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由浙江省自主命题的第二年。深入研读和探讨这份浸润着命题者智慧和心血的试卷,对改进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和推进今后的命题工作,都有莫大的意义。笔者在此就文综卷中政治试题的特点及值得探讨的地方谈一些想法,以抛砖引玉,与广大同仁和命题者讨论。
一、四大特点
2010年浙江文综卷政治试题继承了去年浙江文综卷政治部分的命题风格,在分值、题型和难度等方面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但继承中有发展、稳定中有变化,政治试题在试卷结构、材料选用、知识考查和命题切入等方面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
1. 试卷结构:尊重《说明》、遵循样卷,凸显权威性
作为浙江省“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2010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文科)》对各科考试的内容、要求、形式作出了具体解释,并提供了参考试卷。笔者对2010年浙江高考文综卷政治试题与《考试说明》中提供的参考试卷进行了比较与对照。
从宏观层面看,两卷的题型分布与模块分布列表如下:
2010年浙江文综政治试题无论在题型分布(12个选择题,共48分;2个主观题,5个设问,共52分),还是模块分布(选择题,经济生活3题,生活与哲学4题,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3题,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各1题;非选择题方面,经济生活模块2个设问,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每个模块各1个设问,国家国际组织常识无设问),与《2010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文科)》所提供的参考卷保持完全一致。
从微观层面看,我们同样能发现文综试卷政治试题与参考试卷的结构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如选择题部分,12道政治学科选择题中,参考试卷中有7道为组合选择题,其中6题为双项组合、1题为三项组合,而高考试卷中也是7道组合选择题,也是6道为双项组合题,1道为三项组合题;再如非选择题部分,2010年《考试说明》中的参考试卷中出现了一个辨析性问题(参考试卷第41题第3问),这一变化在2010年的高考试题中很好地得以贯彻和实践(高考试卷第41题第3问)。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在试卷结构上,2010年的高考政治试题尊重《考试说明》,严格遵循了《考试说明》中的参考试卷。这不仅有效地证明并维护了作为“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的《考试说明》的权威性,更为今后浙江的政治课教学乃至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对高中政治学科而言,《考试说明》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无论是日常的课堂教学,还是高考复习备考,《考试说明》都应成为一份我们师生高度关注、深入研究的权威资料。
2. 材料选用:兼收并蓄、不拘一格,凸显人文性
试题情景材料选用的兼收并蓄、不拘一格,使得政治试题丰富多彩、人文气息浓烈,这是2010年浙江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的又一特点。
从材料的形式看,除了常用的文字材料外,还有漫画材料(第30题的漫画《超常发挥》),也有图表材料(第41题的“2005—2009年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及其增速对比”图和“2009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结构”表),使得全卷图文并茂,丰富多彩。
从材料的时效性看,既有反映现实问题、受国人乃至世人高度关注的情景材料(如房价问题、上海世博会、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英国大选等),同时又不乏以“冷”点材料为情景设计的试题(第31题历史学家对历史的预测;第33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到处推销其民主;第34题则更是简单地以美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为题材)。
从材料的空间看,除了突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广泛关注外(第24题的企业发展、第25题的房价问题、第27、28题的上海世博会、第29题的中国高铁、第40题的行政裁量权问题等),也非常重视国际社会重大问题(第26题的国际资本流动、第32题的气候变化大会、第33题的西方民主、第34题的美国、第35题的英国大选)。另外,试题选材中还特别引入了浙江元素(第41题浙江城乡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省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从材料与学生的关系看,试题除了有高中学生应该关注的国内外、省内外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外,还引入了不少与学生生活、学习有关的也即结合学生实际的情景材料(第26题引入的投资理财问题、第27、28题的上海世博会题材、第30题引入的漫画素材)。
材料选用上的兼收并蓄、不拘一格,既是2010年浙江文综卷政治试题的显著特点,也是试卷的最大亮点之一。这不仅有效地丰富了试卷的形式,增强了试题的底蕴,更能给考生以美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涵养,从而达成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试卷选材上的这一特点,对我们平常的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渗透丰富的、能滋润学生心灵的素材?如何引导和指导学生在学习中走出教室,关注社会?如何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外广泛涉猎课外书籍?总之一句话,要引导和指导学生处理好学校与社会、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
3. 知识考查:关注现实、渗透情感,凸显导向性
