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知道梅县松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却不知这个小镇竟拥有经典景点多达近20处,更不知这些景点作为历史的载体如何述说千年的传奇。日前,记者一行前往松口古镇,感受它那千年古韵的独特魅力,倾听那千年的传奇故事。
“来到松口,不可不游松口段的梅江和镇上古街道。”松口镇为更好地服务游客,专门聘用了三位讲解员,与我们同行的讲解员谢文纳这样介绍道。据谢文纳介绍,松口港曾是广东内河第二大港,旧时江西、福建及蕉岭、平远一带的人出洋谋生都从松口坐船经汕头出国,松口码头最多时每天有300多条来往船只停泊、有6000多位旅客从这里进出。这里成了历史上客家人漂洋过海生离死别的第一站,既是客家人衍播四海的出发地,更是客家人名副其实的心灵回归区。
记者一行来到火船码头,松口码头下梅江水依然静静地流淌着,码头上光滑的石阶、历经风雨的船墩在讲述着沧桑,仿佛可见当年多少阿哥和阿妹挥泪告别、眷恋不舍的情景。但登上船舶,两岸迷人的风光可以缓和那种离别情绪吧。我们登上一艘崭新的游船,两岸风光一览无遗——左岸一排排茂密的竹林郁郁葱葱,随风摇曳;右边一字排开的是灰褐色的临江老屋,像一条游龙似的直向梅东桥飞去,长达数里。眼前俨然就是一幅古城、水城的画卷。
船舶靠岸,漫步松口古街道,昔日的繁华依稀可见。古街上“骑楼式”欧陆南洋风格店铺大部分仍完好地保留着。这条街道过去叫“繁荣路”,这里曾经商贾如云,汇集了众多机构及各种商铺,有“不夜城”、“小香港”之称。正对码头那四层高的欧式洋楼是昔日古街最漂亮的“松江旅社”,也是1950年前梅州地区最大的一间旅店。楼面上依然可以清晰地看见它的英文名称——HOTELTSUNGKTHN;在大街北侧,还保留着小街小巷、石板地,如世德新街,基本上是原来的明清街道。
除了古街,古建筑也是松口古镇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少古民居背后都有着一个传奇的历史故事。有400多年历史的明代客家围龙屋世德堂便是一大典范,最独特之处是“三堂不见瓦”的殿堂式建筑。相传是明末皇帝崇祯儿子的侍读李二何,为明太子朱慈烺返回故乡避难时建筑的 “明朝最后一座行宫”。世德堂是三围城的半围龙屋,屋内有72个天井、24个门楼、108个厅、200余间房子;外围二层设有岗楼,里面分为各个独立住宅区,有门相通;它的墙体用三合土掺杂糯米汁夯筑而成,墙高且厚,坚硬得连铁钉也难以钉进。
由李二何当年倡议募捐的九层八角巨塔元魁塔也是松口古镇一大看点。塔高约50多米,以悬崖作基座,以潭水作基脚,令人惊叹的是,在300多年前,不知那塔顶千斤重的铁葫芦是如何抬上去的。元魁塔是粤东名胜古迹之一,广东省邮局于1982年以十大名塔作邮资票花,元魁塔为其中之一。据说,李二何19岁就考中秀才,24岁在乡试中一举夺得解元,但在此后的19年间,他六考六败。李二何认为之所以自己高中“解元”后屡试不第,是因为松口镇梅溪出口处“山川文峰欠佳”。为弥补风水不足,他倡议募捐建造此塔。果真,此塔成,李二何平步青云,后来官至翰林编修,充东宫侍讲,教崇祯皇帝的太子读书。在所有“下南洋”的客家人心目中,元魁塔就是一根永恒的标杆,它既有风水上的意蕴,更有文化上的内涵,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文化见证。
告别元魁塔,我们又领略了保存完好的半围龙屋世德堂、富丽堂皇的承德楼、玲珑别致的崇庆第、孙中山曾下榻的爱春楼……每一座古民居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韵味,有机构成了松口古镇的独有灵韵。只是千年的松口古镇又岂是一朝一夕能读懂的?但不管你懂与不懂,它就在那里,不骄亦不败,静静地诉说着她的千年传奇。
