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关注其个体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基于核心素养农村小学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充分展示出个性,使全体学生能够多元、充分乃至终身发展,艺术特色课程就是与课堂主渠道并行的最佳载体,同时,艺术特色课程的开展也是体现学校特色的突破口。目前,我校开展了小提琴、葫芦丝、武术、机器人、美工等艺术特色课程,围绕我校基于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艺术特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笔者就此做一探究。
一、实施艺术特色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在学校开展小提琴、葫芦丝、武术、机器人、美工等艺术特色课程时,一些存在的问题成为有效开展艺术特色课程的“瓶颈”问题,由此,我们在实施这些艺术特色课程过程中则面临困境,这给学校顺利实施艺术特色课程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这些艺术特色课程如何科学开发,如何形成管理和评定的系统化;如何协调艺术特色课程与各学科之间就占用有限时间的合理分配与有效协调等成为开展艺术课程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一些家长对学生参与学校艺术特色课程有意见,认为学生正是打基础的阶段,学生应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语文、数学这些“主科”上,学生参与艺术特色课程会影响学生的专注力,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在艺术特色课程进行之中,不少学生几乎缺乏艺术基本素养,从整体来看,学生能力有限,认识水平偏低,所以艺术基本素养就呈现出普遍较低的现象,无论是学校还是实际生活中良好的艺术氛围都比较稀缺,这就导致学生艺术素养水平的参差不齐。一些学生对于参与艺术特色课程一时心血来潮,时间一长,艺术特色课程难学,兴趣减弱,逐渐变成一种学习负担,自信心开始降低,与艺术特色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等。
针对在农村小学开展艺术特色课程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有必要继续在实践中探究艺术特色课程的开发途径,从而让艺术特色课程能够融入学校教育之中,融入学生的生活学习之中,实现全面发展的真正目标。
二、结合学校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艺术特色课程
结合我校开展的小提琴、葫芦丝、武术、机器人、美工等艺术特色课程,选定这些艺术项目,是因为学校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有充足的条件提供艺术特色课程的开展,设施设备齐全,对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了调查摸底,从而选择制定艺术特色课程。
1.艺术特色课程的开发
要保证艺术特色课程的有序进行,必须指定课程标准并严格执行,使得艺术类课程开齐开足获得保障。根据农村小学艺术特色课程的创建,教导处要积极协调组织,开发有关小提琴、葫芦丝、武术、机器人、美工等艺术特色课程的合理校本课程,不同的年级、不同的阶段开设艺术特色课程。与各个学科教育管理同步,搞好艺术特色课程的管理和教学改革,并将教学质量视为艺术特色课程的生命线,教师充分发挥各人特长,使得艺术特色课程有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根据不同的艺术特色课程设立专职教师,例如,小提琴、葫芦丝、机器人、美工设专职教师各一名,武术设专职、兼職老师两名。具体课程对应具体的任课教师,教师要研习所教授的艺术特色课程,做好教学方案的设计。学校要对应地提供音乐室、机器人室、美工室,做到专室专用,配备齐全每一教室所需的设施设备。学校要做好各种保障工作,如每年对开展艺术活动的经费投入,保障提供现代化教学设备、专用教室、乐器、艺术音响资料等,确保艺术课程和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
2.艺术特色课程的科学管理
就艺术特色课程,也同样需要成立艺术教研组,通过做好开学之际的工作计划制订工作,每逢期末的工作总结部分,实现艺术特色课程的有序、系统开展,做到对教情、学情的分析探究,做到科学管理艺术教研组,形成艺术教研组定期、定时、定点的教研活动开展,围绕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发现艺术特色课程进行中出现的问题,并有效解决,从而推动艺术特色课程的发展,由此,学生的艺术工作才能够落到实处。建立艺术教育工作的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并不断健全,学校领导小组需要定期检查或者是不定期抽查,对艺术特色课程开展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调控,制定具体的评判任教教师的教学质量标准,对教学的成效与质量进行科学评估和分析,查找不足,制订应对措施。鼓励任课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课堂教学评比和公开观摩教学活动,接受各个方面的中肯评价。
三、灵活多样授课
艺术特色课程,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创设良好的艺术课堂氛围,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的艺术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强化基本的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小提琴、葫芦丝课每周进行固定训练,指导在训练中学生掌握基础乐理知识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美工则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通过做造型,让学生动手动脑,开拓思维,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及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而机器人教学,在机器人的模型拼装、编程控制调试的实践过程中让学生玩中学、做中学,体验感受,掌握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总之,农村小学艺术特色课程不断形成良性运转的系统课程,自然会成为学校的特色,也会赢得家长的支持,同时,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认识美的同时,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从而在一点一滴的润物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编辑 温雪莲
