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为例,挖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采用参观、讨论、辩论和演讲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将专业理论知识、课外实践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凸显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Based on "Internet +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ake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as an example
Yao Dan
Abstract:Taking the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as an example,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courses, and uses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visits, discussions, debates and speeches to combine professional theoretical knowledge,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with " the combination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to cultivate students' patriotism and highlight the leading rol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curriculum ideology, teaching reform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紧跟国家的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平时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将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进行“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改革,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素质人才。
1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改革内容
1.1 课程内容重构
先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专业知识点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以原有专业知识理论框架为基础,把相近或相关联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后整合成不同的专题内容,以专题内容的形式进行教学。每个专题在教学内容中挖掘不同的“思政元素”,结合经典案例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要点有机融合,并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专题式讨论,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1.2 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将课程改革后的专题内容上传到超星课程平台,并将思政教学案例资料上传至相应的专题章节,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在线教学资源库,学生只需要使用学习通APP就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随时进行学习。教师用学习通APP进行线上+线下课堂管理,线上教学活动是引导学生用手机端登录课程资源库进行自主学习,线下教学活动是在课堂中教师通过学习通APP发起签到、提问、讨论、评价和作业等活动。
1.3 “三明治”教学法应用
采用“三明治”教学法,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专业属性与思政特点,将每个专题授课教学过程分解为“创设教学情景—课堂学習与互动—讨论评价与提升”三阶段:“创设教学情景”阶段:通过短视频、图片和案例资料等学习资源引入专业教学知识目标,并以此提炼出专业知识蕴含思政元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课堂学习与互动”阶段:围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理论知识难点和专业技能要点进行教学互动,教师重点讲解蕴含思政元素的概念、知识点、技能操作;“讨论评价与提升”阶段:教师在专业知识讲解与实践后,再通过一个蕴含思政元素的案例进行重点剖析,学生集体进行评价和反思。
1.4 课程评价标准制定
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包括师生多方参与考评,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教师共同反馈等。评价体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思政评价。课堂教学包括出勤、参与讨论和完成作业情况,由教师学习通APP网站数据作为评价依据,占总评分的35%;实践教学包括实践次数、完成实践任务、提交实践作业,由教师评价,占总评分的35%;思政评价包括专业课认可度、职业岗位素质、思想道德观念,由调查问卷测评和学生互评构成,占总评分的30%。
2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改革实施过程
挖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中的每一个可以与“思政”挂钩的知识点,将专业理论知识、案例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契合十九大报告倡导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精神。
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分为了9个专题章节,具体为:国际贸易概述、国际贸易政策、关税措施、非关税壁垒措施、鼓励出口和出口管制方面的措施、国际贸易交易程序、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贸易合同相关条款、进出口合同的履行。在教学过程中将每个章节融入经典的国际贸易案例和最新的国际贸易动态,通过案例挖掘相应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具体内容如下: 在国际贸易概述的专题中,专业知识主要讲述国际贸易基本概念,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等内容,同时引入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案例,通过视频学习和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了解了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情况,让学生了解了RCEP世界上涵盖人口最多、成员构成最多元、发展最具活力的自由贸易区。课堂中通过学生的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明确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的关键。
在国际贸易政策专题中,引入经典的贸易案例,带领学生回顾了18世纪中期以来世界各国的贸易政策,学生分小组讨论了二战后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的贸易政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客观看待外部世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在关税措施专题中,主要向学生讲解了关税的概念、主要种类及其作用,反补贴税概念等,引入了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和各国反补贴指向“中国制造”的案例,通过视频学习、课堂辩论和情景角色模拟等教学方式,启发学生在国际交往中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
