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氧化应激的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n1986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氧化应激(OS)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中普遍存在,其水平高低受免疫功能状态、糖脂代谢、血压等因素影响,OS作为肾脏损伤的重要机制,主要是由于体内活性氧(ROS)、活性氮簇(RNS)产生过多,肾脏组织细胞产生炎症反应导致。研究发现,在CKD早期就有氧化-抗氧化系统失衡的表现,这种氧化状态通过改变蛋白质、DNA等生物大分子结构、裸露自身抗原、破坏内皮产生炎症反应等方式参与CKD的发生,并促使CKD逐渐进展为存在多种复杂并发症及合并症的肾衰竭期,与预后相关。深入研究OS与CKD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了解疾病发生机制、进展特点,为疾病治疗提供新方向,本文就CKD氧化应激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cABMR)的远期预后及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7年7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行移植肾活检明确诊断为cABMR且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15 ml/(min·1.73m2)受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根据Banff 2017标准对移植肾活检病理进行评分。随访终点定义为eGFR<15 ml/(min·
肝移植受者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但免疫抑制过度可能产生多种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成功将免疫抑制剂减量到最小甚至停用的病例,然而停药很可能使移植肝出现纤维化等组织学异常,进而导致移植物功能丧失。诱导免疫耐受、检测外周血中能够反映免疫耐受的生物标志物,或运用某些临床参数建立的预测模型提前评估移植受者成功停药的概率,均有助于筛选出可以安全减停免疫抑制剂的潜在候选者,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2019-nCoV感染受者的临床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20年1月收治的2例肾移植术后2019-nCoV阳性病例临床资料。例1,48岁,男性,移植后4个月巨细胞病毒肺炎继发2019-nCoV感染,CT影像学以双肺多发斑片状毛玻璃样影为主。例2,59岁,男性,肾移植9 d因发热查2019-nCoV核酸阳性,无肺炎临床表现。确诊后例1转入定点医院隔离,治疗方案:头
目的分析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发生COVID-19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1例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发生COVID-19后临床诊治经过,包括起病经过、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肾功能检查、2019-nCoV核酸检测和肺部CT平扫)、治疗方案及转归。结果本例肾移植受者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和病原学检查方面具备典型COVID-1
BORIS是一种原癌基因,是目前已知的CTCF唯一的旁系同源物,又被称为CTCFL类似物(CTCFL),因为它有着和转录抑制因子CTCF几乎相同的11锌指结构域。BORIS能与CTCF竞争性结合DNA靶点而干扰CTCF功能、参与表观遗传调控、促进肿瘤干细胞的发生等方式调控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此外,BORIS的表达量与肿瘤预后显著相关。研究发现以BORIS为免疫靶点的免疫疗法能抑制动物体内肿瘤生长及转
目的探讨跨膜4超家族成员1(TM4SF1)在肾细胞癌(R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析TM4SF1在肾癌A498细胞、os-rc-2细胞株中表达的改变,并与HK2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相比较,探讨TM4SF1在RCC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TM4SF1基因在A498(t=20.24,P<0.01)和os-r
红色阴囊综合征(RSS) 是一种不明病因的慢性难治性生殖器红斑,其临床特点是阴囊前侧持续性红斑,可累及阴茎,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或(和)烧灼感,少数严重者可表现为重度感觉过敏。虽然该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存在具体发病机制不清,认识不足,易误诊,治疗不规范等问题,本文依据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临床诊治以及预后作一综述。
目的对结石成分进行分析,探讨泌尿系结石类型与高尿酸血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至2017年在本院收治的437例泌尿系结石患者,按结石类型分为单纯草酸钙结石组、磷酸钙混合结石组、尿酸结石组和其他结石组。比较不同组间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基础疾病情况、尿酸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对单因素分析中P<0.10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37例结石患者中,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