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我十几年前做教师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大谈特谈素质教育,十几年下来,遇上的家长和学生比以前压力都更大了,牢骚也更多了,而素质好像还不如提倡之前了。孩子们从小就被一个模式囚禁起来,上好学校,上名牌大学,留学、当官挣钱,而那些所谓的艺术辅导班等,更是借艺术之名大行商业之风。
人们痛心之余,开始逐渐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孩子不是宠物,不是可以放进程序就能出来成果的数据。孩子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多年来一直倡导并身体力行的李贺谦女士,坐在我面前,很有感慨地说着。
“成长既然是自然过程,孩子的教育也应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生活知识是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李女士跟我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不久前她问一个成绩位列全校前几名的男孩子,能否指出明城墙遗址公园附近的哪些树是槐树。男孩子说这好办,课上学过。两个人来到古城墙附近,溜达了好长时间,李女士心里还纳闷,这到处都是老槐树啊!就指着前面的一颗问那男孩:你看这是不是?那个男孩围着槐树转了几圈,摸摸树干,望望树冠,犹豫起来,对李女士说:“觉得像,可是跟书上的图片不一样啊。”灌输式的教育就是这样,一旦与书本稍有区别就难以辨认了。
成长的秘诀:寓教于自然
人的知识是从经验中概括出来的,这也是一个自然过程。现在流行的森林幼儿园和自然学校很受家长与孩子们的喜爱,也备受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它不仅是一个新词汇,还是一个成长教育的新事物。李女士给我泡了一杯苦荞茶,说:“我先给你讲一个小故事。”
维基百科是网络上最大的公共百科知识网站,它的创办人占美韦尔斯,被《时代》杂志选为全球100名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它是网上开放的知识平台,词条均由公众自由参与发表和修订,号称网上百科全书。和一般人的认识相反,韦尔斯对网民是充分信任的,他让网民自己参与编撰维基百科词条内容。人们以为这样做,会使网站陷于混乱而停办,事实则相反,韦尔斯这种做法不仅没有使维基百科陷入混乱,公众反而因为参与而更加珍惜这个充满了平民味道的网站。
于是人们就开始猜测,韦尔斯这样的杰出人物,一定来自某所国际著名大学,然而人们却意外发现他只在母亲和外婆创办的、仅有一间教室的民办小学里读过书,和他同班的孩子只有4个人。这个自家办的学校没有规定什么必修课程,他的妈妈当老师,唯一的教育就是鼓励孩子们阅读有兴趣的图书,在生活中学习生活知识,在成长中锻炼生活能力,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他妈妈还鼓励孩子们自主探索生活,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正是这种自然的教育使韦尔斯最终获得了属于他自己的成功。
明城墙脚下,以自然为师
与以课本为师、以成年人为师不同,自然教育强调的是以自然为师。李女士说:“我们比较熟悉的日本小说《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巴学园,就是日本作家黑柳彻子描述的一个自然学校。”
儿童对事物和社会的认知是通过运用他们多种感官,在自然自由地探索,出错自己修正,再探索,这样循环往复过程中形成的。所以自然教育以鼓励探索、创造和多样性为主,以此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继而锻炼了孩子们处理事务、待人接物的能力。
李女士讲了这样一个事例:比如疼痛。一般我们都是先教给孩子这个概念,而自然教育就不是这样的。家长们带着孩子到这个满是树木的古城墙附近游玩。有一颗柳树的柳条长得快要垂到了地面上了。一个男孩跑过去,把柳条当秋千,来回荡来荡去。搁平日,大人早就跑过去厉声训斥了,一大堆理由无非是告诉孩子摔下来会很痛。而这个男孩真的从柳条上掉了下来,先跑过去的不是家长,而是旁边的小朋友。小伙伴们七手八脚地帮他掸土的,搀扶他的,大家围在一起有说有笑。那个男孩也知道了痛是怎么回事,这对他来说是一种真实的感受,是真知,同时还感受到了伙伴们关怀的温暖。
