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壮的历程:东北抗战14年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u4g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全境,这“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①。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从日寇侵入之日起”,中共即高举抗日大旗,“领导东北人民”②,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揭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光辉的第一页。因此,深入研究中共领导下的东北抗战历程就显得十分重要,具有特别意义。
  1931—1933:兴起与挫折
  1931—1933年,既是东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时期,也是中共逐步掌握东北抗战领导权的时期。九一八事变后,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错误方针的影响下,十几万东北军不战而退,东北很快沦为日本殖民地。在这个危急的时刻,九一八事变第二天——1931年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就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其中指出:“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工人、农民等劳苦大众自己的武装,才是真正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力量……只有工人、农民等劳苦大众自己的政府(苏维埃政府),才是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政府。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之下,才能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③,从而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中共的严正立场,积极宣传了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在思想上极大地推动了东北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931年11月,马占山领导江桥抗战,震惊中外。次年2月,东北军将领李杜、冯占海等人进军哈尔滨,讨逆抗日。一时间,东北人民抗日热情高涨,各地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以各种形式打击日寇,在东北全境154个县中,93个县有抗日义勇军活动。1932年夏,东北各地义勇军总人数达到30万,一度对日寇在东北的殖民统治造成严重威胁。在领导关系上,各路义勇军各自为战,互不领属,而义勇军将领又以军官、警官和绿林首领居多,著名将领有马占山、李杜、丁超、冯占海、苏炳文、唐聚伍、王凤阁、邓铁梅、苗可秀、孙朝阳等人。由于敌强我弱,义勇军各部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长远的战斗目标,缺乏统一组织与指挥系统,又脱离群众;在军事上,墨守成规,沿用正规军的“阵地战”战术;加之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主义”,拒绝或很少给予支持,各路义勇军很快就被日伪军各个击破。到1933年夏,东北抗日义勇军主力或被敌伪消灭,或告瓦解,其余部大多退入苏联境内。
  与此同时,中共逐步走到前台,扛起武装反抗日本侵略的大旗,开辟东北抗战的“主战场”和“第二战场”,成为东北抗战的领导力量。一方面,中共领导东北人民积极开展武装反抗日寇的英勇斗争。东北党组织先后派遣李兆麟、赵尚志、周保中、童长荣、李延禄、冯仲云等一批党员、干部到抗日义勇军中开展工作,又派大量干部和党员到农村发动广大群众,创立了磐石、海龙、延吉、和龙、珲春、汪清、安图、巴彦、汤原、饶河、珠河、密山、宁安等十几支反日游击队,在东满、南满、北满和吉东等地建立抗日游击区④。1933年后,这些地区成为东北抗战的“主战场”。另一方面,在中共领导下,东北各地人民采取多种形式,如罢工、罢课、罢市和游行示威等,反抗日寇的侵略,逐步成为东北抗战的“第二战场”,在日伪后方对其殖民统治造成很大威胁。
  就在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如火如荼地开展时,1932年6月下旬,王明主导下的中共临时中央召开“北方会议”,认为日本侵略东北是“向反苏战争又前进了一步”,提出“打倒一切帝国主义”,号召“开展广大群众的保卫无产阶级祖国(苏联)的运动”⑤,要求东北党组织把“反日战争与土地革命密切地联系起来”,并提出一系列“左”倾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的工运策略,使东北抗战受到很大危害。
  1933—1937:联合与高潮
  1933—1937年,在中共领导下,东北各路抗日武装逐渐走向联合,东北抗战“主战场”日渐繁荣、“第二战场”逐步发展,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高潮期。
  1933年1月26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向满洲省委发出《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即《一·二六指示信》,提出党在东北的总策略是“造成全民族的(计算到特殊的环境)反帝统一战线来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虽然是不可靠的动摇的力量,共同的与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 ⑥,建立东北反日统一战线。这是党在东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第一份重要文件。随后,各地党组织逐步停止实行土地革命的政策,陆续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同盟军和东北反日联合军,东北抗战翻开新的一页。
  1935年春,在满洲省委领导下起草的《东北人民革命政府纲领(草案)》,明确东北人民革命政府的性质是“抗日救中国的革命政府”,是广大民众选举产生的政府,其任务是领导和组织“民族革命战争,推翻日寇和‘满洲国’在东北的统治,收回东北失地,保护中华祖国,争取大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国家的统一”⑦。这成为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纲领,有力地推动了东北人民抗日运动进入高潮阶段。
