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来源 :华夏地理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rflgvdh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 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二、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和联系”。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思考练习”,设置想象、联想的阶梯。如《荷塘月色》第二题:“作者是抓住荷塘月色的哪些特点来写的?……并联系写作实际说说如果不这样写,还可以有怎样的写法,效果会怎样。”这是指导和提示作想象和联想操练的,施教者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象、联想的训练台阶,使学生得到发生想象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三、培养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扯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采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苏东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理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
  当然,以上所谈的审美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决定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边城》里沈从文对湘西苗族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描写表现为一种相反相成的双重性。简言之,一是文化自豪心态,二是民族自卑意识。文章将从湘西民族的山水文化习俗和民族性格两个方面阐述沈从文在《边城》里流露出来的民族心理双重性。  关键词:《边城》;风俗民情;民族性;民族心理  作为具有苗族血统的沈从文,其文学创作不可避免地带有民族身份的烙印。《边城》里表现的湘西文化核心和真正特色是苗族文化,吊脚
期刊
目前素质教育正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必须要以人为本,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但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三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都不尽相同,所以(根据我们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初中数学教学尤其是初三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较快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 
期刊
笔者看过这么一则新闻:“教育部组织部分改革专家到实验区中小学听课,了解新课程实验情况。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教学能手上了一节公开课,博得教师满堂喝彩。然而,就是这样一节在别人眼里十分成功的课,却遭到课程专家的种种质疑和尖锐的批评。专家的评课,令这位教师难以接受,竟然大哭起来。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
期刊
摘 要:一堂好的音乐课能使学生获得心灵上的快感、思想上的愉悦、理想上的超越、精神上的振奋。文章旨在阐述把一节音乐课上得有声有色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声情并茂;兴趣;陶冶情操;前奏  在音乐课教学中,我一直在探索着新的教学思路,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收获最多,我尝试了很多方法,也取得了一些成效,那么如何使音乐课上得有声有色呢?  一、教师声情并茂的表演是激起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前奏  我
期刊
摘 要: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资源,是我国历史的最好见证,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积累的成果,是不可再生的无价之宝。当前,随着我国城乡建设的不断推进,进一步凸显了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给文化保护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与挑战。文章试分析目前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社会环
期刊
摘 要:文章主要针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结合自己多年的音乐教学经验作了深刻的分析,阐述了提高音乐水平的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音乐水平;兴趣;教学方法  农村教育落后,中小学生英语水平低下,探索提高其音乐水平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分析中小学生的现实心理  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对音乐都很喜欢,因为现阶段各种网络音乐的普及,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了方便。但是很多学生由于一
期刊
学校德育功利化倾向,是当今学校德育缺乏实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拟就这一问题的表现、成因、和解 决思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学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的表现及后果  (一)学校德育的理性思考  学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其价 值就在于“提高、扩展人的价值,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才能,就在于使人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人的尊严,人格更高尚,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只有人
期刊
摘 要:我国拥有丰富的民族资源,而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图案、图腾,这些图案、图腾则是这个名族的名片。沧源崖画作为沧源佤族文明的见证,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将其造型元素应用于临沧特色产品的包装设计中,望打造更多烙有佤文化元素的产品包装,也更好的传达“世界佤乡”这一理念。  关键词:沧源崖画;造型元素;临沧特色产品;包装设计;应用  在人们视觉审美日渐提高的今天,地域图案元素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尾矿库安全评价的重要性为基础,着重分析了尾矿库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实际为出发点对金属矿山尾矿库定量安全的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金属矿山;尾矿库定量;安全评价  金属矿山尾矿库定量安全评价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基础,在常见的施工工程中技术管理是人们不容忽视的重点。只有将技术管理纳入施工管理中,才能不断提高金属矿山的选矿技术水平,才能保证施工的持续发展。  一、尾矿库安全评价的重要性 
期刊
摘 要:文章重点论述了土石坝边坡稳定可靠度的分析以及设计。  关键词:土石坝边坡;稳定可靠度;分析;设计  一、土石坝边坡的特点及边坡失稳的原因  (一)土石坝边坡的特点  第一,较之岩质边坡,发生于土质边坡的形态通常比较单一,基本上以剪切破坏为主,滑裂面为圆弧型或圆弧与夹泥层的组合型。  第二,土质边坡不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因此,土质边坡滑动面的位置,一般情况下是未知的;计算出的最危险滑动面往往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