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专业建设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结合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建设专业;要依据高职培养目标,把握高职教育特点,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完善课程结构体系,加强学科建设力度,打造品牌专业。
[关键词]高职高专专业建设 区域经济 双师素质
一、抓好专業建设,服务区域经济
近年来,国家财政部下拨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补助资金20亿元,主要用于支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实训实习条件改善;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等方面。河北省教育厅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教学试点的基础上,启动省级高职高专专业建设工作,据了解,河北省将用4—5年时间遴选建设120个左右教育教学理念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建设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公认的省级重点专业。按照要求重点专业的建设和遴选有利于促进学校科学定位,彰显特色形成优势,有利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升专业内涵、优化专业结构,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重点建设具有行业优势、区位优势和学科优势的专业,重点建设与河北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密切结合相关的专业,重点建设为生产一线培养紧缺人才的专业。
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和改造中,要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宗旨,针对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托行业、企事业单位,充分分析本地区人才市场和职业与岗位的具体要求,开发创办新专业,调整改造旧专业,使专业结构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将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体系主体框架的依据。
二、把握专业建设内涵,明确建设思路
(一)明确专业建设方向,完善课程结构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生产、管理一线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变化,高职教育必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不断调整课程结构,改变重基础理论、轻技能训练的弊端,强调“应用已知”、避免“探索未知”的知识结构。同时与职业技能鉴定要求衔接,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专业技能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统一。
依据办学特点,注重课程开发
课程是进行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据。由于高职专业门类多,不同专业、不同面向有着不同的课程目标。因此,课程开发应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与企业的作用,让用人单位确定其具体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要求,选准专业在职业岗位(岗位群)中的定位,选择符合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将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个性化,并根据生产一线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积极研发校本课程。
瞄准职业能力本位,优化课程内容
高职课程的内容设计要从传统的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及时把学科新成果、职业新应用固化到新课程、新教材中去,突出课程的实用性。一是体现课程内容实际、实用,做到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实践知识灵活、有用;二是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促进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内涵上的统一,使得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三是吸收现代企业生产最新科技成果,针对职业、岗位设计相对独立、功能不同的课程模块,实现一门课程多种功能的目标。
(二)加强学科建设力度,突出专业建设重点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的适应性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其内涵是教师应具有的相应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通过引进、外聘等形式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在职培训、脱产进修等形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队伍不断适应专业建设的要求。
2、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高职教育的教学必须结合生产实际,探索学校、行业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和方式,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正以及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要建立产学合作机制,使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成立由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活动,吸取专家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的意见和建议。
3、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提高教学的实践性
实践教学是高职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实践教学不能没有实践基地,实践基地通常由实验基地、实训基地、实习基地三部分组成,它们相对独立、相互联系,又相互依存、相互融合。高职院校一要根据专业需要“自建”实验基地;二要依托地方高职院校合作平台“共建”实训基地;三要通过订单、委培等办学形式与委培、协作行业、单位“协建”实习基地,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4、加强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学科建设的不竭动力来自于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其目的是不断运用现代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改革和创新要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探索和推广“行为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三)专业建设要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高职教育贯彻教育方针的一个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
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
“道德普遍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高职教育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其中职业道德是核心。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应顺应社会需要和时代要求,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敬业乐群为规范,积极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培养学生诚信、守纪的职业操守,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按劳取酬、甘于奉献的价值取向和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工作作风。
2、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点
全面的素质教育,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科学使人摆脱愚昧、迷信、无助,人文则使人远离盲目与低俗。”人文学科教育和人文实践活动相结合是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人文素质教育涉及文学与艺术、历史与哲学、社会与科学等领域,包括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礼仪风俗等。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文明素质,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怎样做事,让学生个性鲜明、和谐发展和温文尔雅、朝气蓬勃。
3、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保障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才选拔机制的变革,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强化。心理承受能力、耐挫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的聚合便是人的心理素质。高职院校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引导学生找到成长、发展、竞争的方向与内在动力,培养学生面对挫折的坚强勇气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4、以职业指导和就业教育为重点
职业指导是“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提高个体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性;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潜能和特长;发展自我,扬长避短,不断修正人生坐标,培养自我选择能力。”高职教育的职业指导要以就业为导向,针对学生的理想、求职、就业等问题,进行既有思想教育、又有理论分析,既有现实例证、又有实验操作的活动,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了解社会,为学生提供人才需求信息、传授求职应聘方法等。
(四)打造品牌专业,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1、打造品牌专业,引领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高职品牌专业是指建立在先进教育理念基础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专业改革成果和建设水平在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特色的优质专业。品牌专业是高职院校的支柱和窗口,是学校教学稳定和高职院校品牌创建的基本保障,在增强学院的吸引力、凝聚力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建设一批特色明显、质量过硬、具有示范作用的高水平精品专业,带动学校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专业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另外,打造精品专业同时可以强化社会影响力,提高社会认可度,为以后的毕业生就业增加筹码,必将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环境的优化,引领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2、加强精品课建设,优化课程体系
精品课程建设是专业基本建设的核心内容,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突出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是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根本任务。要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基础课注重与专业课的衔接。要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着力开发特色课程,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打造精品课程。要构建教学资源信息化平台和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服务,大大丰富专业建设内涵。要推进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以课程建设为主线,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加大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专业实训课程比重,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具有真实工作情境的实训基地和企业中学习和实践,把课堂设在实训企业。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等方式组织教学,把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优化和改革,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是密切联系的。在观念上、制度上和管理执行层面上,高职院校要审时度势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及时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参考文献:
[1]赵世明.探索高职课程改革的新模式[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1):115-117.
[2]王冰.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2-68.
[3]阮藝华.合作与互动:两岸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愿景[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1): 94-96.
