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分层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是高等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对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另一个是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关键词:高等教育 社会分层 相互关系
“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又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教育与社会分层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教育外部关系规律。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一方面,社会分层影响高等教育,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影响社会分层。
许多人期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改变提高社会地位。显然,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现行的社会分层机制打破了传统“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的疆界。越来越明显的教育成层或知识成层现象而引发的对社会地位、社会财富、权力、文化和职业进行的再分配,使新的阶级或阶层产生,教育产生了这种重要的作用。 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的作用与影响,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的结果影响学习者社会地位的获得以及制约一定社会的阶级与阶层的结构的形成。同时,也应注意到,高等教育活动本身内在的分层作用,即高等教育活动本身对人的分化与选择作用。
关于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的作用与影响有两种解释。一是功能主义模式。认为社会存在着一整套比较固定的社会地位与职业,与这些地位与职业相对应的是各种不同的条件和专门性的技术要求。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或要求的人们才能获得这些地位和职业,而高等教育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二是冲突主义模式。认为高等教育与职业之间的联系并不直接,而是间接地通过某种身份文化而决定的。高等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具有不同文化身份的人,从而使人们进入不同的社会位置和职业。
一、规定和控制入学资格与条件
在传统社会,通过规定入学资格与条件,使政治与经济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与阶层保证其子女能进入好的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以谋取高的职位与地位。而处于下层的阶级与阶层子弟由于得不到一定的教育,无法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与职位。
二、教育结构与学校系统的构建及其结构差异
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权力逐步成为人们的基本权力。但不同学校的培养目标、模式、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不一样,其质量差异巨大。有资料显示,不同级别与水平的大学对社会分层有较大影响,读完大学的比那些具有同样经历而没有毕业的人的收入要多40%,毕业于重点大学的人的收入要比毕业于非重点大学的人的收入要高28%。
三、正规教育程度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地位象征
现代社会,教育的社会分层作用,不仅与教育类型、受教育年限、学科种类等形式有关,更重要的是受教育活动本身内在的各种因素决定与影响。研究表明,与家庭背景相比,学校的规范、期望、组织和学校社会系统的其它方面,同样能解释或能更好地解释学生学业成绩面的差异。实际上,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将接受与掌握不同层次的知识,而教育过程也就是教育知识的分配过程,由此造成学生学业成绩的差异。谢维和认为,一方面,通过教育活动内部和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学业成就的分化和分层,人们进而获得不同的教育资格证书或文凭等。另一方面,教育活动通过它赋予受教育者一定的社会身份,以及在赋予各种社会身份上的差异影响社会的分层。根据兰德尔?柯林斯的观点,“作为身份文化的教育,不论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学校主要的活动是教学生接受特殊的身份文化”。
四、高等教育发挥着选择功能
在传统社会,教育具有较大的分化功能,以维系不同社会阶级的生活形态。而在现代社会教育具有较大的选择功能,以适应社会工业化发展等多方面对人才的需要。尽管在不同社会,教育对社会分层影响与作用的方式与特点有一定的差异,但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清楚的: 1.学校的入学机制;2.教育结构和学校体制的特点;3.学生学业成绩的差异; 4.学校在培养与形成学生不同身份文化上的不同。而且,随着社会发展,正逐步由教育的入学机制和结构特点向教育和学校过程本身转变。
五、高等教育影响社会分层及其结构的变化
高等教育影响社会分层及其结构的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横向结构。是通过高等教育对不同类型的人才的选拔来实现的,这种选拔可以促进和影响整个社会的横向结构。二是纵向结构。是通过高等教育对不同层次的人才的选拔来实现的,使不同层次的人才进入社会结构的不同层次。一般认为,不同类型的人才的选拔所注重的是人才之间素质与能力等方面的质的差异,不同层次的人才的选拔所强调的则是人才之间素质与能力等方面量的差别。
注释:
[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12.
[2]唐金石.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社会学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12):33.
[3]戴卫·波普诺.社会学(下) [M].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329.
[4]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42, 55.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2.
[2]张德祥,周润智.高等教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16.
