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离不开想象。想象是人类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翅膀,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想象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离不开想象。想象是人类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翅膀,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对想象力极为推崇,他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想象力的培养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语文作为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在教学中更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呢?
1.通过知识积累丰富学生的表象
表象指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形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重新组合建立新形象的过程。而任何新形象的形成都以感知材料为基础。知识经验的多少,决定着表象的多寡。表象贫乏,其想象狭窄、肤浅;表象丰富,其想象则开阔、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知识的积累来丰富学生的表象,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做法为:
1.1引导学生精读优秀诗文,重视课内外材料的联系组合,充实表象,并使之在学生头脑中有深刻而完整的印象。如学了有关流水描写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碧水东流至此回”;“春来江水绿如蓝”;“黄河流水鸣溅溅”;“桃花流水鳜鱼肥”;“黄河远上白云间”等等,我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领会诗人借助流水表达出的不同的感情和景物并形成对水的各种表象。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意识到,正是由于诗人对水有了整体、充分的认识,所以可从大小、冷暖、颜色、气势、速度等方面来塑造文学形象,表达不同的感情。
1.2采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增加学生对事物的表象。如教《登泰山记》一文,我为了让没有到过泰山的同学能够身临其境地领略到泰山的风光,教学中我运用图画再现、板书展示、音乐烘托、假想旅行、放映录象等手段把学生带入了根据教材内容所创设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中,使学生开拓了视野,丰富了表象。为了达到应有的效果,我还让同学们以旅行社的口吻为泰山写广告词,设计“泰山二日游”的行程,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泰山的景观。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唤起了学生积累在头脑中的有关表象,并重新组合构想了一副登泰山的生动画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形象化的材料,有利于帮助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1.3布置课外活动,让学生有目的地去直接感悟实物形成表象。如布置学生练习写观察日记《秋菊》,我就让学生到公园的秋菊展实地观察,去亲手触摸秋菊的枝、叶、花,亲自嗅它的清香,亲耳听它的婆娑之声。为此学生所写的作文都较有真情实感。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多种途径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去体味、观察、比较,以储备丰富的表象,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2.通过语言训练增强学生想象的表达力
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语言始终都在指导和改进着形象形成的过程。有了丰富的表象,还必须借助于语言对表象进行分解和综合,加工改造形成所需要的新形象。如果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生动的语言,就象“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学生的想象将永远停留在直观、表面的水平上。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切实抓好以下三点:
2.1语言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准确遣词造句的表现力量。如辅导赏析《荷塘月色》,讲到“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时,引导学生对这一“泻”字细加咀嚼、推敲,又以“流”和“淌”字与之比较,学生意识到用“流”与“流水”有重复之病,用“淌”又会引起有声的感觉,而月光是无声的,这里的意境是极宁静的,所以,用“流”和“淌”都显得意味不足,唯有“泻”字生动而传神地将那片清澈的月光展现在读者面前。 以此使学生明白我国的语言文字是非常博大精深的,需要我们每一个同学认真学习和琢磨。
2.2教学用语准确、生动。教师准确、生动的言语示范对学生语言训练起着重要作用。如分析一篇洋溢着细腻情感的散文时,我通常先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全文,以声音来吸引和感染学生,使学生领略其语言美,品味描绘的意境,再加以分析。对于某些抽象的材料难以用语言描绘时,我尽量运用贴切的比喻、比较,使语言形象化,帮助学生准确、轻松地理解讲课内容。
