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犹如一枚铜板,任何事物自身都有其正反两面。市场经济如潮而至,它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其趋利性也给人们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念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致使人们心中的价值天平开始倾斜,信仰出现了危机。于是人们又开始思考那个“义利”、“理欲”之辩,并希望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重新找回迷失的自我,重建精神家园!
关键词: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价值之倾;“义利”;“理欲”之辩;信仰危机
当黄金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也就不是黄金时代了;当市场经济以价值规律为杠杆的时候,人心中的价值天平也就开始倾斜失衡了。于是,几千年以来,一直不肯沉默的“利义”与“理欲” 之辩,再次发展为现代版的“价值交锋”。
一、现代人的信仰危机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1]诚然,物质基础对人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固“兴天下之利” ,使市场经济成为社会的经济体制。于是,钢花飞溅,高楼拔起,信息驰骋;于是,电脑代替了人脑的计算,打印代替了人手的书写,就连数钱都嫌烦,用起了点钞机。这些固然是市场经济带给我们的物质文明成果。可是,当点钞机问世的时候,验钞机也就出现了;当多利羊诞生的时刻,克隆人离我们还会远吗?当钞票和生命都有虚假的时候,人心还能固守那份真吗?
“占有”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需,可也是人类罪恶的祸根!占有欲包括物欲、色欲、权利欲。试看那些“高官落马”,为富不仁,为人不忠等丑态,早已“新闻”不“新”了。许多贪婪者,借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空子,乘机钻营,一夜暴富,国有资产流失他处,贪污受贿,违法乱纪,欺诈逃税等等也屡见不鲜了!至于小市民也“狂狷”了,不安心于生产,却乐投机麻将和吸毒。甚至一向冷静的学者们,也“浮躁”了!不静心搞学术,论文移花接木;不安心于讲坛,到外面去赚钱;校园高楼之端,上演生命的“倒悬”!“大半个中国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可惜这些学者们也忘了“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二、“义利”之辩:
“实用”、“实惠”,难道说真的是真理吗?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可追溯到我国古代的“义利”之辩上,而且“与时具进”争论不休。这是一种关于“义利关系”的现代价值观之争。
早在春秋末期,两大圣人就在此问题上“打了一架”。孔圣站在儒家非功利主义的大道上,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而墨圣则站在当时“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3]的小民立场上,讲“兴天下之利”[4]。
由“义利”之辩上的儒墨对立,引发出不同时代人们对人生价值问题的漫长思考。此后,亚圣孟子接过孔子儒家的薪火,与法家又展开关于义利之辩的第二轮较量。法家管子在《管子·牧民》中讲“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孟子则谈“仁义而已,何必曰利”。
儒、墨、法家在“义利关系”上展开的辩论反映出古代人们对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的思考。它是古代不同价值观的正面交锋。这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那个“义利”关系问题。人们应该重物质,还是重精神呢?
但是,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放缓或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所以,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它符合“义利相合”的原则的。但不是所有情况都一概以论之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如果我们把“助人”当作一种酬报,这些都使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变了味,使善良正义蒙了尘。在此意义上,可见孔子所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之“义”的崇高!
三、“理欲”之辩
“存天理、灭人欲”[5]的理欲对立观是宋明理学接过儒家薪火后,在“义利”关系上迈出的更大一步。这是对人性的极大挑战!二程、朱熹把“三纲”、“五常”那一套当成“天理”,使之具有形而上学的尊严,把人的一切合理欲望斥为“人欲”,这是何等的反人性!故戴震批判道“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在“理欲”之辩上,人们经历了漫长的探讨历程,自戴震之后,正当的“人欲”得到了“解放”。
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如潮而至,“人欲”的理性又被“个性自由”的呼声所冲击,欲望的洪水冲决了一切理性的防线,欲望如脱缰的野马,挣脱了理智的缰绳。物欲纵横,人欲泛滥,甚至这种泛滥的“人欲”被美其名曰“个性的解放”“合理的人权”!于是,上演了一幕幕由金钱、权力与美色三大魔头联袂领衔主演的人间闹剧!不是某某高官被美色金钱“拉下马”,就是某某精英、企业家“东窗事发”,还有那些“一夜情”、“婚外恋”、“傍大款”、“弃糟糠”。笑看当年那个“红楼”事件曾牵涉多少高官、名流!在那幢“红楼”里,上演多少桩金钱、权力与美色之间的肮脏交易!所以,在如今人欲横流,欲望成主宰的时候,在丧失淳朴“人性”、昭昭“天理”,“真善”被冷落的时候,大有必要再呼“存天理、灭人欲”——存真善之公理,灭纵横之私欲!这不是对后儒“杀人天理”的回归,而是对当下正在缺失的“正义”和“良心”的呼唤!
