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理使用惩罚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先分析惩罚的定义與作用,接着分析初中班主任使用惩罚存在的问题,最后介绍我使用的几种惩罚艺术,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初中生;学生管理;惩罚艺术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凡是需要惩戒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戒。在不行惩戒的情况下,惩戒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惩罚在学校教育中是一种必须存在的教育方式。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发生巨大变化,从他们的身心特点出发实施惩罚艺术,可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班主任承担着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如何正确使用惩罚艺术,对班主任的教育智慧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一、惩罚概述
(一)惩罚的定义
与赏识教育、愉快教育、激励教育一样,惩罚教育也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方法。赏识教育可以为学生建立榜样示范作用,而惩罚可以对学生起到警示作用。我国很多学者都对惩罚下了明确的定义。《中国教育百科全书》认为惩罚就是“教育者否定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较高方式,具体包括警告、记过、留校察看等一系列形式。”《教育词典》指出惩罚是“对学生品行予以否定评价,对学生起到警示作用的教育方式,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品行的错误,并找到致错原因和改正方法。”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惩罚不是为了使学生在精神上受到侮辱,在肉体上受到折磨,而是要使学生意识到品行方面的错误,并进行及时纠正,从而获得身心健康发展。惩罚与体罚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惩罚的重要性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惩罚教育必不可少。中国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教授明确指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可见合理惩罚的重要性,其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有利于促使学生遵守纪律
初中生正进入青春期,身心发展发生很大变化。很多学生出现了叛逆现象,他们不遵守校规校纪,顶撞老师,沉迷网络,这些现象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对这些违纪学生放而任之,很可能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埋下“定时炸弹”。在这种情形下,教育者就应该对违纪学生予以一定的惩罚,发挥规章制度的威慑作用,及时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还能对其他学生起到警示作用,维持学校教育秩序的正常运转。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惩罚的最终目的就是使犯错学生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使他们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还要使他们懂得要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个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使他们及时回头,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
社会学家涂尔干指出,德育的第一要义就是培养学生的纪律精神,而惩罚正是防止纪律失去权威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惩罚可以保证法律权威,培育学生的法治精神。另外,惩罚适用于集体中的每个人,不会有任何凌驾于集体规则之上的特殊成员,从这个角度而言,惩罚教育本身就带有平等的法治精神。有效的惩罚教育不仅能制止违纪现象,也能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
二、班主任使用惩罚艺术存在的问题
合理使用惩罚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但从目前来看,一些班主任在使用惩罚时走进了误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班主任不敢惩罚
这些年来,由于现代教育理论层出不穷,赏识教育、愉快教育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追捧。惩罚教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慢慢被忽视,甚至被“妖魔化”,很多人将惩罚与体罚画上等号,再加上媒体曝光和家长要求,导致班主任认为现在的孩子碰不得、打不得、骂不得。现在,不少班主任谈“罚”色变,处理学生问题时显得无所适从,一些班主任宁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为“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才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真谛。这种做法显然不利于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错误行为愈演愈烈,直至不可收拾。
(二)班主任不会惩罚
惩罚教育具有艺术性和技巧性,需要班主任合理使用。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很多班主任没有对惩罚形成正确认识,不会使用惩罚方法。有些班主任使用惩罚的方法不够规范,要么以直接伤害学生的身体作为惩罚方式(以罚站、留堂为表现形式),要么以侮辱学生人格为惩罚方式(以嘲笑、谩骂为表现形式),这些“惩罚”不但不能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能激发学生的反叛心理,造成师生关系恶化。
(三)班主任滥用惩罚
现实中还有一些班主任在使用惩罚时出现过于滥用的问题,他们认为只要学生犯了错误就可以惩罚,他们不关注惩罚的原因和惩罚的后果,只是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形象,这种为了惩罚而惩罚的行为,也会伤害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是以教育为出发点的惩罚都是必须摒弃的。
