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在世界各国的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形式逐渐多元,大量大学生赴海外留学,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促进了各国之间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中国也相继与一些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包括波兰,两国将在各领域加强合作,而研究中波课程教学等方面的优勢互补,将有助于两国教育领域方面的合作交流,为中波后续的国际教育交流项目提供参考。笔者以天津城建大学和波兰比亚韦斯托克理工大学为例,从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及考核标准方面,分析对比了中国和波兰的课程体系特点,以期为中国课程改革提供可借鉴的波兰经验。
关键词:中国波兰;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9-0031-04
Abstract: The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the gradual diversification, a large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go abroad to study, not only enriched the horizons of students, but also promoted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between countries. China has also signed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on the "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 with some countries, including Poland. The two countries will strengthen cooperation in various fields. Th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in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other aspects will help the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ollow-up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 programs between China and Poland. Taking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and Bialystok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Poland as examples, the autho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d polish curriculum systems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content, curriculum standards, classroom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standards, in order to provide Polish experience for China's curriculum reform.
Keywords: China and Poland; Curriculum system; course content; curriculum standards; classroom teaching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出国留学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大量学生赴海外留学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促进了各国之间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如何在文明互鉴、教育合作中充分发挥各国的教育优势,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多元化,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是当前和未来国际社会的关注热点。作为世界上第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现有教育成就的基础上,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国内在大学课程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好的经验和做法,扩大教育开放,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竞争力,努力在建设教育强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鉴于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国情,课程体系在培养一名优秀的大学本科,研究生,博士过程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波兰的高等教育体制和中国的不同,主要是受前苏联高等教育体制和模式的影响,是一个时代到另外一个时代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政府直接管理演变过来的,国外大学学习一般“宽进窄出”,而中国则不然,高考竞争1分压掉1万人,国内院校学习就可谓“窄进宽出”,虽说这样的情况不是绝对的,但是如果单从整体来说确实是存在这个情况。
统一性、计划性、逻辑性是我国课程体系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总结词汇[1]。统一性即中央政府直接领导各个大学的课程体系;而计划性指的是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四年所学的课程已经根据其所选专业被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好了,这四年的学习过程就是按照计划好的课程体系展开的过程;而逻辑性所叙述的是,大学四年期间所学的课程依据各专业要求以及培养目标,遵从一定的逻辑顺序组成一个体系,这也就是课程的体系化。由基础到专业、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是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2]。下文将从中波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及考核标准特点入手,分析并互补双方课程体系中的优势,以期提高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中波课程内容特点
