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空间理论视角下诗歌意境的构建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ie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空間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最早由Fauconnier提出,可用来解释事物在人心理空间的意义构建过程。而诗歌意境是诗人通过意象组合想表达的思想。本研究从心理空间理论的视角,分析诗歌意境的构建机制,以期从新的角度对古诗进行解读。
  【关键词】:心理空间理论;诗歌;意境;意象
  前言
  正如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所说:“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1]。而诗歌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中国文学艺术讲究意境。意境论始于唐宋,发展于明清和近代。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曾说:“诗有三境:一曰物镜……二曰情境……三曰意”[2]。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对意境理论的特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论述。他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1960:191)[3]。诗人通过对自己情感感知和所见景物形象的艺术描写,把主观感受和客观现象想融合,实现情景交融,创造了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既是意境。
  诗歌以其有限的字词传达诗人无限的情感。由寥寥数几的意象共同构成意境,这个意境是作者的心理空间构建的结果,也是诗人想传达给读者的思想和感悟。中国古典诗歌不论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都大都使用了意象,进而构成意境。以传达诗人内心的情感。那么意境究竟是如何构建的?为什么又能够传达?这就不得不依靠心理空间理论来解释。
  一、心理空间理论
  作为认知语言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空间理论最初由Fauconnier在其著作《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 1985)中提出,旨在解释解语言即时或实时的产生与理解过程[4]。简单来说,心理空间( mental space)是一个虚拟的空间,所谓虚拟的心理空间, 并不是语言形式结构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的一部分, 而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temporary container)(Coulson & Fauconnier,1999)[5]。在此容器中,诗人将客观现实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生成高于现实的想象空间,实现情感升华。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心理空间理论不仅被用来解释众多语言现象,也开始向文学作品延伸。该理论的出现,为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文学作品的语篇的分析提供了崭新的渠道。
  二、心理空间理论在诗歌意境中的应用
  诗歌的意境是由单个或多个意象所构建的一个虚拟空间,这也是作者的心理空间。诗歌的解读其实就是作者的诗歌构建的心理空间和读者对诗歌解读的心理空间的一个搭桥相通。作为读者,要解读一首诗歌,单从文字的表面意思入手是行不通的,只有深层次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从诗歌意象入手,了解其构成的意境,从而了解作者写诗时的心境和文化大背景。本文将从单意象诗歌与多意象诗歌入手,分别举一例,进行详细分析。
  2.1 单意象诗歌
  所谓单意象诗歌,也就是一个意象就可以构成一个意境。这种诗歌相对较少。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地面上,像是给地面铺上了一层薄霜。诗人禁不住抬起头来仰望夜空中的明月,而且不由得使诗人低头深思,想起远方的故乡。在本首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诗人借用“月”这一单一意象,同时对应两个目标,一为作者目前的居住地,二为其故乡。朦胧的月光,如霜铺满地上,为整首诗营造了一层哀愁。此时,诗人李白客居扬州,远离他乡,在夜里,抬头仰望夜空,在这月光如霜的秋夜,想着遥远的家乡也是由同一轮明月照着,乡思之情顷刻涌上心头。
  2.2 多意象诗歌
  同理,多意象诗歌即需要至少两个及以上的意象共同构成意境,此时,这种由多意象构成的意境所包含的内容情感,所构成的虚拟空间也要丰富的多。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可以说这是一首典型的意象诗,如庞德的《在地铁站》一样,由众多单个的意象构成。藤、树、乌鸦、桥、溪、家、道、风、马、太阳这些看似不相关的景物,却被诗人巧妙地用在一起,构成有机整体,11个意象共同构成了本诗复杂的意境。枯萎的藤蔓、已临暮年的老树、鸣叫的乌鸦、飒飒西风、古老的道、瘦骨嶙峋的马儿,共同营造了一个萧秋的景象,这怎能不叫飘落天涯的游子“断肠”呢?而静谧的小桥、流水与温馨的人家更加加深了这份情感。萧瑟的秋景和这安详的人家形成鲜明对比,诗人也渴望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可却因功名无望,困窘潦倒而长期漂泊不定。这一幅瑟瑟秋郊之景,更显诗人心中凄苦之情。
  三、诗歌意境的构建机制
  无论是对于作者还是读者来说,意境的构建离不开心理空间的融合。为什么这种事物是表达的这种情感,而不是另一种,它们存在着什么样的关联,或者说是什么把它们连接到一起的。心理空间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个疑问。诗歌的意境并不是各意象所表达的意思的简单相加,其语境的构建和获得都需要进行认知加工。
  心理空间理论解释语言实时的产生于理解过程,并探索语言形式背后的幕后认知(backstage cognition)[6]。心理空间是与现实空间相对应的虚拟空间,其所表达的情感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诗人根据自身所见(即现实空间)事物,结合自身经历、社会背景等,把自己的情感蕴藏与这些物(即意象)中,或者说用这些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创造出高于现实的精神世界(即虚拟空间)。因此,诗歌的解读,并不是单纯的对现实世界的物的了解,而是要透过这一个个意象,去理解其所创建的意境、代表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了解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他的精神世界,才能了解其创作的意义和诗歌不朽的原因。
  总结
  诗歌是传承千年而不朽,它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心理空间理论从认知角度为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了解诗歌意境的构建机制,能更好的帮助读者理解诗歌,从而更好的为文学和文化的传播做铺垫。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24-225.