三、初中班主任使用惩罚艺术的具体做法
惩罚教育不可少,但是惩罚也要讲究艺术性,要以教育学生为出发点,以下几种方法是我使用过的惩罚方法,以供同行参考:
(一)有一种惩罚叫“安抚”
付维利教授认为“惩罚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具有高难度,而实施惩罚的诀窍就是真爱,使爱产生教育智慧。”毋庸置疑,人会本能地抵抗惩罚,为了使惩罚获得预期目的,班主任实施惩罚时应该建立惩罚同体观,就是使学生意识到班主任对所有人都是一视同仁的。
我在我们班制定了一个制度,谁不好好写作业,就要被打手三下。有一次,我发现语文课代表的作文本被画得一塌糊涂,我问她是怎么回事,她说这不是她画的,肯定是别人的恶作剧。但是我还是轻轻打了她的手,她很委屈,课后,我将她叫到办公室,她依旧说那不是她画的,我摸摸她的头,说我知道不是她画的,但是为了体现制度威严,还是要当着全班的面惩罚她,这样也能给其他学生起到警示作用。听到我的话,课代表恍然大悟,表示自己作为班干部,确实要发挥榜样作用。事实证明,惩罚过后的安抚至关重要,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使学生感受到“被惩罚着,也是美丽的”。 (二)有一种惩罚叫“唤醒”
对犯错的孩子滥用惩罚或不用惩罚,都不会使他们迷途知返。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生命。惩罚的宗旨在于唤醒良知。用惩罚唤醒孩子内心潜藏的对于美好事物的憧憬,是教育的真谛。
有一次,我上写字课已经有了数十分钟,我们班的丁志猛同学才背着书包走进教室。这个孩子经常迟到,并不是时间不够,而是总是赖床。我以前的做法就是反复告诫他要早点起床,可是他今天记住了,明天就忘了。这一次,我没有直接让他回到座位上,看到他气喘吁吁的样子,我对他说:“你今天的脸蛋红扑扑的,很可爱,来,我给你照张相。”说完,我就拿起手机对着他拍了一张照片。丁志猛和其他学生都不理解我的做法,我对他们说:“丁志猛知道迟到是不好的事情,对着相机是笑不出来的,脸上只有尴尬,以后你们谁再犯错,都用一样的方式,把你们的尴尬样子拍下来,我希望你们以后每天都面带笑容地走进教室,好不好?”听到我的话,学生纷纷点头,丁志猛以后也没有再迟到过。事实证明,唤醒需要一定的刺激物,我们班主任要善用刺激物,唤醒学生的善良。
(三)有一种惩罰叫“合作”
初中生年轻气盛,推推撞撞总是少不了,如果只是口头劝说不要打架,难以收到满意效果。这时候,让学生形成一体,共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显得尤为必要。
比如有一次,我们班的刘子涵和张梦云在楼道间发生冲突,谁也不让谁。我将他们带到办公室后,没有直接训斥他们,而是拿出一条丝巾将他们的一只左手和一只右手绑在一起,要求他们今天之内都不能解开,什么时候都要在一起。这就样,刘子涵和张梦云不管是上课、吃饭,还是上厕所都在一起,没到放学时,这两位学生都来到办公室找我,和我说以后再也不会打架,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我听到他们的话,欣慰地笑了。事实证明,这种教育方法对口头说教更加有效。学生得到的体会也更加深刻,更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主动纠正。
总而言之,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班主任要继续探索合适的惩罚艺术,要使惩罚变得“美丽动人”,而不是“美丽冻人”,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赖雪芬.新课改环境下的教育惩罚[J].教育评论,2012(6).
[2]刘敏邦.惩罚教育辨证谈[J].中小学管理, 2010(3).
[3]陈启刚.教育惩罚不可弃[J].中小学管理,2013(4).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初中生;学生管理;惩罚艺术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凡是需要惩戒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戒。在不行惩戒的情况下,惩戒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惩罚在学校教育中是一种必须存在的教育方式。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发生巨大变化,从他们的身心特点出发实施惩罚艺术,可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班主任承担着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如何正确使用惩罚艺术,对班主任的教育智慧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一、惩罚概述
(一)惩罚的定义
与赏识教育、愉快教育、激励教育一样,惩罚教育也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方法。赏识教育可以为学生建立榜样示范作用,而惩罚可以对学生起到警示作用。我国很多学者都对惩罚下了明确的定义。《中国教育百科全书》认为惩罚就是“教育者否定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较高方式,具体包括警告、记过、留校察看等一系列形式。”《教育词典》指出惩罚是“对学生品行予以否定评价,对学生起到警示作用的教育方式,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品行的错误,并找到致错原因和改正方法。”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惩罚不是为了使学生在精神上受到侮辱,在肉体上受到折磨,而是要使学生意识到品行方面的错误,并进行及时纠正,从而获得身心健康发展。惩罚与体罚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惩罚的重要性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惩罚教育必不可少。中国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教授明确指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可见合理惩罚的重要性,其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有利于促使学生遵守纪律
初中生正进入青春期,身心发展发生很大变化。很多学生出现了叛逆现象,他们不遵守校规校纪,顶撞老师,沉迷网络,这些现象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对这些违纪学生放而任之,很可能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埋下“定时炸弹”。在这种情形下,教育者就应该对违纪学生予以一定的惩罚,发挥规章制度的威慑作用,及时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还能对其他学生起到警示作用,维持学校教育秩序的正常运转。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惩罚的最终目的就是使犯错学生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使他们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还要使他们懂得要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个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使他们及时回头,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
