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改进球囊导管法构建大鼠急性压迫型上颈脊髓损伤模型的有效性,并观察模型大鼠伤后早期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空白组不进行手术干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经寰枕间隙置入球囊导管;操作时对谭明生教授等前期提出的方法进行改进,以2 mL注射器针头自制神经剥离子,分离寰枕覆膜及寰枢椎间黄韧带;以缝合针和铜丝代替导丝,引导球囊导管经寰枕间隙置入椎管内。术后24 h以手推压力泵向模型组大鼠球囊内注射生理盐水至球囊内压力达300 kPa,使球囊匀速膨胀,对颈脊髓产生压迫。分别于球囊压迫1 h、3 h、6 h、12 h、24 h后采用BBB评分法对各组大鼠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最后一次运动功能评定结束后对各组大鼠进行颈椎MRI检查、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及受压节段脊髓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1)模型验证结果。实验期间共废弃并补充4只大鼠。3组大鼠颈脊髓受到球囊压迫后不同时间BBB评分结果显示,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F=0.310,P=0.736);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的BBB评分均高于模型组,即存在分组效应(F=0.310,P=0.000);球囊压迫后不同时点之间BBB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时间效应(F=0.324,P=0.860);3组大鼠的BBB评分随时间推移均无明显变化。MRI示各组大鼠颈椎序列均正常;空白组大鼠颈部未见到球囊;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球囊压迫系统稳定、无松脱,球囊呈高信号改变,与脊髓等信号对比明显;模型组球囊膨胀好,向椎管内单向均匀压迫。受压脊髓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空白组和假手术组脊髓组织中未见或仅见极少数Fas阳性凋亡细胞;Fas阳性凋亡细胞在模型组脊髓组织中较多,广泛分布于脊髓灰、白质中。(2)模型大鼠伤后早期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结果。脊髓受压24 h后,除50/s外(F=0.602,P=0.663),3组大鼠血液在切变率为200/s、100/s、5/s、1/s时的全血黏度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713,P=0.042;F=6.358,P=0.000;F=18.893,P=0.000;F=7.320,P=0.000)。切变率为200/s时,模型组的全血黏度高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P=0.028,P=0.043),空白组与假手术组的全血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1);切变率为100/s时,模型组的全血黏度高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P=0.044,P=0.003),空白组与假手术组的全血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2);切变率为5/s时,模型组的全血黏度高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P=0.001,P=0.000),空白组与假手术组的全血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5);切变率为1/s时,模型组的全血黏度高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P=0.010,P=0.011),空白组与假手术组的全血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2)。3组大鼠的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34,P=0.574)。3组大鼠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35,P=0.001);模型组的红细胞聚集指数高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P=0.003,P=0.007);空白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6)。3组大鼠红细胞变形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88,P=0.000);模型组的红细胞变形指数高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P=0.000,P=0.000);空白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8)。结论:采用改进球囊导管法构建的大鼠上颈脊髓损伤模型,符合急性压迫型上颈脊髓损伤的特点;模型大鼠的血液在受伤后24 h时呈高凝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