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破坏程度日益加剧。如何保护地球环境,为现代人和后代人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生存空间环境逐渐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高中阶段的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同环境保护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如何立足于地理课本,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当今广大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关注及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活动 环境教育 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52-01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带来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近些年来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量是越来越大,速度是越来越快,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大量的开发自然资源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崛起,但自然资源过度的开发所产生系列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在此情况下,我们应意识到并重视环境保护问题,从学生抓起,将环境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下文笔者将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经验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及教学方法,供广大的高中地理教师参考借鉴。
一、课堂环境教育
1.立足于地理教材
高中阶段地理所涉及知识范围广,学科深度较浅,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在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环境方面的知识,比如,大气、温度、海洋、陆地、矿产资源等等,此外还包含农业、工业、城市以及交通等人文环境方面的知识,可谓是对环境知识阐述的较为详尽。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应善于发现地理教材中的环境元素,通过课前备课巧妙地将环境教育融合到课堂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知识的同时不自觉地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热情。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大气环境保护章节的学习,教师应对课本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哪些是对大气环境破坏的行为,哪些是保护大气环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课堂共同探讨大气环境保护问题中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引发他们保护环境的欲望,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此外,地理教材中关于人口问题等方面的知识涉及的也比较多,教师应根据生活实际,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人口调查活动,让学生从人口调查活动中切身感受到人口危机问题,可有效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综上我们可以发现,高中地理教材中同环境教育相联系的知识内容较多,教师应善于发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元素,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充分地利用地理学科特点,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环境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
2.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的活动
高中地理教材一个显著特点是设计了“活动”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活动”进行环境教育。如:可以针对“好好爱护地球,因为只有一个地球”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
3.合理地安排每个单元的自学园地
新教材在每个单元后都设有自学园地,其内容包括阅读篇、技能篇和练习篇三部分。它们既是课文的继续,又是知识的拓展。教师可以利用自学园地进行适当的环境教育,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利用“大气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这一主题,教师可组织学生针对练习中科学家们的正反方观点。结合自己课后查找的资料和课堂所学的知识展开辩论。这种活动既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二、课外环境教育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学生只有通过参加更多的有关环境教育的活动才能深刻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才能真正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所以,作为高中地理教师,除了在完成课堂环境教育渗透教育工作外,还应定期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对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验证,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发现课本中所没有提及到的环境问题,进而结合相关的地理知识对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
1.开设环境问题专题讲座
环境专题讲座既能丰富学生的环境知识,又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讲座内容要结合教材的环境知识,并用乡土材料来做例证。这样的讲座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也容易接受。如:讲水资源短缺时,有学生认为当地水资源丰富,用不着节约用水,在请有关专家介绍了“南安本地的水资源状况”后,学生对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了清醒的认识,增强了节水意识,不关水龙头等不良现象有了好转。
2.组织环保调查和环境监测
要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如调查噪声污染、水污染和交通秩序问题等。通过调查访问和亲身体验,学生对环保的必要性、紧迫性产生共鸣,从而增强了环境保护的自觉性。此外,教师还可以配合环保部门开展乡土环境问题的调查研究。承担一些基础性的、适合学生参与的简易环保监测任务,如组织学生去对学校所在地空气污染和河流水污染的污染源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向有关部门反映。
3.结合重大环境节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教师可结合一些重要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节日,如“地球日”“环境日”“植树节”等,不失时机地开展专题环保宣传和环保公益实践活动。可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宣传环境知识,唤起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如散发宣传画、张贴宣传标语、参与环境保护公益劳动等。
三、师生互动开展环境教育
一方面,要把课内的教学内容和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要相互配合、互动。教师是研究者和组织者,学生则是主体发挥者和创造者。学生在获得了一些必要的环境科学知识后,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考察、观察,启发学生联系身邊的所见所闻,寻找课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课题确立后,还要设计实施方案,并根据可行性、科学性、新颖性和实用性原则指导学生来进行设想、构思和完善实施方案。可以让学生在明确目的、原则的基础上对课题和方案进行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想法,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事实
证明,学生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潜能,通过师生互动,可以把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出来。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分析获得的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归纳写出课题小论文,然后再经过小组讨论、完善后,由教师做出客观、公正的激励性评价。
总之,在地理学科教育中通过一系列活动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可以达到增强环境意识,丰富环境科学知识,强化环保理念,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养成良好环境公德行为习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瑶,周游游.高中地理实施环境教育的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