四、重建精神家园,回归传统美德大道
不久前,被誉为“当代爱因斯坦”的霍金在网上提出一个长期令他困惑的疑问:“在一个政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很混乱的世界里,人类如何走过下一个一百年呢?”
是啊,霍金的这个百年之疑问得好!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趋向呈现多元,信仰不断迷失,人格逐渐裂变,精神家园荒芜,精神文明是进亦退实在令人堪忧!在价值交锋,信仰危机的时代,如何重建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呢?
(一)社会正气的高扬——“天地有正气”、“于人曰浩然”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然塞苍冥。”文天祥的这首《正气歌》正表达出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社会是人性发育的大环境,社会正气的弘扬引导着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果一个社会充满正气,正义感盛行,那么,这个社会的民风是淳正的。反之,如果这个社会歪风肆虐,贪婪成风,那么,这个社会、国家、民族和个人还会进步吗?也许有些人不怕法律的束缚,但畏惧舆论的压力,也有些人做了亏心事逃避了法律的制裁,但却不能逃脱道义的审判,必须面对社会舆论的谴责,道德法庭的裁决,心灵的痛苦永远折磨着他!
无论哪个时代,社会正气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二)德法兼治并重——“贵德尊士”、“明其政刑”
儒家的治国理想可谓明智。孟子主张“以刑辅德”,因为“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6]。荀子认为,“礼法兼施”,即“凝士以理,凝民为政”,[7]可见,法治、教化是治国的两个根本,只有建立一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体制完善的民主法制社会,人民才能幸福平等,国家才能兴旺昌明!否则,权大于法、民贱于权、民心冷却、国将不国!
(三)理想人格的“复兴”——“独善”与“兼济”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8]这是中国古代仁人志士所追求的人格理想。
儒家为我们指出的理想人格是“成人”和“大丈夫”气质。孔子的“成人”之道强调仁智统一的“成人”理想。“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以至“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9]。孟子的理想人格是在于“養浩然之气”与“不动心”的“大丈夫”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一种至大至刚,无所谓惧,独立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佛家劝戒世人要清心寡欲才能修得正果。神秀大师作偈云:“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道家老子提出“清净无为”的理想人格,要人“涤除玄览,把握常道”[10]保持心境清明不沾灰尘!庄子则提出“无为、无功、无名”的“真人”理想人格,“至人至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像屈原、杜甫、白居易、苏轼、范仲淹、文天祥等,诸多古代志士都胸怀天下黎民,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堪称臻于完美的理想人格,值得后人学习。今天的社会也同样需要更多的爱国爱民的有识之士脱颖而出,层出不穷,“不居一格降人才”!
(四)人生的“解蔽”——“破心贼”
人的世界何以如此混乱?信仰何以迷茫?价值何以失衡?人格何以异化?“义利”何以纷争?其实,这都是因为人们“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11]所致!人们或为欲,或为利,或为权,或为色所蒙蔽而看不见全局和整体,迷失于理性的大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总之人们被各种欲望所蒙蔽,什么也看不见了,至使盗者“只见金,不见人”,贪者“只见利,不见法”,而忘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黄雀背后,还有弹丸!”故荀子告诫人们:“见其可欲也,则必前后虑其可恶者也;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者也”。[12]当贪婪者被自己内心的物欲、色欲、权利欲所驱使时,请你们好好想想古圣的箴言吧!赶快收回你们那贪赃枉法的魔爪,欲海无边,回头是岸!
因此,看问题要周全,凡事不要只“观于道之一隅”,只有用理性的缰绳勒住欲望的野马,才能破除自己心中那蠢蠢欲动的心贼!”先秦诸子为迷途的人类设计了许多条回归的大道,减轻了人们心路历程中的寂寞、惆怅与苦闷,使那些仍处于社会十字路口的人们不再迷茫!
参考文献:
[1]《管子研究》第一辑《牧民篇》P159,赵宗正、王德敏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
[2]《论语选译》P70,岳麓书社,主编杨义.
[3]《墨子·白话今译》P162,中国书店,吴龙辉等译注,1992,10.
[4]《墨子·白话今译》P162,中国书店,吴龙辉等译注,1992,10.
[5]《宋明理学新探》贾顺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6]《孟子全译》之《離娄上》篇,P111,鲁国尧、马智强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10.
[7]《荀子·白话今译》之《议兵》篇,P177,王森译注,中国书店.
[8]《孟子全译》之《尽心上》篇,P218,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10.
[9]《论语·五十札》P9,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
[10]《老子今注今译》第十章,陈鼓应译.
