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业昆虫学”作为植物保护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实验课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通过调整授课时间、丰富实验内容以及增加参与企业生产实践等环节,综合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整体表现,使该课程教学内容多样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并对改革后的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
关键词: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多样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农业昆虫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一门具有广泛理论基础的应用学科。它不仅研究农田生态系中有害昆虫的生物学特性、种群数量变动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子的关系,也研究寄主受害后的反应,如作物经济损失、补偿能力和抗虫机制,以此提出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综合治理策略和配套措施,以期达到控害和维护优良生态环境的目的[1]。如何培养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我们的主要目标。随着专业课学时的压缩,仅靠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对一些重要农业昆虫及其生物学特性的讲解,以及对挂图和图片的认识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对高水平农业人才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我们对目前的课程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对课程进行分段教学、调整实验课内容和引进课程综合实习(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是我们改革的重要环节。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目前教学用的标本存在陈旧、严重破损和更新缓慢等现象,可供观察的标本数量与种类严重不足,一些浸泡的标本更是出现体色、大小、形态与田间实际发生的害虫存在鉴定性状差異。另外,由于种植模式的改变,曾经为次要害虫现在已经上升为主要害虫的种类未及时得到补充,而一些入侵物种的标本更是鲜见。实验挂图上害虫的尺寸与实际大小大相径庭。这些问题都使学生和任课教师产生困惑。
另外,由于新生代的大学生参加户外活动的机会少,参加农事劳动的机会更少,所以学生对课堂上学习过的专业基础知识遗忘速度较快,害虫识别能力较差。虽然课本上对作物上的主要害虫及危害状进行了详细描述和附图,但内容缺乏趣味性,学生仍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害虫为害状和危害率的调查也是农业昆虫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但在实验课里基本没有安排。课程结业考试后,学生能正确识别的农业害虫种类很少,有时甚至按照课本的描述也不能正确识别,对田间调查的方案设计和害虫危害分级的原理更是一知半解。这些问题说明我们的课程教学存在较大的问题。如何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独立进行农业生产指导工作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评价
农业生产受季节限制强,由于作物不同的生长期及不同季节作物出现的害虫种类和数量存在极大的差异,农业昆虫也具有地域性及动态性,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和种植结构不同,导致农业害虫的种类为害特点存在很大差异[2]。
为此,我们对农业昆虫学的培养计划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1.调整授课时间
为了适应季节变化,通过培养计划的调整,将原来的授课时间从9月至12月调整为每年的4月至6月(农业昆虫学(上))和9月至11月(农业昆虫学(下))两个时间段。4—6月份昆虫已结束冬季的休眠期,害虫开始发育进入成虫和产量期,易于发现与捕捉,也利于新标本的补充[3]。9月至11月多数农作物均陆续进入成熟收获期,也是多种迁飞性害虫的回迁季节,同时一些农业害虫逐步进入滞育或休眠期,这时结合“昆虫生态学及害虫预测预报”课程的学习可以调查越冬害虫的种类及虫口基数。
2.丰富实验内容
农业昆虫学实验是农业昆虫学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4]。原培养计划中的实验课主要以实验室观察标本和参观挂图为主。在原有实验内容的基础上,现将实验室的验证性实验改革成综合设计性实验,如将原来的实验内容蔬菜害虫的识别调整为蔬菜害虫田间调查与识别。原来的实验内容仅仅为学生对实验室商品标本进行识别,现在的实验课则改革成为对害虫的现场识别和田间调查。在调整后的实验中,学生们需要以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并确定实验方案,自行选择合适的菜田或果园进行调查,最后提供实验报告,包括害虫种类、数量、发生程度和蔬菜被害率的调查。实验的内容改进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也增强了学生查阅文献,阅读和分析文献的能力,另外也有利于对现有实验室残缺的标本的补充。
3.增加参与企业生产实践
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是长江大学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的一个主要特色,农业昆虫学这门课程结业前需要学生参与6次企业生产实践,这些企业主要为研究害虫综合治理策略和配套措施的公司。在参与公司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认识了彭辉银、雷朝亮等著名的科研工作者,这些学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开发成品应用于农产业生产实践,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让学生切身体验和感受农业昆虫实验的教学内容[5],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大有前途的,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四、改革后的效果评价
为了对教学改革后的效果进行合理评估,我们对2012、2013、2014级植物保护专业100名本科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课程的调整觉得是否合理、实验课程的调整的是否有效、通过参加企业实习是否对学习态度有改变、学习这门课后是否还对农科存在偏见等。在分段授课这个环节,其中90%以上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10%左右的学生认为分学期授课增加了他们的考试负担,这一点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在实验内容变化这个环节上,85%的学生认为非常有意义,这样改革有利于他们学到更全面的专业知识,2%左右的学生认为田间调查太辛苦或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另外一些学生认为无所谓。对于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所有的学生都觉得非常有意义。他们认为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不仅能认识到科研界的大专家,而且觉得自己学的东西是有用的,希望增加企业生产实践的范围和频次。
五、结语
专业课的教学虽然具有极大的自主性,但要维持基本的教学秩序,紧扣教学大纲,其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增加课程实践环节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洪晓月,丁锦华.农业昆虫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王丽艳,张海燕,杨克军,等.《农业昆虫学》实践性教学模式探索[J]. 农学学报,2014,4(6):94-96.
[3]金振宇,徐 乐,纪 希,等.非植保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初探[J].考试周刊,2016(23):11.
[4]夏淑春,孙丽娟,鄢洪海.《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4(19).
