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龙,古老传说中的鳞虫之长,是公认的能够带来吉祥与丰瑞的神兽,自古受到华夏各族的共同尊崇。甘肃是中国龙文化的源头之一,龙源园建成于甘肃兰州,实乃追根溯源之举。作为国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围绕“中国龙”的主题进行设计的景观公园,其对龙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可谓标新立异,首屈一指。
关键字:龙;龙源园;龙文化
兰州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南北两山夹峙,奔流不息的黄河穿城而过,自古有“金城汤池”的美誉。西汉始元之后,始有“金城”之称,或设县,或置郡。隋初取城南皋兰山之名,改金城为兰州,置总管府,始有“兰州”之名。悠久的历史为古老的兰州遗留了众多名胜古迹,驰名中外。其中,龙源园地处兰州金城关以西一千余米处的黄河之滨,占地二十余亩,东西长三百米,南北最宽处达六十米,依山傍水,风景如画,是黄河风情线上一颗耀眼的明珠。驻足白塔山下白马浪西北滨河畔,放眼望去,龙源园中雕塑布局错落有致,洋洋大观尽收眼底。
草书龙字紫铜雕塑高9.9米,重8.5吨,巍然屹立于中心广场的伏羲八卦圆坛之上,恢弘壮丽,气势磅礴。龙字出自甘肃书法家王国文之手,“自左视之,恍如女娲怀抱婴儿,其右则如伏羲俯首开洼,太初传说之精神,表现无余。”公元一九九五年一月廿一日,时任甘肃省武威地委书记的王国文突发灵感,疾笔狂舞而成龙字,提笔时一滴墨汁滴掉在宣纸上,恰好成为女娲怀抱中的婴儿,使得整个龙字更显灵性,这一“婴儿”也被龙源园赋予“龙的传人”的寓意。该龙字在中国文化界曾引发较大的反响,书法教育家崔学路盛赞其为“千古一龙,万象生焉”的神来之作。
伏羲八卦台基底为高2.4米的三阶圆坛,气势如虹,寓意道家老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简到繁的万物生成论。圆坛四周搭配以石塑球珠,笼型龙舌草点缀其间,与紫铜巨龙交相辉映,寓意飞龙戏珠,生命不息。圆坛平面上刻画有最为原始的伏羲先天八卦,即乾(一)、坤(二)、震(三)、巽(四)、坎(五)、离(六)、艮(七)、兑(八),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界中的事物,作为生成万物的根源。相传伏羲通过观察天地之间万物的相对变化与相互克制,“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广场以北,高3.2米,重18.6吨的龙源雕塑昂首横空,巨石顶部似有苍龙破石而出,神情桀骜,激亢嘶鸣,寓意龙之初生,石破天惊,飞翱九霄。巨石正面镌刻有国学大师季羡林所题“龙源”二字,笔法苍劲有力。巨石背面为甘肃书法家郎宗权所书《龙源创建记》,文笔生动,记载自两千零一年三月王国文受众委托,向省委省政府领导呈送修建龙源的请示报告起,至组织者、设计者、建设者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克服困难,通力合作,于两千零四年十一月廿八日克竣其工止,龙源园修建之始末。龙源雕塑左侧空地另立石碑,原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宋照肃题“龙源于陇”四字。
广场以南,龙生九子花岗岩浮雕紧密环绕在伏羲八卦圆坛周围,分布均匀,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罗代奎以“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的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精雕细琢,历时数年所作。九根石柱傲然挺立于广场南侧,九龙子伏踞柱上,自西向东依次为狻猊、蒲牢、睚眦、霸下、狴犴、螭吻、椒图、负屃、饕餮。其中,最中间的狴犴浮雕高达7.4米,形状神似龙门,正对着波涛汹涌的黄河流水,寓意“鱼跃龙门便化龙”。其他八子浮雕皆为柱状,通高7.4米,直径0.8米。它们或嘶鸣,或端坐,或翱翔,或戏珠,或缠绕,或远眺,或盘踞,或撕咬,或腾云,栩栩如生,似夺天工之妙。