中国的高等教育课程,以天津城建大学为例,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体育、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上下、工程图绘制与识图、大学计算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基础课程,大部分学校都一样,然而专业必修課每个专业不同,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上下、土力学、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混凝土房屋结构设计等土木专业中的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弹性力学、环境科学概论、建筑结构体系概论等本专业中的辅助课程。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由学校统一设置,选修课则是学生按照个人兴趣自由选择。以上列举的四类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或者在生产实习中,能够发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不仅仅保持了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也增强了课程灵活性。而在波兰的课程中,并无必修、选修的具体细分;课程都是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好,学生按教务系统下发的课表上课即可。在课程考试的形式上,我国的选修课普遍为开卷考试,而在波兰则全为闭卷考试。
在所学专业上,由于土木工程是一个很大的分类,中国的大学普遍将土木工程又细分为房建方向、地下城市空间方向、道路桥梁方向三个方向,学生需要在大三时选择专业方向,并分班上课。而在波兰则不做区分,学生在大学期间全面学习土木工程的专业知识,涵盖了道路、桥梁、房建等方向的知识。从这一点可以折射出波兰的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如何灵活的应用知识,重“博”与“广”。然而中国国内地区院校的高等教育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稳固与提升,万事先打基础,老师们的教学往往侧重于对知识点的灌输,侧重于“神”与“精”。当然还有一个课程是中国课程内容里没有的,就是在广泛学习工程类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当地法律,不是每一条法律的具体内容,而是学习遵守法律的准则,培养大家养成一个遵守法律的习惯。
虽然在课程的专业分类上有所不同,但是中国、波兰的课程结构是非常相似的,都分为理论课、实验课和课程设计。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如何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理论课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撑,课程设计将理论与工程实例结合;在一些课程上还专门开设了实习课程,学校组织学生到建筑工地现场参观,了解施工步骤、注意事项等实践知识,学生能切身感受、理解所学的课堂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真正的结合起来。这也反映了中波两国在课程设置上的相同点:重理论,也同样重实践。
二、中波课堂教学特点
在课堂教学方面,中波两国有着较大差异。在我国的大学中,一般是学生购买对应科目的书籍,上课时老师利用PPT和板书进行讲解;在理工科的大部分课程中存在公式推导等内容,为了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老师一般会在黑板上详细讲解推导过程。在波兰,欧洲普遍注重知识产权的现象导致书籍包括一些教材的价格十分高昂,因此绝大多数学生是没有书的,老师会提供讲义,学生靠讲义和老师的PPT进行学习;波兰的大学老师很少使用黑板,带着学生推导公式的现象也较少,更多的是靠学生自己学习、思考。所以,国内的课堂教学更便于学生学习、便于学生吃透、搞懂课本内容,而波兰的课堂教学更注重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再往更大、更广义的方向讨论,中国与波兰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个人能力与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视程度上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波兰的学校,不仅仅局限于大学,老师和学校更加强调的是学生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自由创新与发展,注重对不同地区,不同需求的学生因材施教,最为强调的是“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在我国国内地区学校,从小学起,我们就采用统一教学的模式,虽然这样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在各方面,各学科全面的发展,更加按照一种科学的方式去理解掌握知识,当然,这也有利于学校和老师对整个学校整个年级的统筹安排,目标制定和教学节奏的把握。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有弊端,每个班级里优秀学生和差生两级分化严重,中间成绩同学属于吃“大锅饭”方式学习,教学缺乏针对性,不能因材施教,忽略了每个学生个体和个性的差异。
另外,国内的课堂主要为“讲授法”,即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由于学生较多,国内的课堂很少有讨论的形式,绝大多数时候是老师输出,学生被动接受。在波兰的课堂上恰恰相反,老师一般只做指引,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自主学习、互相探讨,然后老师再进行总结概括。这恰恰反应了中国的高等教育与波兰高等教育之间最大的不同,波兰的高等教育是一种“尝试性教育”,先让学生尝试着去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疑点,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积累经验,得出结论。这些结论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成果,并不是从前人那里剽窃而来的。回顾中国的高等教育,更多的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前人已经得出的经验告知学生,再让学生按教师一步步指导下学习和生产实践,这种“灌输式教育”模式往往难以跳出中国学生已有的固定思考模式,造成年轻人缺乏创新、缺乏创造。
由于中国与波兰两国所需求教育学生数量、不同教育层次所设置部门教学实力的不同,在实验课的课堂教学中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波兰一般为小班授课,每班的人数大概在20-30人,而中国的课堂少则50、60人,多则几百人,这就导致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无法达到每个学生都亲手去操作实验的要求,绝大多数时候是老师做实验演示给学生看;在波兰则不同,较少的学生人数搭配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亲手操作、亲身感受实验,真正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不仅仅是记住一个已知的实验结论。