一、实施艺术特色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在学校开展小提琴、葫芦丝、武术、机器人、美工等艺术特色课程时,一些存在的问题成为有效开展艺术特色课程的“瓶颈”问题,由此,我们在实施这些艺术特色课程过程中则面临困境,这给学校顺利实施艺术特色课程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这些艺术特色课程如何科学开发,如何形成管理和评定的系统化;如何协调艺术特色课程与各学科之间就占用有限时间的合理分配与有效协调等成为开展艺术课程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一些家长对学生参与学校艺术特色课程有意见,认为学生正是打基础的阶段,学生应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语文、数学这些“主科”上,学生参与艺术特色课程会影响学生的专注力,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在艺术特色课程进行之中,不少学生几乎缺乏艺术基本素养,从整体来看,学生能力有限,认识水平偏低,所以艺术基本素养就呈现出普遍较低的现象,无论是学校还是实际生活中良好的艺术氛围都比较稀缺,这就导致学生艺术素养水平的参差不齐。一些学生对于参与艺术特色课程一时心血来潮,时间一长,艺术特色课程难学,兴趣减弱,逐渐变成一种学习负担,自信心开始降低,与艺术特色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等。
针对在农村小学开展艺术特色课程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有必要继续在实践中探究艺术特色课程的开发途径,从而让艺术特色课程能够融入学校教育之中,融入学生的生活学习之中,实现全面发展的真正目标。
二、结合学校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艺术特色课程
结合我校开展的小提琴、葫芦丝、武术、机器人、美工等艺术特色课程,选定这些艺术项目,是因为学校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有充足的条件提供艺术特色课程的开展,设施设备齐全,对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了调查摸底,从而选择制定艺术特色课程。
1.艺术特色课程的开发
要保证艺术特色课程的有序进行,必须指定课程标准并严格执行,使得艺术类课程开齐开足获得保障。根据农村小学艺术特色课程的创建,教导处要积极协调组织,开发有关小提琴、葫芦丝、武术、机器人、美工等艺术特色课程的合理校本课程,不同的年级、不同的阶段开设艺术特色课程。与各个学科教育管理同步,搞好艺术特色课程的管理和教学改革,并将教学质量视为艺术特色课程的生命线,教师充分发挥各人特长,使得艺术特色课程有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根据不同的艺术特色课程设立专职教师,例如,小提琴、葫芦丝、机器人、美工设专职教师各一名,武术设专职、兼職老师两名。具体课程对应具体的任课教师,教师要研习所教授的艺术特色课程,做好教学方案的设计。学校要对应地提供音乐室、机器人室、美工室,做到专室专用,配备齐全每一教室所需的设施设备。学校要做好各种保障工作,如每年对开展艺术活动的经费投入,保障提供现代化教学设备、专用教室、乐器、艺术音响资料等,确保艺术课程和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
2.艺术特色课程的科学管理
就艺术特色课程,也同样需要成立艺术教研组,通过做好开学之际的工作计划制订工作,每逢期末的工作总结部分,实现艺术特色课程的有序、系统开展,做到对教情、学情的分析探究,做到科学管理艺术教研组,形成艺术教研组定期、定时、定点的教研活动开展,围绕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发现艺术特色课程进行中出现的问题,并有效解决,从而推动艺术特色课程的发展,由此,学生的艺术工作才能够落到实处。建立艺术教育工作的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并不断健全,学校领导小组需要定期检查或者是不定期抽查,对艺术特色课程开展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调控,制定具体的评判任教教师的教学质量标准,对教学的成效与质量进行科学评估和分析,查找不足,制订应对措施。鼓励任课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课堂教学评比和公开观摩教学活动,接受各个方面的中肯评价。
三、灵活多样授课
艺术特色课程,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创设良好的艺术课堂氛围,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的艺术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强化基本的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小提琴、葫芦丝课每周进行固定训练,指导在训练中学生掌握基础乐理知识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美工则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通过做造型,让学生动手动脑,开拓思维,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及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而机器人教学,在机器人的模型拼装、编程控制调试的实践过程中让学生玩中学、做中学,体验感受,掌握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总之,农村小学艺术特色课程不断形成良性运转的系统课程,自然会成为学校的特色,也会赢得家长的支持,同时,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认识美的同时,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从而在一点一滴的润物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