广场以东的下沉小广场,长28米,高2.2米的伏羲女娲汉白玉功德浮雕亘立于黄河岸边,规模宏大,制做精巧。功德浮雕长卷上塑造了三十六个与成人体型大小无异、人首蛇身的女娲造型,辅以活灵活现的人物生活场景,生动展示了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育化万物、捕杀恶蛟、治理水患、巧作笙簧、设置婚姻等数十个功耀天地、流传至今的神话故事传说。其上另附陇上六十三名书法大家所书龙文、龙诗、龙典石刻,引经据典,声情并茂,更使其回味无穷。龙文、龙典多引自《山海经》、《说文解字》、《二十四史》、《太平广记》等传世典籍以及坊间传说,龙诗则引自屈原、曹植、张若虚、岳飞、唐寅、王国维、鲁迅、毛泽东等文坛大家之作,可谓龙章秀骨,龙气纵横。
广场以西二百余米的狭长地带,中国美术大师文岩、牛卫军设计的一十八组光彩夺目的龙图腾浮雕,或采用浮雕,或采用线雕,在长70米,宽2.2米的浮雕长廊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龙的形成、变化与发展,瑰丽多姿。千龙字碑廊汇集了古今中外,包括少數民族在内的共一千七百四十个龙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草书、隶书、行书、楷书,一应俱全,琳琅满目,可谓是龙字的大观园。中华龙鼎背山面水,气势磅礴,通体呈黄铜之色,更显贵重。鼎高3.99米,重9.9吨,皆衔九字,为数字之极,寓意龙翔九霄。龙鼎正面铸有小篆书体“中华龙鼎”四字,背面铸有《中华龙文化兰州论坛铭言》,铭言总计四百三十六字,是一首关于中国龙的赞歌。龙凤呈祥金属透雕出自美术大师王铁成、王志刚、牛卫军之手,呈半圆形,弧长16米,高3米。透雕采用陇东民间传统剪纸的艺术形式,用炭钢板制作而成,远远望去,雍容华贵,流光溢彩。
入此园中,自然与人文景观浑然融为一体。飞龙亭草长翚飞,飞龙池波光潋滟。其间奇岩怪石,仿佛浑然天成,多刻有“潜龙出渊”“龙腾东跃”“龙凤呈祥”“龙章凤姿”等龙成语,给人以振奋与祥和。林木草植也多以龙字当头,有龙柏、龙柳、龙槐、龙榆、龙桑、龙枣、龙舌兰等,花草植被则皆被设计为云纹之状,以营造园内的龙文化气氛。移步换景,《中华龙碑》、《龙源赞碑》、《龙源赋碑》熠熠生辉,相得益彰,碑文笔翰如流,文采斐然。此外,园址地处黄河北岸的肥沃丰饶之处,树木丛生,怪石嶙峋,波涛滚滚,沙鸥翔集,为龙源园平添一份波澜壮阔与历史底蕴。
作者简介:
施惠芳(1993—),女,汉族,甘肃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物与博物馆
关键字:龙;龙源园;龙文化
兰州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南北两山夹峙,奔流不息的黄河穿城而过,自古有“金城汤池”的美誉。西汉始元之后,始有“金城”之称,或设县,或置郡。隋初取城南皋兰山之名,改金城为兰州,置总管府,始有“兰州”之名。悠久的历史为古老的兰州遗留了众多名胜古迹,驰名中外。其中,龙源园地处兰州金城关以西一千余米处的黄河之滨,占地二十余亩,东西长三百米,南北最宽处达六十米,依山傍水,风景如画,是黄河风情线上一颗耀眼的明珠。驻足白塔山下白马浪西北滨河畔,放眼望去,龙源园中雕塑布局错落有致,洋洋大观尽收眼底。
草书龙字紫铜雕塑高9.9米,重8.5吨,巍然屹立于中心广场的伏羲八卦圆坛之上,恢弘壮丽,气势磅礴。龙字出自甘肃书法家王国文之手,“自左视之,恍如女娲怀抱婴儿,其右则如伏羲俯首开洼,太初传说之精神,表现无余。”公元一九九五年一月廿一日,时任甘肃省武威地委书记的王国文突发灵感,疾笔狂舞而成龙字,提笔时一滴墨汁滴掉在宣纸上,恰好成为女娲怀抱中的婴儿,使得整个龙字更显灵性,这一“婴儿”也被龙源园赋予“龙的传人”的寓意。该龙字在中国文化界曾引发较大的反响,书法教育家崔学路盛赞其为“千古一龙,万象生焉”的神来之作。
伏羲八卦台基底为高2.4米的三阶圆坛,气势如虹,寓意道家老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简到繁的万物生成论。圆坛四周搭配以石塑球珠,笼型龙舌草点缀其间,与紫铜巨龙交相辉映,寓意飞龙戏珠,生命不息。圆坛平面上刻画有最为原始的伏羲先天八卦,即乾(一)、坤(二)、震(三)、巽(四)、坎(五)、离(六)、艮(七)、兑(八),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界中的事物,作为生成万物的根源。