在中国地区和波兰地区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与交流关系,老师在学会如何教授好这群不同成长背景的学生,学生也在学会适应不同国家老师的教学,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地区学校大部分教学方法都是以老师所布置的,老师所叙述的为中心,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都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育,无形中有一种“重教轻学”的倾向存在。究其原因,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大部分学校的教育模式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应试教育、题海战术;而在波兰和大部分发达国家,它们都更加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侧重于探索学生的好奇心。 中西方的传统文化、思维习惯的不同也造成了课堂教学气氛的明显差异。中国自古以来推崇“尊师重道”,这样的氛围容易造成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大多严肃、不苟言笑,学生在“不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会导致紧张。而在波兰则不同,老师与学生之间更像是朋友的关系,他们可以自由地交往、交流。老师在学校教学过程中起着辅助指引提示的作用,学生将会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结束一天的学习生活,这样的教学模式也能让学生更加积极活跃,老师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波兰的教学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波兰的教学形式也存在很大的弊端,最直观的一点反映在老师在课余时间内对学生的辅导远次于中国。在中国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有任何的疑惑可以在课余时间去办公室找老师解答,老师也非常愿意帮助学生,老师还会觉得这是一个“懂得思考钻研、不懂就问的好学生”。而在波兰,由于注重人权,老师将教学时间和私人时间区分的很明确,如果学生想在课余时间找到老师那基本是不可能的,如果学生有任何问题只能通过邮件与老师联系,这就导致了问题处理不及时、文字描述不如面对面讲授容易理解等问题,而且在波兰的老师看来,问题多的学生更像是一个“笨学生”。
三、中波课程标准与考核
课程标准在中国被称为“教学大纲”或“教学基本要求”,虽然中国高等教育各学科有完备的教学大纲,保持了学科或课程的系统性,但也有一些弊端。在学科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今天,学科的知识结构、范围甚至学科的体系都在不断更新、发展、完善,使教学实践与教学大纲产生了矛盾,从而导致教学文件不断修订、更改,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系统掌握。
波兰的课程标准与中国类似,也沿用了“教学大纲”一词,每门课程都有详细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也作为主要的教学文件,是老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大纲一般由任课教师编写,一般来说,在第一次上课时老师会发给学生,让同学了解在接下里的一学期里此学科的学习进度,老师按照此大纲授课,学生按照此大纲来预习、复习功课。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教材,只根據老师提供的讲义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所以老师一般会在大纲中列出几本辅助性教材,同学可以在图书馆借阅,以此弥补讲义的不足。
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波兰,课程的考核手段都为考试,在考试形式上,中波两国比较类似,大多为闭卷考试,一般来说仅有期末考试,少部分学科会有期中考试。在成绩的构成上,中波两国有明显差距,中国的课程成绩一般由出勤、课后作业、期中成绩、期末成绩按不同占比构成;而波兰的老师一般不布置课后作业,也很少考核出勤率,一般期末考试成绩即为最终成绩。我国和波兰在打分制度上也有明显区别,我国一般实行百分制,六十分为及格线;波兰则实行五分制,三分为及格线。同时波兰考试也会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高分追求的积极性,在正常期末检测结束以后,老师会给学生一次提高机会,换一些知识点再次考核学生,也让对毕业有学习成绩要求的学生得到了机会,避免了某些学生因为某次考试失误而造成不良结果的影响。
目前中国大学的考核模式的问题比较明显,主要有考试内容和教学目标有一些分离甚至脱节;考试范围的覆盖面较为狭窄,不能具体体现所学课程的目的;考试内容的重点在于知识点的记忆,而非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就土木工程专业来讲,考核的内容往往不能直接应用到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试方法较为单一,例如只有开卷和闭卷两种类型而且闭卷几乎成了唯一的考核方式;考试次数太少且大多数为一次考试定成绩,就天津城建大学而言,学生甚至没有一次补考的机会,如果挂科只有重修本门课程一条路可走。
相比于中国大学的课程考核,波兰大学的最终考核环节的设计较为严谨,考核的最终成绩包含课程设计、实验课成绩、理论课成绩和最后的笔试成绩,这四个成绩虽然各自有各自的成绩,但他们都是属于一门课,四项成绩均合格才能算是这门课通过。而在中国的课程中,例如天津城建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中,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工程测量和工程测量实习,虽然学习内容上紧密联系,但是成绩互不影响。所以反观波兰大学对于最终考核成绩的评定更能要求大学生更全面的学习这门课程。
四、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中国大学和波兰大学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上有诸多不同的地方,也有各自的优点及缺点,所以从多方面进行比较,对两个国家大学的改革和发展都具有启发的意义,起到互相借鉴的作用。当然各国大学也需要考虑国情并且因材施教,满足本国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使大学生们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投入工作岗位后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杨丽娟.对中国考试制度的反思[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6(01):57-62.