在鼓励出口和出口管制方面的措施专题中,通过视频向学生介绍了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上海自由贸易区和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德实施情况,通过学习我国自由贸易区的外贸最新改革政策,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团结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在国际贸易术语专题中,采用“创设教学情景—课堂学习与互动—讨论评价与提升”教学方法,引入CFR贸易术语条件下需要严格按照双方约定选择适合资质的运输公司案例,向学生强调在贸易术语背后支撑整个贸易流程的是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在国际贸易合同相关条款专题中,重点向学生讲解了国际贸易合同标的、价格、装运、保险、结算和支付条款,引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和中国开通中欧班列案例,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领会当代中国制造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品牌的热爱。
在进出口合同的履行专题中,学生通过外贸综合实训软件模拟了进出口外贸业务流程,结合中车成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案例,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能够认同国际文化差异,更好地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3 教学改革需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在这次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3.1 教师的知识结构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不是思政专业出身,虽然在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中,引入了相关案例,从中挖掘出专业知识背后的思政元素,但由于受专业限制,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够深入,深度和广度不及思政专业教师。因此,专业教师需要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学校可以给专业教师进行定期的思政课程培训,给专业教师提供思政教育的相关素材,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修养,从而更有利于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3.2 课程考核中思政评价
在这次教学改革中进行了课程评价标准的改革,对学生的考核除了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外,还增加了思政评价,思政评价包括专业课认可度、职业岗位素质和思想道德观念,由调查问卷测评和学生互评构成。但由于思想道德素质是属于抽象的概念,很难通过简单具体的方法来考核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最终考核过程中通过调查問卷和学生互评有一定的主观性,考核的最终结果有待商榷。因此,在以后的教学改革中要探索出更加科学的思政评价方式,来检验课程思政改革的效果。
3.3 自然融入“思政”内容
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中,要兼顾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功能,以专业知识的教授为主,巧妙的引入思政内容,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在课程设计中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时间,找准专业知识和思政的契合点,让二者有机地结合。同时教师要选取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这样学生能够感同身受,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4 结语
“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学校实现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创新方式。高校教师要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更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本文是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校级教研课题“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编号2020JYYB0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章秀琴.“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06),13-15.
[2]牟岚,刘岩,苗芳,肖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13),46-48.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Based on "Internet +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ake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as an example
Yao Dan
Abstract:Taking the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as an example,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courses, and uses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visits, discussions, debates and speeches to combine professional theoretical knowledge,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with " the combination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to cultivate students' patriotism and highlight the leading rol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curriculum ideology, teaching reform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紧跟国家的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平时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将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进行“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改革,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素质人才。
1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改革内容
1.1 课程内容重构
先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专业知识点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以原有专业知识理论框架为基础,把相近或相关联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后整合成不同的专题内容,以专题内容的形式进行教学。每个专题在教学内容中挖掘不同的“思政元素”,结合经典案例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要点有机融合,并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专题式讨论,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1.2 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将课程改革后的专题内容上传到超星课程平台,并将思政教学案例资料上传至相应的专题章节,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在线教学资源库,学生只需要使用学习通APP就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随时进行学习。教师用学习通APP进行线上+线下课堂管理,线上教学活动是引导学生用手机端登录课程资源库进行自主学习,线下教学活动是在课堂中教师通过学习通APP发起签到、提问、讨论、评价和作业等活动。
1.3 “三明治”教学法应用
采用“三明治”教学法,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专业属性与思政特点,将每个专题授课教学过程分解为“创设教学情景—课堂学習与互动—讨论评价与提升”三阶段:“创设教学情景”阶段:通过短视频、图片和案例资料等学习资源引入专业教学知识目标,并以此提炼出专业知识蕴含思政元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课堂学习与互动”阶段:围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理论知识难点和专业技能要点进行教学互动,教师重点讲解蕴含思政元素的概念、知识点、技能操作;“讨论评价与提升”阶段:教师在专业知识讲解与实践后,再通过一个蕴含思政元素的案例进行重点剖析,学生集体进行评价和反思。
