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课标教材第八册第五组课中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冯骥才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情变化,最后被花的勇气所震撼,从而明白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这篇课文最大的语言特色就是词语充满了感情色彩。教师若能牢牢地抓住这一特点来设计和展开教学,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一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一位教师上《花的勇气》这一课时,紧紧地抓住了这一文本特点,通过例子引领、点拨提升,引导学生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赢得了在座听课教师的好评。现撷取几个词语教学片段:
[片段一]“泛滥”的教学
(出示第一段)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面对这一片没有花的绿地,“我”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失望。
师:大家一目了然地看出了作者的心情,自己往下读读,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失望?
(生读后交流)
生:“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我从“泛滥”这个词感受到了作者的失望。
(师板书:泛滥)
师:“绿色到处泛滥”就是说“绿色——”
生(接答):绿色特别多。
师:作家老舍看到草原时用了一个词叫“一碧千里”,同样是形容绿色的多、广,你认为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碧千里”表达了老舍爷爷对草原的喜爱,“泛滥”表达了作者对满是绿色的草地的厌倦。
师:你真有本事!读到的是一片景象,读懂的却是作者的一份心情。是啊,是作者厌倦了,失望了。当词语有了感情后,它就是鲜活的,有生命的,有温度的,它能让我们触摸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赏析]在体会“泛滥”这一词语的感情色彩时,教师通过与“一碧千里”的比较,让学生深入浅出地体会了词语所蕴含的情感,学生初步明白词语不但可以表达一定的意思,还能传达作者的一份感情。
[片段二]“改天换地”的教学
师:你从哪些词中读出了作者的惊喜?
生:“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我从“改天换地”中感受到了作者的那份惊喜。
师:“改天换地”是不是说天地都改变了?是什么改变了?
生:草地。
师:草地开始怎样?现在怎样?
生:开始是大片大片的草地上,只是绿色连着绿色,而现在看到的却是一片花的原野,所以作者说“改天换地”。
(师再次出示三个段落,让学生回顾这三个画面)
师:再读这三段话,想想改变的仅仅是眼前的景象吗?
生:不是的,也有作者的心情。作者一开始是失望的,后来看到有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是惊奇的,又为要离开维也纳而不能看到小草冒出来的情景感到遗憾,而现在看到花的原野时是充满喜悦的。
师:看来“改天换地”改的不仅仅是那一片景象,还有作者的心情。有了这些体会,再看这片花的原野,感觉一定不一样。(师生配乐朗读)
[赏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点拨引导。首先使学生明白了“改天换地”的是眼前的这片草地,并巧妙地整合回顾了课文的三个画面。但是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以“改变的仅仅是眼前的景象吗”这一问,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从而使学生明白原来“改天换地”的还有作者的心情。
[片段三]“拔地而起”的教学
师:作者看着看着,发现了小花的勇气,你呢?发现了吗?
生: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出示:小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师:哪个词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
生:拔地而起。
师:面对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你以前在哪里见过这个词?什么拔地而起?
生:高楼大厦、高高的山峰……
师:是啊,万丈高楼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拔地而起,拔地而起的都是该让我们抬头仰望的事物。可一朵朵小花又怎能拔地而起?是什么让我们对它抬头仰望?
生:是小花的勇气。
生:小花在冷风冷雨中依然顽强地开放,这让作者敬佩。
师:同学们,作者就是用这个“拔地而起”来表达自己那份“震撼与敬佩”的心情。你们看,一个“拔地而起”就让我们读懂了这么多。看来,一个看似简简单单的词语,里面却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呢!
[赏析]从“拔地而起”中体会作者对小花的敬佩之情,这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而这位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明白拔地而起的事物都是让我们抬头仰望的,再通过设问把对词语的理解引向深入,从而使学生明白这让人抬头仰望的不是小花本身的高度,而是它在冷风冷雨中傲然开放的勇气。
[反思]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块重要内容。教师通过品词斟句,使学生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会。当词语单独存在时,它是静止的、僵硬的、孤立的,但当它被作者赋予了感情后,冷冰冰的词语也变得鲜活、富有生气。所谓“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本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紧密地联系课文的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反复涵泳,进而用心灵去触摸词语的温度。教学中既有学生的自读自悟,又有教师的点拨提升,从而释放了词语的生气,提升了词语的深度,让词语在言语生命中变得鲜活起来。有句话说得好:“一颗沙里看世界,一朵野花一天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词语教学,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理解词语,在字斟句酌的反复推敲中提高言语品位,最终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让词语在阅读教学中如花般盛开。
(浙江省慈溪市实验小学315300)
[片段一]“泛滥”的教学
(出示第一段)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面对这一片没有花的绿地,“我”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失望。
师:大家一目了然地看出了作者的心情,自己往下读读,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失望?
