本、更重要的“用什么写”的探究和把握更是不足。所以,教师务必及时凭借画面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的语言文字的“回放”和“还源”——回归文本,探究作者是运用哪些语言材料和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或者景物的。也就是说,凭借影视画面以更直接地领悟语言大师是怎样以典范的语言来表述特定的人物、事物、景物的,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根本任务。张志公先生称之为“运用文学材料进行语言训练”。否则,倒不如把学生带到影剧院上语文课,那里的音像效果不是更好吗?同样的道理,尽管借助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丰富他们的写作材料,但千万不要认为那些课件放映完毕就完事了,教师就可以等着收获大量佳作了。教师在课堂上应当不失时机,因势利导地引领学生进行视听语言向文字语言的转换,否则,就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再者,影视化、图像化的直观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因为从一个画面到另一个画面的切换,往往还需要通过联想、想像进行补充和创造,以填补这种艺术的跳跃所留下的“空白”。写作时应当把握其象外之意、言外之意,然后以语言文字传达出视听语言难以表达的“画外之音”来。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用好多媒体,关键就是语言的转化。另外,我个人觉得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下列关系,课堂教学才谈得上有效果。否则,一切都是徒劳。
  1.课件与讲授内容的关系
  很多人惯于将课堂讲授的内容大量地呈现在幻灯片上,内容似乎很翔实,上课过程中,老师似乎讲很有底气,也相当然地认为,学生们也应学得很实。实际上,因为课件基本上要动态转换的,学生们不可能一下子就接受那么多信息,甚至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记那么多东西,所以,只会导致疲于应付。另外,呈现那么多文字,很可能滋养教师的一种依赖课件的惰性,有了这种惰性,就会使教师常不能将所讲内容内化,只想着一读课件了之,这样,备课怎么充分?自己都没有真正内化,又怎奢望什么课堂生成呢?课件到底应呈现怎样的文字呢?应如何选择提炼出这些文字呢?
  2.课件与课堂进程的关系
  我们经常发现或親身遭遇一种情况,即课堂进程总是滞后于课件的转换。课件内容是呈现操作方式呢?还是呈现学习的具体内容呢?
  3.课件与板书的关系
  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课件取代板书的现象。这是很不好的。应该看到板书的一些优点,如可以随时板书互动交流中得出一些新鲜的东西来,可展示教师漂亮的书法艺术,这种“炫耀”,恰是对学生写字的无言教育。毕竟课件是已预设的,不是动态中形成的。
  4.课件风格与文本风格的关系
  两者应是一致的。学习古典诗文,就要选取古典背景,若加入些现代元素,恐怕是不妥的;文本情感基调是深沉,就不能选择鲜亮些的暖色,如草绿和亮黄,而是尽可能性地选黑色或褐色等冷色。
  从教至今,本人也有幸听了不少的公开课与示范课,可以说绝大部分都用上多媒体设备,并且课后同行的评价都不错。本人发现这些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让场面热闹,教师不惜花费时间去做一些活动,结果导致教学过程变得走过场而已,场面轰轰烈烈,热闹非凡,但具体点知识点得不到应有的落实,学生学不到知识。
  何为有效课堂呢?有效课堂即教师在课堂上应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达到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变会学、愿学到乐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目标。有效课堂的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如何遵循教学规律,回归教学本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二是如何落实新的课程理念,是否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目标要有效;教学策略要有效;教学手段要有效;注重课堂反馈和课后反思。总之,有效课堂要求师生和谐对话,一堂课结束,给学生留下思维、留下探索的兴趣、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然而,时下有不少的老师曲解了“有效课堂”的含义及要求,他们课堂上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中考或高考而已。那些所谓的“名师”也确实厉害,所培养出的学生全是考试拿高分的高手。可一旦出了学校,则完全不一样了,叫他写份总结或报告之类的写不出,叫他上台发言他不敢,甚至要他填写他自己的简历表都填不出来……可悲!
