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文艺》 的诞生与重生

来源 :广州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_go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0年,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进步文学兴起。1932年9月,以鲁迅的学生欧阳山为首的一群文学青年,组建“广州文艺社”,创办进步文学的阵地《广州文艺》周刊,深受广州人的欢迎。1933年8月被迫停刊。40年之后,《广州文艺》于1973年2月重生,传承为大众服务和本土特色的办刊宗旨,办成了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学杂志。
  欧阳山(原名杨凤岐,1908—2000)原籍湖北荆州。16岁那年第一篇短篇小说《那一夜》在上海《学生杂志》上发表,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1927年1月,鲁迅先生从厦门来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应邀出席了该校学生欧阳山组织的“南中国文学会”成立会并做了讲演。欧阳山在鲁迅先生的推动下,提出“创作新文学及粤语文学”和“文艺大众化”问题,“所以特地组织一个‘广州文艺社’,出版一种《广州文艺》周刊,来做讨论它的园地,请全广州作家动员。”欧阳山还说:“于是以提倡方言土语文学为旗帜的《广州文艺》出版了,这小型刊物的出现使我们知道了许多事实,接触了许多人物。看出了许多文学问题,获得许多宝贵的经验,广州的人民大众,主要是工人和店员,十分欢迎它,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也十分高兴他们能够看到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的新闻作品。”1932年9月,广州文艺社在广州成立。主要成员有欧阳山、赵慕鸿(省立女师的教师)、龚明(又名阿垄,南海中学教师)、草明(原名吴绚文,女师学生)、伍乃茵(原名伍翠云,女师学生)、唐凌鹰(又名唐启超,广雅中学学生)和南海中学学生胡沥(莫斯明)、于城(于绍强)、龙乙(康秉坤)、许介(许自炤)、孔风仪、易巩(梁韶松)等人。在欧阳山的提议下,成立“广州普罗作家联盟”,作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广州分盟。对此,鲁迅先生和左联都十分重视他们这个请求,经过考察之后,批准成立中国左联广州分盟的请求,并任命欧阳山为中国左联作家广州分盟的书记。左联广州分盟于1933年“一·二八”事变周年纪念日,在广州漱珠岗一间废置不用的“兰苑”茶楼的旧址召开群众大会,到会的有文化界人士、学生店员等七八十人。
  1933年4月,广州进步文化团体联合起来,成立了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简称广州“文总”)。广州“文总”由三个分盟组成,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广州分盟”、“中国戏剧家联盟广州分盟”和“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广州分盟”,其中欧阳山任书记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广州分盟”,就是以广州文艺社为主体组织成立的“广州普罗作家同盟”。
