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务周刊》:东方希望集团在电解铝产业的投资令人瞩目。您是怎样做出这样的决策的?
刘永行:我在1996年就开始思考,我们要做什么?这就一定要结合我们自己的特点,并且从中国的产业变化和世界格局来分析。首先我觉得不应当再做饲料这样每个工厂很小的产业。照理说,找一个成功的小企业这种模式重复来做,比如说连锁店啊也可以,但我不想那样做。
我给自己分析,觉得我自己的特点就是生产型的,不是营销型的,这就是建设工厂,整合我们的人力资源,然后就是管理,达到竞争力的增强。所以我适合做生产资料型的,或者说是原料采购型的。原料采购型的是什么?那就是重工业,这是一方面原因。
第二,东方希望在全国各地的近百家饲料厂规模都比较小,一个厂就只有2000到3000万的投入,现在经过21年我们积累了一些资金,就想进入门槛高、投资量比较大的产业,可以避免陷入中小型企业的围剿,进入一个相对来说竞争环境宽松的这样一个产业集群。这里集中的是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但它们是不完全竞争,只有民营企业进入这个行业里面以后才是完全竞争,这样的产业我们容易成功。
第三就是我们在全国都有工厂,这使得我们可以在全国各地挑选哪些产业适合做,也能找到一个好的参照模式。我们1996年就决定我们进入的将是重工业,投资几亿、十几亿,甚至是上百亿,这样我们就有产值优势,因此我们就逐步把目标锁定在石油、电力、造纸、轮胎、发电、炼铝这样的一个产业群里。
《商务周刊》:如此大规模的投资,资金从何而来?
刘永行:这6年时间里我们都在考察,我们知道还完全不具备能力。这6年我们仍在建饲料厂,在2000年我们完成在饲料行业的投资,现在我们所有投资的饲料厂都成活了,有70到80个饲料厂,每个饲料厂拿出2000多万,我们就可以拿出20多个亿,这就具有了投资力量。
2002年前我们一分钱贷款都没有,不能说这样好,这是一种保守的做法。如果已经有了20多亿的资金,那么我就有了40到50个亿的融资能力,完全具备做大产业的资金实力。只不过现在国家的政策是有利于国有企业,不利于民营企业,理论上你可以融资40到50个亿,但是实际上还是有困难。但不管怎样,我们可以用各种金融手段,用自己的20多亿资金再融资20多亿,那就有40多亿,40多亿就足以进入大型产业,以后就可以滚动发展,就跟我们做饲料产业完全一样。
《商务周刊》:从饲料行业跨入铝业行业,你们毕竟还是一个生手,在整合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
刘永行:会遇到的。1996年的时候我感到非常非常困惑,隔行如隔山,我们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另外我们也完全没有这样的人才。所以我觉得我迈不出这一步,那个时候我还没有转型,就感觉到能力不够。所以当时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我想世界上有那么多华人,特别是做实业比如说像王永庆这样的,他怎么能够操纵那么大的资产,做那么大的产业?
1996年时我就找人谈,问有没有办法让我到王永庆那里去打工3年,去学习。他们说你不现实,因为你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一旦把握要领之后你会离开,人家不会花那么多精力来培养你。我想是这个道理,因为我不是真正去做徒弟,而是要去学本领,企业界是非常戒备这样的人的。所以后来我还是自己学习,自己思考。我之所以能做,那就是因为我做了6年的准备,慢慢思索,慢慢考察,慢慢地积累力量,积累资金,积累人才实力。所以去年我们一进入就可以很高速度的进入,而且一进入我们就创造奇迹,一进入这个行业里面我们就可以做得非常优秀。
《商务周刊》:中国现在进行大规模的国资改革,提供了很多民营企业进入的最佳时机,您是如何遴选并购的对象,而不至于背上沉重包袱的?