  如此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出如此的语文能力,如此的综合语文素质!在以中考高考成绩论英雄的当今社会,我们还能说什么?我们该做点什么呢?
其他文献
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教学工作者长时间来致力研究、探讨,努力解决的课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创造有效的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那么,如何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呢?根据我36年教学实践和体会,我认为,要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备好课,然后要上好课。  一、备好课  外行人认为:上体育课很简单,用不着备课,上课时,教师安排学生运动就行了。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36年的体育课教学
期刊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天地自然之灵气铸就成了一种浑然天成的美,美得清秀而丰盈,是集自然之大成的一种超脱的境界。“小荷才露尖尖角”般的灵秀,使人摆脱俗气,过目难忘。这些叫人忘俗的天然之美,可能谁都会见过,只是大多忘记了欣赏,美的感觉存在于心中,很多时候无法用文字表述出来,很多美好的思绪在脑海中一闪即过,无法捕捉。那我们是否可以利用我们的美术课留住那一刻?现在我来谈一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
期刊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古诗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教好古诗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古诗离现在远久,而且它用字精练,意境深远,学生往往难于准确领悟到诗的主题思想,造成学习的困难。我来用以下诀窍,收到好的效果。  一、课前查阅
期刊
一、引言  2014年,北京市教委开展了高等学校、社会力量支持中小学体育、美育特色发展工作,简称“高参小项目”,目的是发挥全社会在体育、美育方面的优势和引领作用,帮助中小学全方位、多样化、深层次地开展学校体育、美育工作。在高参小项目中,以学生为指导,以老师为主导授课。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教师的能力必然有着一定的变化。本文运用能力结构理论,从学生教师视角审视高参
期刊
汉语拼音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相當重要的,它对学生将来能否学好语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汉语拼音是帮助学生学习普通话、识字和阅读的重要工具,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的成败对学生今后能否学好语文起着决定性作用。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学生好奇心强,模仿力极强,又缺乏自制力和对与错的判断力,学习行为随着兴趣的波动而变化。为搞好农村小学汉语拼音的教学,下面我就几年的教学经验说一说针对农村小学汉
期刊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多读书,能使我们的思维尽情地飞翔。因为阅读好比“隐形串门”,可以足不出户,随时随地与古今中外、名家学者求教和畅谈,领略他们异色彩纷呈的精神世界的同时,通三界(过去、现在、未来)、开心窍、长智慧、提修养。  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可读内容之广,涉猎内容之泛空前绝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把自己阅读所得恰如其分的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即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项艺术。我在作文教学中
期刊
一、幼儿园种植课程的内涵  种植活动一旦进入幼儿园,它就不再是纯粹的种植,而是承载着诸多教育价值的种植课程。有的教师为了确保种植成功,会引导幼儿严格按照种植规范进行种植,不允许幼儿进行可能导致失败的尝试。他们没有意识到“失败”的种植经历是幼儿探索科学种植方法、了解植物生长规律的契机。  同时,幼儿园种植课程不同于农业院校的种植专业教育。它不是为了让幼儿获得有关种植的专业知识,而是以种植活动为媒介,
期刊
初中阶段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错过了最佳时期,再想改掉恶习,就十分艰难。当下初中阶段学生要注重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作为初中教育者又要怎样去帮助他们呢?结合时代特点及中学生的发展特点,笔者提出了以下观点。  一、自主学习的习惯  今天信息与知识以海量增长,知识爆炸,信息超载,谁也无法记住层出不穷且不断更新的知识,时刻在出现新情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英语各方面的能力,还要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善于将传统美德施与潜移默化之中,让传统美德在英语课堂上闪光。下面谈谈我在英语教學中渗透礼仪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英语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德育的一个永恒主题。但对学
期刊
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得当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传统的教学立足于教会学生掌握和运用教学结论,每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多见类型题,多把握一些解题的方法。因此,教师课前精心备例题,课上精讲多练,侧重于练习课的教学。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数学课堂要最大限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