  1932年9月4日,由广州文艺社编辑出版的纯文艺刊物《广州文艺》周刊创刊号面世,印数2000份,售价大洋2分,每逢周日出版。欧阳山从《广州文艺》1932年9月4日创刊至1933年8月,分别用罗西、吉星等不同笔名创作和发表了12篇革命文学作品:《请广州作者全体动员》、《跛老鼠》(粤语短篇)、《谁都能疑问》、《辛克莱现在的文学》、《哀悼一切为反帝而死的兄弟》、《一周总答复》等文章。还秘密出版过以描写产业工人为题材的作品,如欧阳山的《单眼虎》和草明的《缫丝女工失身记》等两本粤语章回小说。
  在创办《广州文艺》之初,来自广东省顺德的女师学生吴绚文(1913-2002)来到了欧阳山的身边。在欧阳山的指导下,她以“草明”为笔名写出了五万字的《缫丝女工失身记》。1933年8月,出版了20多期的《广州文艺》周刊遭国民党反动派当局查禁,创始人欧阳山、草明等被通缉追捕,龚明被杀害,易巩被判十年徒刑。欧阳山和草明躲藏在一艘贩运生猪的货船舱底,撤离广州。至此,仅仅存在了一年的《广州文艺》在血雨腥风中被迫停刊。
  欧阳山和草明到达上海以后,参加了鲁迅为旗手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多次聆听鲁迅、茅盾等文学大家的教导。1940年欧阳山和草明一起在重庆参加中国共产党,又一起到了延安。毛澤东同志亲自写信邀请他们到杨家岭的窑洞,听取他们对文艺方针的意见,一起畅谈“文艺为什么人”等问题。他们还一起参加了1942年5月2日在延安中央大礼堂毛泽东主持召开的文艺座谈会,23日下午聆听了毛泽东主席作的总结讲话(即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会后文艺界与中央领导合影,草明坐在第一排,离毛主席最近。1946年,欧阳山完成了反映边区经济发展和农村新貌的长篇小说《高干大》,这不仅是他遵循工农兵方向的新起点,也是解放区新文艺的重要收获。
  当年,广州的左翼文化人,是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最早参与者和重要组成部分,《广州文艺》是全国最早的左翼文学杂志之一。当时广州有许多文化艺术团体和刊物,《广州文艺》在困难的条件下办刊,坚持欧阳山所提倡的方言土语文学为旗帜,因而受到广州的人民大众,主要是工人和店员的欢迎。1941年,欧阳山在延安的《抗战文艺》发表了《我写大众小说的经过》,还谈起当年这段经历:“龚明、赵慕鸿、草明、伍乃茵、易巩——这许多朋友把广州文艺社组织起来了,我们热心讨论这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出版了一个定期刊物《广州文艺》周刊。我们一致认为文艺大众化的问题,最先而且最主要的是语言问题——文学用语的问题。如果我们用一种广东人民大众所不懂的文学用语来写作,无论我们为了什么人,企图怎样,写些什么东西,广东人民大众还是觉得异常隔膜的。”欧阳山的《高干大》就大量运用当地方言,“干大”意即:“干爹”、“义父”或对年长男人的尊称。他对顺德人草明的作品,也亲自翻译成地道的粤语。
  “欧阳山”和“草明”这两个笔名,是在《广州文艺》周刊上首次与广大读者见面的。从此这两人的笔名逐渐成为正名,为中国广大读者所熟知。关于草明的笔名,有种讲法是她为表示她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萌芽,将“萌”字拆解为“草明”。另一种讲法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开会时问她,她解释为旧社会发表文章不能用真名,取白居易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草”字,表示革命者是国民党反动派杀不尽的,毛主席听了微笑点头。
