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融合共创西藏奇迹

来源 :小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seh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根本上解决西藏的发展问题,不仅仅是支持西藏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更重要的是帮助西藏增强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关键是要处理好“输血”和“造血”的关系。对口援藏工作的着力点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共同富裕
  20年来,七批约6000名援藏干部走进雪域高原,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参与西藏建设,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和西藏各族群众一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对口援藏工作怎样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支持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了国家统一和西藏社会稳定,加强了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本刊记者就此走进西藏,专访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第七批援藏干部总领队王奉朝,听他讲述援藏工作的过往与未来。
  最根本的东西是带来了新的理念
  《小康》:援藏工作如何结合西藏当地资源优势和实际情况,做到“输血”到“造血”兼顾?
  王奉朝:从根本上解决西藏的发展问题,不仅仅是支持西藏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更重要的是帮助西藏增强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关键是要处理好“输血”和“造血”的关系。在援藏实践中,广大援藏干部一是聚焦受援地持续发展,注重当前与长远结合,加强总体规划,重视扶本扶智,从着重解决当前问题,逐步转变为既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抓基层打基础利长远。二是聚焦发展西藏特色优势产业,注重提升造血功能,通过招商引资等有效措施引进内地企业进藏开展商贸合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单向援助向互利合作、共同开发转变,不断增强西藏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能力。三是聚焦提升援藏工作整体效益,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谋划援藏工作,努力实现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四是聚焦西藏干部人才培养,通过“派出去”和“引进来”等方式,帮助西藏培训本地干部人才,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提升能力、增长才干,不断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和本领,培养一支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干部人才队伍。
  《小康》:20年来,如何不断创新援藏模式、拓宽援藏领域、丰富援藏内涵,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展援藏工作?
  王奉朝:援藏干部人才以什么样的援藏理念、援藏思路、援藏方式来开展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援藏工作的成效。20年来,广大援藏干部紧紧围绕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决策部署,不断创新援藏理念、开阔援藏思路、拓宽援藏领域、丰富援藏内涵、改进援藏方式,努力提高对口援藏工作科学化水平。比如,既注重无偿援助,又注重把西藏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后发优势同援助地区、援助单位的人才、资金、技术、市场优势和管理经验结合起来,开展互利合作、共同开发,不断增强受援地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能力;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提升相结合,既注重加强受援地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又注重加强受援地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坚持经济援藏与全方位援藏相结合,既全力支持西藏经济建设,又大力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短期援藏、教育援藏、卫生援藏、文化援藏、就业援藏、生态援藏等,帮助西藏全面发展。许多干部群众认为,正是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的到来,不仅帮他们改变了相对落后的经济社会面貌,更重要的是给他们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理念,这是最长远、最根本的东西。
  融入西藏 创新发展
  《小康》:谈谈第七批援藏干部目前开展工作情况?
  王奉朝:自2013年7月进藏以来,第七批援藏干部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受援单位和援派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以往历批次援藏干部打下的良好基础上,注重把中央新要求和西藏新需求结合起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改革发展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民族团结、加强基层基础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援藏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一是坚持人才先行,强化智力支撑。针对西藏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实际,采取“短、平、快”的方式,积极争取对口省市每年选派一批教师、医生等专技人才进藏服务,进一步扩大了人才援藏规模、提升了人才援藏水平。同时,采取“请进来授课”、“派出去培训”、“岗位带徒弟”等方式,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向当地干部灌输先进理念和科学知识。先后组织内地专家学者进藏授课1200多次,组织各类人员到内地学习培训5100多人次,有力促进了受援地干部人才素质的提高。
  二是坚持重心下移,服务西藏民生。采取多种措施推动落实“两个倾斜”,积极为受援地基层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尽力帮助各族群众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以民生改善凝聚民心,不断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积极探索和加强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推动工作力量和资源下沉,加大基层组织的经费保障力度,为维稳部门和维稳工作提供支撑保障。
  三是提升造血功能,增强内生动力。充分发挥援藏资金的杠杆效应,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内地企业进藏投资,促进西藏与内地的经济合作。围绕西藏高原种养加、旅游文化、藏医藏药、清洁能源、民族手工业、高原特色生物产业等优势产业,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内地著名企业落户西藏、投资兴业,在资本引进和资源开发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坚持发挥优势作用,在推动受援地经济转型升级,帮助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进项目建设、提升造血功能等方面,积极出主意、想办法、抓落实,取得了良好成效。
  四是推动社会参与,汇聚援藏资源。坚持把受援地、受援单位作为“前沿阵地”,把派出地和派出单位作为“坚强后盾”,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内地企业和爱心人士捐款捐物、援助西藏,筹备设立人才援藏基金,为受援地和受援单位争取了更多的发展资源,既壮大了援藏力量,又促进了西藏与内地的交流交往交融。据不完全统计,进藏一年多来,第七批援藏干部人才联系内地单位和个人为西藏捐款捐物达1.9亿余元。
  五是拓宽援藏领域,丰富工作内涵。紧密结合受援地实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统筹推进经济、教育、卫生援藏的同时,积极实施生态援藏,通过建设水生态橡胶坝工程、大面积植树造林等,保护和发展高原生态,着力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大力推进文化援藏,保护和发展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以文化发展助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大力推进就业援藏,积极协调内地单位和企业进藏开展人力资源招聘活动,提供内地就业岗位,争取资金支持西藏青年农牧民创业就业。   《小康》:作为援藏干部总领队,您在管理第七批援藏干部这支队伍方面有什么创新做法?