[2]孙静.《国史大纲》中的中国封建论[J].兰台内外,2019(05):79-80.
[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J].人民法治,2018(07):108.
关键词:中国波兰;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9-0031-04
Abstract: The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the gradual diversification, a large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go abroad to study, not only enriched the horizons of students, but also promoted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between countries. China has also signed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on the "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 with some countries, including Poland. The two countries will strengthen cooperation in various fields. Th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in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other aspects will help the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ollow-up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 programs between China and Poland. Taking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and Bialystok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Poland as examples, the autho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d polish curriculum systems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content, curriculum standards, classroom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standards, in order to provide Polish experience for China's curriculum reform.
Keywords: China and Poland; Curriculum system; course content; curriculum standards; classroom teaching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出国留学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大量学生赴海外留学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促进了各国之间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如何在文明互鉴、教育合作中充分发挥各国的教育优势,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多元化,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是当前和未来国际社会的关注热点。作为世界上第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现有教育成就的基础上,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国内在大学课程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好的经验和做法,扩大教育开放,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竞争力,努力在建设教育强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鉴于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国情,课程体系在培养一名优秀的大学本科,研究生,博士过程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波兰的高等教育体制和中国的不同,主要是受前苏联高等教育体制和模式的影响,是一个时代到另外一个时代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政府直接管理演变过来的,国外大学学习一般“宽进窄出”,而中国则不然,高考竞争1分压掉1万人,国内院校学习就可谓“窄进宽出”,虽说这样的情况不是绝对的,但是如果单从整体来说确实是存在这个情况。
统一性、计划性、逻辑性是我国课程体系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总结词汇[1]。统一性即中央政府直接领导各个大学的课程体系;而计划性指的是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四年所学的课程已经根据其所选专业被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好了,这四年的学习过程就是按照计划好的课程体系展开的过程;而逻辑性所叙述的是,大学四年期间所学的课程依据各专业要求以及培养目标,遵从一定的逻辑顺序组成一个体系,这也就是课程的体系化。由基础到专业、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是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2]。下文将从中波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及考核标准特点入手,分析并互补双方课程体系中的优势,以期提高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中波课程内容特点