[4]珍妮·H·巴兰坦著,朱志勇等译.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高等教育 社会分层 相互关系
“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又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教育与社会分层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教育外部关系规律。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一方面,社会分层影响高等教育,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影响社会分层。
许多人期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改变提高社会地位。显然,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现行的社会分层机制打破了传统“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的疆界。越来越明显的教育成层或知识成层现象而引发的对社会地位、社会财富、权力、文化和职业进行的再分配,使新的阶级或阶层产生,教育产生了这种重要的作用。 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的作用与影响,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的结果影响学习者社会地位的获得以及制约一定社会的阶级与阶层的结构的形成。同时,也应注意到,高等教育活动本身内在的分层作用,即高等教育活动本身对人的分化与选择作用。
关于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的作用与影响有两种解释。一是功能主义模式。认为社会存在着一整套比较固定的社会地位与职业,与这些地位与职业相对应的是各种不同的条件和专门性的技术要求。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或要求的人们才能获得这些地位和职业,而高等教育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二是冲突主义模式。认为高等教育与职业之间的联系并不直接,而是间接地通过某种身份文化而决定的。高等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具有不同文化身份的人,从而使人们进入不同的社会位置和职业。
一、规定和控制入学资格与条件
在传统社会,通过规定入学资格与条件,使政治与经济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与阶层保证其子女能进入好的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以谋取高的职位与地位。而处于下层的阶级与阶层子弟由于得不到一定的教育,无法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与职位。
二、教育结构与学校系统的构建及其结构差异
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权力逐步成为人们的基本权力。但不同学校的培养目标、模式、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不一样,其质量差异巨大。有资料显示,不同级别与水平的大学对社会分层有较大影响,读完大学的比那些具有同样经历而没有毕业的人的收入要多40%,毕业于重点大学的人的收入要比毕业于非重点大学的人的收入要高28%。
三、正规教育程度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地位象征
现代社会,教育的社会分层作用,不仅与教育类型、受教育年限、学科种类等形式有关,更重要的是受教育活动本身内在的各种因素决定与影响。研究表明,与家庭背景相比,学校的规范、期望、组织和学校社会系统的其它方面,同样能解释或能更好地解释学生学业成绩面的差异。实际上,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将接受与掌握不同层次的知识,而教育过程也就是教育知识的分配过程,由此造成学生学业成绩的差异。谢维和认为,一方面,通过教育活动内部和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学业成就的分化和分层,人们进而获得不同的教育资格证书或文凭等。另一方面,教育活动通过它赋予受教育者一定的社会身份,以及在赋予各种社会身份上的差异影响社会的分层。根据兰德尔?柯林斯的观点,“作为身份文化的教育,不论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学校主要的活动是教学生接受特殊的身份文化”。
四、高等教育发挥着选择功能
在传统社会,教育具有较大的分化功能,以维系不同社会阶级的生活形态。而在现代社会教育具有较大的选择功能,以适应社会工业化发展等多方面对人才的需要。尽管在不同社会,教育对社会分层影响与作用的方式与特点有一定的差异,但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清楚的: 1.学校的入学机制;2.教育结构和学校体制的特点;3.学生学业成绩的差异; 4.学校在培养与形成学生不同身份文化上的不同。而且,随着社会发展,正逐步由教育的入学机制和结构特点向教育和学校过程本身转变。
五、高等教育影响社会分层及其结构的变化
高等教育影响社会分层及其结构的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横向结构。是通过高等教育对不同类型的人才的选拔来实现的,这种选拔可以促进和影响整个社会的横向结构。二是纵向结构。是通过高等教育对不同层次的人才的选拔来实现的,使不同层次的人才进入社会结构的不同层次。一般认为,不同类型的人才的选拔所注重的是人才之间素质与能力等方面的质的差异,不同层次的人才的选拔所强调的则是人才之间素质与能力等方面量的差别。
注释:
[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12.
[2]唐金石.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社会学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12):33.
[3]戴卫·波普诺.社会学(下) [M].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329.
[4]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42, 55.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2.
[2]张德祥,周润智.高等教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16.
[4]珍妮·H·巴兰坦著,朱志勇等译.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