“没有一题不考查学科基础知识,但又没有一题仅仅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这是笔者研读了2010年浙江文综卷政治试题后的一种感觉,也是2010年浙江文综卷政治试题在知识考查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把基础知识的考查与关注现实、渗透情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把知识考查和透视现实相结合,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如第24题和第25题就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对企业经营和国家调控楼市的措施进行了理性的思考;第27题和第28题则分别从文化生活、生活和哲学的角度对上海世博会的作用和主题进行了剖析;第32题和第35题则分别以政治生活和国家国际组织常识的相关知识,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复杂关系和英国大选的热闹场面进行了理性的思考。
二是把知识考查和引导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真正学以致用,知行结合。如第24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引起学生对创业就业问题的思考;第25题则有助于直接引导学生树立投资理财的意识,提高投资理财的能力。再如第32题以气候变化为背景,考查的是国际关系的相关内容,但实际上也是对学生环保意识的一次呼唤和提醒,从而强化低碳生活的意识和行动。
三是把知识考查和渗透情感相结合,在知识考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第27题和第28题上海世博会的举办、第29题中国高铁的发展,其实都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反映,通过这些试题的考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学生一次润物无声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教育;第30题的漫画《超常发挥》则是对“一切向钱看”现象的生动讽刺和批判,从而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32题和第33题,则能从反面给学生以启示:外国的月亮并不一定比我国的圆,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民主政治其局限性不容忽视;第40题和第41题则从政治、哲学、经济和文化等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地方政府所采取的一些措施(第40题的规范行政裁量权、第41题的统筹城乡发展)及其意义进行了理论思考,这有助于引导学生从感性而非纯理论的层面认识我国政府的责任,从心底里形成和强化对政府的认同。
高考试题的确要强调对学科知识的考查,但绝不会仅停留在知识考查的层面。2010年浙江文综卷政治试题的这一特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新课程并不忽视学科知识,相反,新课程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并能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真正做到知、行、意的统一。这是浙江2010年文综卷政治试题给我们的又一个启示,也是新课程对我们政治学科教学的当头棒喝。我们的政治课教学真的需要有所改变了。
一、四大特点
2010年浙江文综卷政治试题继承了去年浙江文综卷政治部分的命题风格,在分值、题型和难度等方面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但继承中有发展、稳定中有变化,政治试题在试卷结构、材料选用、知识考查和命题切入等方面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
1. 试卷结构:尊重《说明》、遵循样卷,凸显权威性
作为浙江省“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2010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文科)》对各科考试的内容、要求、形式作出了具体解释,并提供了参考试卷。笔者对2010年浙江高考文综卷政治试题与《考试说明》中提供的参考试卷进行了比较与对照。
从宏观层面看,两卷的题型分布与模块分布列表如下:
2010年浙江文综政治试题无论在题型分布(12个选择题,共48分;2个主观题,5个设问,共52分),还是模块分布(选择题,经济生活3题,生活与哲学4题,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3题,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各1题;非选择题方面,经济生活模块2个设问,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每个模块各1个设问,国家国际组织常识无设问),与《2010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文科)》所提供的参考卷保持完全一致。
从微观层面看,我们同样能发现文综试卷政治试题与参考试卷的结构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如选择题部分,12道政治学科选择题中,参考试卷中有7道为组合选择题,其中6题为双项组合、1题为三项组合,而高考试卷中也是7道组合选择题,也是6道为双项组合题,1道为三项组合题;再如非选择题部分,2010年《考试说明》中的参考试卷中出现了一个辨析性问题(参考试卷第41题第3问),这一变化在2010年的高考试题中很好地得以贯彻和实践(高考试卷第41题第3问)。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在试卷结构上,2010年的高考政治试题尊重《考试说明》,严格遵循了《考试说明》中的参考试卷。这不仅有效地证明并维护了作为“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的《考试说明》的权威性,更为今后浙江的政治课教学乃至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对高中政治学科而言,《考试说明》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无论是日常的课堂教学,还是高考复习备考,《考试说明》都应成为一份我们师生高度关注、深入研究的权威资料。
2. 材料选用:兼收并蓄、不拘一格,凸显人文性
试题情景材料选用的兼收并蓄、不拘一格,使得政治试题丰富多彩、人文气息浓烈,这是2010年浙江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的又一特点。
