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将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安居乡土、乐不思迁的幸福家园。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农村经济发展是基础,农民创业是关键,推动大批农民扎根本土创业和发展是促进新农村建设持续深入开展的一项意义深远的重要工作。
江西省宁都县是农业大县,有62万农业人口,从宁都的实际出发,推动农民创业、建设创业型新农村,需要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充分激活农民创业动力,增强农民的创业能力。
一、树立新农村建设以创业为核心的理念
创业活动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调动创业的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创业热情,形成活跃的创业局面,以创业带就业,以创业促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的根本途径。要确立“培育创业型新农民,建设创业型新农村”的新农村建设策略,以培育创业型新农民为核心,以建设创业型新农村为目标,以加强创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为着力点,鼓励农民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活动。要将新农村建设创业及提升农民创业能力纳入农业政策体系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从政策上支持农民创家业,激发农民的创业激情,使农民创业不拘形式、不拘类型,不限经营方式和规模,大胆去试、大胆去闯;要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民住房、道路等生产生活基本问题,为农民创业创造一切便利条件,让农民在创业的道路上一路走好。
二、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
1、培育创业文化。调动农民群众的创业积极性,引导尽可能多的农民闯荡市场、投身创业,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创业文化,引导农民群众冲破守土恋家等保守观念的束缚,形成富有时代特征的开放包容、义利并重、团结协作的新时期创业文化,以开放的文化之力凝聚发展的强劲动力。农民创业,最大的障碍来自“小农意识”,不少农村群众习惯于男耕女织的家庭劳作,满足于衣食无忧的生活水准,常常陷入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束缚而不能自拔。2007年,宁都县农民人平纯收入达2558元,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更新思维方式。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好,机会多,一定要引导农民摒弃那些自我满足,知足常乐、安于现状、怕担风险、小富即满的观念,抛弃等、靠、要、混日子的思想,树立大胆创业、艰苦创业、诚信创业、开拓创业的理念。
2、保护农民创业成果。当前农村存在一些不良习气,部分农民“不患贫,只患不均”、害“红眼病”,心里容不下别人富裕,他人富了,不想方设法去学习、跟进,而是绞尽脑汁打击刁难,甚至干些触犯法律的事,对于这些现象,一方面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道德法制教育,另一方面要依照法律进行严厉打击,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创业成果和创业激情。
3、强化农民艰苦奋斗、不断思进的精神。目前,一些农民受享乐思想的影响,过上好日子就忘乎所以,吃喝嫖赌,贪图享受,奢侈浪费,不想再成大业。创大业难免艰辛,要以温州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创业精神、以农民身边“创业之星”的成功经验,鼓励和引导农民加入到创业的行列中,形成千百万农民创业兴业的生机勃勃局面。宁都县2004年以来持续开展“十佳本土创业成功人士”、“十佳外出务工创业成功人员”评选活动,在广大农村和农民中引起强烈反响,推动了新一轮的农民创业潮;应深化各种活动,用农民身边的人和事,特别是近几年农村涌现出来的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务工明星等创业典型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激活蕴藏在广大农民群众的中创业因子,从而推动农民创业。
三、大力培养农民的创业能力
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根本在于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增强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务必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一件大事来抓,着力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努力使走出去的农民具备较强的务工技能,留下来的农民掌握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搞创业的农民掌握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
1、开展农业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创业的科技含量。结合现代农业生产一线的需要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现代农业科技培训为主,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的培训力度,通过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开展送科技下乡、科技人与示范户结对帮扶、开现场会、实施项目等方式,把技术、信息等送到农民手中,提高的他们科技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农民的科技综合素质,培养造就农业科技带头人,引导、推动农民“科学创业”、“科技兴业”。