  两人一起写作、编辑、研讨及多方活动,并肩战斗中堕入爱河。《广州文艺》第5期有一篇小说就是草明白话文原作、欧阳山以粤语翻译合作而成。1933年夏天,欧阳山介绍草明在现代书店当了一名店员,刚刚结束高中二年级,草明搬出校园,在高第街租了一间小房子来住,与欧阳山的关系更加密切,秘密结了婚。后来他们在延安离婚,毛泽东主席还亲自过问此事,并对草明进行安慰与鼓励。全国解放以后,欧阳山和草明虽然年事已高、南北相隔,但是互相关注着对方。   全国解放后,欧阳山回到广东,1950年接受叶剑英的任命,创建华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后担任广东省文联、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1957年开始长篇巨著《一代风流》的创作,全书共5卷(《三家巷》《苦斗》《柳暗花明》《圣地》《万年春》),作品以150万字的史诗式巨著,展示了一幅中国现代革命的历史画卷。草明在1947年到了东北,分别在发电厂、鞍山钢铁厂等重工业基地工作。在东北寒冷艰苦的条件下,草明这位出生于四季如春鱼米之乡的“顺德妹”,写出了《原动力》《乘风破浪》等一系列工业题材的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工业题材的拓荒者,从而也确立了她在中國文学史上的地位。
  欧阳山逝世以后,广东省文联等单位在广州东山梅花村36号欧阳山居住的地方设立欧阳山故居,并把把该楼门前花园命名为欧阳山广场,广场上树立着欧阳山的好友、著名雕塑家潘鹤创作的欧阳山塑像。位于文明路的鲁迅博物馆,把欧阳山的书房照原样陈列,供后人参观。中国作协于2013年举行草明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在她家乡,顺德图书馆和顺德作协联手共建了“草明书屋”。
  左翼文学杂志《广州文艺》1932年9月—1933年8月,只存在了不到一年就被迫停刊了。40年后,《广州文艺》在广州清泉街新2号(现应元路15号2楼)重生。据1984年的《广州年鉴》记载:《广州文艺》前身是由市文化局于1971年创办的内部刊物《工农兵文艺》,1973年1月改名为《广州文艺》(16开本)。创办初期是双月刊,1979年改为月刊。1978年,广州市文联恢复活动,1980年,《广州文艺》正式由广州市文联主办,主编由广州文联专职副主席刘家泽兼任。《广州文艺》月刊是一个题材多样、栏目丰富、鲜明反映岭南风情和经济特区新貌的文学类刊物,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发行量曾经高达35万份,与《青春》《萌芽》《飞天》等文学期刊被誉全国文艺期刊中的“四小旦”。《广州文艺》月刊传承了1932年《广州文艺》的办刊宗旨,将为大众服务和鲜明地方特色一脉相承,发扬光大。
  2019年9月3日,为探寻《广州文艺》创刊号标明的通讯联络处——“本市惠爱西路光孝街祝寿巷23号杨宅”,我冒着小雨在广州市光孝路光孝寺附近找到祝寿巷,这是一条通往海珠路的小巷,在小巷的中段发现23号“杨宅”依然“健在”,是一座两层高的洋楼,正面“古城建筑行承建”的立体字还清晰可见。“杨宅”是谁的住宅呢?我忽然醒悟,这很有可能与欧阳山有关,因为欧阳山原名杨凤岐,是真是假,只有留待以后考证了。9月3日这一天恰好是87年前《广州文艺》创刊的前一天。八十多年,岁月悠悠、几许风雨,我仿佛看到一群热血青年,手捧刚刚印好的刊物、作者寄来的稿件以及读者来信,从这小巷走出,走进历史,走向未来……
  责任编辑:卢 欣
其他文献
过去的风景  另外一个你吗?如一条已经放弃的路  如此,并非不能走回,在时间消失之处  我们有着更深的恐惧。同一个月亮  但那些相似的云彩却早已不同  化作了雨,滂沱和细雨,雾气或阴霾  布满我们的身体:过去,记住或已经忘记  一本书中的细节,那些字和词所组合着的  一个站起来的过去,让你回到未来  城市的草坪?被省略的春天?如果我们  从画册之中眺望这奔腾而来的大河  有什么能在立锥之地感受到风
期刊
一定要邯郸古道,路旁长着茂密的芦苇,夏日的热风吹过,惊起几只白鹭。渺无人迹的路上,卢生在匆匆行走。卢生是一个人,这是他一个人的长路,盘缠无多,只合风餐露宿,走在去往京城的路上。一定要有一处歇脚的野店或茅屋,方可安放或长或短的梦境。店婆子走出低矮的院落,望着眼前连接乡村与京城的大道,这是举子们赶考的必经之路,她也不知道为了什么,为何将一爿野店开在这空旷的野地里,像一个小小的渡口,在等待渡河的人。  
期刊