(生读后交流)
生:“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我从“泛滥”这个词感受到了作者的失望。
(师板书:泛滥)
师:“绿色到处泛滥”就是说“绿色——”
生(接答):绿色特别多。
师:作家老舍看到草原时用了一个词叫“一碧千里”,同样是形容绿色的多、广,你认为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碧千里”表达了老舍爷爷对草原的喜爱,“泛滥”表达了作者对满是绿色的草地的厌倦。
师:你真有本事!读到的是一片景象,读懂的却是作者的一份心情。是啊,是作者厌倦了,失望了。当词语有了感情后,它就是鲜活的,有生命的,有温度的,它能让我们触摸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赏析]在体会“泛滥”这一词语的感情色彩时,教师通过与“一碧千里”的比较,让学生深入浅出地体会了词语所蕴含的情感,学生初步明白词语不但可以表达一定的意思,还能传达作者的一份感情。
[片段二]“改天换地”的教学
师:你从哪些词中读出了作者的惊喜?
生:“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我从“改天换地”中感受到了作者的那份惊喜。
师:“改天换地”是不是说天地都改变了?是什么改变了?
生:草地。
师:草地开始怎样?现在怎样?
生:开始是大片大片的草地上,只是绿色连着绿色,而现在看到的却是一片花的原野,所以作者说“改天换地”。
(师再次出示三个段落,让学生回顾这三个画面)
师:再读这三段话,想想改变的仅仅是眼前的景象吗?
生:不是的,也有作者的心情。作者一开始是失望的,后来看到有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是惊奇的,又为要离开维也纳而不能看到小草冒出来的情景感到遗憾,而现在看到花的原野时是充满喜悦的。
师:看来“改天换地”改的不仅仅是那一片景象,还有作者的心情。有了这些体会,再看这片花的原野,感觉一定不一样。(师生配乐朗读)
[赏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点拨引导。首先使学生明白了“改天换地”的是眼前的这片草地,并巧妙地整合回顾了课文的三个画面。但是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以“改变的仅仅是眼前的景象吗”这一问,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从而使学生明白原来“改天换地”的还有作者的心情。
[片段三]“拔地而起”的教学
师:作者看着看着,发现了小花的勇气,你呢?发现了吗?
生: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出示:小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师:哪个词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
生:拔地而起。
师:面对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你以前在哪里见过这个词?什么拔地而起?
生:高楼大厦、高高的山峰……
师:是啊,万丈高楼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拔地而起,拔地而起的都是该让我们抬头仰望的事物。可一朵朵小花又怎能拔地而起?是什么让我们对它抬头仰望?
生:是小花的勇气。
生:小花在冷风冷雨中依然顽强地开放,这让作者敬佩。
师:同学们,作者就是用这个“拔地而起”来表达自己那份“震撼与敬佩”的心情。你们看,一个“拔地而起”就让我们读懂了这么多。看来,一个看似简简单单的词语,里面却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呢!
[赏析]从“拔地而起”中体会作者对小花的敬佩之情,这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而这位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明白拔地而起的事物都是让我们抬头仰望的,再通过设问把对词语的理解引向深入,从而使学生明白这让人抬头仰望的不是小花本身的高度,而是它在冷风冷雨中傲然开放的勇气。
[反思]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块重要内容。教师通过品词斟句,使学生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会。当词语单独存在时,它是静止的、僵硬的、孤立的,但当它被作者赋予了感情后,冷冰冰的词语也变得鲜活、富有生气。所谓“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本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紧密地联系课文的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反复涵泳,进而用心灵去触摸词语的温度。教学中既有学生的自读自悟,又有教师的点拨提升,从而释放了词语的生气,提升了词语的深度,让词语在言语生命中变得鲜活起来。有句话说得好:“一颗沙里看世界,一朵野花一天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词语教学,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理解词语,在字斟句酌的反复推敲中提高言语品位,最终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让词语在阅读教学中如花般盛开。
(浙江省慈溪市实验小学31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