2、整合教育资源,培育新型务工农民和产业农民。一是利用本地基础教育资源,把思想品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必修课程进行学习和培训,提高农村新增劳动力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修养;二是以县职业技校为阵地,依托“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农民知识化培训工程”,“公民职业化工程”,对全县农村劳务输出人员进行务工技能实践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率和务工技能;三是以企业为载体,开展与主导农业产业相关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与企业用工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做到“谁招工谁培训、谁培训谁录用”,既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又促进农村劳动就近转移就业。如宁都九发食品有限公司2007年自主培训食品加工产业工人1000人次,既有效缓解了用工难的问题,又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四是将新农民培育与社会自主办学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由“学校”出菜单,从就业服务中心或劳动力市场获取用工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开设固定技能培训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实用培训,并将培训合格人员列入劳动力市场资源库,免费推荐其就业;另一方面由用人单位下“订单”,与县、乡两级就业服务中心及用人单位挂钩,签订合作培训用工协议,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专用人才培训,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3、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驾驭市场、知识、技术的复合性能力。根据宁都县的实际情况,依托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组建新经济组织和各类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作用;广泛推广宁都黄鸡专业合作社、长胜蘑菇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系统传播专业知识与技术的科学运用示范作用,使从业者跟上“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对知识、技术更新的需要,跟上建立企业与农户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而产生的相应风险评估能力和信息判断力对其综合承载力的需要。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协会和农户三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规避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调整农村教育与农民培训方向,加强农民创业项目的 孵化。按照试点先行、点面结合、分散创业与集中创业相结合的方式,抓好创业农民培训后的扶持工作,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面向市场需求,对有特色、有优势的创业项目进行产业孵化,并引导资金、政策、人才等资源向其倾斜,以提高创业成功率、提升农民创业能力,切实推进创业型新农村建设,实现强村富民的宏伟目标。
四、打造有效的创业平台
1、突破农业经济,务实农民创业基础。立足宁都实际,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引导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要求,实施“黄鸡、磨菇、脐橙”三个“万户亿元”工程,发展席草、加工型红薯、茶叶、蚕桑、烤烟等特色产业,着力提高农产品市场份额,努力将宁都建设成广东、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优势农产品的供应基地。坚持“围绕区域特色建龙头,围绕主导产业建龙头,围绕规模基地建龙头”思路,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增强实力、做大规模占市场;积极申报“宁都黄鸡”、“宁都翠微脐橙”、“宁都磨菇”等农产品品牌,实施品牌带动,放大效应抢市场;用现代农业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提升效益争市场,为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后劲。
2、突破工业经济,增强创业后劲。增强农民的工业主体意识,发动农民争当发展工业的主力军。首先要明确目标,全力打造新兴工业基础。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因势利导,做大产业集群,推进规模扩张,为农民向工人转变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其次要明确任务,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紧紧抓住当前外资青睐农业项目的有利机遇,把农业招商引资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借助外力外资,发展地方经济,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化升级注入动力。近几年,宁都县按照“围绕区域特色建龙头,围绕主导产业建龙头,围绕规模基地建龙头”的思路,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快龙头企业向主导产业聚集,全县培育年产值超500万元农业龙头企业15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个,市级龙头企业3个),带动农户10余万户,基本形成每个主导产业的背后都有龙头企业支撑的格局。要进一步明确要求,放开手脚,放低门槛,放活机制,营造优良投资环境,形成洼地效应,扬优成势,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夯实农民的创业后劲。
3、突破城镇经济,营造创业岗位。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弱。实践证明,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只有减少农村,才能富裕农村。必须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组织农民大军进工厂、谋岗位,入城镇、搏商场,让广大农民在工业和商业化的大潮中得到锤炼;要结合各地的产业特色、区位特点等要素,抓好工业园建设和市场开发,为农民群众创业提供一定的载体支撑,通过突破城镇服务业,提升农民素质,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自主创业的能力,促进农民从务工潮向创业潮的转变,实现农民与市民的对接。
