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教学对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很重视,在教学中不断强化实验教学,使教学质量有所提高。而小实验的开展却容易被忽视。和大实验比起来,小实验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它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且每章节安排的小实验都简单易行,现象明显,正确引导学生做好这些实验,对物理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因此,小实验的教学工作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小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的物品可以拿来做小实验,让物理教学生活化,使学生能更加感受到其真实性,更好地感受科学、社会与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好的激发。如初二物理教材中“自制潜水艇模型”的小实验。在学完阿基米德原理后,可布置学生回家做这个实验:找一个装眼药水的小塑料瓶和一根铁钉,用胶布把它们裹住,在紧贴铁钉的塑料瓶的一侧戳几个小洞,在塑料瓶口接上橡皮管,橡皮管的另一端接上一个医用注射器,这就制成了“潜水艇模型”。然后,将模型浸入水中,拉动注射器活塞向塑料瓶中打气或向外抽气,观察模型在水中的状况。再如我曾组织学生做“纸锅烧水”的小实验,我说:“同学们,我們今天做一个实验,用纸锅来烧水。”学生听后议论纷纷,都不相信还可以用纸锅烧水。做完实验后,我让他们讨论为什么可以用纸锅烧水。本节课效果很好,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激发。
二、小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意识和能力
课本中的一些实验,由于客观条件(如课时数)的限制,只能纸上谈兵;但有许多物理规律又需要在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去理解,而教师通过语言讲解及演算推理得出的结论又不能让学生信服,一些课后小实验可巧妙地解决这个矛盾。通过实验可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增强科学意识和积极探索的精神。在这过程中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动手能力得到加强,实验操作技能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例如,在教学“串、并联电路的连接”实验时,我设计成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采用启发式教学。首先创设情境:用现有器材连接一个电路,使两个小灯泡一起发光。学生利用器材自己探究并连接电路,然后结合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以及各用电器间的关系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实验结束后,我又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让他们归纳出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并设计一些练习,让他们识别电路,从而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三、小实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记忆
由于小实验跟课堂内容紧密相连,通过做实验可以验证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也就使学生对物理学科所涉及的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弹簧秤,可以使学生对“弹簧的伸长跟所受外力成正比”这一知识点有很好的理解。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前,我布置学生做一个小实验: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分别经过毛巾、棉布、木板的表面,观察小车运动的距离,并认真思考:小车在不同的表面上运动的距离跟什么有关?当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且所受摩擦很小时,运动的距离怎么样?小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没有阻力)运动时,运动的距离怎么样?通过这样的认真观察和思考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由此可以看出,小实验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强化书本知识,攻克物理学习中的难题,并理清知识脉络。
四、 小实验能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初中学生喜欢动手。当学生养成做实验的良好习惯后,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更有意义的实验让他们做,以此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如可以用废旧的饮料瓶来探究液体的压强跟什么有关,可以借助乒乓球从地面上弹起来研究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学完滑动变阻器后,我借助市场上的一种保护学生视力的灯,理论联系实际,用该灯的原理,要求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类似的调光灯,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可给枯燥乏味的物理学习注入活力和乐趣。这样开展实验,可以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同时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充分发挥小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注:本文为江苏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立项,批准号E-c/2011/36。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小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的物品可以拿来做小实验,让物理教学生活化,使学生能更加感受到其真实性,更好地感受科学、社会与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好的激发。如初二物理教材中“自制潜水艇模型”的小实验。在学完阿基米德原理后,可布置学生回家做这个实验:找一个装眼药水的小塑料瓶和一根铁钉,用胶布把它们裹住,在紧贴铁钉的塑料瓶的一侧戳几个小洞,在塑料瓶口接上橡皮管,橡皮管的另一端接上一个医用注射器,这就制成了“潜水艇模型”。然后,将模型浸入水中,拉动注射器活塞向塑料瓶中打气或向外抽气,观察模型在水中的状况。再如我曾组织学生做“纸锅烧水”的小实验,我说:“同学们,我們今天做一个实验,用纸锅来烧水。”学生听后议论纷纷,都不相信还可以用纸锅烧水。做完实验后,我让他们讨论为什么可以用纸锅烧水。本节课效果很好,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激发。
二、小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意识和能力
课本中的一些实验,由于客观条件(如课时数)的限制,只能纸上谈兵;但有许多物理规律又需要在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去理解,而教师通过语言讲解及演算推理得出的结论又不能让学生信服,一些课后小实验可巧妙地解决这个矛盾。通过实验可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增强科学意识和积极探索的精神。在这过程中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动手能力得到加强,实验操作技能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例如,在教学“串、并联电路的连接”实验时,我设计成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采用启发式教学。首先创设情境:用现有器材连接一个电路,使两个小灯泡一起发光。学生利用器材自己探究并连接电路,然后结合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以及各用电器间的关系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实验结束后,我又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让他们归纳出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并设计一些练习,让他们识别电路,从而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三、小实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记忆
由于小实验跟课堂内容紧密相连,通过做实验可以验证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也就使学生对物理学科所涉及的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弹簧秤,可以使学生对“弹簧的伸长跟所受外力成正比”这一知识点有很好的理解。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前,我布置学生做一个小实验: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分别经过毛巾、棉布、木板的表面,观察小车运动的距离,并认真思考:小车在不同的表面上运动的距离跟什么有关?当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且所受摩擦很小时,运动的距离怎么样?小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没有阻力)运动时,运动的距离怎么样?通过这样的认真观察和思考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由此可以看出,小实验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强化书本知识,攻克物理学习中的难题,并理清知识脉络。
四、 小实验能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初中学生喜欢动手。当学生养成做实验的良好习惯后,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更有意义的实验让他们做,以此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如可以用废旧的饮料瓶来探究液体的压强跟什么有关,可以借助乒乓球从地面上弹起来研究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学完滑动变阻器后,我借助市场上的一种保护学生视力的灯,理论联系实际,用该灯的原理,要求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类似的调光灯,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可给枯燥乏味的物理学习注入活力和乐趣。这样开展实验,可以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同时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充分发挥小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注:本文为江苏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立项,批准号E-c/2011/36。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