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出生在非洲一个叫马拉维的国家,可能很多人对这个名字很陌生,这里贫穷、落后,饥荒和瘟疫肆虐。能够吃上一顿肉,对当地人来说,都是天上掉馅饼般的奢侈。
威廉住在一个普通的村子里,是一個普通农民的儿子,没有电视,最大的娱乐,就是打开家里的旧收音机,听着里面发出好听的各种各样的声音。
正是猫狗都嫌的年龄,威廉根本闲不下来,却每天趴在收音机旁,静静地盯着这个神奇的东西,一脸凝重地想,声音到底是怎么发出来的呢?
问父母,父母茫然地摇头;问老师,老师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按说,过段时间,好奇心淡了,威廉也就不再纠结了,他却把家里唯一的电器拆掉,瞪大眼睛非要细细查看它的结构。
家里的收音机本来是有杂音的,结果,他拆了装,装了拆,反反复复实验后,居然找出了杂音的来源——集成路线板接触不良。然后,他开始修,没有焊铁,就用铁丝代替。经过一番倒腾,收音机神奇地被修好了。
邻居们听说这个孩子能修收音机,纷纷把家里的以及亲戚家里的收音机都拿过来修。看着坏收音机重新变好,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不停地夸赞:“真是个小科学家!”
这让威廉特别有成就感,也第一次对科学产生了兴趣。听说上中学后,会有很多科学课,老师会讲各种科学原理,还会让学生动手。威廉特别期待,巴不得自己快点长大,赶紧去上中学。
如此普通的一个愿望,却与他擦肩而过。饥荒再次席卷而来,吃木薯都成了奢望,很多人被活活饿死,还有人逃到城里。还好,威廉幸运地挺了过来,没有被饥荒夺去生命,但家里再也拿不出学费了。
在生存与上学之间,无论他还是父母,都必须选择生存。
威廉就这样辍学了。
周围像他这样的辍学少年有很多,大家无所事事,除了睡觉、晒太阳,就是捡破烂,到处玩闹,帮大人干活,照顾弟弟妹妹。
威廉不想过这样的生活,他想多学一点知识。
小学附近有一家小型图书馆,是一个联盟组织建立的,里面的书,大多数都是美国捐赠的。这样的图书馆,在马拉维那样吃不饱的地方,根本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大家宁愿走进垃圾场,也不会走进图书馆。
威廉却走了进去。
他从书架上,拿下那些蒙了灰尘的书籍,贪婪地看了起来。十几岁的孩子,英语学得并不好,他看得磕磕绊绊,遇到实在搞不懂的单词,只好请教图书馆里的老师。
即使读得这么艰难,他依然会每天走进图书馆。他最喜欢的书,就是关于电力的。他把那些重要的知识记在笔记本上,以免自己忘记。
某一天,他拿起一本电力学书时,看见封面上画着一个白色高塔,高塔上装着三片庞大的风扇叶子。他第一次知道了风车,知道了风车能够发电。
这简直让他欣喜若狂。马拉维最缺的就是电。全国只有2%的人能用上电,还动不动就停电一周。他太希望家里能够灯火通明,太希望能够在电灯下看书学习。
于是,这个十四岁的小男孩决定做一辆风车。
没有器材怎么办?
这个问题难不倒威廉,他到垃圾场里捡旧凉鞋、锈迹斑斑的轴承、坏家电,拆拆洗洗,就成了做风车的器材。没有钻头,就用长钉代替;没有钳子,就用自行车辐条代替。
能想的办法都想了,实在找不到风车支架,他就说服父亲,把家里唯一的一辆破自行车拆掉,当风车支架。父亲当然不愿意,可架不住他软磨硬泡,终是无奈地点了头。
至于发电机,则是威廉和小伙伴们拿零用钱买了一个旧的。
威廉的动静闹这么大,不可能没有人关注。周围人知道他在做风车后,惊讶地瞪大了眼睛,有人大声笑:“傻瓜,你不可能成功的!”
有人好心劝:“孩子,别痴心妄想了!”
就连母亲都被他气得抹眼泪:“赶紧打住,不然你将来连老婆都娶不到!”
大家甚至给他取了个绰号,叫“疯狂男孩”。
但是,多少嘲笑、多少障碍,都阻挡不了一个少年追梦的心。他的风车一点点做成了,那么大的家伙儿,矗立在风口上。
只要有风,风车就会转动。只要风车转动,他手里的灯泡就会亮起来。
等风的过程如此难熬,每一分一秒,都像一生那么漫长。
最终,风来了。
威廉手里的灯泡亮了。
等着看笑话的人发出了不可思议的惊叹。
威廉成功了。此后,他不停地改善风车,让整个村子的人都用上了电,不但用风车发电,也用风车取水,甚至用它为手机充电。
威廉因此声名大振。所有人都知道,有个叫威廉·坎宽巴的男孩,是个了不起的小科学家,凭一己之力,让全村人用上了电。
这么优秀的孩子,政府怎么会让他在乡村里荒废一生呢?他重返校园,并以青年科学家的身份出席国际会议,到世界各地演讲,还获得了美国常春藤达特茅斯学院奖学金。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办法达到的高度,这个十几岁的非洲小男孩达到了。他成了全世界的楷模,他让所有人知道,只要不放弃,风,最终一定会来。
威廉住在一个普通的村子里,是一個普通农民的儿子,没有电视,最大的娱乐,就是打开家里的旧收音机,听着里面发出好听的各种各样的声音。
正是猫狗都嫌的年龄,威廉根本闲不下来,却每天趴在收音机旁,静静地盯着这个神奇的东西,一脸凝重地想,声音到底是怎么发出来的呢?