1.4 课程评价标准制定
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包括师生多方参与考评,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教师共同反馈等。评价体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思政评价。课堂教学包括出勤、参与讨论和完成作业情况,由教师学习通APP网站数据作为评价依据,占总评分的35%;实践教学包括实践次数、完成实践任务、提交实践作业,由教师评价,占总评分的35%;思政评价包括专业课认可度、职业岗位素质、思想道德观念,由调查问卷测评和学生互评构成,占总评分的30%。
2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改革实施过程
挖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中的每一个可以与“思政”挂钩的知识点,将专业理论知识、案例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契合十九大报告倡导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精神。
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分为了9个专题章节,具体为:国际贸易概述、国际贸易政策、关税措施、非关税壁垒措施、鼓励出口和出口管制方面的措施、国际贸易交易程序、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贸易合同相关条款、进出口合同的履行。在教学过程中将每个章节融入经典的国际贸易案例和最新的国际贸易动态,通过案例挖掘相应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具体内容如下: 在国际贸易概述的专题中,专业知识主要讲述国际贸易基本概念,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等内容,同时引入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案例,通过视频学习和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了解了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情况,让学生了解了RCEP世界上涵盖人口最多、成员构成最多元、发展最具活力的自由贸易区。课堂中通过学生的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明确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的关键。
在国际贸易政策专题中,引入经典的贸易案例,带领学生回顾了18世纪中期以来世界各国的贸易政策,学生分小组讨论了二战后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的贸易政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客观看待外部世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在关税措施专题中,主要向学生讲解了关税的概念、主要种类及其作用,反补贴税概念等,引入了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和各国反补贴指向“中国制造”的案例,通过视频学习、课堂辩论和情景角色模拟等教学方式,启发学生在国际交往中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
在鼓励出口和出口管制方面的措施专题中,通过视频向学生介绍了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上海自由贸易区和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德实施情况,通过学习我国自由贸易区的外贸最新改革政策,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团结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在国际贸易术语专题中,采用“创设教学情景—课堂学习与互动—讨论评价与提升”教学方法,引入CFR贸易术语条件下需要严格按照双方约定选择适合资质的运输公司案例,向学生强调在贸易术语背后支撑整个贸易流程的是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在国际贸易合同相关条款专题中,重点向学生讲解了国际贸易合同标的、价格、装运、保险、结算和支付条款,引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和中国开通中欧班列案例,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领会当代中国制造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品牌的热爱。
在进出口合同的履行专题中,学生通过外贸综合实训软件模拟了进出口外贸业务流程,结合中车成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案例,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能够认同国际文化差异,更好地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3 教学改革需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在这次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3.1 教师的知识结构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不是思政专业出身,虽然在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中,引入了相关案例,从中挖掘出专业知识背后的思政元素,但由于受专业限制,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够深入,深度和广度不及思政专业教师。因此,专业教师需要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学校可以给专业教师进行定期的思政课程培训,给专业教师提供思政教育的相关素材,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修养,从而更有利于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3.2 课程考核中思政评价
在这次教学改革中进行了课程评价标准的改革,对学生的考核除了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外,还增加了思政评价,思政评价包括专业课认可度、职业岗位素质和思想道德观念,由调查问卷测评和学生互评构成。但由于思想道德素质是属于抽象的概念,很难通过简单具体的方法来考核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最终考核过程中通过调查問卷和学生互评有一定的主观性,考核的最终结果有待商榷。因此,在以后的教学改革中要探索出更加科学的思政评价方式,来检验课程思政改革的效果。
3.3 自然融入“思政”内容
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中,要兼顾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功能,以专业知识的教授为主,巧妙的引入思政内容,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在课程设计中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时间,找准专业知识和思政的契合点,让二者有机地结合。同时教师要选取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这样学生能够感同身受,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4 结语
“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学校实现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创新方式。高校教师要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更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本文是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校级教研课题“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编号2020JYYB0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章秀琴.“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06),13-15.
[2]牟岚,刘岩,苗芳,肖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13),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