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
实施《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和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的现实要求。青少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的健康体质是国家的财富。
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就是利用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使高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体育锻炼的风气,使广大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习惯,增强终身体育意识,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2.我国学生的体质现状
据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的数据显示:在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自2000年以来,全国大、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学生体质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3.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策略分析
当前,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有待进一步激发。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显示,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不足一小时,有24.8%的学生基本不锻炼,有60.4%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74.6%的学生认为他们体质不好是由于体育锻炼不够造成的,有28.9%的学生认为他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2009年10月,我对常州大学城6所高校的500名学生进行了是否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问卷调查,一周活动3次以上的男生只有21.71%,女生只有11.20%;每次活动时间45分钟以上的男生为34.17%,女生为12.02%。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频数和强度远远达不到《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要求。因此,如何鼓励大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进行体育锻炼,是高校体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3.1传统运动项目、时尚运动与民族运动项目协调开展。
现阶段,在体育教学中,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在倡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但实际上依然没有改变传授型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普遍陈旧,无法跟上知识的更新换代,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独立性,加之评价方法不合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同时也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因此,高校应以实施阳光体育为契机,将体育教学内容由规定性向选择性发展,由传统性模式向现代体育模式的转化。随着现代的运动项目和娱乐性体育项目的不断涌现,轮滑、攀岩、瑜珈等时尚运动将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要运动方式,因此,受到大学生欢迎的体育项目应成为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内容。此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体育项目既各具特色,又有良好的健身价值,因此,高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应根据当地民族体育的特点,加以适当选用。
3.2营造积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
高校体育文化艺术节是一种新型的校园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其以内容丰富、参与面较广等特点,符合阳光体育本质的要求,也符合新课改的方向。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体育艺术节这种形式,进一步扩大阳光体育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1)通过开展体育知识讲座、展览,视频欣赏等形式,向广大大学生介绍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帮助有兴趣的学生深入了解运动项目;(2)在艺术节期间增加集体性、趣味性的竞赛项目,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3)通过体育文化艺术节这种很好的宣传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并乐在其中,不断丰富阳光体育的内容。
3.3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热情。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提供的信息量是普通教学手段所难以企及的。同时,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对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各种不同的运动技术,技术难点、重点,常见错误动作制作成课件,在学生上课时让学生观看,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比较,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4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
为了促使“阳光体育运动”更好地开展,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掀起全体学生健身运动的高潮,高校应积极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到学校日常管理计划,并逐渐规范化、制度化。在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的组织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兴趣爱好,探索学生感兴趣、学校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课外锻炼的热情,使上课内容的消化、理解在课堂外得以实现,真正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另外,还应充分发挥学生体育社团、协会的功能,吸引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使体育协会成为当前和未来学校体育课外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同时,加强对学生体育社团、协会的支持、管理和指导,帮助学生社团、协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其中,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4.结语
国家教育部2002年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将课内外体育、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构建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大课程结构体系。”高校体育教学须“以学生为本”,围绕时尚体育,展开大学公体课程改革;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运动时间,科学、合理、有创造性地安排活动内容;应将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掀起大学生体育锻炼热潮,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强化终身体育意识,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S].中发[2007]7号.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教体艺[2006]6号文件关于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R].北京:教育部办公厅,2006.
[3]苗秀丽.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与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4.
[4]王冰.论高职院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11.
[5]都菊英.“阳光体育”语境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5.
实施《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和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的现实要求。青少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的健康体质是国家的财富。
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就是利用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使高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体育锻炼的风气,使广大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习惯,增强终身体育意识,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2.我国学生的体质现状
据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的数据显示:在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自2000年以来,全国大、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学生体质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3.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策略分析
当前,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有待进一步激发。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显示,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不足一小时,有24.8%的学生基本不锻炼,有60.4%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74.6%的学生认为他们体质不好是由于体育锻炼不够造成的,有28.9%的学生认为他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2009年10月,我对常州大学城6所高校的500名学生进行了是否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问卷调查,一周活动3次以上的男生只有21.71%,女生只有11.20%;每次活动时间45分钟以上的男生为34.17%,女生为12.02%。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频数和强度远远达不到《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要求。因此,如何鼓励大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进行体育锻炼,是高校体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3.1传统运动项目、时尚运动与民族运动项目协调开展。
现阶段,在体育教学中,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在倡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但实际上依然没有改变传授型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普遍陈旧,无法跟上知识的更新换代,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独立性,加之评价方法不合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同时也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因此,高校应以实施阳光体育为契机,将体育教学内容由规定性向选择性发展,由传统性模式向现代体育模式的转化。随着现代的运动项目和娱乐性体育项目的不断涌现,轮滑、攀岩、瑜珈等时尚运动将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要运动方式,因此,受到大学生欢迎的体育项目应成为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内容。此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体育项目既各具特色,又有良好的健身价值,因此,高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应根据当地民族体育的特点,加以适当选用。
3.2营造积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
高校体育文化艺术节是一种新型的校园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其以内容丰富、参与面较广等特点,符合阳光体育本质的要求,也符合新课改的方向。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体育艺术节这种形式,进一步扩大阳光体育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1)通过开展体育知识讲座、展览,视频欣赏等形式,向广大大学生介绍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帮助有兴趣的学生深入了解运动项目;(2)在艺术节期间增加集体性、趣味性的竞赛项目,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3)通过体育文化艺术节这种很好的宣传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并乐在其中,不断丰富阳光体育的内容。
3.3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热情。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提供的信息量是普通教学手段所难以企及的。同时,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对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各种不同的运动技术,技术难点、重点,常见错误动作制作成课件,在学生上课时让学生观看,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比较,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4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
为了促使“阳光体育运动”更好地开展,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掀起全体学生健身运动的高潮,高校应积极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到学校日常管理计划,并逐渐规范化、制度化。在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的组织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兴趣爱好,探索学生感兴趣、学校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课外锻炼的热情,使上课内容的消化、理解在课堂外得以实现,真正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另外,还应充分发挥学生体育社团、协会的功能,吸引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使体育协会成为当前和未来学校体育课外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同时,加强对学生体育社团、协会的支持、管理和指导,帮助学生社团、协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其中,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4.结语
国家教育部2002年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将课内外体育、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构建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大课程结构体系。”高校体育教学须“以学生为本”,围绕时尚体育,展开大学公体课程改革;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运动时间,科学、合理、有创造性地安排活动内容;应将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掀起大学生体育锻炼热潮,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强化终身体育意识,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S].中发[2007]7号.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教体艺[2006]6号文件关于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R].北京:教育部办公厅,2006.
[3]苗秀丽.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与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4.
[4]王冰.论高职院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11.
[5]都菊英.“阳光体育”语境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