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所谓核心素养,即一种基于当代教育以德育人的总目标,能有效促进学生品德与能力发展,并能切实突出学生个人修养、社会关爱以及爱国情怀的优良素质。而初中历史课堂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促使学生由传统被动接受知识状态逐步往主动学习知识的方向转化,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切实体现学生于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继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方面肩负着巨大的职责,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与基本内容,相关的研究者纷纷各展其说,研究领域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我国著名的教育学者钟启泉的观点是:“所谓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一种解决问题的素养和能力,而在这期间学校教育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很明显,核心素养不仅注重学生的技能和知识,尤为关键的是它对学生知识获取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浅析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一文中,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组组长朱汉国指出:“核心素养是建立在学科知识技能前提下的综合性品质和相关能力,它必须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另外对于现实需求可以做到满足。这种关键成就就是学生对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学习之后形成的,并且学科特点显著。”因此,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一种综合品质和相关能力,它建立在历史学科知识的前提下,是相应的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的整合。对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我国知名的历史教学论专家叶小兵指出,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是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理解和历史价值观,是学生逐步形成在历史学科学习时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有历史学科特征),它综合体现了个人的诸多方面:能力、历史知识以及方法等。所以,对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认识,它是基于历史学科和历史教育的本质要求去分析的。
2 核心素养提出背景下评价体系的缺失
现有的文献主要还是围绕上文所指出的“历史核心素养”这个名次概念的解析以及教法研究指导而展开,但是在“核心素养”这个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改革如今相对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体系,还需要不断地深入探讨和研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根据评价功能的不同,评价任务包括多种评价类型,也就衍生出不同的评价方法,比如:历史习作、历史调查、历史制作、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等等,并不单一局限在纸笔测验这一个方面。辛涛教授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也提到新型评价体系的建立任重而道远,乘着“核心素养”的这个东风,希望新形势下如何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多元评价,使得学生的历史学习以及教师的评价更加个性化这个问题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实践和解答。
3 针对历史核心素养所做的教学策略研究
3.1 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
认知冲突即“个体意识到个人认知结构与环境或是个人认知结构内容不同成分之间不一致所形成的状态”。在教学实践中,由具体的学习内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从心理上形成对该历史事件的好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去,对学习内容展开积极探索和发现,直到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为止。
3.2 设计社会活动——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素养
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实践中,通过社会活动实践的设计与开展,让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效地培养其历史家国情怀素养,使其形成对历史、对人生、对社会的科学的认识观、发展观和实践观,从而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实现自身的有效发展。在具体的社会活动的实践中,学生有效地认识到科技发展与历史进步间的关系,认识到科学技术只是工具,关键是看人们在具体的实践中是如何运用的。在有效的认识实践中培养学生热爱学习,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
3.3 掌握历史方法——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
历史方法也就是史证方法,即在历史的学习实践中,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和历史事实来说明历史。在教学实践中将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历史教学实践,使学生在对历史发展的过程和顺序进行科学认识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对历史发展的全面有效地认识过程,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3.4 注重史料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练习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将文献史料与史物史料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的历史真相面前,具体生动而又富有形象性地对历史知识进行科学的认识和学习,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练习素养。学生在对史料和史物的综合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具体的分析过程,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练习素养。
3.5 开展社会调查——培養学生社会参与素养
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即针对某个历史问题或事实,通过学生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开展积极地调查研究活动,从而形成对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或对历史人物的生动而富有形象性的认识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的社会参与素养。如在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的学习实践中,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但是这些节日是怎样发展和演变的,在不同的地区又会有怎样不同的习俗。不同的地区又会根据各地的特色,对节日的庆祝活动又呈现出其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学生的具体的社会调查实践中,能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丰富的认识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加具体地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特色继承和发展下去。
4 结束语
总之,历史作为学生步入初中才首度接触的学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在注重知识的传授同时致力于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此方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继而确保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飞.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华夏教师,2017,(2):43.
[2]李新英.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解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3(2):71-73.
[3]夏宏业.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8,(2):110-111.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方面肩负着巨大的职责,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与基本内容,相关的研究者纷纷各展其说,研究领域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我国著名的教育学者钟启泉的观点是:“所谓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一种解决问题的素养和能力,而在这期间学校教育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很明显,核心素养不仅注重学生的技能和知识,尤为关键的是它对学生知识获取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浅析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一文中,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组组长朱汉国指出:“核心素养是建立在学科知识技能前提下的综合性品质和相关能力,它必须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另外对于现实需求可以做到满足。这种关键成就就是学生对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学习之后形成的,并且学科特点显著。”因此,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一种综合品质和相关能力,它建立在历史学科知识的前提下,是相应的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的整合。对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我国知名的历史教学论专家叶小兵指出,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是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理解和历史价值观,是学生逐步形成在历史学科学习时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有历史学科特征),它综合体现了个人的诸多方面:能力、历史知识以及方法等。所以,对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认识,它是基于历史学科和历史教育的本质要求去分析的。
2 核心素养提出背景下评价体系的缺失
现有的文献主要还是围绕上文所指出的“历史核心素养”这个名次概念的解析以及教法研究指导而展开,但是在“核心素养”这个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改革如今相对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体系,还需要不断地深入探讨和研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根据评价功能的不同,评价任务包括多种评价类型,也就衍生出不同的评价方法,比如:历史习作、历史调查、历史制作、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等等,并不单一局限在纸笔测验这一个方面。辛涛教授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也提到新型评价体系的建立任重而道远,乘着“核心素养”的这个东风,希望新形势下如何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多元评价,使得学生的历史学习以及教师的评价更加个性化这个问题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实践和解答。
3 针对历史核心素养所做的教学策略研究
3.1 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
认知冲突即“个体意识到个人认知结构与环境或是个人认知结构内容不同成分之间不一致所形成的状态”。在教学实践中,由具体的学习内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从心理上形成对该历史事件的好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去,对学习内容展开积极探索和发现,直到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为止。
3.2 设计社会活动——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素养
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实践中,通过社会活动实践的设计与开展,让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效地培养其历史家国情怀素养,使其形成对历史、对人生、对社会的科学的认识观、发展观和实践观,从而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实现自身的有效发展。在具体的社会活动的实践中,学生有效地认识到科技发展与历史进步间的关系,认识到科学技术只是工具,关键是看人们在具体的实践中是如何运用的。在有效的认识实践中培养学生热爱学习,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
3.3 掌握历史方法——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
历史方法也就是史证方法,即在历史的学习实践中,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和历史事实来说明历史。在教学实践中将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历史教学实践,使学生在对历史发展的过程和顺序进行科学认识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对历史发展的全面有效地认识过程,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3.4 注重史料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练习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将文献史料与史物史料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的历史真相面前,具体生动而又富有形象性地对历史知识进行科学的认识和学习,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练习素养。学生在对史料和史物的综合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具体的分析过程,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练习素养。
3.5 开展社会调查——培養学生社会参与素养
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即针对某个历史问题或事实,通过学生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开展积极地调查研究活动,从而形成对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或对历史人物的生动而富有形象性的认识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的社会参与素养。如在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的学习实践中,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但是这些节日是怎样发展和演变的,在不同的地区又会有怎样不同的习俗。不同的地区又会根据各地的特色,对节日的庆祝活动又呈现出其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学生的具体的社会调查实践中,能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丰富的认识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加具体地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特色继承和发展下去。
4 结束语
总之,历史作为学生步入初中才首度接触的学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在注重知识的传授同时致力于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此方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继而确保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飞.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华夏教师,2017,(2):43.
[2]李新英.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解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3(2):71-73.
[3]夏宏业.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8,(2):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