[5]党向利,权 青,李晓萌,等.农业昆虫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 安徽农业科学,2016(5):338-339.
关键词: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多样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农业昆虫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一门具有广泛理论基础的应用学科。它不仅研究农田生态系中有害昆虫的生物学特性、种群数量变动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子的关系,也研究寄主受害后的反应,如作物经济损失、补偿能力和抗虫机制,以此提出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综合治理策略和配套措施,以期达到控害和维护优良生态环境的目的[1]。如何培养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我们的主要目标。随着专业课学时的压缩,仅靠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对一些重要农业昆虫及其生物学特性的讲解,以及对挂图和图片的认识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对高水平农业人才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我们对目前的课程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对课程进行分段教学、调整实验课内容和引进课程综合实习(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是我们改革的重要环节。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目前教学用的标本存在陈旧、严重破损和更新缓慢等现象,可供观察的标本数量与种类严重不足,一些浸泡的标本更是出现体色、大小、形态与田间实际发生的害虫存在鉴定性状差異。另外,由于种植模式的改变,曾经为次要害虫现在已经上升为主要害虫的种类未及时得到补充,而一些入侵物种的标本更是鲜见。实验挂图上害虫的尺寸与实际大小大相径庭。这些问题都使学生和任课教师产生困惑。
另外,由于新生代的大学生参加户外活动的机会少,参加农事劳动的机会更少,所以学生对课堂上学习过的专业基础知识遗忘速度较快,害虫识别能力较差。虽然课本上对作物上的主要害虫及危害状进行了详细描述和附图,但内容缺乏趣味性,学生仍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害虫为害状和危害率的调查也是农业昆虫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但在实验课里基本没有安排。课程结业考试后,学生能正确识别的农业害虫种类很少,有时甚至按照课本的描述也不能正确识别,对田间调查的方案设计和害虫危害分级的原理更是一知半解。这些问题说明我们的课程教学存在较大的问题。如何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独立进行农业生产指导工作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评价
农业生产受季节限制强,由于作物不同的生长期及不同季节作物出现的害虫种类和数量存在极大的差异,农业昆虫也具有地域性及动态性,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和种植结构不同,导致农业害虫的种类为害特点存在很大差异[2]。
为此,我们对农业昆虫学的培养计划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1.调整授课时间
为了适应季节变化,通过培养计划的调整,将原来的授课时间从9月至12月调整为每年的4月至6月(农业昆虫学(上))和9月至11月(农业昆虫学(下))两个时间段。4—6月份昆虫已结束冬季的休眠期,害虫开始发育进入成虫和产量期,易于发现与捕捉,也利于新标本的补充[3]。9月至11月多数农作物均陆续进入成熟收获期,也是多种迁飞性害虫的回迁季节,同时一些农业害虫逐步进入滞育或休眠期,这时结合“昆虫生态学及害虫预测预报”课程的学习可以调查越冬害虫的种类及虫口基数。
2.丰富实验内容
农业昆虫学实验是农业昆虫学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4]。原培养计划中的实验课主要以实验室观察标本和参观挂图为主。在原有实验内容的基础上,现将实验室的验证性实验改革成综合设计性实验,如将原来的实验内容蔬菜害虫的识别调整为蔬菜害虫田间调查与识别。原来的实验内容仅仅为学生对实验室商品标本进行识别,现在的实验课则改革成为对害虫的现场识别和田间调查。在调整后的实验中,学生们需要以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并确定实验方案,自行选择合适的菜田或果园进行调查,最后提供实验报告,包括害虫种类、数量、发生程度和蔬菜被害率的调查。实验的内容改进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也增强了学生查阅文献,阅读和分析文献的能力,另外也有利于对现有实验室残缺的标本的补充。
3.增加参与企业生产实践
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是长江大学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的一个主要特色,农业昆虫学这门课程结业前需要学生参与6次企业生产实践,这些企业主要为研究害虫综合治理策略和配套措施的公司。在参与公司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认识了彭辉银、雷朝亮等著名的科研工作者,这些学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开发成品应用于农产业生产实践,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让学生切身体验和感受农业昆虫实验的教学内容[5],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大有前途的,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四、改革后的效果评价
为了对教学改革后的效果进行合理评估,我们对2012、2013、2014级植物保护专业100名本科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课程的调整觉得是否合理、实验课程的调整的是否有效、通过参加企业实习是否对学习态度有改变、学习这门课后是否还对农科存在偏见等。在分段授课这个环节,其中90%以上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10%左右的学生认为分学期授课增加了他们的考试负担,这一点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在实验内容变化这个环节上,85%的学生认为非常有意义,这样改革有利于他们学到更全面的专业知识,2%左右的学生认为田间调查太辛苦或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另外一些学生认为无所谓。对于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所有的学生都觉得非常有意义。他们认为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不仅能认识到科研界的大专家,而且觉得自己学的东西是有用的,希望增加企业生产实践的范围和频次。
五、结语
专业课的教学虽然具有极大的自主性,但要维持基本的教学秩序,紧扣教学大纲,其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增加课程实践环节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洪晓月,丁锦华.农业昆虫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王丽艳,张海燕,杨克军,等.《农业昆虫学》实践性教学模式探索[J]. 农学学报,2014,4(6):94-96.
[3]金振宇,徐 乐,纪 希,等.非植保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初探[J].考试周刊,2016(23):11.
[4]夏淑春,孙丽娟,鄢洪海.《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4(19).
[5]党向利,权 青,李晓萌,等.农业昆虫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 安徽农业科学,2016(5):338-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