(供稿 李少凤 翁尚华 饶延志)
“来到松口,不可不游松口段的梅江和镇上古街道。”松口镇为更好地服务游客,专门聘用了三位讲解员,与我们同行的讲解员谢文纳这样介绍道。据谢文纳介绍,松口港曾是广东内河第二大港,旧时江西、福建及蕉岭、平远一带的人出洋谋生都从松口坐船经汕头出国,松口码头最多时每天有300多条来往船只停泊、有6000多位旅客从这里进出。这里成了历史上客家人漂洋过海生离死别的第一站,既是客家人衍播四海的出发地,更是客家人名副其实的心灵回归区。
记者一行来到火船码头,松口码头下梅江水依然静静地流淌着,码头上光滑的石阶、历经风雨的船墩在讲述着沧桑,仿佛可见当年多少阿哥和阿妹挥泪告别、眷恋不舍的情景。但登上船舶,两岸迷人的风光可以缓和那种离别情绪吧。我们登上一艘崭新的游船,两岸风光一览无遗——左岸一排排茂密的竹林郁郁葱葱,随风摇曳;右边一字排开的是灰褐色的临江老屋,像一条游龙似的直向梅东桥飞去,长达数里。眼前俨然就是一幅古城、水城的画卷。
船舶靠岸,漫步松口古街道,昔日的繁华依稀可见。古街上“骑楼式”欧陆南洋风格店铺大部分仍完好地保留着。这条街道过去叫“繁荣路”,这里曾经商贾如云,汇集了众多机构及各种商铺,有“不夜城”、“小香港”之称。正对码头那四层高的欧式洋楼是昔日古街最漂亮的“松江旅社”,也是1950年前梅州地区最大的一间旅店。楼面上依然可以清晰地看见它的英文名称——HOTELTSUNGKTHN;在大街北侧,还保留着小街小巷、石板地,如世德新街,基本上是原来的明清街道。
除了古街,古建筑也是松口古镇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少古民居背后都有着一个传奇的历史故事。有400多年历史的明代客家围龙屋世德堂便是一大典范,最独特之处是“三堂不见瓦”的殿堂式建筑。相传是明末皇帝崇祯儿子的侍读李二何,为明太子朱慈烺返回故乡避难时建筑的 “明朝最后一座行宫”。世德堂是三围城的半围龙屋,屋内有72个天井、24个门楼、108个厅、200余间房子;外围二层设有岗楼,里面分为各个独立住宅区,有门相通;它的墙体用三合土掺杂糯米汁夯筑而成,墙高且厚,坚硬得连铁钉也难以钉进。
由李二何当年倡议募捐的九层八角巨塔元魁塔也是松口古镇一大看点。塔高约50多米,以悬崖作基座,以潭水作基脚,令人惊叹的是,在300多年前,不知那塔顶千斤重的铁葫芦是如何抬上去的。元魁塔是粤东名胜古迹之一,广东省邮局于1982年以十大名塔作邮资票花,元魁塔为其中之一。据说,李二何19岁就考中秀才,24岁在乡试中一举夺得解元,但在此后的19年间,他六考六败。李二何认为之所以自己高中“解元”后屡试不第,是因为松口镇梅溪出口处“山川文峰欠佳”。为弥补风水不足,他倡议募捐建造此塔。果真,此塔成,李二何平步青云,后来官至翰林编修,充东宫侍讲,教崇祯皇帝的太子读书。在所有“下南洋”的客家人心目中,元魁塔就是一根永恒的标杆,它既有风水上的意蕴,更有文化上的内涵,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文化见证。
告别元魁塔,我们又领略了保存完好的半围龙屋世德堂、富丽堂皇的承德楼、玲珑别致的崇庆第、孙中山曾下榻的爱春楼……每一座古民居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韵味,有机构成了松口古镇的独有灵韵。只是千年的松口古镇又岂是一朝一夕能读懂的?但不管你懂与不懂,它就在那里,不骄亦不败,静静地诉说着她的千年传奇。
(供稿 李少凤 翁尚华 饶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