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he Thean Hou Temple and Mazu Gultural Festival
烟台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这座港城最繁华的街道上闲逛,你一定会被一座绿瓦红墙的四方院落所吸引。烟台天后行宫(又称福建会馆、烟台市博物馆),这座古老的建筑守着时光的印记,迎接着一次又一次的鼎盛。
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三),2019烟台天后行宫妈祖文化节“纪念妈祖诞辰1059周年春祠祭典”表演在烟台天后行宫举行。今年,是妈祖诞辰1059周年,为传承妈祖文化,炯台市文化和旅游局、烟台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主办了2019炯台天后行宫妈祖文化节。自2010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妈祖诞辰春祠祭典仪式”,截至今年,妈祖文化节已经成功承办了十届,吸引了数十万市民参与。妈祖文化节为期二至三天,现已经发展成为集文化艺术表演、妈祖祭典仪式、民俗文化展览为一体的常态化节庆品牌。每年白农历三月二十二日起,天后行宫门前广场及院内戏台都有精彩的文艺演出,包括经典京剧、吕剧表演,莆仙戏,威风锣鼓,舞龙舞狮等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以及莆仙十音八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表演。
妈祖文化的形成,缘起于妈祖信仰,妈祖文化在炯台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烟台的发展曾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妈祖在中国沿海地区受到广泛推崇,但她不是凭空想象的神,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出自民间的女子,名叫林默。
林默的故乡在福建莆田忠门乡港里村,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庚辰三月二十三日,逝于雍熙四年(987年)丁亥九月初九日,享年27岁。据史料记载,在一个天昏地暗的黑夜,她站在崖边听到海上传来遭遇风暴渔船的呼救声,便毅然点燃了自家草房,用冲天的火光把在汹涌波涛中迷失方向的渔船引回岸边,死里逃生的渔民对她无不感激涕零。在抢救海难中,她奋不顾身,英勇顽强。她后来在一次狂风恶浪中救人遇难,溺海而逝。人们崇拜这样的济世英雄,希望她永远不死,永保海上平安,为民造福,便把她的逝世演化成升天成“神”。妈祖信仰虽然来自民间,其影响却深远,逐渐受到历代皇朝的重视。封号白宋代“夫人”、“妃”,元代“天妃”,明代“圣妃”、“元君”;直至清康熙时被晋封为“天后”,道光时晋封为“天上圣母”,最终确立了天后作為“海上女神”至高无上的地位。
对于烟台来说,供奉妈祖的天后宫也是烟台的象征之一,因为炯台市区是以天后宫为轴心孕育发展起来的。元、明、清三代,我国漕运发达,芝罘湾是漕运船舶必经之地,妈祖文化随之传人烟台。明初,烟台人便在临海处建起3间草屋,开始供奉妈祖,并依当地习俗称“海神娘娘”。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妈祖被康熙皇帝褒封为“护同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雍正年间,烟台人集资把供奉妈祖的3草屋扩建为初具规模的天后宫。1810年(清道光三十年),烟台的商家、船帮、渔户又集资对天后宫进行了重建。重建后的天后宫,不但使妈祖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而且逐步成为烟台的商贸中心和文化中心。
自从有了天后宫,烟台人的各项文化活动多在此举行。每逢春节、元宵节、中元节及妈祖诞辰、逝世纪念日,天后宫内外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春节期间广场上有来自周边村庄的抬阁、秧歌、龙灯、狮子、高跷、旱船、杂耍、头戏等表演。元宵节期间有灯会,中元节之夜,在天后宫后海边,要举行放灯船活动。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和九月九日,都要在天后宫戏台上演戏酬神。
遗憾的是这座被称为“大庙”的天后宫于1975年被拆除。