4、突破劳务经济,拓宽创业新路。一要发挥政府职能,强化组织领导,推进劳务输出由自然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二要积极增加投入,加强农村职业培训,推进劳务输出由劳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三要规范中介组织,搞好配套服务,推进劳务输出由无序流动向输出有组织、流动有秩序、劳务有合同、权益有保障的规范化转变;四要打破城乡壁垒,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劳务输出由打短工、临时工逐步向城镇居民身份转变;五要着力打造品牌,塑造良好的形象,推进劳务输出由散兵游勇、零打碎敲向具有特色、形成规模转变。
5、突破民营经济。激活创业动力。坚持放开放活,在解放思想、拓展发展空间上挖潜力,努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力;坚持集聚集群,在发展优势、堵强竞争力上挖潜力,做强民营经济的规模和效益,着力以民营经济的大发展来推动农村经济大跨越和广大农民的大创业。
6、加大对农民创业的政策支撑力度。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他们有着强烈的就业创业愿望,蕴藏着巨大的就业创业潜能,关键是要营造有利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建立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的服务网络,健全农民合法权益的保障机制,取消一切限制农民创业的政策规定,有效消除他们就业创业的后顾之忧,努力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农民劳动、尊重农民创业的浓厚氛围,使他们的贡献得到充分的肯定,使他们的劳动得到应有的尊重,使他们的付出得到合理的回报。建议对农村创业活动采取“先发展、后规范”的策略,降低农村创业准入门槛。对农民创办的微小型企业,可不进行工商登记,以备案为主,给予放活i对农民创办的中小型企业,“减负松绑”,多予少取,营造宽松的农村创业成长环境。要大幅度加强创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增加农业公共事业投资,建立健全创业风险保障体系,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业的政策环境支撑能力,推动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健康扎实发展。
7、加大对农民创业的资金支持。建议中央与地方政府从年度预算中拿出部分资金,并整合相关新农村建设资金,形成新农村创业的稳定资金来源。新农村建设创业基金主要是为新农村创业主体的创业活动提供贷款补贴和贷款担保;对特殊地区的农村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围绕新农村建设产业开发项目,对贫困地区或地方配套确有困难的县(市)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通过设立低(贴)息贷款项目,支持大学毕业生和打工农民回乡创业;采取发放培训券、误工补贴、路费补贴等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参加有关创业培训。
[责任编辑:王建平]
江西省宁都县是农业大县,有62万农业人口,从宁都的实际出发,推动农民创业、建设创业型新农村,需要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充分激活农民创业动力,增强农民的创业能力。
一、树立新农村建设以创业为核心的理念
创业活动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调动创业的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创业热情,形成活跃的创业局面,以创业带就业,以创业促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的根本途径。要确立“培育创业型新农民,建设创业型新农村”的新农村建设策略,以培育创业型新农民为核心,以建设创业型新农村为目标,以加强创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为着力点,鼓励农民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活动。要将新农村建设创业及提升农民创业能力纳入农业政策体系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从政策上支持农民创家业,激发农民的创业激情,使农民创业不拘形式、不拘类型,不限经营方式和规模,大胆去试、大胆去闯;要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民住房、道路等生产生活基本问题,为农民创业创造一切便利条件,让农民在创业的道路上一路走好。
二、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
1、培育创业文化。调动农民群众的创业积极性,引导尽可能多的农民闯荡市场、投身创业,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创业文化,引导农民群众冲破守土恋家等保守观念的束缚,形成富有时代特征的开放包容、义利并重、团结协作的新时期创业文化,以开放的文化之力凝聚发展的强劲动力。农民创业,最大的障碍来自“小农意识”,不少农村群众习惯于男耕女织的家庭劳作,满足于衣食无忧的生活水准,常常陷入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束缚而不能自拔。2007年,宁都县农民人平纯收入达2558元,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更新思维方式。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好,机会多,一定要引导农民摒弃那些自我满足,知足常乐、安于现状、怕担风险、小富即满的观念,抛弃等、靠、要、混日子的思想,树立大胆创业、艰苦创业、诚信创业、开拓创业的理念。
2、保护农民创业成果。当前农村存在一些不良习气,部分农民“不患贫,只患不均”、害“红眼病”,心里容不下别人富裕,他人富了,不想方设法去学习、跟进,而是绞尽脑汁打击刁难,甚至干些触犯法律的事,对于这些现象,一方面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道德法制教育,另一方面要依照法律进行严厉打击,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创业成果和创业激情。
