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意说明
《项脊轩志》是鲁人版高中必修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一般来说,教师在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意思后,或是找几个问题来讨论,或是截取几个片段来赏析。但这都不能从根本上贴近文本,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收获不大。评点作为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是文本研习的重要手段,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能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帮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习惯。
二、教学目的
1 在诵读中品味课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语文味”。
2 在评点中品味课文无处不在的“悲情美”
三、教学重点
在诵读与评点中品味课文的“悲情美”以及表现“悲情美”的技巧。
四、教学准备
1 对照注释及翻译资料,自学课文,疏通文字。
2 每人设计两个问题:最难理解而最需要老师讲的问题、最喜欢且感觉最有价值最想向大家呈现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生活中,我们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家人相聚,其情悠悠,其乐融融。可是,当这份欢乐、这份热闹离去后,你会非常想念。常人如此,内心情感异常丰富的作家会怎样呢?明代著名古文家归有光在寂寞凄凉的时光里回忆起家中诸多往事,情之所至,悲从中来,写下了“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佳作:《项脊轩志》。
(二)作者介绍
1 学生自读课文注释。
2 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江苏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归有光,明代散文家,九岁能文,嘉靖十九年中举。其后,八次科举不第,后移居嘉定,读书讲学,学者称之为震川先生,时人称其“今之欧阳修”。其散文为“明文第一”,其风格“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通常借记叙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情。
(三)课前检查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1)垣墙() (2)婢女()
(3)姊妹() (4)呱呱而泣()
(5)先妣() (6)持笏()
(7)老妪() (8)逾庖()
(9)扃牖()
2 断句:
(1)顾视/无可置者
(2)庭中/通南北为一
(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4)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3 根据下列翻译文字写出原句:
(1)等到伯、叔们分了家,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
(2)项脊轩一共遭受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原因吧。
4 学生呈现预习时的疑难问题并互相讨论,教师提示点拨。
(四)整体感知
1 学生推荐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朗读情况。
2 主问题设计:“形散神聚”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大致可用一、三、二这三个数字概括。具体说来,作者是借一间(小、漏、昏)房子,回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爱、慈、亲)三个女人,抒发了(喜、悲)两种感情。
(五)诵读与点评
1 文中有一段直接交代了作者既喜又悲的情感,请大家找出来并说明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第二自然段。结构上承上启下,同时喜悲的情感又是本文的线索之一。
2 无句读诗意朗读文中第一段写项脊轩环境的文字: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栝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乌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3 学生分组讨论第一节翻译中的疑难问题并当堂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讨论答疑。
4 本段写了项脊轩修缮前后的不同特点,着重表现了作者的哪种情感?
修缮前:狭小破漏
阴暗
修缮后:不漏明亮
幽雅
多可喜
5 项脊轩作为归有光涵养性情的书斋,有浓郁的书卷氛围和居室情调。诵读第一节中你认为最精彩而又感觉“多可喜”的文字,并做出点评,从而进一步探究“多可喜”的原因。
评点创意:我喜欢归有光笔下的项脊轩,是因为
学生评点示例:我喜欢归有光笔下的项脊轩,是因为在季节的光影里,项脊轩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它以天然为背景,与周围环境构成最和谐的搭配。这里和煦的阳光、清新的空气,以及满含香气的花木,无不让人感到生命的律动和大地最透明的呼吸。庭院四周的各色花木,日暮晨昏给小屋主人最真的问候:乖巧依人的小鸟,成为少年归有光最真的伙伴:斑驳的月影,流淌着对亲人脉脉的思念。它是作者没有围墙的精神憩园。
6 学生齐声诵读第一节。
7 过渡:然而,项脊轩给予作者的“多可喜”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萦绕在作者心头,让他难以忘怀的却是挥之不去的“悲情”,这种“悲情美”是通过对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的深情回忆表现出来的。
8 赏读评点第三自然段,体味作者对母亲与祖母的深情回忆。
(1)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三人分别读叙述语言、老妪和大母,要求尽量读出文中所饱含的感情、亲人的慈爱以及对自己刻骨铭心的期待。)
(2)结合自己最喜欢的角色或自己认为最传神的文字,分组评点叙写母亲和祖母的相关内容,然后学生交流评点成果。(提示:可以是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也可以是描写人物的方法,可兼顾内容与形式。)
①母亲组
作者通过老妪之口,采用侧面描写的方式,只用一个动作(以指叩门扉)、一句话(儿寒乎?欲食乎?),再现了慈母关爱儿女、问寒问暖的情状,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一位对儿女怜爱有加的母亲形象。而少年丧母的伤痛,又怎一个“泣”字了得!
