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寿县千亩以上的珍珠养殖基地有50多个,地处洋淘湖底的前进村便是其一,同高羊村一样,前进村也是一个有名的水窝子。过去,前进村不仅不在前进中,反而因为常年的水涝灾害使得村民生活水平比其他的地方更加低下。
和许多贫穷落后的地方一样,靠不住土地,村民们只能靠自己的力气出去打工,于是外出务工成了村子的主导产业。在现任村支书刘新甫的记忆里,这样一个穷山恶水的水洼地,和珍珠结缘,要从上一任支书吴应祥说起。
为脱贫,老书记率先养殖珍珠
1989年的一天,刘新甫从山西大同退伍归来。怀着一颗“冰凉的心”,揣着几百元退伍费,回到了这个生养他的村子,当时的情景刘新甫至今难忘。
“那时可以用一片萧条来形容。”刘书记说,全村2000多亩耕地根本没有什么收成,常见的洪水已经使村民们麻木,导致许多土地沦为荒地,村干部们看着这毫无生气的局面也没有办法解决。
1990年,时任村支部书记的吴应祥突然在家里养起了十多亩的珠蚌,这引起了村民们的极大关注。并引得几户家庭条件较好的村民效仿。刘新甫说,当时书记也是通过外出调查,觉得前进村必须靠养殖才能摆脱贫困的局面,并从甲鱼、牛蛙、珠蚌等几个品种中选择了投资较小的珠蚌进行尝试。
“那时,汉寿县珍珠养殖还未成规模,技术等条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当时的市场行情非常好,平均一斤珍珠能卖到1000元。”刘新甫告诉记者,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养殖珍珠与种地之间拉开了收益的差距。
1992年,吴应祥找到刚结婚的刘新甫,要他做一个生产小组的组长,这给刘新甫提供了很大的一个发挥平台。受多年部队生活的影响,回到家务农的刘新甫既勤劳又爱思考,这正是老书记相中的一点。
刚担任生产小组组长的刘新甫认为,要改变生活现状,就要像书记一样找到适合本地的新产业才行,经过自己的实践,他在自家的田里栽上了莲藕,结果经济效益远远高出种植水稻。直到今天,莲藕仍是前进村的一项重要产业,逢荷花开放的季节,池塘里一边是荷花,一边是吊着珠蚌的五颜六色的塑料瓶,如此景象成为前进村独有的景色。
求发展,新书记变荒地为良田
养殖珍珠虽然效益好,但其中风险也很大,在吴应祥引入珍珠养殖后的那几年里,时有疫病发生,由于技术跟不上,给养殖户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因此珠蚌养殖在前进村没有得到推广。
2001年,刘新甫接替了吴应祥的职位,被村民推举为村支书。受1995年至2000年“五年四灾”的影口向,前进村出现了欠收、欠交的情况,集体经济亏空,摆在刘新甫面前的是个烂摊子。
为了一改村子贫穷落后的面貌,刘新甫等一班村干部们多次召开党员代表大会,问计于老干部,问策于群众,找到了一蹶不振的病根在于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2002年,当地政府号召在洋陶湖镇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工业大转变,将破产工业盘活,实现工业强镇;二是农业大转变,将海拔27米以下的低田开发为水产珍珠养殖基地,三是产业大调整,倡导在该地区种植苎麻、黑杨等经济作物。前进村一班村干部们紧抓机遇,他们认为,农业大转变最适于本村,于是他们走村入户搞调研。组织人力改造低洼田。
很快,全村的低湖田都被改造成了池塘,为起好头,带好路,刘新甫等一班村干部们采取了三种方式促进珠蚌养殖 一是引进大户促发展,他们引进外地老板,一次性承包了500亩水面,这立即取得了以点带面的效果。二是于部带头作示范,三是提升品质挖潜力,特别是在技术上,紧跟全县珍珠产业发展步伐,积极加入该县珍珠产业协会,并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成立自己的村级协会,确保了珍珠养殖的技术保障。
看到养殖珍珠的各项条件具备后,村民们纷纷响应,小范围地承包起低湖田,一时间,原本荒废的田地成了抢手货。
拓市场,引进外地老板促养殖
看着村里人越来越多地养殖起了珠蚌,刘新甫打自心底地高兴。经汉寿县珍珠产业协会的组织培训,村里也涌现出了众多扎蚌技术好手,第一年养殖珍珠的村民们就取得了不菲的收益。