天后行宫与烟台福建会馆的历史渊源,要从100多年前说起。自古以来,福建和炯台的航海业就十分发达,福建的商船和烟台一直有着海上贸易往来,尤其1861年烟台开埠之后,这种往来就更加频繁。福建的船商为了维护和发展这种贸易关系,也为了随时祭祀福建人非常信仰的妈祖,就在同乡的商人和绅士中募集资金,在烟台修建了一座福建会馆,也就是天后行宫。整个建筑从1884年开始兴建,到1906年建成,用了长达22年时间。天后行宫所有的建筑,无论是设计图纸还是每一块砖瓦木石都在南方采集,并由泉州的能工巧匠雕刻成一块一块的小部件,再用帆船漂洋过海运来烟台安装,所以在当时号称“鲁东第一工程”。整个福建会馆分三个部分,分别是戏台、山门和大殿。据说戏台原来的设计和雕刻非常精致,但在装船运往烟台的途中,不幸遇到了大风浪,全部沉没在海底。现在这座戏台是在炯台就地取材,由福建工匠重新补建的。虽然补建的戏台没有采用更多的雕刻工艺,但仍保持了南方戏台的风格。山门堪称是天后行宫的精华所在,上半部为木雕,中部和下部都是石雕,雕刻手法有圆雕、浮雕和透雕,可以说是无处不刻、无处不雕。在山门上除了雕有花卉以外,光人物就有近500个,由这些人物组成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有100多幅。在我国北方,天津、青岛、蓬莱、长岛等沿海地区均设有祭拜妈祖的天后宫,但从建筑规模和工艺来看都不如烟台这座,更没有保存如此完整的山门。
会馆建成后,成为了福建同乡在异乡祭祀妈祖的场所。会馆内供奉的妈祖神位,为湄洲妈祖庙分灵而来。这座古老的建筑,曾经是烟台市博物馆的旧址所在地,匾额上书写的”炯台市博物馆”六个大字,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于1964年秋季亲笔题写的。1996年,烟台福建会馆(天后行宫)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集雕刻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天后行宫,成为每个烟台人心中的骄傲。
福建会馆作为妈祖行宫,将妈祖文化传播给了这里的民众,每年来自海峡两岸的妈祖信众在这里祭祀这位海上女神。2012年9月22日,来自台湾朝天宫的妈祖神像在炯台福建会馆落座,以往福建会馆是只有妈祖神位的天后行宫,来自台湾的妈祖神像落座炯台福建会馆,为海峡两岸妈祖信仰与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契机。
目前,烟台妈祖文化节已成为烟台市一个重要文化品牌,被山东省台办确定为“山东省优秀对台交流项目”进行宣传推广。
(本文图片由烟台市博物馆提供)
烟台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这座港城最繁华的街道上闲逛,你一定会被一座绿瓦红墙的四方院落所吸引。烟台天后行宫(又称福建会馆、烟台市博物馆),这座古老的建筑守着时光的印记,迎接着一次又一次的鼎盛。
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三),2019烟台天后行宫妈祖文化节“纪念妈祖诞辰1059周年春祠祭典”表演在烟台天后行宫举行。今年,是妈祖诞辰1059周年,为传承妈祖文化,炯台市文化和旅游局、烟台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主办了2019炯台天后行宫妈祖文化节。自2010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妈祖诞辰春祠祭典仪式”,截至今年,妈祖文化节已经成功承办了十届,吸引了数十万市民参与。妈祖文化节为期二至三天,现已经发展成为集文化艺术表演、妈祖祭典仪式、民俗文化展览为一体的常态化节庆品牌。每年白农历三月二十二日起,天后行宫门前广场及院内戏台都有精彩的文艺演出,包括经典京剧、吕剧表演,莆仙戏,威风锣鼓,舞龙舞狮等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以及莆仙十音八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表演。
妈祖文化的形成,缘起于妈祖信仰,妈祖文化在炯台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烟台的发展曾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妈祖在中国沿海地区受到广泛推崇,但她不是凭空想象的神,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出自民间的女子,名叫林默。