②祖母组
言为心声。祖母的“三言”,写尽了作者内心之恸。“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嗔怪中饱含心痛,怜爱中饱含欣慰,写尽了祖母的和蔼可亲、宽厚仁爱。“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无意似有意,自慰实褒奖,几许辛酸,几许悲凉,写尽了老祖母内心的期待。“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字里行间充满了曾经有过的自豪和荣耀、信任和鼓励。寥寥三语,把一个慈祥和蔼、疼爱孙儿的老祖母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9 赏读评点课文第5、6两段,感受夫妻间绵绵的爱意和最真切的亲情。
(1)用饱含伤感的语调朗读悼念亡妻的文字。
(2)选择最让你动容的文字,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评点。
学生评点示例:
①一事: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一语:闻姊家有阁子,且何为阁子 也?
记琐事却琐而有致,淡而有味。老老实实地回忆,平平常常地叙述,其淡如水,其味弥长,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
②一树: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万千思念,多少戚伤,尽维系于如盖之树。含蓄备至,真乃千古伤心之祖。睹树思人,能无悲乎?“亭亭如盖”之姿,莫非“窈窕淑女”之形?夫妻二人一起植树的情景宛然在目,而树越长越茂,伊人却越去越远,越思越睹,越睹越思,这如盖的树下,该深藏了多少才子的泪眼、痴男的柔情!
(3)全体学生起立,深情诵读最后一节。
(4)补充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提示:相似的情感——思念妻子的伤心之情;相近的写法——以景写情的独特手法。)
(六)讨论探究:作者为什么安排一喜一悲两种情感作为线索?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后明确:悲为主,喜为辅,以喜衬悲,悲意更浓。
(七)课堂小结
1 学生谈学习后的感受。
2 教师深情诵读:有一种悲凉叫温馨,有一种绝望叫希望,有一种平淡叫浓郁。归有光先生借一座百年老屋,用平淡如水的文字,记述了自己的坎坷人生及让自己魂牵梦萦的三个女性。她们或慈爱仁厚,或朴实善良,或聪颖贤惠,或活泼清纯,宛如一弯清澈明净的亲情幽泉萦绕在作者身旁,又如一曲温馨幽涩的亲情之歌,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如泣如诉,如怨如慕,让人情难自抑,悲不自胜,不愧为明代奇文。
(八)分层次作业(作业1都做,作业2、3选做)
1 在文言积累本上整理本课重点内容。
2 对联游戏:根据下列对联示例,另选角度,拟写一副对联。
上联:项脊轩忆往事,悲喜参半
下联:南阁子忆旧情,爱恨交加
3 结合学习本文的体会,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个表现“亲情”或“友情”的片段。
六、教学反思
教无定法,教学活动应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如何真正实现“文”与“言”的有机结合,这是我近来一直思考的问题。老生常谈,无疑会让人生厌。在《项脊轩志》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他们走进“文”与“言”的美妙世界中,紧贴文本飞翔,尽情享受“诵读”的摇曳多姿、“评点”的千娇百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读、说、评、思,活跃着思维,挥洒着才情,这样的课堂才会真正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当然,这节课的设计仍然有许多遗憾之处,如预设有余,总想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走;对生成的问题处理得不够机智和圆满,患得患失,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不够充分,等等。
《项脊轩志》是鲁人版高中必修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一般来说,教师在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意思后,或是找几个问题来讨论,或是截取几个片段来赏析。但这都不能从根本上贴近文本,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收获不大。评点作为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是文本研习的重要手段,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能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帮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习惯。
二、教学目的
1 在诵读中品味课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语文味”。
2 在评点中品味课文无处不在的“悲情美”
三、教学重点
在诵读与评点中品味课文的“悲情美”以及表现“悲情美”的技巧。
四、教学准备
1 对照注释及翻译资料,自学课文,疏通文字。