问父母,父母茫然地摇头;问老师,老师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按说,过段时间,好奇心淡了,威廉也就不再纠结了,他却把家里唯一的电器拆掉,瞪大眼睛非要细细查看它的结构。
家里的收音机本来是有杂音的,结果,他拆了装,装了拆,反反复复实验后,居然找出了杂音的来源——集成路线板接触不良。然后,他开始修,没有焊铁,就用铁丝代替。经过一番倒腾,收音机神奇地被修好了。
邻居们听说这个孩子能修收音机,纷纷把家里的以及亲戚家里的收音机都拿过来修。看着坏收音机重新变好,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不停地夸赞:“真是个小科学家!”
这让威廉特别有成就感,也第一次对科学产生了兴趣。听说上中学后,会有很多科学课,老师会讲各种科学原理,还会让学生动手。威廉特别期待,巴不得自己快点长大,赶紧去上中学。
如此普通的一个愿望,却与他擦肩而过。饥荒再次席卷而来,吃木薯都成了奢望,很多人被活活饿死,还有人逃到城里。还好,威廉幸运地挺了过来,没有被饥荒夺去生命,但家里再也拿不出学费了。
在生存与上学之间,无论他还是父母,都必须选择生存。
威廉就这样辍学了。
周围像他这样的辍学少年有很多,大家无所事事,除了睡觉、晒太阳,就是捡破烂,到处玩闹,帮大人干活,照顾弟弟妹妹。
威廉不想过这样的生活,他想多学一点知识。
小学附近有一家小型图书馆,是一个联盟组织建立的,里面的书,大多数都是美国捐赠的。这样的图书馆,在马拉维那样吃不饱的地方,根本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大家宁愿走进垃圾场,也不会走进图书馆。
威廉却走了进去。
他从书架上,拿下那些蒙了灰尘的书籍,贪婪地看了起来。十几岁的孩子,英语学得并不好,他看得磕磕绊绊,遇到实在搞不懂的单词,只好请教图书馆里的老师。
即使读得这么艰难,他依然会每天走进图书馆。他最喜欢的书,就是关于电力的。他把那些重要的知识记在笔记本上,以免自己忘记。
某一天,他拿起一本电力学书时,看见封面上画着一个白色高塔,高塔上装着三片庞大的风扇叶子。他第一次知道了风车,知道了风车能够发电。
这简直让他欣喜若狂。马拉维最缺的就是电。全国只有2%的人能用上电,还动不动就停电一周。他太希望家里能够灯火通明,太希望能够在电灯下看书学习。
于是,这个十四岁的小男孩决定做一辆风车。
没有器材怎么办?
这个问题难不倒威廉,他到垃圾场里捡旧凉鞋、锈迹斑斑的轴承、坏家电,拆拆洗洗,就成了做风车的器材。没有钻头,就用长钉代替;没有钳子,就用自行车辐条代替。
能想的办法都想了,实在找不到风车支架,他就说服父亲,把家里唯一的一辆破自行车拆掉,当风车支架。父亲当然不愿意,可架不住他软磨硬泡,终是无奈地点了头。
至于发电机,则是威廉和小伙伴们拿零用钱买了一个旧的。
威廉的动静闹这么大,不可能没有人关注。周围人知道他在做风车后,惊讶地瞪大了眼睛,有人大声笑:“傻瓜,你不可能成功的!”
有人好心劝:“孩子,别痴心妄想了!”
就连母亲都被他气得抹眼泪:“赶紧打住,不然你将来连老婆都娶不到!”
大家甚至给他取了个绰号,叫“疯狂男孩”。
但是,多少嘲笑、多少障碍,都阻挡不了一个少年追梦的心。他的风车一点点做成了,那么大的家伙儿,矗立在风口上。
只要有风,风车就会转动。只要风车转动,他手里的灯泡就会亮起来。
等风的过程如此难熬,每一分一秒,都像一生那么漫长。
最终,风来了。
威廉手里的灯泡亮了。
等着看笑话的人发出了不可思议的惊叹。
威廉成功了。此后,他不停地改善风车,让整个村子的人都用上了电,不但用风车发电,也用风车取水,甚至用它为手机充电。
威廉因此声名大振。所有人都知道,有个叫威廉·坎宽巴的男孩,是个了不起的小科学家,凭一己之力,让全村人用上了电。
这么优秀的孩子,政府怎么会让他在乡村里荒废一生呢?他重返校园,并以青年科学家的身份出席国际会议,到世界各地演讲,还获得了美国常春藤达特茅斯学院奖学金。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办法达到的高度,这个十几岁的非洲小男孩达到了。他成了全世界的楷模,他让所有人知道,只要不放弃,风,最终一定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