林默的故乡在福建莆田忠门乡港里村,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庚辰三月二十三日,逝于雍熙四年(987年)丁亥九月初九日,享年27岁。据史料记载,在一个天昏地暗的黑夜,她站在崖边听到海上传来遭遇风暴渔船的呼救声,便毅然点燃了自家草房,用冲天的火光把在汹涌波涛中迷失方向的渔船引回岸边,死里逃生的渔民对她无不感激涕零。在抢救海难中,她奋不顾身,英勇顽强。她后来在一次狂风恶浪中救人遇难,溺海而逝。人们崇拜这样的济世英雄,希望她永远不死,永保海上平安,为民造福,便把她的逝世演化成升天成“神”。妈祖信仰虽然来自民间,其影响却深远,逐渐受到历代皇朝的重视。封号白宋代“夫人”、“妃”,元代“天妃”,明代“圣妃”、“元君”;直至清康熙时被晋封为“天后”,道光时晋封为“天上圣母”,最终确立了天后作為“海上女神”至高无上的地位。
对于烟台来说,供奉妈祖的天后宫也是烟台的象征之一,因为炯台市区是以天后宫为轴心孕育发展起来的。元、明、清三代,我国漕运发达,芝罘湾是漕运船舶必经之地,妈祖文化随之传人烟台。明初,烟台人便在临海处建起3间草屋,开始供奉妈祖,并依当地习俗称“海神娘娘”。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妈祖被康熙皇帝褒封为“护同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雍正年间,烟台人集资把供奉妈祖的3草屋扩建为初具规模的天后宫。1810年(清道光三十年),烟台的商家、船帮、渔户又集资对天后宫进行了重建。重建后的天后宫,不但使妈祖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而且逐步成为烟台的商贸中心和文化中心。
自从有了天后宫,烟台人的各项文化活动多在此举行。每逢春节、元宵节、中元节及妈祖诞辰、逝世纪念日,天后宫内外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春节期间广场上有来自周边村庄的抬阁、秧歌、龙灯、狮子、高跷、旱船、杂耍、头戏等表演。元宵节期间有灯会,中元节之夜,在天后宫后海边,要举行放灯船活动。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和九月九日,都要在天后宫戏台上演戏酬神。
遗憾的是这座被称为“大庙”的天后宫于1975年被拆除。
天后行宫与烟台福建会馆的历史渊源,要从100多年前说起。自古以来,福建和炯台的航海业就十分发达,福建的商船和烟台一直有着海上贸易往来,尤其1861年烟台开埠之后,这种往来就更加频繁。福建的船商为了维护和发展这种贸易关系,也为了随时祭祀福建人非常信仰的妈祖,就在同乡的商人和绅士中募集资金,在烟台修建了一座福建会馆,也就是天后行宫。整个建筑从1884年开始兴建,到1906年建成,用了长达22年时间。天后行宫所有的建筑,无论是设计图纸还是每一块砖瓦木石都在南方采集,并由泉州的能工巧匠雕刻成一块一块的小部件,再用帆船漂洋过海运来烟台安装,所以在当时号称“鲁东第一工程”。整个福建会馆分三个部分,分别是戏台、山门和大殿。据说戏台原来的设计和雕刻非常精致,但在装船运往烟台的途中,不幸遇到了大风浪,全部沉没在海底。现在这座戏台是在炯台就地取材,由福建工匠重新补建的。虽然补建的戏台没有采用更多的雕刻工艺,但仍保持了南方戏台的风格。山门堪称是天后行宫的精华所在,上半部为木雕,中部和下部都是石雕,雕刻手法有圆雕、浮雕和透雕,可以说是无处不刻、无处不雕。在山门上除了雕有花卉以外,光人物就有近500个,由这些人物组成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有100多幅。在我国北方,天津、青岛、蓬莱、长岛等沿海地区均设有祭拜妈祖的天后宫,但从建筑规模和工艺来看都不如烟台这座,更没有保存如此完整的山门。
会馆建成后,成为了福建同乡在异乡祭祀妈祖的场所。会馆内供奉的妈祖神位,为湄洲妈祖庙分灵而来。这座古老的建筑,曾经是烟台市博物馆的旧址所在地,匾额上书写的”炯台市博物馆”六个大字,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于1964年秋季亲笔题写的。1996年,烟台福建会馆(天后行宫)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集雕刻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天后行宫,成为每个烟台人心中的骄傲。
福建会馆作为妈祖行宫,将妈祖文化传播给了这里的民众,每年来自海峡两岸的妈祖信众在这里祭祀这位海上女神。2012年9月22日,来自台湾朝天宫的妈祖神像在炯台福建会馆落座,以往福建会馆是只有妈祖神位的天后行宫,来自台湾的妈祖神像落座炯台福建会馆,为海峡两岸妈祖信仰与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契机。
目前,烟台妈祖文化节已成为烟台市一个重要文化品牌,被山东省台办确定为“山东省优秀对台交流项目”进行宣传推广。
(本文图片由烟台市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