2 每人设计两个问题:最难理解而最需要老师讲的问题、最喜欢且感觉最有价值最想向大家呈现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生活中,我们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家人相聚,其情悠悠,其乐融融。可是,当这份欢乐、这份热闹离去后,你会非常想念。常人如此,内心情感异常丰富的作家会怎样呢?明代著名古文家归有光在寂寞凄凉的时光里回忆起家中诸多往事,情之所至,悲从中来,写下了“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佳作:《项脊轩志》。
(二)作者介绍
1 学生自读课文注释。
2 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江苏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归有光,明代散文家,九岁能文,嘉靖十九年中举。其后,八次科举不第,后移居嘉定,读书讲学,学者称之为震川先生,时人称其“今之欧阳修”。其散文为“明文第一”,其风格“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通常借记叙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情。
(三)课前检查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1)垣墙() (2)婢女()
(3)姊妹() (4)呱呱而泣()
(5)先妣() (6)持笏()
(7)老妪() (8)逾庖()
(9)扃牖()
2 断句:
(1)顾视/无可置者
(2)庭中/通南北为一
(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4)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3 根据下列翻译文字写出原句:
(1)等到伯、叔们分了家,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
(2)项脊轩一共遭受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原因吧。
4 学生呈现预习时的疑难问题并互相讨论,教师提示点拨。
(四)整体感知
1 学生推荐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朗读情况。
2 主问题设计:“形散神聚”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大致可用一、三、二这三个数字概括。具体说来,作者是借一间(小、漏、昏)房子,回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爱、慈、亲)三个女人,抒发了(喜、悲)两种感情。
(五)诵读与点评
1 文中有一段直接交代了作者既喜又悲的情感,请大家找出来并说明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第二自然段。结构上承上启下,同时喜悲的情感又是本文的线索之一。
2 无句读诗意朗读文中第一段写项脊轩环境的文字: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栝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乌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3 学生分组讨论第一节翻译中的疑难问题并当堂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讨论答疑。
4 本段写了项脊轩修缮前后的不同特点,着重表现了作者的哪种情感?
修缮前:狭小破漏
阴暗
修缮后:不漏明亮
幽雅
多可喜
5 项脊轩作为归有光涵养性情的书斋,有浓郁的书卷氛围和居室情调。诵读第一节中你认为最精彩而又感觉“多可喜”的文字,并做出点评,从而进一步探究“多可喜”的原因。
评点创意:我喜欢归有光笔下的项脊轩,是因为
学生评点示例:我喜欢归有光笔下的项脊轩,是因为在季节的光影里,项脊轩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它以天然为背景,与周围环境构成最和谐的搭配。这里和煦的阳光、清新的空气,以及满含香气的花木,无不让人感到生命的律动和大地最透明的呼吸。庭院四周的各色花木,日暮晨昏给小屋主人最真的问候:乖巧依人的小鸟,成为少年归有光最真的伙伴:斑驳的月影,流淌着对亲人脉脉的思念。它是作者没有围墙的精神憩园。
6 学生齐声诵读第一节。
7 过渡:然而,项脊轩给予作者的“多可喜”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萦绕在作者心头,让他难以忘怀的却是挥之不去的“悲情”,这种“悲情美”是通过对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的深情回忆表现出来的。
8 赏读评点第三自然段,体味作者对母亲与祖母的深情回忆。
(1)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三人分别读叙述语言、老妪和大母,要求尽量读出文中所饱含的感情、亲人的慈爱以及对自己刻骨铭心的期待。)
(2)结合自己最喜欢的角色或自己认为最传神的文字,分组评点叙写母亲和祖母的相关内容,然后学生交流评点成果。(提示:可以是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也可以是描写人物的方法,可兼顾内容与形式。)
①母亲组
作者通过老妪之口,采用侧面描写的方式,只用一个动作(以指叩门扉)、一句话(儿寒乎?欲食乎?),再现了慈母关爱儿女、问寒问暖的情状,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一位对儿女怜爱有加的母亲形象。而少年丧母的伤痛,又怎一个“泣”字了得!
