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说明文在教材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怎样使说明文教学由枯燥变得形象生动,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提出几点方法,希望能有助于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关键词】激发兴趣
初中教材入选的一些说明文,有许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文,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来饶有趣味。说明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那科学的真知对人的吸引力。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只要根据说明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一、轻松开场,未成曲调先有情
平时,我们总听到有些老师抱怨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乱作小动作,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导致整个课堂死气沉沉,不活跃。但静下心来,反思我们自己的课堂,我认为这种情况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不配合老师。夸美纽斯早已指明:“教学艺术的光亮点是注意,有了注意,学生才能使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而“注意”总是靠精彩的教学语言和巧妙的教学方法去牵引,靠教师的智慧和情感去覆合。教学语言像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波澜,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学艺术就失去了光亮。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探求者,只有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强者,成为不断进取的创造者。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我在教《松鼠》一课,在课前导入时,先让学生欣赏松鼠吃食的录像片段,课堂顿时轻松活跃起来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开始就扣动了学生的心弦,学生只有在神奇召唤的情景下,才能产生学习上的正迁移和光环效应,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好奇心,修渠注水
因为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写作顺序”这些内容,他们一点就通了,何需我们老师喋喋不休!于是我就采用了激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上《巍巍中山陵》这一课,利用多媒体出示中山陵的全貌,孩子们马上就被带入了庄严肃穆的氛围之中。《松鼠》一文中针对松鼠的习性,给有关松鼠的邮票命名。孩子们的命名虽近乎荒诞,但却妙趣横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读写说明文的兴趣,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拓展空间,授予学习方法
《国宝大熊猫》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主要向人们介绍了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及珍贵性。文章既展示了大熊猫憨态可掬的特点,也突出了大熊猫珍稀的现状,唤起他们保护大熊猫的激情。感悟科普性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与否,不能只是停留在比较分析的层面,一定要内化到心灵!那么,最好的办法还是读,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内化。拓宽教学空间,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打通学生已知信息和社会生活现有的信息通道,学生学习的范围更宽,学习情绪更高涨。
四、启迪思维,无声胜有声
结合课文,参照比较,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比如我教《松树金龟子》这篇科普说明文,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松树金龟子的生活习性,使他们对大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最后的教学环节里,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为了保护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你还有哪些好的办法?教室里安静了许多,孩子们有的低头冥想,有的在本子上画着什么,有的和小组成员交谈起来……不一会儿,教室里小手如林。有人提出进行科普知识的宣传,有人希望完善我国对保护大自然这一方面的奖惩制度……这样不但能让学生爱上科普说明文,掌握说明文的知识情况,而且对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调动学生自学说明文的积极性,培养能力,启迪学生的思维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激发兴趣
初中教材入选的一些说明文,有许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文,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来饶有趣味。说明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那科学的真知对人的吸引力。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只要根据说明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一、轻松开场,未成曲调先有情
平时,我们总听到有些老师抱怨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乱作小动作,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导致整个课堂死气沉沉,不活跃。但静下心来,反思我们自己的课堂,我认为这种情况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不配合老师。夸美纽斯早已指明:“教学艺术的光亮点是注意,有了注意,学生才能使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而“注意”总是靠精彩的教学语言和巧妙的教学方法去牵引,靠教师的智慧和情感去覆合。教学语言像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波澜,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学艺术就失去了光亮。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探求者,只有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强者,成为不断进取的创造者。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我在教《松鼠》一课,在课前导入时,先让学生欣赏松鼠吃食的录像片段,课堂顿时轻松活跃起来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开始就扣动了学生的心弦,学生只有在神奇召唤的情景下,才能产生学习上的正迁移和光环效应,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好奇心,修渠注水
因为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写作顺序”这些内容,他们一点就通了,何需我们老师喋喋不休!于是我就采用了激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上《巍巍中山陵》这一课,利用多媒体出示中山陵的全貌,孩子们马上就被带入了庄严肃穆的氛围之中。《松鼠》一文中针对松鼠的习性,给有关松鼠的邮票命名。孩子们的命名虽近乎荒诞,但却妙趣横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读写说明文的兴趣,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拓展空间,授予学习方法
《国宝大熊猫》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主要向人们介绍了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及珍贵性。文章既展示了大熊猫憨态可掬的特点,也突出了大熊猫珍稀的现状,唤起他们保护大熊猫的激情。感悟科普性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与否,不能只是停留在比较分析的层面,一定要内化到心灵!那么,最好的办法还是读,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内化。拓宽教学空间,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打通学生已知信息和社会生活现有的信息通道,学生学习的范围更宽,学习情绪更高涨。
四、启迪思维,无声胜有声
结合课文,参照比较,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比如我教《松树金龟子》这篇科普说明文,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松树金龟子的生活习性,使他们对大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最后的教学环节里,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为了保护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你还有哪些好的办法?教室里安静了许多,孩子们有的低头冥想,有的在本子上画着什么,有的和小组成员交谈起来……不一会儿,教室里小手如林。有人提出进行科普知识的宣传,有人希望完善我国对保护大自然这一方面的奖惩制度……这样不但能让学生爱上科普说明文,掌握说明文的知识情况,而且对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调动学生自学说明文的积极性,培养能力,启迪学生的思维都起到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