3、强化农民艰苦奋斗、不断思进的精神。目前,一些农民受享乐思想的影响,过上好日子就忘乎所以,吃喝嫖赌,贪图享受,奢侈浪费,不想再成大业。创大业难免艰辛,要以温州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创业精神、以农民身边“创业之星”的成功经验,鼓励和引导农民加入到创业的行列中,形成千百万农民创业兴业的生机勃勃局面。宁都县2004年以来持续开展“十佳本土创业成功人士”、“十佳外出务工创业成功人员”评选活动,在广大农村和农民中引起强烈反响,推动了新一轮的农民创业潮;应深化各种活动,用农民身边的人和事,特别是近几年农村涌现出来的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务工明星等创业典型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激活蕴藏在广大农民群众的中创业因子,从而推动农民创业。
三、大力培养农民的创业能力
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根本在于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增强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务必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一件大事来抓,着力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努力使走出去的农民具备较强的务工技能,留下来的农民掌握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搞创业的农民掌握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
1、开展农业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创业的科技含量。结合现代农业生产一线的需要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现代农业科技培训为主,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的培训力度,通过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开展送科技下乡、科技人与示范户结对帮扶、开现场会、实施项目等方式,把技术、信息等送到农民手中,提高的他们科技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农民的科技综合素质,培养造就农业科技带头人,引导、推动农民“科学创业”、“科技兴业”。
2、整合教育资源,培育新型务工农民和产业农民。一是利用本地基础教育资源,把思想品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必修课程进行学习和培训,提高农村新增劳动力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修养;二是以县职业技校为阵地,依托“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农民知识化培训工程”,“公民职业化工程”,对全县农村劳务输出人员进行务工技能实践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率和务工技能;三是以企业为载体,开展与主导农业产业相关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与企业用工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做到“谁招工谁培训、谁培训谁录用”,既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又促进农村劳动就近转移就业。如宁都九发食品有限公司2007年自主培训食品加工产业工人1000人次,既有效缓解了用工难的问题,又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四是将新农民培育与社会自主办学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由“学校”出菜单,从就业服务中心或劳动力市场获取用工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开设固定技能培训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实用培训,并将培训合格人员列入劳动力市场资源库,免费推荐其就业;另一方面由用人单位下“订单”,与县、乡两级就业服务中心及用人单位挂钩,签订合作培训用工协议,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专用人才培训,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3、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驾驭市场、知识、技术的复合性能力。根据宁都县的实际情况,依托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组建新经济组织和各类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作用;广泛推广宁都黄鸡专业合作社、长胜蘑菇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系统传播专业知识与技术的科学运用示范作用,使从业者跟上“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对知识、技术更新的需要,跟上建立企业与农户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而产生的相应风险评估能力和信息判断力对其综合承载力的需要。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协会和农户三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规避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调整农村教育与农民培训方向,加强农民创业项目的 孵化。按照试点先行、点面结合、分散创业与集中创业相结合的方式,抓好创业农民培训后的扶持工作,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面向市场需求,对有特色、有优势的创业项目进行产业孵化,并引导资金、政策、人才等资源向其倾斜,以提高创业成功率、提升农民创业能力,切实推进创业型新农村建设,实现强村富民的宏伟目标。
四、打造有效的创业平台
