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多数人都不会有机会随时跑到以色列去看《死海古卷》,再去南非看岩石艺术,还能去伦敦大英博物馆看古埃及馆藏。谷歌最近做的一件事是,把它们都搬到网上。
一直对外宣称背负着“整合全球信息”使命的谷歌正在执行一个名为艺术计划(Google Art Project)的项目。它已经开展了两年,现在开始了第二轮推广:目前收藏品已经从2011年2月上线时的1000件发展到3万件。
简单来说,谷歌艺术计划是以一种数字化的手段把博物馆、艺术馆里的知名藏品搬上互联网的项目─很多人会因此皱眉并质疑十几寸屏幕上平淡的视觉体验。但是项目负责人Amit Sood并不希望你这么 想。
Amit Sood在谷歌的工作是市场策划,他的工作和我们熟悉的Android、谷歌地理产品(包括Google Map和Google Earth等等)有关,最新的身份则是谷歌艺术计划的负责人。
之所以发起这个项目,是美术馆爱好者Amit Sood在假期总是碰上美术馆的闭馆时间,即便运气好的时候也会有入场限制。出生于印度的Amit Sood在TED演讲中调侃自己并没有多少机会能去世界知名的博物馆参观,他用谷歌著名的20%时间原则(谷歌的员工可以用自己的20%的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发起了这个谷歌艺术计划,并找来了一帮和他志趣相投的人。
但如果说只是把博物馆里的内容搬上网,其实大多数博物馆都曾有数字化的尝试,但谷歌做的事情并不只是扫描。
为了体现自己的不一样,谷歌派出了脱胎于街景拍摄车的街景小推车。这个高2.6米、具有多镜头、全视角摄影头、电脑、存储设备和电池的拍摄车有多种室内定位技术,即便是在木地板、大理石、砖瓦或地毯等质地上都能顺利拍摄。
但是它对灯光和空间也有一些要求,“有时用闪光灯拍摄更好,但是遇到人工打光和自然光混合时,效果可能就不如预期了”。“同时,拍摄室内全景需要的内部空间高度至少要达到3米,才能把地板到天花板全部拍进去,而至于室内两侧及围墙等景观拍摄空间需要至少1米宽。”谷歌街景工程部员工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台北故宫博物院是谷歌第二轮推广最受关注的博物馆之一,和它一起列入谷歌名单的还有美国白宫、香港文化博物馆以及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等机构。台湾故宫博物院为谷歌准备了18件藏品,其中包括宋朝范宽的作品《溪山行旅图》、同朝代郭熙的《早春图》和赵昌的《岁朝图》;在物器类藏品中,包括西周的毛公鼎、北宋的汝窑莲花式温碗和清朝的翡翠玉白菜等。谷歌街景小推车在博物馆里拍了足足3个小时。
街景小推车能做到的是全角度的拍摄,这是谷歌艺术计划中的有趣之处,因为你不仅能不花钱不出门就看到这些世界知名博物馆、艺术馆的大门里面究竟是怎样一幅景象,“除了单项的文物,谷歌还能让你看到东西的位置,甚至你能看到这些艺术品是怎么被摆出来的。”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她更看好谷歌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她很相信谷歌的点击率可以让更多的人来看这些艺术品,“我们合作的基础是博物院已经完成的数位典藏计划,例如北宋赵昌的《岁朝图》,我们给谷歌提供照片,他们完成拍摄和后期制作。”周功鑫说。
Amit Sood在2011年3月做了一场TED演讲,他这样形容在谷歌艺术计划的网页上参观世界知名博物馆的方法:“点击─砰─你就进到博物馆里了。不论你身在何处,孟买、墨西哥,都无所谓;如果你想按照平面图绕博物馆一圈,那就把平面图打开,点击一下就可以进去,如果你想走到走廊尽头,就继续走,好好享受,探索一番。”
和谷歌合作的好处是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毕竟现在没有多少年轻人准确知道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的藏品和别处有什么不同,更不愿意把时间花在为博物馆的展览排队,而且门票的价格也不便宜。
号称十亿像素的Gipapixel高清晰成像技术是这个计划最大的亮点。相比你在网上点击一幅普通的画作,放大之后像素会降低,画质也会随着放大而不断变差。谷歌Gipapixel高清晰成像技术能让你看清楚它们收藏的艺术品的更多细节。
