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 粘附分子与炎症

来源 :国际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shiz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细胞在血管壁上的移行步骤为:附壁滚动、激活和紧密粘附、移行。白细胞及内皮细胞表面表达有能够相互结合的粘附分子是发生这一过程的必要条件之一。在白细胞移行的每一步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粘附分子不同,利用这一机制研制出针对粘附分子作用的各种类型的制剂来抑制白细胞的滚动、粘附或移行有抗炎作用,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APC,近年来对DC的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对DC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DC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各种形式瘤苗体外冲击致敏的DC诱导产生抗肿瘤免疫功能及机制、DC与肿瘤耐受等,并提出将DC应用于临床治疗肿瘤的一些注意事项。
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的研究对揭示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具有重要意义。TIDC的浸润程度与患者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均有密切关系;TIDC的表面分子尤其是MHC-Ⅱ类分子不表达或低表达有重要意义;肿瘤细胞分泌的TGF-β、VEGF和IL-10等可溶性因子对TIDC的作用可能是其表面分子异常表达的原因之一。
趋化因子可分为4个亚家族,其中C-C家族的成员最多。不同家族的趋化因子具有不同的结构及功能特点。趋化因子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是一含有7个疏水性穿膜区段的单链受体。大多数趋化因子受体能结合同一个亚家族中的多个成员。DC表达高水平CCR1、CCR2和CCR5,以及CXCR1、CXCR2和CXCR4,这些受体通过结合相应的趋化因子诱导DC的趋化反应,在DC的迁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DC表达的趋化
期刊
非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可通过巨胞饮、受体介导的内吞及吞噬3种方式摄取外源性抗原。在富含MHC Ⅱ的细胞内隔室(MIIC)中抗原被降解、加工并与MHC Ⅱ结合,所形成的抗原肽-MHC Ⅱ复合物最终表达在细胞膜表面。经巨胞饮及吞噬两种方式摄入的抗原,还可通过胞质的TAP依赖途径或内吞体的TAP非依赖途径以MHC Ⅰ的方式提呈。CD1主要参与提呈微生物的脂类抗原,细胞内的CD1b也聚集在MIIC内,在甘露糖
DC是一类具有最强抗原提呈功能的异质性细胞群体,传统移植免疫学认为DC是移植排斥的重要参与者,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种观点是片面的,DC作为嵌合细胞的主要成份,其中的某些类型(如不成熟DC)可诱导免疫耐受。本文就近年来移植免疫学对于DC的重新认识进行了综述。
本文对DC与其它APC(Mφ、B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在抗原提呈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比较,以进一步明确DC的独特免疫功能。
DC是具有最强的抗原提呈和启动机体免疫应答能力的一类抗原提呈细胞。居留于淋巴结内的DC主要为并指状DC和滤泡状DC,在功能和特征上均有各自的特性。在外周DC向淋巴结的迁移中,多种细胞因子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有关DC在肿瘤等疾病中的作用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期刊
补体系统由复杂的血浆蛋白质构成,为体液免疫系统的固有部分,其活化引起一系列的级联反应,最终产生多种促炎分子。该系统亦含有活化过程中产生的补体片段和调控分子的受体。在AS病变形成过程中有两种突出的细胞现象:单核细胞募集(之后形成泡沫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活化。内皮下LDL的沉积为上述事件的重要刺激。大量的证据表明,补体活化可能为脂蛋白沉积和之后病变的形成之间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