  1935年6月3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出《给吉东负责同志的秘密信》,即《六三指示信》。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这两份文件的基本思想,是号召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御外侮,一致抵抗日寇的侵略,推动东北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发展。到1936年初,南满、东满、吉东、北满等四大抗日游击区基本形成,大约50余个县,共建立了十几块抗日游击根据地。同年2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决定以党领导的武装为基础,吸收其他抗日队伍参加,组建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初到1937年11月,东北抗联陆续编成11个军,达3万余人,并逐渐联合,分别组建成了第一、第二、第三路军。
  此外,中共对日伪统治区的城乡工作也很重视。九一八事变后,满洲省委从沈阳迁至哈尔滨,直接领导东北抗战的“第二战场”。根据《一·二六指示信》精神,满洲省委提出“扩大工农兵士学生革命军官反日统一战线,扩大反日民族革命战争”的口号,并将省委机关报《满洲红旗》改为《东北民众报》,每期最多发行到800份,在城乡广为传播。1933年5月1日,哈尔滨总工厂工人柴好、电车厂工人杨兆顺和党员张敬山,在哈尔滨火车站伪“满洲国”建国纪念碑上书写“打倒日寇”的大字标语,轰动全市,日伪大为震惊。仅这一年,东北各主要城市和工矿企业工人就举行27次较大规模的罢工、怠工斗争,参加者达3万余人次,有力地打击了日伪统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哈尔滨电车工人的两次罢工运动。1935年,在大连活动的中共胶东临时支部领导下,甘井子地区工人进行两次大罢工,参加者约达6000人,并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1937—1940:重挫与转战
  1937—1940年,既是东北抗战最为艰苦的时期,也是东北抗战“第二战场”“主战场”相继遭受严重挫折的时期。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寇侵占关内大片中国领土,东北抗日斗争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为巩固东北这一整个侵略战争的总后方,日本大规模向东北增兵,加之其武装移民等准军事力量,日本在东北实际总兵力不少于100万,他们大力加强对东北的殖民统治:一方面,竭力加强奴化宣传,企图泯灭人民的反抗意志;另一方面,调动大批军警宪特,对东北党组织和群众抗日组织进行疯狂破坏。由于日伪严密封锁和破坏,“(满洲)省委与各地党组织、抗日武装部队的‘交通断绝’”⑧。
  首先受到严重冲击的是“第二战场”。1936年1月,中共哈尔滨特委成立后,成为党在日伪统治区的主要领导机关,其工作重心放在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沿线,但各地党组织往往“没有独立工作能力”,经常依靠上级指示,而哈尔滨特委地处北满,要领导“如大连这些辽远的地方”,就“有些顾不过来”,无法真正、有效地领导白区对敌斗争⑨。1937年4月,哈尔滨特委书记韩守魁被捕后叛变,日伪军警在哈尔滨、滨绥、滨北各铁路沿线及各大、中城市进行大搜捕,制造“四一五”事件,先后逮捕745人。次年3月,日伪又对伪三江省汤原、依兰、桦川、富锦、勃利等5县及佳木斯市党组织和抗日团体进行大搜捕,是为“三一五”事件,共逮捕365人。经过这两次大逮捕,东北地下党组织损失殆尽,幸存的党员大多转移到抗联和抗日游击区,许多地方党的工作基本中断。
  其次受到极大冲击的是“主战场”。由于日伪调集重兵,采用保甲连坐、经济封锁和“三光政策”等残酷手段,并强制推行“集团部落”政策,对东北抗联进行大规模“讨伐”和“扫荡”。仅从1937年7月到1938年12月,日伪警察、自卫团出动“讨伐”达2777次,共约90562人次;若加上伪军独立的“讨伐”行动,这一数字得扩大3倍。总计,东北抗日军被杀死7400名,被俘虏960名,被抓捕1480名,被诱扣2700名,东北抗日武装人数锐减到1300名。⑩在敌我力量过分悬殊的形势下,东北抗战形势日趋艰苦,抗联遭受空前的严重困难和挫折,南满、东满、吉东、北满游击区相继失守。为保存抗日火种,1940年前后,东北党组织在与苏联方面协商后,将剩余的抗联主力陆续转移到苏联境内整训,只留下一些小部队坚持进行抗日游击斗争。
  1941—1944:低潮与新路
  1941—1944年,既是东北抗战的低潮时期,也是中共继续坚持东北地下抗日斗争,并从北面、南面两个方向开辟东北抗战“新战场”的时期。
  在屡遭日伪破坏后,东北一些党、团员和爱国组织成员采取多种形式,坚持开展抗日斗争,最活跃的是三肇地区(肇东、肇州、肇源)和龙江、讷河等地。1941年后,三肇有一些失去与组织联系的中共党员、团员坚持游击斗争,如党员、原抗联独立师二旅五团团长韩立中领导的“地下破坏队”在肇东多次烧毁日伪仓库,捣毁军列,张贴抗日标语。同年7月,抗联第三路军三支队军医兼秘书、中共候补党员王耀钧等人领导成立“北满省委第一执委部”(又称“北满执行部”),发动齐齐哈尔铁路工人和职工家属,进行抗日斗争,后根据抗联第三路军第九支队参谋长郭铁坚指示,改称“抗日救国会齐齐哈尔分会”,并拟定《反日十大纲领》,主要是搜集和侦察敌情,发展反日会员,开展抗日活动。这一时期,由于缺乏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东北境内虽有一些零星、分散的反日斗争,但总体上较为沉寂。
  1940年后,抗联大部入苏整训,于1942年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周保中为旅长。他在此前曾组织召开两次“伯力会议”,决定统一东北党组织,先后成立“留X(即伯力——哈巴罗夫斯克第一个字母)东北党领导干部临时支部”(1941年4月)和“中共东北党组织特别支部局”(1942年8月,又称“中共东北党委会”)。在东北党委的领导下,根据“保存实力,逐渐收缩”的原则,抗联加紧整训和改编,并派遣小部队返回东北,开展敌后侦察,发动人民群众,继续进行游击战。据不完全统计,1941年春至1945年8月,共派遣30余支小部队,总人数在300人以上,从北面对日伪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构成一定威胁。