刘永行:我们这几年在全国各地至少考察了200多个工厂,都是当地政府推荐给我们的,我一个都没接。如果说我要接收的话可以接收一大堆,让我的资产迅速膨胀,但是我是做企业的,我做企业不是说我要得到什么,而是我能为我所接管的企业带去什么。如果我们不能保护它,不能让它产生最强的竞争力,我不要。否则它就会拖累你。你看我现在的新厂都是独立建的。
我们饲料业就是这个例子,刚开始走出去的时候找不着立脚点,就进行合资,所以1995年建的分公司里面大部分是合资工厂。1995年以后我们资金有了,经验有了,同时我们也感到饲料这样的产业不大,但是整合起来很难,特别是人的整合、观念的整合,要花很多精力去开董事会,那我们就不能做大事情。
所以从1995年开始,我们所有的饲料厂都是独资,在进入第二主业之后,我们也考虑我们所做的这个企业也一要有很强的竞争力,否则我们宁肯不要。自己兴建也容易啊,几十亿的一个工厂外国人要建三五年,世界上500强的企业都要3年,而国有企业从历史上发展起来可能需要几十年,但是我们只需要一年就可以了。这样的话资产质量非常高,因为我们的建设时间是他们的1/3,我们的投入也可能是他们的1/3,这两个1/3不得了啊。当人家还在建设初期的时候,我们已经全部建完了,赢得了两年的折旧费和营业收入和赢利期;而投资是人家的1/3,我们也完全做得到。
《商务周刊》:民营企业可以做到很低的成本,这是你们的比较优势。
刘永行:是的。民营企业能够做到这一点,现在世界500强都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建了新工厂,外资都要来参股合资,而我不同意,因为现在合资我们的能力会被低估,我一定要在全部建成、我们的报表出来的一段时间之后,等到人家能够把这个账算清楚的时候,我们再让他们进来。到时候,我不是说一块钱卖一块钱,而是卖两块,甚至是3块,这样来评估我的价值。
我们对中国的国情十分了解,我们可以走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制造业之路,这就是既有国际上的高标准、又有中国的低成本、快速度,这3个方面我们都可以做得非常非常好。所以我们的民营企业一旦进入这样的大型产业,我们会制定出世界竞争标准。很多人不相信中国人的力量,实际上我们已经开始显现出这种格局。
比如在微波炉领域,除非你有新的发明,创造出新的附加值,而如果你要做普通的微波炉,那你就要参照格兰仕的标准,所以说,我们中国的民营企业已经改写了这样的竞争标准。我不是在说技术标准,而是竞争标准。
《商务周刊》:重工业化和现代化已经是中国第二次现代化冲动的两个车轮,而此次由民营企业主导的二次工业化进程,您觉得会对原来的产业格局、区域乃至国家的竞争力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刘永行:这可以极大地提升我们中国的竞争力。中国的民营企业进入这样的大型产业之后,就会有能力制定这些产业的竞争标准,这就意味着中国在重工业里面可以引导世界潮流。这不是说大话,而是已经开始了。
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包括我们的政府主管部门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都是在高呼禁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是对的,但是我们民营企业开始在做高水平的、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产业群,这个进程我们不要低估。政府只需要因势利导,民营企业就会在新型的重工业化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跟世界列强进行竞争。
我们的目标是世界列强,而不是国内企业。都已经加入WTO了,我们的竞争应该是全球的。重工业投资是否过热要看你站在什么角度去看,如果只是放在国内这个有限的市场,我们的竞争力是有限的;放在全球的话,只要是可持续的我们都可以发展。新加坡一点市场都没有,但是它的炼油业却是供应整个亚洲,整个南太平洋。所以说,我们的眼光一定要看着世界,要相信中国人,要相信中国的民营企业不比外国人差,不比世界500强差。
刘永行:我在1996年就开始思考,我们要做什么?这就一定要结合我们自己的特点,并且从中国的产业变化和世界格局来分析。首先我觉得不应当再做饲料这样每个工厂很小的产业。照理说,找一个成功的小企业这种模式重复来做,比如说连锁店啊也可以,但我不想那样做。
我给自己分析,觉得我自己的特点就是生产型的,不是营销型的,这就是建设工厂,整合我们的人力资源,然后就是管理,达到竞争力的增强。所以我适合做生产资料型的,或者说是原料采购型的。原料采购型的是什么?那就是重工业,这是一方面原因。
第二,东方希望在全国各地的近百家饲料厂规模都比较小,一个厂就只有2000到3000万的投入,现在经过21年我们积累了一些资金,就想进入门槛高、投资量比较大的产业,可以避免陷入中小型企业的围剿,进入一个相对来说竞争环境宽松的这样一个产业集群。这里集中的是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但它们是不完全竞争,只有民营企业进入这个行业里面以后才是完全竞争,这样的产业我们容易成功。
第三就是我们在全国都有工厂,这使得我们可以在全国各地挑选哪些产业适合做,也能找到一个好的参照模式。我们1996年就决定我们进入的将是重工业,投资几亿、十几亿,甚至是上百亿,这样我们就有产值优势,因此我们就逐步把目标锁定在石油、电力、造纸、轮胎、发电、炼铝这样的一个产业群里。
《商务周刊》:如此大规模的投资,资金从何而来?
刘永行:这6年时间里我们都在考察,我们知道还完全不具备能力。这6年我们仍在建饲料厂,在2000年我们完成在饲料行业的投资,现在我们所有投资的饲料厂都成活了,有70到80个饲料厂,每个饲料厂拿出2000多万,我们就可以拿出20多个亿,这就具有了投资力量。
2002年前我们一分钱贷款都没有,不能说这样好,这是一种保守的做法。如果已经有了20多亿的资金,那么我就有了40到50个亿的融资能力,完全具备做大产业的资金实力。只不过现在国家的政策是有利于国有企业,不利于民营企业,理论上你可以融资40到50个亿,但是实际上还是有困难。但不管怎样,我们可以用各种金融手段,用自己的20多亿资金再融资20多亿,那就有40多亿,40多亿就足以进入大型产业,以后就可以滚动发展,就跟我们做饲料产业完全一样。
《商务周刊》:从饲料行业跨入铝业行业,你们毕竟还是一个生手,在整合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
刘永行:会遇到的。1996年的时候我感到非常非常困惑,隔行如隔山,我们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另外我们也完全没有这样的人才。所以我觉得我迈不出这一步,那个时候我还没有转型,就感觉到能力不够。所以当时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我想世界上有那么多华人,特别是做实业比如说像王永庆这样的,他怎么能够操纵那么大的资产,做那么大的产业?