②祖母组
言为心声。祖母的“三言”,写尽了作者内心之恸。“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嗔怪中饱含心痛,怜爱中饱含欣慰,写尽了祖母的和蔼可亲、宽厚仁爱。“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无意似有意,自慰实褒奖,几许辛酸,几许悲凉,写尽了老祖母内心的期待。“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字里行间充满了曾经有过的自豪和荣耀、信任和鼓励。寥寥三语,把一个慈祥和蔼、疼爱孙儿的老祖母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9 赏读评点课文第5、6两段,感受夫妻间绵绵的爱意和最真切的亲情。
(1)用饱含伤感的语调朗读悼念亡妻的文字。
(2)选择最让你动容的文字,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评点。
学生评点示例:
①一事: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一语:闻姊家有阁子,且何为阁子 也?
记琐事却琐而有致,淡而有味。老老实实地回忆,平平常常地叙述,其淡如水,其味弥长,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
②一树: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万千思念,多少戚伤,尽维系于如盖之树。含蓄备至,真乃千古伤心之祖。睹树思人,能无悲乎?“亭亭如盖”之姿,莫非“窈窕淑女”之形?夫妻二人一起植树的情景宛然在目,而树越长越茂,伊人却越去越远,越思越睹,越睹越思,这如盖的树下,该深藏了多少才子的泪眼、痴男的柔情!
(3)全体学生起立,深情诵读最后一节。
(4)补充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提示:相似的情感——思念妻子的伤心之情;相近的写法——以景写情的独特手法。)
(六)讨论探究:作者为什么安排一喜一悲两种情感作为线索?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后明确:悲为主,喜为辅,以喜衬悲,悲意更浓。
(七)课堂小结
1 学生谈学习后的感受。
2 教师深情诵读:有一种悲凉叫温馨,有一种绝望叫希望,有一种平淡叫浓郁。归有光先生借一座百年老屋,用平淡如水的文字,记述了自己的坎坷人生及让自己魂牵梦萦的三个女性。她们或慈爱仁厚,或朴实善良,或聪颖贤惠,或活泼清纯,宛如一弯清澈明净的亲情幽泉萦绕在作者身旁,又如一曲温馨幽涩的亲情之歌,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如泣如诉,如怨如慕,让人情难自抑,悲不自胜,不愧为明代奇文。
(八)分层次作业(作业1都做,作业2、3选做)
1 在文言积累本上整理本课重点内容。
2 对联游戏:根据下列对联示例,另选角度,拟写一副对联。
上联:项脊轩忆往事,悲喜参半
下联:南阁子忆旧情,爱恨交加
3 结合学习本文的体会,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个表现“亲情”或“友情”的片段。
六、教学反思
教无定法,教学活动应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如何真正实现“文”与“言”的有机结合,这是我近来一直思考的问题。老生常谈,无疑会让人生厌。在《项脊轩志》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他们走进“文”与“言”的美妙世界中,紧贴文本飞翔,尽情享受“诵读”的摇曳多姿、“评点”的千娇百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读、说、评、思,活跃着思维,挥洒着才情,这样的课堂才会真正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当然,这节课的设计仍然有许多遗憾之处,如预设有余,总想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走;对生成的问题处理得不够机智和圆满,患得患失,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不够充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