2.3学会表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对所想象的描述,要求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流畅。如教《沁园春·雪》时,要求学生根据词中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一幅祖国北方冬天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同学这样描绘:祖国的北方,到处是寒冰封地,大雪纷飞;绵延不断的高山被雪覆盖着,登高望远,雪中的群山,好似一条条银蛇在翩翩起舞;被白雪覆盖的秦晋高原上的丘陵,从高处望去,好像银白色的象群在奔跑;大山、高峰挺拔耸立,好像要和天空比高低;等到雪后天晴之时,那火红的太阳照耀着白雪铺盖的大地,阳光冰雪相互辉映,显得格外娇艳壮丽。
通过再造想象,学生不但锻炼了想象能力,而且由于语言的调节而提高了想象的水平。
3.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表象重组”,形成想象的能力
巴金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字,没有想象就没有佳作。”反过来,写作也能加强想象力的训练培养。想象决不是表象的堆砌,而是按表象的自身规律“重新组合”,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受思维活动的控制、调节、支配,与敏锐的观察力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从观察入手,进而分析,再进人想象。如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根据一幅画面内容是一位小姑娘悄悄趴在地上聚精会神地看几只蚂蚊和一只瓢虫的图画,发挥想象,写一篇章话或者故事。先要求学生仔细看清蚂蚁数量、队形和走向,然后启发学生设想蚂蚁与瓢虫之间将会发生什么事——爆发一场殊死战斗,战斗的结果一定是孤单的飘虫不敌越来越多的蚂蚁群,瓢虫成了蚂蚊的盘中餐。还可以想出许多蚁群凯旋而归、庆祝胜利和饱餐的情节来。学生激发了兴趣,想象丰富,写作起来便得心应手。
引导学生观察一种事物,重点不在于描写所观察的事物,而在于启发学生由观察到的事物引起丰富的联想,把联想内容写下来。如晴朗的夜空,引导学生观察夜空,那暗蓝的天空上新月皎洁,金星闪烁,老师可启发学生从神话传说、星座名称、科学知识等各种角度入手,展开丰富奇妙的想象,写出生动新颖的想象作文。又如诗歌教学中,由于诗歌困于篇幅,往往是点到为止,不能展开而留下空白,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体会这“意无穷”,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加以补充。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写到“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就结束了,诗人并没有写出卖炭翁在炭被抢走后会如何反应。这时可引导学生想象老翁可能产生的言行和思想活动,进行续写,也可对叙事诗进行全文改写,写尽卖炭翁的辛酸、悲苦。
综上所述,表象是基础,语言是工具,重组是关键。三者共同构建起想象力培养的链条,结出学生创造性素质的硕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想象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离不开想象。想象是人类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翅膀,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对想象力极为推崇,他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想象力的培养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语文作为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在教学中更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呢?
1.通过知识积累丰富学生的表象
表象指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形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重新组合建立新形象的过程。而任何新形象的形成都以感知材料为基础。知识经验的多少,决定着表象的多寡。表象贫乏,其想象狭窄、肤浅;表象丰富,其想象则开阔、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知识的积累来丰富学生的表象,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做法为:
1.1引导学生精读优秀诗文,重视课内外材料的联系组合,充实表象,并使之在学生头脑中有深刻而完整的印象。如学了有关流水描写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碧水东流至此回”;“春来江水绿如蓝”;“黄河流水鸣溅溅”;“桃花流水鳜鱼肥”;“黄河远上白云间”等等,我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领会诗人借助流水表达出的不同的感情和景物并形成对水的各种表象。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意识到,正是由于诗人对水有了整体、充分的认识,所以可从大小、冷暖、颜色、气势、速度等方面来塑造文学形象,表达不同的感情。