中国的高等教育课程,以天津城建大学为例,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体育、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上下、工程图绘制与识图、大学计算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基础课程,大部分学校都一样,然而专业必修課每个专业不同,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上下、土力学、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混凝土房屋结构设计等土木专业中的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弹性力学、环境科学概论、建筑结构体系概论等本专业中的辅助课程。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由学校统一设置,选修课则是学生按照个人兴趣自由选择。以上列举的四类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或者在生产实习中,能够发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不仅仅保持了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也增强了课程灵活性。而在波兰的课程中,并无必修、选修的具体细分;课程都是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好,学生按教务系统下发的课表上课即可。在课程考试的形式上,我国的选修课普遍为开卷考试,而在波兰则全为闭卷考试。
在所学专业上,由于土木工程是一个很大的分类,中国的大学普遍将土木工程又细分为房建方向、地下城市空间方向、道路桥梁方向三个方向,学生需要在大三时选择专业方向,并分班上课。而在波兰则不做区分,学生在大学期间全面学习土木工程的专业知识,涵盖了道路、桥梁、房建等方向的知识。从这一点可以折射出波兰的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如何灵活的应用知识,重“博”与“广”。然而中国国内地区院校的高等教育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稳固与提升,万事先打基础,老师们的教学往往侧重于对知识点的灌输,侧重于“神”与“精”。当然还有一个课程是中国课程内容里没有的,就是在广泛学习工程类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当地法律,不是每一条法律的具体内容,而是学习遵守法律的准则,培养大家养成一个遵守法律的习惯。
虽然在课程的专业分类上有所不同,但是中国、波兰的课程结构是非常相似的,都分为理论课、实验课和课程设计。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如何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理论课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撑,课程设计将理论与工程实例结合;在一些课程上还专门开设了实习课程,学校组织学生到建筑工地现场参观,了解施工步骤、注意事项等实践知识,学生能切身感受、理解所学的课堂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真正的结合起来。这也反映了中波两国在课程设置上的相同点:重理论,也同样重实践。
二、中波课堂教学特点
在课堂教学方面,中波两国有着较大差异。在我国的大学中,一般是学生购买对应科目的书籍,上课时老师利用PPT和板书进行讲解;在理工科的大部分课程中存在公式推导等内容,为了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老师一般会在黑板上详细讲解推导过程。在波兰,欧洲普遍注重知识产权的现象导致书籍包括一些教材的价格十分高昂,因此绝大多数学生是没有书的,老师会提供讲义,学生靠讲义和老师的PPT进行学习;波兰的大学老师很少使用黑板,带着学生推导公式的现象也较少,更多的是靠学生自己学习、思考。所以,国内的课堂教学更便于学生学习、便于学生吃透、搞懂课本内容,而波兰的课堂教学更注重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再往更大、更广义的方向讨论,中国与波兰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个人能力与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视程度上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波兰的学校,不仅仅局限于大学,老师和学校更加强调的是学生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自由创新与发展,注重对不同地区,不同需求的学生因材施教,最为强调的是“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在我国国内地区学校,从小学起,我们就采用统一教学的模式,虽然这样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在各方面,各学科全面的发展,更加按照一种科学的方式去理解掌握知识,当然,这也有利于学校和老师对整个学校整个年级的统筹安排,目标制定和教学节奏的把握。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有弊端,每个班级里优秀学生和差生两级分化严重,中间成绩同学属于吃“大锅饭”方式学习,教学缺乏针对性,不能因材施教,忽略了每个学生个体和个性的差异。
另外,国内的课堂主要为“讲授法”,即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由于学生较多,国内的课堂很少有讨论的形式,绝大多数时候是老师输出,学生被动接受。在波兰的课堂上恰恰相反,老师一般只做指引,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自主学习、互相探讨,然后老师再进行总结概括。这恰恰反应了中国的高等教育与波兰高等教育之间最大的不同,波兰的高等教育是一种“尝试性教育”,先让学生尝试着去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疑点,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积累经验,得出结论。这些结论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成果,并不是从前人那里剽窃而来的。回顾中国的高等教育,更多的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前人已经得出的经验告知学生,再让学生按教师一步步指导下学习和生产实践,这种“灌输式教育”模式往往难以跳出中国学生已有的固定思考模式,造成年轻人缺乏创新、缺乏创造。
由于中国与波兰两国所需求教育学生数量、不同教育层次所设置部门教学实力的不同,在实验课的课堂教学中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波兰一般为小班授课,每班的人数大概在20-30人,而中国的课堂少则50、60人,多则几百人,这就导致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无法达到每个学生都亲手去操作实验的要求,绝大多数时候是老师做实验演示给学生看;在波兰则不同,较少的学生人数搭配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亲手操作、亲身感受实验,真正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不仅仅是记住一个已知的实验结论。