为了拓展市场,给珍珠养殖户带来更大的利益,刘新甫可谓是挖空了心思。2004年7月,刘新甫有一次在饭馆吃饭,遇到了一个外地经商模样的人,出于本地的礼节,刘新甫敬了他一杯酒,并和他搭讪起来,这位老板姓朱,来自浙江金华,这次是为了考察汉寿的珍珠市场以及寻找珍珠养殖场地而来。得知到这些,刘新甫立即生出将其拉到本村发展养殖的想法,饭后他便带着朱老板到村子里观看考察,朱老板对这里的环境也颇为满意,两人一拍即合,现场就签订了合作意向书——朱老板在村子里承包了近百亩低湖田。
刘新甫告诉记者,引进外地老板来本村发展养殖,不仅能带来先进的技术,而且还能通过他们拓展市场渠道。“这不,村民李月庭的10亩珍珠就是通过朱老板卖了个好价钱,当时投入3万多块,如今却收回9万多块,这可比种地强多了。”
“虽然现在珠蚌养殖比较稳定,但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还只是初级阶段。因为我们所产的只是原始的珍珠,加工却多数由浙江的商人们去做,然而珍珠加工却是附加值最高的环节,因此我们也盼望着政府能够引进些大老板,能够把珍珠加工产业带到本地来。”刘新甫如是说。
解矛盾,三方并举化解“田荒”
前进村如今真的在前进了,但也产生了新的矛盾。
刘新甫告诉记者,过去许多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找到村里,要求重新支配过去抛荒的土地,但实际上这些土地经过改造后,都已经承包给了外地老板养殖珍珠,因此出现了土地上的矛盾。“我们既然引进了外地老板来带动本村珠蚌的养殖,就不能再把他们赶出去,因此对于土地的矛盾,我们还是从本村人身上着手的。”
据刘新甫介绍,前进村在解决土地的问题上,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珍珠产业不能丢,外地老板不能赶”。二是引导村民优化现有的土地,发展高效优质作物种植,如特色蔬菜、苎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三是给村民更多的培训机会,组织引导村民外出务工。
刘新甫坦言,如今的前进村,与新农村的目标仍有差距,尽管村子的珍珠养殖已具备一定规模,但村干部们的担子并没有减轻,“前进村的路还很长,自己人加工珍珠的梦想还有待实现,所以在新农村建设的路上,我每天都在鞭策自己——站好每一天的岗!”
和许多贫穷落后的地方一样,靠不住土地,村民们只能靠自己的力气出去打工,于是外出务工成了村子的主导产业。在现任村支书刘新甫的记忆里,这样一个穷山恶水的水洼地,和珍珠结缘,要从上一任支书吴应祥说起。
为脱贫,老书记率先养殖珍珠
1989年的一天,刘新甫从山西大同退伍归来。怀着一颗“冰凉的心”,揣着几百元退伍费,回到了这个生养他的村子,当时的情景刘新甫至今难忘。
“那时可以用一片萧条来形容。”刘书记说,全村2000多亩耕地根本没有什么收成,常见的洪水已经使村民们麻木,导致许多土地沦为荒地,村干部们看着这毫无生气的局面也没有办法解决。
1990年,时任村支部书记的吴应祥突然在家里养起了十多亩的珠蚌,这引起了村民们的极大关注。并引得几户家庭条件较好的村民效仿。刘新甫说,当时书记也是通过外出调查,觉得前进村必须靠养殖才能摆脱贫困的局面,并从甲鱼、牛蛙、珠蚌等几个品种中选择了投资较小的珠蚌进行尝试。
“那时,汉寿县珍珠养殖还未成规模,技术等条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当时的市场行情非常好,平均一斤珍珠能卖到1000元。”刘新甫告诉记者,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养殖珍珠与种地之间拉开了收益的差距。
1992年,吴应祥找到刚结婚的刘新甫,要他做一个生产小组的组长,这给刘新甫提供了很大的一个发挥平台。受多年部队生活的影响,回到家务农的刘新甫既勤劳又爱思考,这正是老书记相中的一点。
刚担任生产小组组长的刘新甫认为,要改变生活现状,就要像书记一样找到适合本地的新产业才行,经过自己的实践,他在自家的田里栽上了莲藕,结果经济效益远远高出种植水稻。直到今天,莲藕仍是前进村的一项重要产业,逢荷花开放的季节,池塘里一边是荷花,一边是吊着珠蚌的五颜六色的塑料瓶,如此景象成为前进村独有的景色。
求发展,新书记变荒地为良田
养殖珍珠虽然效益好,但其中风险也很大,在吴应祥引入珍珠养殖后的那几年里,时有疫病发生,由于技术跟不上,给养殖户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因此珠蚌养殖在前进村没有得到推广。