  王奉朝:援藏干部在西藏工作期间,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派出单位和西藏共同管理,以西藏各级党委(党组)管理为主。第七批援藏干部进藏以来,在中组部的有力指导和西藏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坚持从严管理与关心爱护相结合,着力加强教育、改进服务、优化环境、严格管理,有效激发广大援藏干部人才贡献力量、建设西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是加强教育引导,促进履职尽责。加强理论教育。举办援藏干部课堂、学习报告会,开展专题培训、研讨交流,组织援藏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中央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周年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学习党的治藏方略和民族宗教政策,学习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和西藏历史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廉政警示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不断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加强党性教育。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为当月入党的援藏干部过“政治生日”,组织重温入党誓词、参观西藏军史馆、廉政教育基地,到儿童福利院看望慰问孤残儿童等,进一步增强党员意识、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作风教育。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组织援藏干部“进村入户、结对认亲” “学藏语、进藏家”, 真正融入西藏、心系群众,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解决实际困难;引导援藏干部人才自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选择吃苦、选择磨练,进村入户、多接地气,继承发扬“老西藏精神”,在联系服务群众中转作风、树形象。共有一千多名援藏干部结对帮扶2000多个农户、7000多各族群众。
  二是真诚关心关爱,营造良好环境。西藏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对援藏干部在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放手、生活上关心,充分发挥援藏干部的作用。重视援藏干部安排使用。根据德才素质、专业特长,尽可能把每一位援藏干部人才安排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努力为援藏干部发挥作用提供舞台创造环境。健全援藏干部自我管理机制。成立援藏干部读书会、书法协会、摄影协会、健身协会等,组织开展经常性读书学习、文体活动,丰富业余生活,提升素质、增长才干。关心援藏干部身心健康。加强高原保健,开展健康体检,坚持走访、看望、慰问,帮助生病的援藏干部协调住院就医。进藏一年多来,第七批援藏干部人才中有140多人次得过肺水肿、脑水肿、高原心脏病等疾病,均得到有效救治。关心照顾援藏干部家庭,帮助协调子女入学入托等,努力解除后顾之忧。
  三是坚持从严管理,树立良好形象。坚持“严”字当头,把从严的标准和“三严三实”要求贯穿始终,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监督干部的要求,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完善规章制度。采取谈心谈话、短信提醒等方式,教育引导援藏干部自觉在当地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开展工作,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廉政规定,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自治区有关要求,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受得住艰苦,管得住小节。制定严格执行援藏干部休假规定,推进援藏干部休假的制度化、规范化。第七批援藏干部人才进藏以来,注意摆正位置、服从管理,严于律己,特别是严格遵守请休假制度,有的同志春节期间仍在藏坚守岗位,保持了较高的在岗率、在藏率,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四是注重在援藏实践中锤炼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给援藏干部人才加任务、压担子,让他们多承担矛盾大、困难多、挑战性强的任务,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维稳处突、反对分裂、攻克难题、化解风险等急难险重工作中经受磨练、历练,提高能力、水平。
其他文献
5月23日,广东省公安厅副厅长郑东在广东省政协举办的“广东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题座谈会上透露,广东正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分类有序调整各类城市户口迁移政策,如全面放宽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入户、全面放宽中小城市(城镇)落户政策等。  郑东明确指出,除了广州、深圳这两个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将受到严格控制外,其它城市将降低外来人口入户广东的门槛。  虎门镇推行史上最低入户门槛  今年4月,珠三角工商业重镇东
期刊