在中国地区和波兰地区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与交流关系,老师在学会如何教授好这群不同成长背景的学生,学生也在学会适应不同国家老师的教学,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地区学校大部分教学方法都是以老师所布置的,老师所叙述的为中心,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都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育,无形中有一种“重教轻学”的倾向存在。究其原因,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大部分学校的教育模式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应试教育、题海战术;而在波兰和大部分发达国家,它们都更加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侧重于探索学生的好奇心。 中西方的传统文化、思维习惯的不同也造成了课堂教学气氛的明显差异。中国自古以来推崇“尊师重道”,这样的氛围容易造成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大多严肃、不苟言笑,学生在“不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会导致紧张。而在波兰则不同,老师与学生之间更像是朋友的关系,他们可以自由地交往、交流。老师在学校教学过程中起着辅助指引提示的作用,学生将会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结束一天的学习生活,这样的教学模式也能让学生更加积极活跃,老师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波兰的教学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波兰的教学形式也存在很大的弊端,最直观的一点反映在老师在课余时间内对学生的辅导远次于中国。在中国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有任何的疑惑可以在课余时间去办公室找老师解答,老师也非常愿意帮助学生,老师还会觉得这是一个“懂得思考钻研、不懂就问的好学生”。而在波兰,由于注重人权,老师将教学时间和私人时间区分的很明确,如果学生想在课余时间找到老师那基本是不可能的,如果学生有任何问题只能通过邮件与老师联系,这就导致了问题处理不及时、文字描述不如面对面讲授容易理解等问题,而且在波兰的老师看来,问题多的学生更像是一个“笨学生”。
三、中波课程标准与考核
课程标准在中国被称为“教学大纲”或“教学基本要求”,虽然中国高等教育各学科有完备的教学大纲,保持了学科或课程的系统性,但也有一些弊端。在学科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今天,学科的知识结构、范围甚至学科的体系都在不断更新、发展、完善,使教学实践与教学大纲产生了矛盾,从而导致教学文件不断修订、更改,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系统掌握。
波兰的课程标准与中国类似,也沿用了“教学大纲”一词,每门课程都有详细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也作为主要的教学文件,是老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大纲一般由任课教师编写,一般来说,在第一次上课时老师会发给学生,让同学了解在接下里的一学期里此学科的学习进度,老师按照此大纲授课,学生按照此大纲来预习、复习功课。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教材,只根據老师提供的讲义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所以老师一般会在大纲中列出几本辅助性教材,同学可以在图书馆借阅,以此弥补讲义的不足。
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波兰,课程的考核手段都为考试,在考试形式上,中波两国比较类似,大多为闭卷考试,一般来说仅有期末考试,少部分学科会有期中考试。在成绩的构成上,中波两国有明显差距,中国的课程成绩一般由出勤、课后作业、期中成绩、期末成绩按不同占比构成;而波兰的老师一般不布置课后作业,也很少考核出勤率,一般期末考试成绩即为最终成绩。我国和波兰在打分制度上也有明显区别,我国一般实行百分制,六十分为及格线;波兰则实行五分制,三分为及格线。同时波兰考试也会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高分追求的积极性,在正常期末检测结束以后,老师会给学生一次提高机会,换一些知识点再次考核学生,也让对毕业有学习成绩要求的学生得到了机会,避免了某些学生因为某次考试失误而造成不良结果的影响。
目前中国大学的考核模式的问题比较明显,主要有考试内容和教学目标有一些分离甚至脱节;考试范围的覆盖面较为狭窄,不能具体体现所学课程的目的;考试内容的重点在于知识点的记忆,而非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就土木工程专业来讲,考核的内容往往不能直接应用到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试方法较为单一,例如只有开卷和闭卷两种类型而且闭卷几乎成了唯一的考核方式;考试次数太少且大多数为一次考试定成绩,就天津城建大学而言,学生甚至没有一次补考的机会,如果挂科只有重修本门课程一条路可走。
相比于中国大学的课程考核,波兰大学的最终考核环节的设计较为严谨,考核的最终成绩包含课程设计、实验课成绩、理论课成绩和最后的笔试成绩,这四个成绩虽然各自有各自的成绩,但他们都是属于一门课,四项成绩均合格才能算是这门课通过。而在中国的课程中,例如天津城建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中,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工程测量和工程测量实习,虽然学习内容上紧密联系,但是成绩互不影响。所以反观波兰大学对于最终考核成绩的评定更能要求大学生更全面的学习这门课程。
四、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中国大学和波兰大学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上有诸多不同的地方,也有各自的优点及缺点,所以从多方面进行比较,对两个国家大学的改革和发展都具有启发的意义,起到互相借鉴的作用。当然各国大学也需要考虑国情并且因材施教,满足本国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使大学生们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投入工作岗位后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杨丽娟.对中国考试制度的反思[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6(01):57-62.
[2]孙静.《国史大纲》中的中国封建论[J].兰台内外,2019(05):79-80.
[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J].人民法治,2018(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