1996年时我就找人谈,问有没有办法让我到王永庆那里去打工3年,去学习。他们说你不现实,因为你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一旦把握要领之后你会离开,人家不会花那么多精力来培养你。我想是这个道理,因为我不是真正去做徒弟,而是要去学本领,企业界是非常戒备这样的人的。所以后来我还是自己学习,自己思考。我之所以能做,那就是因为我做了6年的准备,慢慢思索,慢慢考察,慢慢地积累力量,积累资金,积累人才实力。所以去年我们一进入就可以很高速度的进入,而且一进入我们就创造奇迹,一进入这个行业里面我们就可以做得非常优秀。
《商务周刊》:中国现在进行大规模的国资改革,提供了很多民营企业进入的最佳时机,您是如何遴选并购的对象,而不至于背上沉重包袱的?
刘永行:我们这几年在全国各地至少考察了200多个工厂,都是当地政府推荐给我们的,我一个都没接。如果说我要接收的话可以接收一大堆,让我的资产迅速膨胀,但是我是做企业的,我做企业不是说我要得到什么,而是我能为我所接管的企业带去什么。如果我们不能保护它,不能让它产生最强的竞争力,我不要。否则它就会拖累你。你看我现在的新厂都是独立建的。
我们饲料业就是这个例子,刚开始走出去的时候找不着立脚点,就进行合资,所以1995年建的分公司里面大部分是合资工厂。1995年以后我们资金有了,经验有了,同时我们也感到饲料这样的产业不大,但是整合起来很难,特别是人的整合、观念的整合,要花很多精力去开董事会,那我们就不能做大事情。
所以从1995年开始,我们所有的饲料厂都是独资,在进入第二主业之后,我们也考虑我们所做的这个企业也一要有很强的竞争力,否则我们宁肯不要。自己兴建也容易啊,几十亿的一个工厂外国人要建三五年,世界上500强的企业都要3年,而国有企业从历史上发展起来可能需要几十年,但是我们只需要一年就可以了。这样的话资产质量非常高,因为我们的建设时间是他们的1/3,我们的投入也可能是他们的1/3,这两个1/3不得了啊。当人家还在建设初期的时候,我们已经全部建完了,赢得了两年的折旧费和营业收入和赢利期;而投资是人家的1/3,我们也完全做得到。
《商务周刊》:民营企业可以做到很低的成本,这是你们的比较优势。
刘永行:是的。民营企业能够做到这一点,现在世界500强都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建了新工厂,外资都要来参股合资,而我不同意,因为现在合资我们的能力会被低估,我一定要在全部建成、我们的报表出来的一段时间之后,等到人家能够把这个账算清楚的时候,我们再让他们进来。到时候,我不是说一块钱卖一块钱,而是卖两块,甚至是3块,这样来评估我的价值。
我们对中国的国情十分了解,我们可以走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制造业之路,这就是既有国际上的高标准、又有中国的低成本、快速度,这3个方面我们都可以做得非常非常好。所以我们的民营企业一旦进入这样的大型产业,我们会制定出世界竞争标准。很多人不相信中国人的力量,实际上我们已经开始显现出这种格局。
比如在微波炉领域,除非你有新的发明,创造出新的附加值,而如果你要做普通的微波炉,那你就要参照格兰仕的标准,所以说,我们中国的民营企业已经改写了这样的竞争标准。我不是在说技术标准,而是竞争标准。
《商务周刊》:重工业化和现代化已经是中国第二次现代化冲动的两个车轮,而此次由民营企业主导的二次工业化进程,您觉得会对原来的产业格局、区域乃至国家的竞争力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刘永行:这可以极大地提升我们中国的竞争力。中国的民营企业进入这样的大型产业之后,就会有能力制定这些产业的竞争标准,这就意味着中国在重工业里面可以引导世界潮流。这不是说大话,而是已经开始了。
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包括我们的政府主管部门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都是在高呼禁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是对的,但是我们民营企业开始在做高水平的、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产业群,这个进程我们不要低估。政府只需要因势利导,民营企业就会在新型的重工业化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跟世界列强进行竞争。
我们的目标是世界列强,而不是国内企业。都已经加入WTO了,我们的竞争应该是全球的。重工业投资是否过热要看你站在什么角度去看,如果只是放在国内这个有限的市场,我们的竞争力是有限的;放在全球的话,只要是可持续的我们都可以发展。新加坡一点市场都没有,但是它的炼油业却是供应整个亚洲,整个南太平洋。所以说,我们的眼光一定要看着世界,要相信中国人,要相信中国的民营企业不比外国人差,不比世界500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