1  麦家以长篇小说名世,但他的小说写作却从短篇小说出发;成名之后,他私心里依然藏着对短篇小说的感情。所以,不少中短篇小说仍调剂于他的长篇小说之间。像麦家这种殚精竭虑、精雕细琢的写作,与短篇小说确有某种气质上的投合。  以一种历史化的眼光看来,“现代中国的‘短篇小说’,是在20世纪最初二十年里兴起的一种新文类”(张丽华:《现代中国“短篇小说”的兴起》)。传统叙事作品中,魏晋笔记小说、唐传奇、明“三
期刊
李铁杆子  那时在农村,“贫下中农”这身份是金字招牌。不然,哪能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呢。李铁杆子,就是贫下中农的一员。  李铁杆子是生产队的饲养员,他有此绰号,第一因为他是老光棍,这绰号中包含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第二是因为这家伙脾气硬,就像根铁杆子一样。  这不,知青小谢被派去饲养处接受李铁杆子的再教育,三天还不到黑,他就哭咧咧地回来了,他说,那家伙哪里是贫下中农,简直就
期刊
1  刚过端午不久,人们就已经迫不及待要下田割麦了。  父亲摘下挂在土墙上已锈迹斑斑的镰刀,坐在夕光里的门楼下。他左边是一方褐红色的磨刀石,右边是一盆清水。他用茧花四溅的大手掬水洒在石上,两只手钳子一般各夹着镰刀的一侧,前后推动,便发出金石磨合的清音。磨刀石上,很快便有了一窝血红。  又钝又锈的镰刀开始焕发出隔年的光芒。一圈阳光和刀刃耳鬓厮磨,依依不舍。  父亲越磨越娴熟,为了配合动作,他哼起了大
期刊
1  余全顺在重症病房里醒来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的手以后还能不能干活?这也是余全顺三十六个小时之内说的唯一一句话。余全顺的这句话是对着自己裹在白纱布里看不见的右手掌,对着一旁站着的一群白衣天使说的。护士们觉得余全顺问的这个问题十分幼稚可笑,就安慰余全顺说,现在想的不是工作,而是安心养病,至于能恢复到什么程度,不是取决于医院的治疗水平,而是取决于病人的个人心态。懂吗?  余全顺当然懂。他何尝不想安心
期刊
1  这是1992年的夏季,炽热的阳光照耀着整个村庄,面色潮红的祖父正躺在潮湿阴凉的暗房里休息,他刚刚喝完一碗陈年的米酒。午后,小巷深处传来的犬吠声由近及远,弥漫着一股诗意,村庄的人徜徉在微凉的梦境里。蝉鸣阵阵,年幼的我被此起彼伏的蝉声吸引着。我举着细长的杆子和白色塑料袋制成的捕蝉器徘徊在几棵青翠欲滴的柳树间。蝉匍匐在柳枝的顶端,我瑟缩着脚步,踮起脚跟,举起细长的杆子也只够得着柳枝的半中腰。很快,
期刊
沉醉  春水涨起,父亲用鱼笼  捕捉到了草鱼、河虾、塘鲺和镰刀鱼  天色未亮,你被母亲从梦中唤醒  一瓦煲热气腾腾的鱼粥里有切段的小葱和拍碎的花生米  青青河岸,繁花怒斥着山冈  而手脚笨拙的麻雀  被长着刀子嘴的马蜂讽刺  青蛇擅长读唇术而蜘蛛爱说腹语  这山坳的小果园里埋伏着一伙明火执仗的暴徒  口蜜腹剑的荔枝像火苗在蔓延  木瓜像流星锤对准黄雀一次次挥舞  一棵心乱如麻的芒果树  像投石机将
期刊
花  这是秋天将尽的一个柔而凉的夜晚。在一座老旧的墙体上爬满了绿苔的房子前,坐着几个表情忧郁、哀伤的老妇人。她们都在各自忙碌着——有的叠纸钱,有的糊金银锭,有的扎草鞋。就在当日下午四点钟光景,跟她们同在这条小街上生活了几十年的一个老姐姐去世了。她们都想以自己的方式送她最后一程。挂在屋檐上的那只裹着黑灰的灯泡发出银白色的光,那光似乎也在静悄悄地送别亡人。而在这灯光照耀不到的帆布搭起的灵堂内,低沉的螺
期刊
1  灰蒙蒙的天空阴沉了将近一周,我等得心烦意乱。  “天气预报说,今天的空气质量适合出行。”  “搞不清那层灰色的东西到底是霾还是雾,”妻子的口气很严厉,“你就耐心些,等到天晴再出门锻炼。”  午饭后,天空更加昏沉。站在11楼的阳台上,太阳变成了一只暗红色的圆球,六百米之外的建筑物竟然都无法看清。  之前我都在小区里锻炼,沿着楼宇间的小道练习走路,我已经扔掉了拐杖,妻子也不用再陪在我身边。  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