  [2] 陈达红. 中国现代诗剧审美艺术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07.
  [3] 王国维.《惠风词话·人间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191.
  [4] 张琴芳. 拟形诗的意象翻译[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42-142.
  [5] 罗晓语刘宇红.认知语言学评述[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6):163-166.
  [6] 转引自陈沿西.《 基于心理空间理论《微暗的火》的人物认知阐释》[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06):98.
  作者简介:唐娇(1992-),女,汉族,四川南充,学历:研究生,单位:西华大学,研究方向:心理语言学。
  伏丽(1991-),女,汉族,四川巴中,学历:研究生,单位:西华大学,研究方向:心理语言学。
其他文献
【摘要】:老庄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代表思想,麦克卢汉的传播观作为现代的传播观,两个看似没有交集的思想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麦克卢汉在论证“地球村”、媒介决定论、媒介即人的延伸方面都可以找到老庄思想的影子,通过将两者联系研究,让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  【关键词】:老庄传播思想;麦克卢汉;“地球村”;媒介决定论  老庄思想作为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传播思想,作为轴心时代
期刊
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地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百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深成的一片。  ——题记《猛虎集》  提到徐志摩,我下意識地反映到的只有四个字:风度翩翩。西装革履、锃亮的小油头、金丝边眼镜、清隽的白面。那便是徐志摩,风度翩翩、遗世独立的徐志摩。  由人看诗,其诗如人。一样的风度翩翩,一样的遗世独立、举世无双。诗言
期刊
【摘要】:近日,魏则西事件又一次的触到了民众的神经,对我国行政执法的方式、方法及现在所进行的行政改革也展开了一次大的讨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是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实践的基础认真总结经验,把握两个关系;同时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關键词】:行政管理;魏则西事件;行政执法;改革  一、从魏则西事件看我国的行政执法问题  2016年5月1日,一篇微信文章刷爆朋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教师都给予的是高度的评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作蠟烛,比作园丁,比作人梯。这些是对教师的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肯定,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时间的同时,带给他人更多的力量。但现如今,也有许多的社会各界对教师的价值给予不理解,甚至是诋毁,带给许许多多辛勤付出的教师们的困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该话题的目的也是希望整个社会唤起大家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尊重和理解。 
期刊
《菩萨蛮 · 访北京戒台寺》  高台一座镇中国,  辉照史册遗青墨。  雾雨古松濛,  庙堂唐晋风。  王公长恨处,  悠然牡丹纾。  千载故人绯,  凭栏烟雨霏。  《减字木兰花 · 九月二十一日夜宿北京戒台寺 》  峦间风起,  古寺深山高殿峙 。  晚祷钟鸣,  牡丹院前隐刀兵。  京畿相接,  般若红尘两世界。  秋愁如漪,  寂寥何处寻故知。  《再忆戒台寺》  日映寺西谁打钟,  山岭
期刊
【摘要】:电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将人类社会带入数字化时代。这一特点在设计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现代设计不断地发展成为设计领域中电脑信息技术进步的基础,电脑信息技术的进步又为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与此同时,设计的发展和电脑信息技术的进步又对设计师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促使设计师朝着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电脑信息技术、设计思维以及设计师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关键词】:电脑信息技术;现代设计
期刊
【摘要】:全媒体时代下,思想文化交锋与交流频繁起来,文艺传播形式和市场也变得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文艺评论变得更加重要,要坚持科学的评价标准,坚持专家的评价与人民的评价相结合,不能跟风市场,不能迷失方向。本文就从文艺评论的现状以及重要性出发,分析目前文艺评论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并且主要针对挑战提出一些作者的建议。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文艺评论;文化传播  引言:不难看出,在新的媒体革命的冲击下
期刊
《周易·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周易·泰》:“泰,小往大来,吉亨。”  逆境达到极点,便会向顺境转化。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们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顺境之中,春风得意马蹄疾。相反,接踵而至的磨难才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礼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接受磨难的洗礼,豁然处之,方能否极泰来。  一、黑云压城城欲摧  初三的號角刚奏响,铺天盖地的试卷紧随而至。承载着八年的汗水与对高中的期望
期刊
【摘要】:尼采认为人类社会总是受制于“酒神”和“日神”两种基本冲动的限制,这两种状态一个是建立在情感抒发基础上所带来的醉狂、癫狂、激情、想象的迷狂状态,一个是建立在外在客观形象上理性、客观、美丽的梦境状态。莫言在描摹“欢乐”的过程中,体现了出了尼采所言的迷狂的酒神状态,同时也将自己的情感价值判断潜移默化的呈现在了文本中,本文试图探讨酒神精神是如何作用于文本,从而建构莫言的“有声”叙述。  【关键词
期刊
菖蒲顶起日头  艾叶裹成一件件邮包  投递员的装扮  我从没见过  那么急的,快递  从四海八荒来  或者往四海八荒去  没有一条路是我熟悉  棹桨上举下劈  百足虫一样整齐  江河刻成龙鳞的纹样  不舍昼夜  有些的记忆,后来成了非遗  有些的地址无法投递  模糊的写上  故国、故里  菖蒲悬在门上  像一个暗号  雄黄点入眉心  像一粒胎记  你说的,魂兮归来  兩千多年算什么  你才赶了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