去年,肇庆市正式把怀集县定位为建设成为肇庆城市副中心。作为珠三角欠发达地区的山区县,怀集正加快推进广佛肇(怀集)经济合作区和县城东、西部新城两大发展平台建设,促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该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局长梁家湘近日在接受《小康》杂志记者采访时说,怀集县住建部门将着力推進县城东、西部新城开发建设,开放家门,降低门槛,优化服务,吸引优秀外来人员落户。  全县近半人口将居住县城  怀集县地处广
期刊
广东城镇化工作会议近日举行,会中一个重要内容是,严格控制特大城市规模。如广州、深圳这样的特大城市入户门槛进一步提高。但是,珠三角地区,那些拥有农村户口的则成了“香饽饽”,农民不愿放弃农业户口而成为城市人,这是广东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那原因何在?为何在很多人挤破头想得到一个大城市户口的时候,却有人自愿保留农村户口,拒绝成为城市居民?  农村户口是“香饽饽”  中山市小榄镇绩西社区是一个典
期刊
鹤山沙坪镇作为珠三角西江河畔的重镇,其发达的工业化水平和日益发展的第三产业,需要更多外来人员加入建设沙坪的大队伍。  多渠道可落户沙坪  沙坪是鹤山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国重点侨乡,是鹤山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濒临西江,地处珠江三角洲西部,东邻佛山市順德区、南海区,南通江门市滨江大道。行政区域面积41.76平方公里,总人口19.9万,户籍人口11万人,外来人口8.9万人。  记者在鹤山市公安局户
期刊
8月17日,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法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共聚西安,联袂上演一场东西方文学“长安与丝路的对话”,展开一场充满智慧的文化交锋。本次活动是丝绸之路万里行的核心内容,也是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前期重要环节。  今年6月,陕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在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郑重对外宣布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将于10月20—24日在西安举办。为了进一步推进工作,主办方邀请了中法两
期刊
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  确立了中央的援助和特殊政策  1980年至1984年,中央先后两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专题研究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问题。  1980年3月14日、1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在北京主持召开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上讨论了西藏地区的工作,进一步明确西藏面临的任务及需要解决的方针政策等问题,并形成《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纪要》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央
期刊
工业化是全面小康的支撑,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基石。2020年,我们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这是全面小康的重要目标之一。发达国家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实现工业化,美国是1955年,韩国是1995年。我们要在21世纪20年代,基本实现工业化。  和七八十年以前不同,我们的工业化有什么特点?从发展模式看,我们的特点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从发展路径看,我们是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从内涵来看,我们是四化同步发展,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能否进入小康社会,很大程度是看广大农民和农村的小康。  这几年,我一直关注小康社会中涉及农村的一些问题。在我看,有三点:第一,怎么把农民的土地流转起来,形成规模经营。只有规模经营,整个农业生产,如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才能跟上去,甚至可能形成农产品加工工业区。第二,除了基本农田地以外,农村中还有一块地,叫经营型建设用地,这块地怎么用起来?这块地用起来以后,集体
期刊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通过了一系列决定,非常重要的是关于农村改革,而这些任务在分解的时候,写明由县这一级负责。这是很大的亮点,不是广泛地谈农村,也不是聚集到农民,而是到县。  2014年我到了一些县和县级市,重点考察基层党建问题。一个案例是嘉兴市桐乡市的百千万工程。什么是百千万工程?它是指青年干部进百村,住千家、连万户工程。主要是机关里的青年干部。因为桐乡是县级市,3100名基层干部当中14%没有基层工
期刊
我主要谈三个观点:第一,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第二,加快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第三,关于农地制度改革。  我的第一个观点,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全面小康,关键是全面,总量没有问题,平均数也没有问题。我个人认为,到2020年真正达到全面小康,任务是艰巨的。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们还有两亿多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15%以上。我们现在收入分配的差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