从材料的形式看,除了常用的文字材料外,还有漫画材料(第30题的漫画《超常发挥》),也有图表材料(第41题的“2005—2009年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及其增速对比”图和“2009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结构”表),使得全卷图文并茂,丰富多彩。
从材料的时效性看,既有反映现实问题、受国人乃至世人高度关注的情景材料(如房价问题、上海世博会、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英国大选等),同时又不乏以“冷”点材料为情景设计的试题(第31题历史学家对历史的预测;第33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到处推销其民主;第34题则更是简单地以美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为题材)。
从材料的空间看,除了突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广泛关注外(第24题的企业发展、第25题的房价问题、第27、28题的上海世博会、第29题的中国高铁、第40题的行政裁量权问题等),也非常重视国际社会重大问题(第26题的国际资本流动、第32题的气候变化大会、第33题的西方民主、第34题的美国、第35题的英国大选)。另外,试题选材中还特别引入了浙江元素(第41题浙江城乡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省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从材料与学生的关系看,试题除了有高中学生应该关注的国内外、省内外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外,还引入了不少与学生生活、学习有关的也即结合学生实际的情景材料(第26题引入的投资理财问题、第27、28题的上海世博会题材、第30题引入的漫画素材)。
材料选用上的兼收并蓄、不拘一格,既是2010年浙江文综卷政治试题的显著特点,也是试卷的最大亮点之一。这不仅有效地丰富了试卷的形式,增强了试题的底蕴,更能给考生以美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涵养,从而达成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试卷选材上的这一特点,对我们平常的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渗透丰富的、能滋润学生心灵的素材?如何引导和指导学生在学习中走出教室,关注社会?如何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外广泛涉猎课外书籍?总之一句话,要引导和指导学生处理好学校与社会、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
3. 知识考查:关注现实、渗透情感,凸显导向性
“没有一题不考查学科基础知识,但又没有一题仅仅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这是笔者研读了2010年浙江文综卷政治试题后的一种感觉,也是2010年浙江文综卷政治试题在知识考查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把基础知识的考查与关注现实、渗透情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把知识考查和透视现实相结合,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如第24题和第25题就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对企业经营和国家调控楼市的措施进行了理性的思考;第27题和第28题则分别从文化生活、生活和哲学的角度对上海世博会的作用和主题进行了剖析;第32题和第35题则分别以政治生活和国家国际组织常识的相关知识,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复杂关系和英国大选的热闹场面进行了理性的思考。
二是把知识考查和引导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真正学以致用,知行结合。如第24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引起学生对创业就业问题的思考;第25题则有助于直接引导学生树立投资理财的意识,提高投资理财的能力。再如第32题以气候变化为背景,考查的是国际关系的相关内容,但实际上也是对学生环保意识的一次呼唤和提醒,从而强化低碳生活的意识和行动。
三是把知识考查和渗透情感相结合,在知识考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第27题和第28题上海世博会的举办、第29题中国高铁的发展,其实都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反映,通过这些试题的考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学生一次润物无声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教育;第30题的漫画《超常发挥》则是对“一切向钱看”现象的生动讽刺和批判,从而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32题和第33题,则能从反面给学生以启示:外国的月亮并不一定比我国的圆,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民主政治其局限性不容忽视;第40题和第41题则从政治、哲学、经济和文化等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地方政府所采取的一些措施(第40题的规范行政裁量权、第41题的统筹城乡发展)及其意义进行了理论思考,这有助于引导学生从感性而非纯理论的层面认识我国政府的责任,从心底里形成和强化对政府的认同。
高考试题的确要强调对学科知识的考查,但绝不会仅停留在知识考查的层面。2010年浙江文综卷政治试题的这一特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新课程并不忽视学科知识,相反,新课程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并能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真正做到知、行、意的统一。这是浙江2010年文综卷政治试题给我们的又一个启示,也是新课程对我们政治学科教学的当头棒喝。我们的政治课教学真的需要有所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