“以自然为师”的自然教育理念,在现代都市灌输式教育中已经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重要性。在香港,一群信奉自然教育的年轻教育工作者,14年前成立了自然协会,并通过带着孩子们以亲近大自然的方式举办了各种教育活动。他们把教室移到了河边、树下,一草一木成了孩子们真正的老师。
随着高楼大厦,钢筋水泥的侵占,北京市的自然环境已经比较稀少,而东城区的明城墙遗址却保持着比较好的自然环境与古典氛围。李贺谦女士看好了这里的环境与气氛,通过她的积极倡导,在明城墙遗址公园信号所附近,于去年组织举办了一年的自然学校活动。每到周末,信号所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在这里感受历史、自然,以不同的方式来学习、成长。
在这里,老师不会事先给孩子们讲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让孩子们尽情提问题。一般情况下,孩子做错事,家长马上就会过去,仅凭着一己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们的对错。这样孩子们就是表面服从了,心里依然会有很多疑问。但在这里,就算孩子真的做错了事,甚至孩子们发生争执、打架,老师和家长们也会交给孩子去自行判断,让他们自己想出和解办法。老师只在旁边做些引导工作。
家长们共同在信号所发出这样的声音:“放下脚步,让我们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让我们用更温柔的心,陪伴孩子们健康成长;让我们用更多的努力,带领孩子们去认识自己的历史、保护我们的生存空间。”
心灵回归,自然与古典
周末孩子们和父母一起在这里创造了《明城墙的秋天》手工创意画。画作完成之后放在信号所前的小广场上展览,不想竟招来了很多行人围观,一些摄影爱好者还把孩子们的作品拍下来。
这幅作品是孩子们用废旧的木板、旧报纸、旧纸盒子和颜料、银杏叶等材料创作完成的。整个画作的结构、布局和规划都由孩子们完成,里面那个富有生机又可以移动的物体是孩子们的创意。“作品寄予了孩子和父母对明城墙遗址公园的热爱,孩子们用心完成了这一幅虽然幼稚却充满了希冀的作品。”
李女士情不自禁地对记者说:“秋日渐渐远了,但灿烂的金秋却留在了孩子们的心里,留在了信号所奋发向上的空气里。”
有位孩子的家长说:“我们的童年,因为缺少玩具反而得以在大自然里玩耍;因为没有课业的负担,反而能够在实战中摔打。这些都已经成为今天看不见的力量。”
在明城墙遗址公园信号所的自然学校里。“自然是孩子的必修课,也是成人的必修课。爱自然,投入自己,沉浸自己,聆听自己的心声。躺在大草坪上,聆听风席卷而过,仰望苍穹,数不胜数的星星,偶尔有小虫鸣叫甚至蛰咬我们的身体,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全方面的感受。当芳草的气息鼓鼓进入我们的胸膛,那份真挚的感动是坐在30平方米教室里的孩子无论如何不能体会的。”
把教育融于自然的方式,人们称之为自然教育。森林幼儿园作为一种自然教学的方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斯堪的那维亚,80年代已成为丹麦早期教育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至90年代中期,丹麦的森林幼儿园模式的思想传入英国,从此,森林幼儿园在英国及欧洲得到迅速发展。
最后,记者通过李女士知道,目前的自然教育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法人单位组织的,一种是个人自发的。明城墙遗址公园的自然教育活动就属于“自发组织的。”李女士设想,信号台附近是孩子们一个再好不过的天然学习场所,也许因为她就住在这附近,也许是她和孩子们与这里有缘。
李女士给我写来一段介绍自然教育的文字,“在世界各国,自然教育都是蓬勃兴起的补充式教育。全球开展自然学校教育最好的堪称是北欧的丹麦、芬兰和瑞典等国家,他们拥有丰富的自然、较少的人口、宽松的教育环境。孩子们甚至一年到头都在森林里上幼儿园,风雨无阻。芬兰也因此成为全球学力(注意!不是学历)最强的国家。