相传伏羲通过观察天地之间万物的相对变化与相互克制,“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广场以北,高3.2米,重18.6吨的龙源雕塑昂首横空,巨石顶部似有苍龙破石而出,神情桀骜,激亢嘶鸣,寓意龙之初生,石破天惊,飞翱九霄。巨石正面镌刻有国学大师季羡林所题“龙源”二字,笔法苍劲有力。巨石背面为甘肃书法家郎宗权所书《龙源创建记》,文笔生动,记载自两千零一年三月王国文受众委托,向省委省政府领导呈送修建龙源的请示报告起,至组织者、设计者、建设者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克服困难,通力合作,于两千零四年十一月廿八日克竣其工止,龙源园修建之始末。龙源雕塑左侧空地另立石碑,原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宋照肃题“龙源于陇”四字。
广场以南,龙生九子花岗岩浮雕紧密环绕在伏羲八卦圆坛周围,分布均匀,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罗代奎以“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的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精雕细琢,历时数年所作。九根石柱傲然挺立于广场南侧,九龙子伏踞柱上,自西向东依次为狻猊、蒲牢、睚眦、霸下、狴犴、螭吻、椒图、负屃、饕餮。其中,最中间的狴犴浮雕高达7.4米,形状神似龙门,正对着波涛汹涌的黄河流水,寓意“鱼跃龙门便化龙”。其他八子浮雕皆为柱状,通高7.4米,直径0.8米。它们或嘶鸣,或端坐,或翱翔,或戏珠,或缠绕,或远眺,或盘踞,或撕咬,或腾云,栩栩如生,似夺天工之妙。
广场以东的下沉小广场,长28米,高2.2米的伏羲女娲汉白玉功德浮雕亘立于黄河岸边,规模宏大,制做精巧。功德浮雕长卷上塑造了三十六个与成人体型大小无异、人首蛇身的女娲造型,辅以活灵活现的人物生活场景,生动展示了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育化万物、捕杀恶蛟、治理水患、巧作笙簧、设置婚姻等数十个功耀天地、流传至今的神话故事传说。其上另附陇上六十三名书法大家所书龙文、龙诗、龙典石刻,引经据典,声情并茂,更使其回味无穷。龙文、龙典多引自《山海经》、《说文解字》、《二十四史》、《太平广记》等传世典籍以及坊间传说,龙诗则引自屈原、曹植、张若虚、岳飞、唐寅、王国维、鲁迅、毛泽东等文坛大家之作,可谓龙章秀骨,龙气纵横。
广场以西二百余米的狭长地带,中国美术大师文岩、牛卫军设计的一十八组光彩夺目的龙图腾浮雕,或采用浮雕,或采用线雕,在长70米,宽2.2米的浮雕长廊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龙的形成、变化与发展,瑰丽多姿。千龙字碑廊汇集了古今中外,包括少數民族在内的共一千七百四十个龙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草书、隶书、行书、楷书,一应俱全,琳琅满目,可谓是龙字的大观园。中华龙鼎背山面水,气势磅礴,通体呈黄铜之色,更显贵重。鼎高3.99米,重9.9吨,皆衔九字,为数字之极,寓意龙翔九霄。龙鼎正面铸有小篆书体“中华龙鼎”四字,背面铸有《中华龙文化兰州论坛铭言》,铭言总计四百三十六字,是一首关于中国龙的赞歌。龙凤呈祥金属透雕出自美术大师王铁成、王志刚、牛卫军之手,呈半圆形,弧长16米,高3米。透雕采用陇东民间传统剪纸的艺术形式,用炭钢板制作而成,远远望去,雍容华贵,流光溢彩。
入此园中,自然与人文景观浑然融为一体。飞龙亭草长翚飞,飞龙池波光潋滟。其间奇岩怪石,仿佛浑然天成,多刻有“潜龙出渊”“龙腾东跃”“龙凤呈祥”“龙章凤姿”等龙成语,给人以振奋与祥和。林木草植也多以龙字当头,有龙柏、龙柳、龙槐、龙榆、龙桑、龙枣、龙舌兰等,花草植被则皆被设计为云纹之状,以营造园内的龙文化气氛。移步换景,《中华龙碑》、《龙源赞碑》、《龙源赋碑》熠熠生辉,相得益彰,碑文笔翰如流,文采斐然。此外,园址地处黄河北岸的肥沃丰饶之处,树木丛生,怪石嶙峋,波涛滚滚,沙鸥翔集,为龙源园平添一份波澜壮阔与历史底蕴。
作者简介:
施惠芳(1993—),女,汉族,甘肃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物与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