2001年,刘新甫接替了吴应祥的职位,被村民推举为村支书。受1995年至2000年“五年四灾”的影口向,前进村出现了欠收、欠交的情况,集体经济亏空,摆在刘新甫面前的是个烂摊子。
为了一改村子贫穷落后的面貌,刘新甫等一班村干部们多次召开党员代表大会,问计于老干部,问策于群众,找到了一蹶不振的病根在于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2002年,当地政府号召在洋陶湖镇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工业大转变,将破产工业盘活,实现工业强镇;二是农业大转变,将海拔27米以下的低田开发为水产珍珠养殖基地,三是产业大调整,倡导在该地区种植苎麻、黑杨等经济作物。前进村一班村干部们紧抓机遇,他们认为,农业大转变最适于本村,于是他们走村入户搞调研。组织人力改造低洼田。
很快,全村的低湖田都被改造成了池塘,为起好头,带好路,刘新甫等一班村干部们采取了三种方式促进珠蚌养殖 一是引进大户促发展,他们引进外地老板,一次性承包了500亩水面,这立即取得了以点带面的效果。二是于部带头作示范,三是提升品质挖潜力,特别是在技术上,紧跟全县珍珠产业发展步伐,积极加入该县珍珠产业协会,并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成立自己的村级协会,确保了珍珠养殖的技术保障。
看到养殖珍珠的各项条件具备后,村民们纷纷响应,小范围地承包起低湖田,一时间,原本荒废的田地成了抢手货。
拓市场,引进外地老板促养殖
看着村里人越来越多地养殖起了珠蚌,刘新甫打自心底地高兴。经汉寿县珍珠产业协会的组织培训,村里也涌现出了众多扎蚌技术好手,第一年养殖珍珠的村民们就取得了不菲的收益。
为了拓展市场,给珍珠养殖户带来更大的利益,刘新甫可谓是挖空了心思。2004年7月,刘新甫有一次在饭馆吃饭,遇到了一个外地经商模样的人,出于本地的礼节,刘新甫敬了他一杯酒,并和他搭讪起来,这位老板姓朱,来自浙江金华,这次是为了考察汉寿的珍珠市场以及寻找珍珠养殖场地而来。得知到这些,刘新甫立即生出将其拉到本村发展养殖的想法,饭后他便带着朱老板到村子里观看考察,朱老板对这里的环境也颇为满意,两人一拍即合,现场就签订了合作意向书——朱老板在村子里承包了近百亩低湖田。
刘新甫告诉记者,引进外地老板来本村发展养殖,不仅能带来先进的技术,而且还能通过他们拓展市场渠道。“这不,村民李月庭的10亩珍珠就是通过朱老板卖了个好价钱,当时投入3万多块,如今却收回9万多块,这可比种地强多了。”
“虽然现在珠蚌养殖比较稳定,但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还只是初级阶段。因为我们所产的只是原始的珍珠,加工却多数由浙江的商人们去做,然而珍珠加工却是附加值最高的环节,因此我们也盼望着政府能够引进些大老板,能够把珍珠加工产业带到本地来。”刘新甫如是说。
解矛盾,三方并举化解“田荒”
前进村如今真的在前进了,但也产生了新的矛盾。
刘新甫告诉记者,过去许多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找到村里,要求重新支配过去抛荒的土地,但实际上这些土地经过改造后,都已经承包给了外地老板养殖珍珠,因此出现了土地上的矛盾。“我们既然引进了外地老板来带动本村珠蚌的养殖,就不能再把他们赶出去,因此对于土地的矛盾,我们还是从本村人身上着手的。”
据刘新甫介绍,前进村在解决土地的问题上,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珍珠产业不能丢,外地老板不能赶”。二是引导村民优化现有的土地,发展高效优质作物种植,如特色蔬菜、苎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三是给村民更多的培训机会,组织引导村民外出务工。
刘新甫坦言,如今的前进村,与新农村的目标仍有差距,尽管村子的珍珠养殖已具备一定规模,但村干部们的担子并没有减轻,“前进村的路还很长,自己人加工珍珠的梦想还有待实现,所以在新农村建设的路上,我每天都在鞭策自己——站好每一天的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