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三十而立”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an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古代,自西周而始,明代而终,少男少女长到一定的年岁,都要举行寓意已经长大成人的仪式,谓之曰“成人礼”。成人礼有“冠礼”与“笄礼”之别:男子满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进入成人行列,其姿其态,宛若泅水者将头颅浮出水面那般,被族群发现并接纳,之后便可娶妻生子;女子則在年满十五岁时行“笄礼”,预示自此以后,就可以离开家族,外嫁别家。
  男子是否成人,要看其所戴的帽子;女子是否成人,则要以发髻来分辨。个头像竹笋那样一天天地拔节,男孩子的嘴唇周围冒出了胡须,女孩子的双乳愈发地突显。在生理的意义上,行完“成人礼”,人确实已进入了成熟期。然而年龄与身体的“成人”,并不意味着心理的成熟,更不意味着人的成长到此为止。
  孔夫子对人成长节点的判断,是“三十而立”。人活到三十岁才能够站立起来,那三十岁之前,是一个什么样的身姿呢?弦外之音是或卧或坐,或跪或蹴,或蜷缩或匍匐,唯独不是站立。既然已“成人”,又为何又未“立”呢?借用孟子的话说,那是“非不欲也,实不能也”。
  膝盖尚且酥软,脊梁尚且弯曲,腹腔尚且空洞,头脑尚且摇摆,脚步尚且踉跄……人自然就难以挺立。唯有累积了一定的阅历,历经了一定的热冷,储蓄了一定的认知,锻造了一定的能力,人才敢于站立于社会的潮头,独自面对和抵御不可预测的来自四面八方的风吹浪打。而在此前,总有父母宽厚的躯体,仿佛围墙一样地遮挡在自己的身前——既挡住了迎面扑来的飞沙走石,又挡住了自己瞭望远方的视线。
  “三十而立”的“立”,究其所指,显然不是身体之立,而是人生之“立”。也就是说,人至三十,就不能仿佛巨婴,继续慵懒地躺在父母的襁褓里装睡,依赖于吮吸父母的奶汁和汗渍而苟活,而是不但要在身体上,彻底地扯断父母脐带的缠裹,而且要在精神上,挣脱父母手臂的托举,从而自己处置自己的事务,自己面对自己的难题,自己疗治自己的伤口。有了痛,不再轻易呻吟;有了悲,不再轻易流泪;有了心事,不再轻易外露;有了爱恨,不再轻易发泄……见多了,遇多了,明白了天高地厚,目睹了虎威狐狡,懂得了夏酷冬寒,尽管身体依旧在勉力前行,但心却越缩越后。相应地,人不是越活越简单,而是越活越复杂;不是越活越清晰透明,而是越活越云雾缭绕。衣服遮住身体,口罩戴在嘴上,人宁愿做一颗安分守己的果仁,固守于壳中;却不肯破壳而出,将自己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
  果实的飘香,常常是以繁华的凋谢为代价的——花果如此,人亦如此。
  之于人而言,昨日的幼童,今日的壮年汉子;昨日的黄花闺女,今天的家庭主妇。受之于生命交替的逼迫,人无论是否情愿,都要自觉或被动地走向生活的深水区,接受浪花的爱抚,也接受大浪的冲击。软弱者,不善泳者,极易被浪花挟持,或半途溺毙,或随波逐流;但坚强者却犹如礁石,身千疮百孔,心亦千疮百孔,却依旧岿然屹立。
  人生之“立”,犹如筑屋的立柱之竖起。不是所有的木头,都能充当立柱;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三十而立”。唯有打牢基础,磨砺好自身的坚硬本领,才能支撑起整个屋宇的不斜不倒。说透了,“立”就是一种责任担当,该自己挑的担子要义无反顾地挑在肩上,不能因其沉重而偷懒和推卸。
  所谓的“立”,就是要对社会负责,因为社会的优劣与自己以及自己子孙的康乐息息相关;就是要对人性道德负责,因为自己人性道德之善恶,犹如溪流之清浊,关乎整条河流之生态;就是要对自己的生命健康负责,因为人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千丝万缕般地串联着自己深爱的和深爱自己的诸多亲朋;就是要对家庭负责,因为家庭成员居之有屋,饭之有食,穿之有衣,用之有度,老之有养,少之有爱,等等,正是自己作为人子作为人父作为人夫作为人妻所要面对和担负的天然使命。
其他文献
四月,听着便心中甚暖,似乎这个月,已经注定了的正春之色,百花争艳,山醒水明,四时皆安。你说,是不是千年前也有人同我这般伏案,举头便是满眼温柔,落笔即是如花长安。  昨晚那一宿烈风,吹出了今日澄净的天,尘沙遍起,挥手就埃,也不知道正绽的花,有没有担惊受怕,有没有放弃自己,放手而落下。正春色,谁也不想见落花,大概花难以预料这场突如其来的夜袭吧。黄昏,晚霞却比正午都刺眼,那不如我们闭着眼睛遐想吧。  那