作者介绍:胡松雨(1978-),女,河北任县人,讲师,主要从事经济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关键词]高职高专专业建设 区域经济 双师素质
一、抓好专業建设,服务区域经济
近年来,国家财政部下拨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补助资金20亿元,主要用于支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实训实习条件改善;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等方面。河北省教育厅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教学试点的基础上,启动省级高职高专专业建设工作,据了解,河北省将用4—5年时间遴选建设120个左右教育教学理念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建设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公认的省级重点专业。按照要求重点专业的建设和遴选有利于促进学校科学定位,彰显特色形成优势,有利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升专业内涵、优化专业结构,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重点建设具有行业优势、区位优势和学科优势的专业,重点建设与河北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密切结合相关的专业,重点建设为生产一线培养紧缺人才的专业。
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和改造中,要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宗旨,针对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托行业、企事业单位,充分分析本地区人才市场和职业与岗位的具体要求,开发创办新专业,调整改造旧专业,使专业结构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将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体系主体框架的依据。
二、把握专业建设内涵,明确建设思路
(一)明确专业建设方向,完善课程结构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生产、管理一线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变化,高职教育必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不断调整课程结构,改变重基础理论、轻技能训练的弊端,强调“应用已知”、避免“探索未知”的知识结构。同时与职业技能鉴定要求衔接,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专业技能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统一。
依据办学特点,注重课程开发
课程是进行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据。由于高职专业门类多,不同专业、不同面向有着不同的课程目标。因此,课程开发应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与企业的作用,让用人单位确定其具体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要求,选准专业在职业岗位(岗位群)中的定位,选择符合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将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个性化,并根据生产一线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积极研发校本课程。
瞄准职业能力本位,优化课程内容
高职课程的内容设计要从传统的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及时把学科新成果、职业新应用固化到新课程、新教材中去,突出课程的实用性。一是体现课程内容实际、实用,做到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实践知识灵活、有用;二是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促进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内涵上的统一,使得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三是吸收现代企业生产最新科技成果,针对职业、岗位设计相对独立、功能不同的课程模块,实现一门课程多种功能的目标。
(二)加强学科建设力度,突出专业建设重点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的适应性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其内涵是教师应具有的相应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通过引进、外聘等形式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在职培训、脱产进修等形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队伍不断适应专业建设的要求。
2、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高职教育的教学必须结合生产实际,探索学校、行业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和方式,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正以及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要建立产学合作机制,使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成立由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活动,吸取专家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的意见和建议。
3、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提高教学的实践性
实践教学是高职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实践教学不能没有实践基地,实践基地通常由实验基地、实训基地、实习基地三部分组成,它们相对独立、相互联系,又相互依存、相互融合。高职院校一要根据专业需要“自建”实验基地;二要依托地方高职院校合作平台“共建”实训基地;三要通过订单、委培等办学形式与委培、协作行业、单位“协建”实习基地,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4、加强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学科建设的不竭动力来自于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其目的是不断运用现代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改革和创新要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探索和推广“行为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三)专业建设要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高职教育贯彻教育方针的一个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
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
“道德普遍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高职教育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其中职业道德是核心。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应顺应社会需要和时代要求,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敬业乐群为规范,积极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培养学生诚信、守纪的职业操守,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按劳取酬、甘于奉献的价值取向和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工作作风。
2、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点
全面的素质教育,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科学使人摆脱愚昧、迷信、无助,人文则使人远离盲目与低俗。”人文学科教育和人文实践活动相结合是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人文素质教育涉及文学与艺术、历史与哲学、社会与科学等领域,包括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礼仪风俗等。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文明素质,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怎样做事,让学生个性鲜明、和谐发展和温文尔雅、朝气蓬勃。
3、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保障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才选拔机制的变革,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强化。心理承受能力、耐挫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的聚合便是人的心理素质。高职院校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引导学生找到成长、发展、竞争的方向与内在动力,培养学生面对挫折的坚强勇气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4、以职业指导和就业教育为重点
职业指导是“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提高个体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性;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潜能和特长;发展自我,扬长避短,不断修正人生坐标,培养自我选择能力。”高职教育的职业指导要以就业为导向,针对学生的理想、求职、就业等问题,进行既有思想教育、又有理论分析,既有现实例证、又有实验操作的活动,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了解社会,为学生提供人才需求信息、传授求职应聘方法等。
(四)打造品牌专业,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1、打造品牌专业,引领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高职品牌专业是指建立在先进教育理念基础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专业改革成果和建设水平在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特色的优质专业。品牌专业是高职院校的支柱和窗口,是学校教学稳定和高职院校品牌创建的基本保障,在增强学院的吸引力、凝聚力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建设一批特色明显、质量过硬、具有示范作用的高水平精品专业,带动学校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专业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另外,打造精品专业同时可以强化社会影响力,提高社会认可度,为以后的毕业生就业增加筹码,必将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环境的优化,引领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2、加强精品课建设,优化课程体系
精品课程建设是专业基本建设的核心内容,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突出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是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根本任务。要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基础课注重与专业课的衔接。要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着力开发特色课程,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打造精品课程。要构建教学资源信息化平台和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服务,大大丰富专业建设内涵。要推进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以课程建设为主线,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加大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专业实训课程比重,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具有真实工作情境的实训基地和企业中学习和实践,把课堂设在实训企业。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等方式组织教学,把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优化和改革,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是密切联系的。在观念上、制度上和管理执行层面上,高职院校要审时度势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及时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参考文献:
[1]赵世明.探索高职课程改革的新模式[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1):115-117.
[2]王冰.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2-68.
[3]阮藝华.合作与互动:两岸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愿景[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1): 94-96.
作者介绍:胡松雨(1978-),女,河北任县人,讲师,主要从事经济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