以梵高的《星空》为例,Amit Sood强调它能让你看出谷歌艺术计划体现画作细节之外的东西,“如果你想看笔触呢?你将它放大,真的近看它,我真的可以看到这些裂痕。”
还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的《岁朝图》。台北故宫博物院形容谷歌的超高清晰图像技术能让画面点开之后“看得到织维”。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收藏自己喜欢的艺术品并做上脚注分享在Google+或者Google Hangout社交网络。
不过,这个看起来很美好的计划也遭到质疑,最致命的批评来自谷歌做这件事情的意义。高清晰成像技术固然能让用户在网上就看到艺术家的作品,并且看到更深层的细节,但是这对理解作品和艺术价值的意义却难以衡量,甚至有人评论说,梵高的才华不能被谷歌提供的像素所肢 解。
另一个关键是版权问题。如果你上谷歌艺术计划的网页上转一圈,会发现有些超高清的图片是不能转用的,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解释这就是谷歌对艺术作品进行特殊设计的一部分,也就是谷歌的“安全措施”,谷歌的想法是你可以在网页上浏览,但是不能下载和转用。
对此,《纽约时报》曾经写文章调侃谷歌。因为在今年4月新上线的3万幅作品中,有21幅不得不因为版权问题被拿下。例如与谷歌艺术计划合作的托莱多博物馆,尽管馆长Brian P.Kennedy对《第一财经周刊》赞许谷歌艺术计划是“让人们用在线的方式接近世界知名艺术品的有力尝试”,但是也不能否认托莱多博物馆以版权问题为由,要求谷歌撤下Henri Matisse在1940年创作的作品《Dancer Resting》,在他们要求之内的,还有20件其他画作。同样因为版权问题,用户在谷歌艺术计划的网页上暂时还看不到许多艺术大师的作品,例如毕加 索。
这可以解释谷歌受到质疑的另一个原因─纳入谷歌艺术计划的作品从数量到知名度都还远远不够,也由此造成了许多知名博物馆和艺术馆对谷歌艺术计划还秉持着观望的态度。过去纽约现代美术馆就曾经对媒体公开表示,只有当谷歌艺术计划取得明确成功之后,现代美术馆才会提供毕加索的知名画作。
类似的质疑声音还包括Future of Museums中心的总监Elizabeth Merritt认为谷歌艺术计划这个“有趣的项目应该想清楚自己的观众是谁”,毕竟许多网民并不是用专业的分析来理解艺术品,相反,也有一部分专业人士对此非常挑剔。
对谷歌艺术计划将艺术品“扁平化”地呈现在网页上,托莱多博物馆馆长Brian P.Kennedy强调从三个维度欣赏艺术品─高度、宽度和深度。“当你真正去博物馆参观时可以保证参观者和艺术品的距离,这个距离会给参观的人带来空间上的记忆,面对面的接触和与艺术品对话是大多数参观者总往博物馆跑的主要原因。”Brian P.Kennedy肯定谷歌的做法,“做一个像谷歌艺术计划这样包括更多艺术品和更多面的了解方式确实是挺好的”,但是他也强调不能否认真正走进博物馆和艺术品实物接触的作用更大。
美国华盛顿特区Freer美术馆馆长Julian Raby也公开对媒体说谷歌艺术计划可以让更多的人走出门去了解真实的艺术品。“十亿像素的体验,让我们借由一些美术馆中无法看到的作品细节,更接近艺术家的本 质。”
“有很多人来跟我们询问一些和藏品有关的问题”,周功鑫说,“相信这也是谷歌会考虑的问题。”艺术计划正在面临各种质疑,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的好奇心。
在谷歌艺术计划所属的谷歌文化研究所(Google Cultural Institute)还包括将南非著名政治家纳尔逊·曼德拉的档案数字化、创作18世纪法国城市的三维模型,以及帮助以色列博物馆将《死海古卷》数字化,当然后者也被看作是艺术计划推广策略的一部分。这个想用技术整合全球信息的公司除了冰冷的机器搜索、最近不断曝光新消息的增强现实眼镜以及无人驾驶汽车,也把人类智慧的另一种形式—艺术品也变成了信息的一部分。
Amit Sood承认这确实是完成谷歌的使命,不过他在2011年那次演讲的最后强调这个项目的目的就是通过艺术计划忠实表现艺术家的作品,并且合理呈现在网络上,面对“你是想复制参观博物馆的经验吗”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不,这是种额外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