[11]《荀子·白话今译》之《解敝》篇,P256,王森译著,中国书店.
[12] 《荀子·白话今译》之《不苟》篇,P20,王森译著,中国书店.
关键词: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价值之倾;“义利”;“理欲”之辩;信仰危机
当黄金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也就不是黄金时代了;当市场经济以价值规律为杠杆的时候,人心中的价值天平也就开始倾斜失衡了。于是,几千年以来,一直不肯沉默的“利义”与“理欲” 之辩,再次发展为现代版的“价值交锋”。
一、现代人的信仰危机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1]诚然,物质基础对人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固“兴天下之利” ,使市场经济成为社会的经济体制。于是,钢花飞溅,高楼拔起,信息驰骋;于是,电脑代替了人脑的计算,打印代替了人手的书写,就连数钱都嫌烦,用起了点钞机。这些固然是市场经济带给我们的物质文明成果。可是,当点钞机问世的时候,验钞机也就出现了;当多利羊诞生的时刻,克隆人离我们还会远吗?当钞票和生命都有虚假的时候,人心还能固守那份真吗?
“占有”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需,可也是人类罪恶的祸根!占有欲包括物欲、色欲、权利欲。试看那些“高官落马”,为富不仁,为人不忠等丑态,早已“新闻”不“新”了。许多贪婪者,借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空子,乘机钻营,一夜暴富,国有资产流失他处,贪污受贿,违法乱纪,欺诈逃税等等也屡见不鲜了!至于小市民也“狂狷”了,不安心于生产,却乐投机麻将和吸毒。甚至一向冷静的学者们,也“浮躁”了!不静心搞学术,论文移花接木;不安心于讲坛,到外面去赚钱;校园高楼之端,上演生命的“倒悬”!“大半个中国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可惜这些学者们也忘了“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二、“义利”之辩:
“实用”、“实惠”,难道说真的是真理吗?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可追溯到我国古代的“义利”之辩上,而且“与时具进”争论不休。这是一种关于“义利关系”的现代价值观之争。
早在春秋末期,两大圣人就在此问题上“打了一架”。孔圣站在儒家非功利主义的大道上,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而墨圣则站在当时“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3]的小民立场上,讲“兴天下之利”[4]。
由“义利”之辩上的儒墨对立,引发出不同时代人们对人生价值问题的漫长思考。此后,亚圣孟子接过孔子儒家的薪火,与法家又展开关于义利之辩的第二轮较量。法家管子在《管子·牧民》中讲“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孟子则谈“仁义而已,何必曰利”。
儒、墨、法家在“义利关系”上展开的辩论反映出古代人们对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的思考。它是古代不同价值观的正面交锋。这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那个“义利”关系问题。人们应该重物质,还是重精神呢?
但是,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放缓或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所以,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它符合“义利相合”的原则的。但不是所有情况都一概以论之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如果我们把“助人”当作一种酬报,这些都使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变了味,使善良正义蒙了尘。在此意义上,可见孔子所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之“义”的崇高!
三、“理欲”之辩
“存天理、灭人欲”[5]的理欲对立观是宋明理学接过儒家薪火后,在“义利”关系上迈出的更大一步。这是对人性的极大挑战!二程、朱熹把“三纲”、“五常”那一套当成“天理”,使之具有形而上学的尊严,把人的一切合理欲望斥为“人欲”,这是何等的反人性!故戴震批判道“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在“理欲”之辩上,人们经历了漫长的探讨历程,自戴震之后,正当的“人欲”得到了“解放”。
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如潮而至,“人欲”的理性又被“个性自由”的呼声所冲击,欲望的洪水冲决了一切理性的防线,欲望如脱缰的野马,挣脱了理智的缰绳。物欲纵横,人欲泛滥,甚至这种泛滥的“人欲”被美其名曰“个性的解放”“合理的人权”!于是,上演了一幕幕由金钱、权力与美色三大魔头联袂领衔主演的人间闹剧!不是某某高官被美色金钱“拉下马”,就是某某精英、企业家“东窗事发”,还有那些“一夜情”、“婚外恋”、“傍大款”、“弃糟糠”。笑看当年那个“红楼”事件曾牵涉多少高官、名流!在那幢“红楼”里,上演多少桩金钱、权力与美色之间的肮脏交易!所以,在如今人欲横流,欲望成主宰的时候,在丧失淳朴“人性”、昭昭“天理”,“真善”被冷落的时候,大有必要再呼“存天理、灭人欲”——存真善之公理,灭纵横之私欲!这不是对后儒“杀人天理”的回归,而是对当下正在缺失的“正义”和“良心”的呼唤!