1.2采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增加学生对事物的表象。如教《登泰山记》一文,我为了让没有到过泰山的同学能够身临其境地领略到泰山的风光,教学中我运用图画再现、板书展示、音乐烘托、假想旅行、放映录象等手段把学生带入了根据教材内容所创设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中,使学生开拓了视野,丰富了表象。为了达到应有的效果,我还让同学们以旅行社的口吻为泰山写广告词,设计“泰山二日游”的行程,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泰山的景观。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唤起了学生积累在头脑中的有关表象,并重新组合构想了一副登泰山的生动画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形象化的材料,有利于帮助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1.3布置课外活动,让学生有目的地去直接感悟实物形成表象。如布置学生练习写观察日记《秋菊》,我就让学生到公园的秋菊展实地观察,去亲手触摸秋菊的枝、叶、花,亲自嗅它的清香,亲耳听它的婆娑之声。为此学生所写的作文都较有真情实感。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多种途径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去体味、观察、比较,以储备丰富的表象,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2.通过语言训练增强学生想象的表达力
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语言始终都在指导和改进着形象形成的过程。有了丰富的表象,还必须借助于语言对表象进行分解和综合,加工改造形成所需要的新形象。如果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生动的语言,就象“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学生的想象将永远停留在直观、表面的水平上。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切实抓好以下三点:
2.1语言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准确遣词造句的表现力量。如辅导赏析《荷塘月色》,讲到“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时,引导学生对这一“泻”字细加咀嚼、推敲,又以“流”和“淌”字与之比较,学生意识到用“流”与“流水”有重复之病,用“淌”又会引起有声的感觉,而月光是无声的,这里的意境是极宁静的,所以,用“流”和“淌”都显得意味不足,唯有“泻”字生动而传神地将那片清澈的月光展现在读者面前。 以此使学生明白我国的语言文字是非常博大精深的,需要我们每一个同学认真学习和琢磨。
2.2教学用语准确、生动。教师准确、生动的言语示范对学生语言训练起着重要作用。如分析一篇洋溢着细腻情感的散文时,我通常先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全文,以声音来吸引和感染学生,使学生领略其语言美,品味描绘的意境,再加以分析。对于某些抽象的材料难以用语言描绘时,我尽量运用贴切的比喻、比较,使语言形象化,帮助学生准确、轻松地理解讲课内容。
2.3学会表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对所想象的描述,要求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流畅。如教《沁园春·雪》时,要求学生根据词中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一幅祖国北方冬天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同学这样描绘:祖国的北方,到处是寒冰封地,大雪纷飞;绵延不断的高山被雪覆盖着,登高望远,雪中的群山,好似一条条银蛇在翩翩起舞;被白雪覆盖的秦晋高原上的丘陵,从高处望去,好像银白色的象群在奔跑;大山、高峰挺拔耸立,好像要和天空比高低;等到雪后天晴之时,那火红的太阳照耀着白雪铺盖的大地,阳光冰雪相互辉映,显得格外娇艳壮丽。
通过再造想象,学生不但锻炼了想象能力,而且由于语言的调节而提高了想象的水平。
3.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表象重组”,形成想象的能力
巴金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字,没有想象就没有佳作。”反过来,写作也能加强想象力的训练培养。想象决不是表象的堆砌,而是按表象的自身规律“重新组合”,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受思维活动的控制、调节、支配,与敏锐的观察力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从观察入手,进而分析,再进人想象。如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根据一幅画面内容是一位小姑娘悄悄趴在地上聚精会神地看几只蚂蚊和一只瓢虫的图画,发挥想象,写一篇章话或者故事。先要求学生仔细看清蚂蚁数量、队形和走向,然后启发学生设想蚂蚁与瓢虫之间将会发生什么事——爆发一场殊死战斗,战斗的结果一定是孤单的飘虫不敌越来越多的蚂蚁群,瓢虫成了蚂蚊的盘中餐。还可以想出许多蚁群凯旋而归、庆祝胜利和饱餐的情节来。学生激发了兴趣,想象丰富,写作起来便得心应手。
引导学生观察一种事物,重点不在于描写所观察的事物,而在于启发学生由观察到的事物引起丰富的联想,把联想内容写下来。如晴朗的夜空,引导学生观察夜空,那暗蓝的天空上新月皎洁,金星闪烁,老师可启发学生从神话传说、星座名称、科学知识等各种角度入手,展开丰富奇妙的想象,写出生动新颖的想象作文。又如诗歌教学中,由于诗歌困于篇幅,往往是点到为止,不能展开而留下空白,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体会这“意无穷”,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加以补充。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写到“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就结束了,诗人并没有写出卖炭翁在炭被抢走后会如何反应。这时可引导学生想象老翁可能产生的言行和思想活动,进行续写,也可对叙事诗进行全文改写,写尽卖炭翁的辛酸、悲苦。
综上所述,表象是基础,语言是工具,重组是关键。三者共同构建起想象力培养的链条,结出学生创造性素质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