[2]佟柠.支持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设计——以高中地理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 2015(24)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活动 环境教育 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52-01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带来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近些年来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量是越来越大,速度是越来越快,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大量的开发自然资源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崛起,但自然资源过度的开发所产生系列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在此情况下,我们应意识到并重视环境保护问题,从学生抓起,将环境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下文笔者将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经验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及教学方法,供广大的高中地理教师参考借鉴。
一、课堂环境教育
1.立足于地理教材
高中阶段地理所涉及知识范围广,学科深度较浅,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在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环境方面的知识,比如,大气、温度、海洋、陆地、矿产资源等等,此外还包含农业、工业、城市以及交通等人文环境方面的知识,可谓是对环境知识阐述的较为详尽。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应善于发现地理教材中的环境元素,通过课前备课巧妙地将环境教育融合到课堂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知识的同时不自觉地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热情。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大气环境保护章节的学习,教师应对课本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哪些是对大气环境破坏的行为,哪些是保护大气环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课堂共同探讨大气环境保护问题中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引发他们保护环境的欲望,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此外,地理教材中关于人口问题等方面的知识涉及的也比较多,教师应根据生活实际,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人口调查活动,让学生从人口调查活动中切身感受到人口危机问题,可有效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综上我们可以发现,高中地理教材中同环境教育相联系的知识内容较多,教师应善于发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元素,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充分地利用地理学科特点,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环境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
2.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的活动
高中地理教材一个显著特点是设计了“活动”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活动”进行环境教育。如:可以针对“好好爱护地球,因为只有一个地球”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
3.合理地安排每个单元的自学园地
新教材在每个单元后都设有自学园地,其内容包括阅读篇、技能篇和练习篇三部分。它们既是课文的继续,又是知识的拓展。教师可以利用自学园地进行适当的环境教育,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利用“大气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这一主题,教师可组织学生针对练习中科学家们的正反方观点。结合自己课后查找的资料和课堂所学的知识展开辩论。这种活动既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二、课外环境教育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学生只有通过参加更多的有关环境教育的活动才能深刻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才能真正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所以,作为高中地理教师,除了在完成课堂环境教育渗透教育工作外,还应定期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对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验证,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发现课本中所没有提及到的环境问题,进而结合相关的地理知识对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
1.开设环境问题专题讲座
环境专题讲座既能丰富学生的环境知识,又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讲座内容要结合教材的环境知识,并用乡土材料来做例证。这样的讲座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也容易接受。如:讲水资源短缺时,有学生认为当地水资源丰富,用不着节约用水,在请有关专家介绍了“南安本地的水资源状况”后,学生对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了清醒的认识,增强了节水意识,不关水龙头等不良现象有了好转。
2.组织环保调查和环境监测
要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如调查噪声污染、水污染和交通秩序问题等。通过调查访问和亲身体验,学生对环保的必要性、紧迫性产生共鸣,从而增强了环境保护的自觉性。此外,教师还可以配合环保部门开展乡土环境问题的调查研究。承担一些基础性的、适合学生参与的简易环保监测任务,如组织学生去对学校所在地空气污染和河流水污染的污染源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向有关部门反映。
3.结合重大环境节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教师可结合一些重要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节日,如“地球日”“环境日”“植树节”等,不失时机地开展专题环保宣传和环保公益实践活动。可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宣传环境知识,唤起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如散发宣传画、张贴宣传标语、参与环境保护公益劳动等。
三、师生互动开展环境教育
一方面,要把课内的教学内容和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要相互配合、互动。教师是研究者和组织者,学生则是主体发挥者和创造者。学生在获得了一些必要的环境科学知识后,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考察、观察,启发学生联系身邊的所见所闻,寻找课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课题确立后,还要设计实施方案,并根据可行性、科学性、新颖性和实用性原则指导学生来进行设想、构思和完善实施方案。可以让学生在明确目的、原则的基础上对课题和方案进行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想法,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事实
证明,学生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潜能,通过师生互动,可以把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出来。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分析获得的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归纳写出课题小论文,然后再经过小组讨论、完善后,由教师做出客观、公正的激励性评价。
总之,在地理学科教育中通过一系列活动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可以达到增强环境意识,丰富环境科学知识,强化环保理念,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养成良好环境公德行为习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瑶,周游游.高中地理实施环境教育的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
[2]佟柠.支持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设计——以高中地理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 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