四、重建精神家园,回归传统美德大道
不久前,被誉为“当代爱因斯坦”的霍金在网上提出一个长期令他困惑的疑问:“在一个政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很混乱的世界里,人类如何走过下一个一百年呢?”
是啊,霍金的这个百年之疑问得好!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趋向呈现多元,信仰不断迷失,人格逐渐裂变,精神家园荒芜,精神文明是进亦退实在令人堪忧!在价值交锋,信仰危机的时代,如何重建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呢?
(一)社会正气的高扬——“天地有正气”、“于人曰浩然”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然塞苍冥。”文天祥的这首《正气歌》正表达出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社会是人性发育的大环境,社会正气的弘扬引导着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果一个社会充满正气,正义感盛行,那么,这个社会的民风是淳正的。反之,如果这个社会歪风肆虐,贪婪成风,那么,这个社会、国家、民族和个人还会进步吗?也许有些人不怕法律的束缚,但畏惧舆论的压力,也有些人做了亏心事逃避了法律的制裁,但却不能逃脱道义的审判,必须面对社会舆论的谴责,道德法庭的裁决,心灵的痛苦永远折磨着他!
无论哪个时代,社会正气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二)德法兼治并重——“贵德尊士”、“明其政刑”
儒家的治国理想可谓明智。孟子主张“以刑辅德”,因为“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6]。荀子认为,“礼法兼施”,即“凝士以理,凝民为政”,[7]可见,法治、教化是治国的两个根本,只有建立一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体制完善的民主法制社会,人民才能幸福平等,国家才能兴旺昌明!否则,权大于法、民贱于权、民心冷却、国将不国!
(三)理想人格的“复兴”——“独善”与“兼济”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8]这是中国古代仁人志士所追求的人格理想。
儒家为我们指出的理想人格是“成人”和“大丈夫”气质。孔子的“成人”之道强调仁智统一的“成人”理想。“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以至“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9]。孟子的理想人格是在于“養浩然之气”与“不动心”的“大丈夫”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一种至大至刚,无所谓惧,独立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佛家劝戒世人要清心寡欲才能修得正果。神秀大师作偈云:“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道家老子提出“清净无为”的理想人格,要人“涤除玄览,把握常道”[10]保持心境清明不沾灰尘!庄子则提出“无为、无功、无名”的“真人”理想人格,“至人至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像屈原、杜甫、白居易、苏轼、范仲淹、文天祥等,诸多古代志士都胸怀天下黎民,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堪称臻于完美的理想人格,值得后人学习。今天的社会也同样需要更多的爱国爱民的有识之士脱颖而出,层出不穷,“不居一格降人才”!
(四)人生的“解蔽”——“破心贼”
人的世界何以如此混乱?信仰何以迷茫?价值何以失衡?人格何以异化?“义利”何以纷争?其实,这都是因为人们“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11]所致!人们或为欲,或为利,或为权,或为色所蒙蔽而看不见全局和整体,迷失于理性的大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总之人们被各种欲望所蒙蔽,什么也看不见了,至使盗者“只见金,不见人”,贪者“只见利,不见法”,而忘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黄雀背后,还有弹丸!”故荀子告诫人们:“见其可欲也,则必前后虑其可恶者也;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者也”。[12]当贪婪者被自己内心的物欲、色欲、权利欲所驱使时,请你们好好想想古圣的箴言吧!赶快收回你们那贪赃枉法的魔爪,欲海无边,回头是岸!
因此,看问题要周全,凡事不要只“观于道之一隅”,只有用理性的缰绳勒住欲望的野马,才能破除自己心中那蠢蠢欲动的心贼!”先秦诸子为迷途的人类设计了许多条回归的大道,减轻了人们心路历程中的寂寞、惆怅与苦闷,使那些仍处于社会十字路口的人们不再迷茫!
参考文献:
[1]《管子研究》第一辑《牧民篇》P159,赵宗正、王德敏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
[2]《论语选译》P70,岳麓书社,主编杨义.
[3]《墨子·白话今译》P162,中国书店,吴龙辉等译注,1992,10.
[4]《墨子·白话今译》P162,中国书店,吴龙辉等译注,1992,10.
[5]《宋明理学新探》贾顺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6]《孟子全译》之《離娄上》篇,P111,鲁国尧、马智强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10.
[7]《荀子·白话今译》之《议兵》篇,P177,王森译注,中国书店.
[8]《孟子全译》之《尽心上》篇,P218,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10.
[9]《论语·五十札》P9,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
[10]《老子今注今译》第十章,陈鼓应译.
[11]《荀子·白话今译》之《解敝》篇,P256,王森译著,中国书店.
[12] 《荀子·白话今译》之《不苟》篇,P20,王森译著,中国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