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是一种沟通的艺术,真正的教学过程应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加强师生间“沟通”,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互动交流,不仅可以建立融洽、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还能提高课堂的实效。
【关键词】沟通 情景 交流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135-01
一、创设生活情景——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
新课标的理念指出:“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的生活情景,是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
1.创设生活情境,是沟通学生情感的桥梁
学生的认知总是与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过程共同形成一个认识过程。通过生活情境创设,唤起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产生了跃跃欲试、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使他们以愉悦的心情、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2.创设生活情境,是沟通数学与生活的有效手段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上课前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起点不一定是零的。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对新知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应该善于运用这一资源。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能拉近数学与生活现实的距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如我听的一节 “比赛场次”的课,在教学“单循环比赛”这一知识点时,老师创设了如下情境:“4支球队进行比赛,每2支队比一场,一共要进行几场比赛?”,然后请了4个学生上台进行模拟表演。要求学生留意看第1位同学是怎样跟其余3位同学握手的,第2位同学是怎样握手的,第3位同学是怎样握手的。教师同时把握手的过程用图展示在屏幕上,并告诉让学生,这样的比赛方式就叫做单循环比赛。这样的设计,把学生的认知当成学习的资源,拉近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轻松地了解了单循环比赛的方法,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二、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思维沟通的平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上的合作交流,是学生认知上的交流、思维方法上的交流。在交流中,学生通过听取他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他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同时对自己的意见进行反思和修正,使个体智慧转化成集体智慧,促进知识的形成,实现优弱势互补。合作交流不但营造了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意识的发展。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包装的学问》一课时 ,学生对找到最节约的包装方法却缺乏经验。这时,可以安排学生分组合作,先研究包装的有哪些方案,再探究节省包装纸的问题即策略最优化,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得出“重叠的面积越大,包装的面积越小”这一规律。通过合作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评价——擦出智慧的火花
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具有引导功能和激励功能。教师应合理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从不同角度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一节数学课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的精神状态不够好,我就特别地表扬了几个坐得比较端正,而且听课也很认真的学生,在榜样示范作用下,其他学生也不甘落后,立即提起精神,认真地听课。通过合理的评价,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将已有知识经验梳理和升华的过程。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经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巧妙评价,引导师生、生生心灵沟通,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学生汇报交流时,每一种意见提出时,教师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通过组织学生评价,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引出矛盾,引发争论,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不斷调整反思、逐步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思维由模糊走向清晰,在不知不觉中完善了知识结构、掌握了知识,增强的自信心,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在评价中学生还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正视自己的缺点,改进自己的不足,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加强师生间、生生之间的“沟通”,就能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简介:
林洁杏(1969年6月-),女,汉族,广东省江门市人,任教于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美景小学,小学数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及管理。
【关键词】沟通 情景 交流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135-01
一、创设生活情景——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
新课标的理念指出:“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的生活情景,是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
1.创设生活情境,是沟通学生情感的桥梁
学生的认知总是与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过程共同形成一个认识过程。通过生活情境创设,唤起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产生了跃跃欲试、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使他们以愉悦的心情、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2.创设生活情境,是沟通数学与生活的有效手段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上课前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起点不一定是零的。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对新知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应该善于运用这一资源。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能拉近数学与生活现实的距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如我听的一节 “比赛场次”的课,在教学“单循环比赛”这一知识点时,老师创设了如下情境:“4支球队进行比赛,每2支队比一场,一共要进行几场比赛?”,然后请了4个学生上台进行模拟表演。要求学生留意看第1位同学是怎样跟其余3位同学握手的,第2位同学是怎样握手的,第3位同学是怎样握手的。教师同时把握手的过程用图展示在屏幕上,并告诉让学生,这样的比赛方式就叫做单循环比赛。这样的设计,把学生的认知当成学习的资源,拉近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轻松地了解了单循环比赛的方法,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二、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思维沟通的平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上的合作交流,是学生认知上的交流、思维方法上的交流。在交流中,学生通过听取他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他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同时对自己的意见进行反思和修正,使个体智慧转化成集体智慧,促进知识的形成,实现优弱势互补。合作交流不但营造了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意识的发展。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包装的学问》一课时 ,学生对找到最节约的包装方法却缺乏经验。这时,可以安排学生分组合作,先研究包装的有哪些方案,再探究节省包装纸的问题即策略最优化,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得出“重叠的面积越大,包装的面积越小”这一规律。通过合作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评价——擦出智慧的火花
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具有引导功能和激励功能。教师应合理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从不同角度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一节数学课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的精神状态不够好,我就特别地表扬了几个坐得比较端正,而且听课也很认真的学生,在榜样示范作用下,其他学生也不甘落后,立即提起精神,认真地听课。通过合理的评价,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将已有知识经验梳理和升华的过程。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经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巧妙评价,引导师生、生生心灵沟通,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学生汇报交流时,每一种意见提出时,教师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通过组织学生评价,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引出矛盾,引发争论,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不斷调整反思、逐步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思维由模糊走向清晰,在不知不觉中完善了知识结构、掌握了知识,增强的自信心,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在评价中学生还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正视自己的缺点,改进自己的不足,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加强师生间、生生之间的“沟通”,就能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简介:
林洁杏(1969年6月-),女,汉族,广东省江门市人,任教于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美景小学,小学数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