1、突破农业经济,务实农民创业基础。立足宁都实际,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引导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要求,实施“黄鸡、磨菇、脐橙”三个“万户亿元”工程,发展席草、加工型红薯、茶叶、蚕桑、烤烟等特色产业,着力提高农产品市场份额,努力将宁都建设成广东、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优势农产品的供应基地。坚持“围绕区域特色建龙头,围绕主导产业建龙头,围绕规模基地建龙头”思路,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增强实力、做大规模占市场;积极申报“宁都黄鸡”、“宁都翠微脐橙”、“宁都磨菇”等农产品品牌,实施品牌带动,放大效应抢市场;用现代农业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提升效益争市场,为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后劲。
2、突破工业经济,增强创业后劲。增强农民的工业主体意识,发动农民争当发展工业的主力军。首先要明确目标,全力打造新兴工业基础。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因势利导,做大产业集群,推进规模扩张,为农民向工人转变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其次要明确任务,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紧紧抓住当前外资青睐农业项目的有利机遇,把农业招商引资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借助外力外资,发展地方经济,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化升级注入动力。近几年,宁都县按照“围绕区域特色建龙头,围绕主导产业建龙头,围绕规模基地建龙头”的思路,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快龙头企业向主导产业聚集,全县培育年产值超500万元农业龙头企业15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个,市级龙头企业3个),带动农户10余万户,基本形成每个主导产业的背后都有龙头企业支撑的格局。要进一步明确要求,放开手脚,放低门槛,放活机制,营造优良投资环境,形成洼地效应,扬优成势,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夯实农民的创业后劲。
3、突破城镇经济,营造创业岗位。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弱。实践证明,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只有减少农村,才能富裕农村。必须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组织农民大军进工厂、谋岗位,入城镇、搏商场,让广大农民在工业和商业化的大潮中得到锤炼;要结合各地的产业特色、区位特点等要素,抓好工业园建设和市场开发,为农民群众创业提供一定的载体支撑,通过突破城镇服务业,提升农民素质,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自主创业的能力,促进农民从务工潮向创业潮的转变,实现农民与市民的对接。
4、突破劳务经济,拓宽创业新路。一要发挥政府职能,强化组织领导,推进劳务输出由自然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二要积极增加投入,加强农村职业培训,推进劳务输出由劳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三要规范中介组织,搞好配套服务,推进劳务输出由无序流动向输出有组织、流动有秩序、劳务有合同、权益有保障的规范化转变;四要打破城乡壁垒,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劳务输出由打短工、临时工逐步向城镇居民身份转变;五要着力打造品牌,塑造良好的形象,推进劳务输出由散兵游勇、零打碎敲向具有特色、形成规模转变。
5、突破民营经济。激活创业动力。坚持放开放活,在解放思想、拓展发展空间上挖潜力,努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力;坚持集聚集群,在发展优势、堵强竞争力上挖潜力,做强民营经济的规模和效益,着力以民营经济的大发展来推动农村经济大跨越和广大农民的大创业。
6、加大对农民创业的政策支撑力度。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他们有着强烈的就业创业愿望,蕴藏着巨大的就业创业潜能,关键是要营造有利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建立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的服务网络,健全农民合法权益的保障机制,取消一切限制农民创业的政策规定,有效消除他们就业创业的后顾之忧,努力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农民劳动、尊重农民创业的浓厚氛围,使他们的贡献得到充分的肯定,使他们的劳动得到应有的尊重,使他们的付出得到合理的回报。建议对农村创业活动采取“先发展、后规范”的策略,降低农村创业准入门槛。对农民创办的微小型企业,可不进行工商登记,以备案为主,给予放活i对农民创办的中小型企业,“减负松绑”,多予少取,营造宽松的农村创业成长环境。要大幅度加强创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增加农业公共事业投资,建立健全创业风险保障体系,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业的政策环境支撑能力,推动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健康扎实发展。
7、加大对农民创业的资金支持。建议中央与地方政府从年度预算中拿出部分资金,并整合相关新农村建设资金,形成新农村创业的稳定资金来源。新农村建设创业基金主要是为新农村创业主体的创业活动提供贷款补贴和贷款担保;对特殊地区的农村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围绕新农村建设产业开发项目,对贫困地区或地方配套确有困难的县(市)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通过设立低(贴)息贷款项目,支持大学毕业生和打工农民回乡创业;采取发放培训券、误工补贴、路费补贴等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参加有关创业培训。
[责任编辑: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