社会学家涂尔干指出,德育的第一要义就是培养学生的纪律精神,而惩罚正是防止纪律失去权威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惩罚可以保证法律权威,培育学生的法治精神。另外,惩罚适用于集体中的每个人,不会有任何凌驾于集体规则之上的特殊成员,从这个角度而言,惩罚教育本身就带有平等的法治精神。有效的惩罚教育不仅能制止违纪现象,也能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
二、班主任使用惩罚艺术存在的问题
合理使用惩罚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但从目前来看,一些班主任在使用惩罚时走进了误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班主任不敢惩罚
这些年来,由于现代教育理论层出不穷,赏识教育、愉快教育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追捧。惩罚教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慢慢被忽视,甚至被“妖魔化”,很多人将惩罚与体罚画上等号,再加上媒体曝光和家长要求,导致班主任认为现在的孩子碰不得、打不得、骂不得。现在,不少班主任谈“罚”色变,处理学生问题时显得无所适从,一些班主任宁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为“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才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真谛。这种做法显然不利于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错误行为愈演愈烈,直至不可收拾。
(二)班主任不会惩罚
惩罚教育具有艺术性和技巧性,需要班主任合理使用。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很多班主任没有对惩罚形成正确认识,不会使用惩罚方法。有些班主任使用惩罚的方法不够规范,要么以直接伤害学生的身体作为惩罚方式(以罚站、留堂为表现形式),要么以侮辱学生人格为惩罚方式(以嘲笑、谩骂为表现形式),这些“惩罚”不但不能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能激发学生的反叛心理,造成师生关系恶化。
(三)班主任滥用惩罚
现实中还有一些班主任在使用惩罚时出现过于滥用的问题,他们认为只要学生犯了错误就可以惩罚,他们不关注惩罚的原因和惩罚的后果,只是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形象,这种为了惩罚而惩罚的行为,也会伤害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是以教育为出发点的惩罚都是必须摒弃的。
三、初中班主任使用惩罚艺术的具体做法
惩罚教育不可少,但是惩罚也要讲究艺术性,要以教育学生为出发点,以下几种方法是我使用过的惩罚方法,以供同行参考:
(一)有一种惩罚叫“安抚”
付维利教授认为“惩罚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具有高难度,而实施惩罚的诀窍就是真爱,使爱产生教育智慧。”毋庸置疑,人会本能地抵抗惩罚,为了使惩罚获得预期目的,班主任实施惩罚时应该建立惩罚同体观,就是使学生意识到班主任对所有人都是一视同仁的。
我在我们班制定了一个制度,谁不好好写作业,就要被打手三下。有一次,我发现语文课代表的作文本被画得一塌糊涂,我问她是怎么回事,她说这不是她画的,肯定是别人的恶作剧。但是我还是轻轻打了她的手,她很委屈,课后,我将她叫到办公室,她依旧说那不是她画的,我摸摸她的头,说我知道不是她画的,但是为了体现制度威严,还是要当着全班的面惩罚她,这样也能给其他学生起到警示作用。听到我的话,课代表恍然大悟,表示自己作为班干部,确实要发挥榜样作用。事实证明,惩罚过后的安抚至关重要,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使学生感受到“被惩罚着,也是美丽的”。 (二)有一种惩罚叫“唤醒”
对犯错的孩子滥用惩罚或不用惩罚,都不会使他们迷途知返。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生命。惩罚的宗旨在于唤醒良知。用惩罚唤醒孩子内心潜藏的对于美好事物的憧憬,是教育的真谛。
有一次,我上写字课已经有了数十分钟,我们班的丁志猛同学才背着书包走进教室。这个孩子经常迟到,并不是时间不够,而是总是赖床。我以前的做法就是反复告诫他要早点起床,可是他今天记住了,明天就忘了。这一次,我没有直接让他回到座位上,看到他气喘吁吁的样子,我对他说:“你今天的脸蛋红扑扑的,很可爱,来,我给你照张相。”说完,我就拿起手机对着他拍了一张照片。丁志猛和其他学生都不理解我的做法,我对他们说:“丁志猛知道迟到是不好的事情,对着相机是笑不出来的,脸上只有尴尬,以后你们谁再犯错,都用一样的方式,把你们的尴尬样子拍下来,我希望你们以后每天都面带笑容地走进教室,好不好?”听到我的话,学生纷纷点头,丁志猛以后也没有再迟到过。事实证明,唤醒需要一定的刺激物,我们班主任要善用刺激物,唤醒学生的善良。
(三)有一种惩罰叫“合作”
初中生年轻气盛,推推撞撞总是少不了,如果只是口头劝说不要打架,难以收到满意效果。这时候,让学生形成一体,共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显得尤为必要。
比如有一次,我们班的刘子涵和张梦云在楼道间发生冲突,谁也不让谁。我将他们带到办公室后,没有直接训斥他们,而是拿出一条丝巾将他们的一只左手和一只右手绑在一起,要求他们今天之内都不能解开,什么时候都要在一起。这就样,刘子涵和张梦云不管是上课、吃饭,还是上厕所都在一起,没到放学时,这两位学生都来到办公室找我,和我说以后再也不会打架,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我听到他们的话,欣慰地笑了。事实证明,这种教育方法对口头说教更加有效。学生得到的体会也更加深刻,更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主动纠正。
总而言之,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班主任要继续探索合适的惩罚艺术,要使惩罚变得“美丽动人”,而不是“美丽冻人”,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赖雪芬.新课改环境下的教育惩罚[J].教育评论,2012(6).
[2]刘敏邦.惩罚教育辨证谈[J].中小学管理, 2010(3).
[3]陈启刚.教育惩罚不可弃[J].中小学管理,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