“2010年年初,日本Whole Earth自然学校创始人广濑敏通先生到北京访问。这位传奇人物在青年时期就从大学里辍学,到柬埔寨开展难民救助工作。1982年他回到日本创办了Whole Earth自然学校,致力于培养热爱冒险的孩子们。日本全国各地共有8个分校,每年有8万人参加该校的自然活动。”
编辑/王文娜 [email protected]
人们痛心之余,开始逐渐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孩子不是宠物,不是可以放进程序就能出来成果的数据。孩子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多年来一直倡导并身体力行的李贺谦女士,坐在我面前,很有感慨地说着。
“成长既然是自然过程,孩子的教育也应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生活知识是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李女士跟我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不久前她问一个成绩位列全校前几名的男孩子,能否指出明城墙遗址公园附近的哪些树是槐树。男孩子说这好办,课上学过。两个人来到古城墙附近,溜达了好长时间,李女士心里还纳闷,这到处都是老槐树啊!就指着前面的一颗问那男孩:你看这是不是?那个男孩围着槐树转了几圈,摸摸树干,望望树冠,犹豫起来,对李女士说:“觉得像,可是跟书上的图片不一样啊。”灌输式的教育就是这样,一旦与书本稍有区别就难以辨认了。
成长的秘诀:寓教于自然
人的知识是从经验中概括出来的,这也是一个自然过程。现在流行的森林幼儿园和自然学校很受家长与孩子们的喜爱,也备受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它不仅是一个新词汇,还是一个成长教育的新事物。李女士给我泡了一杯苦荞茶,说:“我先给你讲一个小故事。”
维基百科是网络上最大的公共百科知识网站,它的创办人占美韦尔斯,被《时代》杂志选为全球100名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它是网上开放的知识平台,词条均由公众自由参与发表和修订,号称网上百科全书。和一般人的认识相反,韦尔斯对网民是充分信任的,他让网民自己参与编撰维基百科词条内容。人们以为这样做,会使网站陷于混乱而停办,事实则相反,韦尔斯这种做法不仅没有使维基百科陷入混乱,公众反而因为参与而更加珍惜这个充满了平民味道的网站。
于是人们就开始猜测,韦尔斯这样的杰出人物,一定来自某所国际著名大学,然而人们却意外发现他只在母亲和外婆创办的、仅有一间教室的民办小学里读过书,和他同班的孩子只有4个人。这个自家办的学校没有规定什么必修课程,他的妈妈当老师,唯一的教育就是鼓励孩子们阅读有兴趣的图书,在生活中学习生活知识,在成长中锻炼生活能力,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他妈妈还鼓励孩子们自主探索生活,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正是这种自然的教育使韦尔斯最终获得了属于他自己的成功。
明城墙脚下,以自然为师
与以课本为师、以成年人为师不同,自然教育强调的是以自然为师。李女士说:“我们比较熟悉的日本小说《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巴学园,就是日本作家黑柳彻子描述的一个自然学校。”
儿童对事物和社会的认知是通过运用他们多种感官,在自然自由地探索,出错自己修正,再探索,这样循环往复过程中形成的。所以自然教育以鼓励探索、创造和多样性为主,以此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继而锻炼了孩子们处理事务、待人接物的能力。
李女士讲了这样一个事例:比如疼痛。一般我们都是先教给孩子这个概念,而自然教育就不是这样的。家长们带着孩子到这个满是树木的古城墙附近游玩。有一颗柳树的柳条长得快要垂到了地面上了。一个男孩跑过去,把柳条当秋千,来回荡来荡去。搁平日,大人早就跑过去厉声训斥了,一大堆理由无非是告诉孩子摔下来会很痛。而这个男孩真的从柳条上掉了下来,先跑过去的不是家长,而是旁边的小朋友。小伙伴们七手八脚地帮他掸土的,搀扶他的,大家围在一起有说有笑。那个男孩也知道了痛是怎么回事,这对他来说是一种真实的感受,是真知,同时还感受到了伙伴们关怀的温暖。
