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数学能力的核心就是思维。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在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以下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摸索体会。
一、 注重激发兴学生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自学性,使学生乐学、想学。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报出一个分数,我马上判断它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一试,果真如此。学生都惊叹不已,惊叹之余他们更主要的是急于悟出其中快速判断的奥秘,对些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在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能力也逐渐得到发展。
二、注重教给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提倡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我们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正如人们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加强思维方法的引导,使学生能正确使用小学数学常用的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等思维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是思维的开端和源泉。”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呈现。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图片和直观教具进行观察,进而获得并建立清晰的表象,为其进行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例如低年级学生学习《简单加减应用题》时,大部分的习题都配有插图,在练习之前我都先引导他们进行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通过观察插图可以帮助他们理解题意。又如教学《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时,且道习题要求找出各个三角形的高,前面几个学生一下子都找到了,就是最后一个是钝角三角形,而且是倒过来放的。很多同学看了都不知所措。这时我不急着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先复习三角形高的定义,然后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这个三角形,通过仔细的观察学生顿然开悟,都弄懂了。只要把它旋转过来看就行了。最后,我再引导他们不用旋转把底延长出去也可以做出高来。
2、比较法
比较法是一种很常用且实用的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教学《简单乘除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习题:1、小明看一本故事书,每天看8页,3天看完,这本故事书共有多少页?2、一本故事书共24页,小明看了3天就看完了,小明每天看多少页?3、一本故事书共24页,小明每天看8页,几天可以看完?我先是让学生找出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建立乘除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3、分析、综合法
分析与综合法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是其它一切思维方法的基础。例如教学《乘法简便运算》时,有一道习题:25×16,我引导学生看到25就要想到25与4之间的联系:25×4=100(这是综合),于是想到可以把16分成4×4(這是综合指导下的分析),最后得到结果25×4×4=100×4=400(这又是综合)。
三、加强语言训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语言的参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加强语言训练。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且说时声音要响亮。更主要的要求是要正确地说,完整的说。例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把“增加到”说成“增加”;把“除以”读作“除”……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要及时地给予纠正。因此我们平时就要引导学生完整地、正确地说,才能完整正确地表达数的含义、数学知识的算理,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加强操作指导,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动作形象性的特点,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有目的、主动地进行操作,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概念的正确含义或法则、原理的来源及其合理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操作
学生都喜欢摆摆弄弄,但他们动手操作大部分是无意操作。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将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在操作中理解,在操作中获知。例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我先示范用6个圆圈摆一朵小花,边摆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摆的。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了“目标”,然后我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摆的。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了“目标”,然后我就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再摆一朵,学生依样很快就摆出来了。通过观察和动手学生明白了摆1朵要6个圆,摆2朵要12个,摆3朵要18个……这样,即使学生学会了操作的方法,又有利于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
2、指导学生主动的操作
主动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小学生的操作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往往是被动的,不是真正为了理解题意、解决问题而主动操作。因此我们教师的任务是引导他们主动地进行操作。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时,我并不是一下子告诉他们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然后让他们死记硬背把它背下来。学习之前,我提出了:“谁能用学过的知识,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一下子议论开了,边讨论边摆弄着手中的三角形纸片。通过讨论有的把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数量出来,再加起来;有的把三个内角分别剪下来,拼成一个大角,再用量角器量……这时在探究动机的推动下,学生逐步建立起感性认识。接着我引导学生看书,通过看书学生发现自己动手操作的结论与书里的一致,心里非常高兴,从而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
一、 注重激发兴学生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自学性,使学生乐学、想学。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报出一个分数,我马上判断它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一试,果真如此。学生都惊叹不已,惊叹之余他们更主要的是急于悟出其中快速判断的奥秘,对些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在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能力也逐渐得到发展。
二、注重教给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提倡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我们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正如人们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加强思维方法的引导,使学生能正确使用小学数学常用的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等思维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是思维的开端和源泉。”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呈现。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图片和直观教具进行观察,进而获得并建立清晰的表象,为其进行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例如低年级学生学习《简单加减应用题》时,大部分的习题都配有插图,在练习之前我都先引导他们进行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通过观察插图可以帮助他们理解题意。又如教学《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时,且道习题要求找出各个三角形的高,前面几个学生一下子都找到了,就是最后一个是钝角三角形,而且是倒过来放的。很多同学看了都不知所措。这时我不急着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先复习三角形高的定义,然后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这个三角形,通过仔细的观察学生顿然开悟,都弄懂了。只要把它旋转过来看就行了。最后,我再引导他们不用旋转把底延长出去也可以做出高来。
2、比较法
比较法是一种很常用且实用的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教学《简单乘除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习题:1、小明看一本故事书,每天看8页,3天看完,这本故事书共有多少页?2、一本故事书共24页,小明看了3天就看完了,小明每天看多少页?3、一本故事书共24页,小明每天看8页,几天可以看完?我先是让学生找出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建立乘除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3、分析、综合法
分析与综合法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是其它一切思维方法的基础。例如教学《乘法简便运算》时,有一道习题:25×16,我引导学生看到25就要想到25与4之间的联系:25×4=100(这是综合),于是想到可以把16分成4×4(這是综合指导下的分析),最后得到结果25×4×4=100×4=400(这又是综合)。
三、加强语言训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语言的参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加强语言训练。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且说时声音要响亮。更主要的要求是要正确地说,完整的说。例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把“增加到”说成“增加”;把“除以”读作“除”……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要及时地给予纠正。因此我们平时就要引导学生完整地、正确地说,才能完整正确地表达数的含义、数学知识的算理,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加强操作指导,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动作形象性的特点,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有目的、主动地进行操作,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概念的正确含义或法则、原理的来源及其合理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操作
学生都喜欢摆摆弄弄,但他们动手操作大部分是无意操作。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将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在操作中理解,在操作中获知。例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我先示范用6个圆圈摆一朵小花,边摆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摆的。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了“目标”,然后我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摆的。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了“目标”,然后我就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再摆一朵,学生依样很快就摆出来了。通过观察和动手学生明白了摆1朵要6个圆,摆2朵要12个,摆3朵要18个……这样,即使学生学会了操作的方法,又有利于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
2、指导学生主动的操作
主动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小学生的操作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往往是被动的,不是真正为了理解题意、解决问题而主动操作。因此我们教师的任务是引导他们主动地进行操作。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时,我并不是一下子告诉他们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然后让他们死记硬背把它背下来。学习之前,我提出了:“谁能用学过的知识,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一下子议论开了,边讨论边摆弄着手中的三角形纸片。通过讨论有的把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数量出来,再加起来;有的把三个内角分别剪下来,拼成一个大角,再用量角器量……这时在探究动机的推动下,学生逐步建立起感性认识。接着我引导学生看书,通过看书学生发现自己动手操作的结论与书里的一致,心里非常高兴,从而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