期刊
外公爱喝酒,爱喝酒坊的酱香酒。  这酒用淀粉反复发酵,其味突出,幽雅细腻。外公的身上,总萦绕着浓郁而热烈的酱香味儿。  外公在老宅边围了个小院,雨天听雨,晴日便端了木椅侍弄娇嫩的花植,他的右手总提着一个古铜色酒壶。外公还没去打酒时,我仿佛都能嗅到酱香酒的味儿。  记忆中最快乐的时光,是和外公一起去酒坊打酒。黄昏的夕阳抚得人暖洋洋的,走在街巷,看着暖和的夕阳穿透四方格的窗户,印在爬满了藤蔓的土墙上。
期刊
作者照片  閱读哈萨克斯坦的文学作品,我熟悉了阿拜。在和哈萨克斯坦阿拜研究专家交流中,我进一步认识了阿拜。许多研究者评价道:阿拜是哈萨克草原上空翱翔的雄鹰,是哈萨克草原上驰骋的骏马,是哈萨克文学中的北斗星,是哈萨克文化的守望者,是哈萨克草原文明的传播者。在大量阅读阿拜的作品后,我深深地敬佩作为诗人的阿拜才是其魅力所在。  阿拜·库南巴耶夫(1845~1904),原名易卜拉希姆·库南巴耶夫,“阿拜”
期刊
作者照片  这座城市的十一月末,阳光晒得还很暖和。那天,我合上书本,踢踏着打算出去走走。一路走到环城公园,又想独赏秋景,于是便沿着清幽的小径走去。没走几步,抬眼突然看见老黄头在前方的空地上,半蹲半立,举止怪异。我琢磨着过去吓吓他,悄悄走近,细一看:哎呀,不得了!他怎么在填土坑呢?  老黄的头发全白了,身体纤弱得像要被风吹断,看这动作感觉像是要给自己挖坟墓一般。我看他神态痴痴然的,心下想着:这人不会
期刊
十月前后,鸡蛋花开了。  我们小区的鸡蛋花着实有些不一样,不说别的,单说这花的成色,便新奇得很。  鸡蛋花一般是花蕊部分黄黄的,而后这黄便向外扩散,散着散着,黄就变白了,多像鸡蛋里的蛋黄和蛋清呀!我们小区的鸡蛋花却不一样,黄色扩散完后,隔个一厘米的距离,又变黄了,少得可怜的白色根本看不清。从远处望去,就像一个个小太阳,可爱极了。  小时候,我不大会爬树,可独独能爬上这棵开鸡蛋花的树。因此,我从三岁
期刊
我是最后一个走向温泉的。  平缓开阔的坡地上,泉眼冒着神秘的白气,在暮色中氤氲漫开。泉边围着土石垒砌的矮墙,看去仿若一个祭场。一泓温泉流入侧旁的沟渠,把它的温柔、它的热力,透进阿里坚硬干砾的身躯中,渗向不知所终的地方。  四周悄然无声,偶尔有几声水鸟的清啼,从圣湖玛旁雍措方向传来,划破夜的静寂,在空气中留下一丝悠长的震颤。如果不是远处零星散落的几户藏民的土屋,你会以为只有你一人在这天地之间孤处。 
期刊
南方的冬天是不下雪的,可回家的路依旧还是难走。来来往往的人太多了,离开的人和回家的人,在路上碰撞。  我闻着年糕香,寻到家门。不常回家的这次姑姑也回来了。红烧肉香腻腻的味道把冬风都温暖了;蒸糕甜滋滋的味道把冬风都浸蜜了。靠近家的小巷来来往往的是走亲访戚的人。孩子们捏到沉甸甸的红包时开心地放声大笑,大人们喝酒时粗犷的划拳声,老人们吃饭时温柔的叮嘱声,承载着年味,像雨后新燕一样的“飞入寻常百姓家”  
期刊
一根平凡普通的细线,交织穿梭在衣缝间,也穿起了我们的幸福。  外婆兴许是隹惯了出门见院的老房子,被父母接过来后极不情愿,只能每天独守着一座空荡荡的房子,听不见池边的鸭声,闻不到树叶的飒响,围绕在耳旁的,只有那冗杂烦躁的车嚣声。  母亲忙于自己的工作,回到家后,仍不得消停,只得每天一股脑儿扎到厨房里,面对着的,是刺鼻的浓烟和那一成不变的柴米油盐。忙过一阵子,当一家人都围坐在桌前,她才得以解下围裙,一
期刊
有一些人流星般划过天际,生命的终点提前到来。短暂的生命,留下无限感伤  我十八年的生命中,那些人留下灿烂的烟火,又悄然离去。匆匆地,没留给我长大的时间。  十七岁的哥哥因车祸意外离世,没有任何准备,就这样离我而去。年幼的我以为,自己会记他一辈子,可时间流逝,我渐渐不再想起他,连他的模样,都模糊了。  现在,我对哥哥的记忆只剩下几年前爷爷过生日的那次。客厅里,一家人其乐融融,欢声笑语。我和姐姐聊得正
期刊
从敦煌行车到嘉峪关花费了我们一整个下午的时间。从烈日当空,到夜色浓重,空调冷气不敌酷暑,只有手机屏幕的光映在脸上,我们一直在沙漠中穿行。  作为生在海边、长在海边的江浙人,第一次见到沙漠,心中难免激动不已。车子行驶在平直的公路上,近处是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远处偶有起伏的沙丘,天空也是漫天黄沙。天与地是没有明显的界限的,只是孤单单的黄色。公路一直延伸向那黄色的深处。是西北的风沙大笔一挥,使方圆百里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