“以自然为师”的自然教育理念,在现代都市灌输式教育中已经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重要性。在香港,一群信奉自然教育的年轻教育工作者,14年前成立了自然协会,并通过带着孩子们以亲近大自然的方式举办了各种教育活动。他们把教室移到了河边、树下,一草一木成了孩子们真正的老师。
随着高楼大厦,钢筋水泥的侵占,北京市的自然环境已经比较稀少,而东城区的明城墙遗址却保持着比较好的自然环境与古典氛围。李贺谦女士看好了这里的环境与气氛,通过她的积极倡导,在明城墙遗址公园信号所附近,于去年组织举办了一年的自然学校活动。每到周末,信号所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在这里感受历史、自然,以不同的方式来学习、成长。
在这里,老师不会事先给孩子们讲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让孩子们尽情提问题。一般情况下,孩子做错事,家长马上就会过去,仅凭着一己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们的对错。这样孩子们就是表面服从了,心里依然会有很多疑问。但在这里,就算孩子真的做错了事,甚至孩子们发生争执、打架,老师和家长们也会交给孩子去自行判断,让他们自己想出和解办法。老师只在旁边做些引导工作。
家长们共同在信号所发出这样的声音:“放下脚步,让我们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让我们用更温柔的心,陪伴孩子们健康成长;让我们用更多的努力,带领孩子们去认识自己的历史、保护我们的生存空间。”
心灵回归,自然与古典
周末孩子们和父母一起在这里创造了《明城墙的秋天》手工创意画。画作完成之后放在信号所前的小广场上展览,不想竟招来了很多行人围观,一些摄影爱好者还把孩子们的作品拍下来。
这幅作品是孩子们用废旧的木板、旧报纸、旧纸盒子和颜料、银杏叶等材料创作完成的。整个画作的结构、布局和规划都由孩子们完成,里面那个富有生机又可以移动的物体是孩子们的创意。“作品寄予了孩子和父母对明城墙遗址公园的热爱,孩子们用心完成了这一幅虽然幼稚却充满了希冀的作品。”
李女士情不自禁地对记者说:“秋日渐渐远了,但灿烂的金秋却留在了孩子们的心里,留在了信号所奋发向上的空气里。”
有位孩子的家长说:“我们的童年,因为缺少玩具反而得以在大自然里玩耍;因为没有课业的负担,反而能够在实战中摔打。这些都已经成为今天看不见的力量。”
在明城墙遗址公园信号所的自然学校里。“自然是孩子的必修课,也是成人的必修课。爱自然,投入自己,沉浸自己,聆听自己的心声。躺在大草坪上,聆听风席卷而过,仰望苍穹,数不胜数的星星,偶尔有小虫鸣叫甚至蛰咬我们的身体,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全方面的感受。当芳草的气息鼓鼓进入我们的胸膛,那份真挚的感动是坐在30平方米教室里的孩子无论如何不能体会的。”
把教育融于自然的方式,人们称之为自然教育。森林幼儿园作为一种自然教学的方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斯堪的那维亚,80年代已成为丹麦早期教育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至90年代中期,丹麦的森林幼儿园模式的思想传入英国,从此,森林幼儿园在英国及欧洲得到迅速发展。
最后,记者通过李女士知道,目前的自然教育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法人单位组织的,一种是个人自发的。明城墙遗址公园的自然教育活动就属于“自发组织的。”李女士设想,信号台附近是孩子们一个再好不过的天然学习场所,也许因为她就住在这附近,也许是她和孩子们与这里有缘。
李女士给我写来一段介绍自然教育的文字,“在世界各国,自然教育都是蓬勃兴起的补充式教育。全球开展自然学校教育最好的堪称是北欧的丹麦、芬兰和瑞典等国家,他们拥有丰富的自然、较少的人口、宽松的教育环境。孩子们甚至一年到头都在森林里上幼儿园,风雨无阻。芬兰也因此成为全球学力(注意!不是学历)最强的国家。
“2010年年初,日本Whole Earth自然学校创始人广濑敏通先生到北京访问。这位传奇人物在青年时期就从大学里辍学,到柬埔寨开展难民救助工作。1982年他回到日本创办了Whole Earth自然学校,致力于培养热爱冒险的孩子们。日本全国各地共有8个分校,每年有8万人参加该校的自然活动。”
编辑/王文娜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