  东北抗战受到关内党组织的密切关注和支持。根据中共中央“多线派遣,单线领导”的方针,1936—1945年,中共中央社会部、情报部,中央东北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委东北特别支部,冀热辽解放区第四公署,华北局社会部和胶东区党委等多个系统向东北派遣许多党员和干部,从事地下斗争。如1942—1945年,胶东区党委北海地委先后派胡铁桥、李守山等人到哈尔滨,建立松浦、三棵树铁路工厂、江北造船所、鸡鸭公司等4个党支部;在此基础上,成立中共胶东北海地委东北工作委员会,胡铁桥任书记,共发展党员40余名。11从1942年起,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十三军分区多次派遣部队和干部进军东北,于1943年秋建立凌(源)青(龙)绥(中)联合县,这是八路军在东北开辟的首个抗日游击区,成为冀热辽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12,从南面对日伪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构成较大威胁。
  1945:拐点与胜利
  1945年既是东北抗战的历史“拐点”,也是东北抗战迎来胜利的时刻。这年2月雅尔塔会议召开后,苏联同意在德国投降后3个月内对日宣战。在这种有利形势下,东北抗联教导旅加紧军事训练,加强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的领导,并向东北派遣多支先遣小分队,执行战前侦察和配合苏军作战的任务。
  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150万苏军进入东北,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土崩瓦解。随着苏联出兵东北,中共分3路进军东北:一是中路。中共在东北的地下工作人员积极组织革命武装,打击日伪军,并配合抗联教导旅和关内出关部队,开展建党、建军和建政工作。二是南路。根据中共中央指示,8月13日,冀热辽军区组成“东进工作委员会”,向东北挺进,于8月30日配合苏军攻克战略重镇山海关,占据进入东北的先机,并于9月5日进入东北最大的城市沈阳,沿途受到东北民众热烈欢迎。三是北路。9月初,根据苏军要求,抗联教导旅共300余人分4批返回东北,占领长春、哈尔滨、沈阳等57个战略要点,分别担任各大、中城市城防副司令,控制要害部门,恢复社会治安,并更名为“东北人民自卫军”,成为党在东北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这既促使东北抗战迎来新的历史“拐点”,取得最终胜利,又抢先挺进东北,在战后国共关于东北的角逐中抢占先机,为东北解放战争胜利创造了历史条件。
  注释:
  ①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4日。
  ②《对东北局关于东北形势及任务决议的修改意见》(1946年7月11日),《毛泽东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0页。
  ③《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1931年9月19日),中央档案馆等:《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9,内部资料,1988年,第47—50 页。
  ④刘庭华:《中国局部抗战史略》,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6—187页。
  ⑤《革命危机的增长与北方党的任务》(1932年6月24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六大以来》(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35页。
  ⑥《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论满洲的状况和我们党的任务》(1933年1月26日),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上册,第41—57页。
  ⑦《东北人民革命政府纲领(草案)》(1935年3月),中央档案馆等:《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21,内部资料,1989年,第141—145页。
  ⑧张鸿文等:《东北大事记:1840—1949》下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865页。
  ⑨《××对于几个城市工作在组织上的意见》(1936年7月),中央档案馆等:《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22,内部资料,1988年,第415—417页。
  ⑩解学诗:《伪满洲国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1页。
  11李述笑:《哈尔滨历史编年:1896—1949》,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编印,内部资料,1986年,第287、289、297页。
  12邓一民:《热河革命史稿:1919—1955》,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86—197页。
  (作者分别系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教授)
  (责编 王燕萍)
其他文献
从事党史研究工作30多年,经历了从春华到秋实的许多难忘时光,内心始终深藏着一个愿望:走出书斋,寻访革命旧址,实地感受历史洪流的波澜壮阔。近年来,我和爱人利用假期自驾踏上寻访长征遗迹之路。漫漫长征路,两万五千里,该从哪里开启我们的长征之旅?几经考虑,我们长征行的第一站选在了红都遵义。  一座小楼,一次会议  黔北重镇遵义是贵州第二大城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35年1月,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
期刊
(山西) 钟启元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是一座巍峨连绵的山脉,由无数峰峦叠错而成。为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的抗战精神构建了这座山脉坚定的走向和不屈的脊梁,巨大的民族牺牲和无数先烈的热血铸成这座大山巍峨奇崛的主峰。而每一个地区的抗战历程,则是这座山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风采展现着大山的经纬和肌理。  民族精魂在,砖石不可轻。抗战胜利70年了,硝烟已经散去,回望那座历史的山脉,挖掘蕴含其中的丰富的
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山西是敌后抗战的主战场,八路军以山西为中心,开辟了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三大敌后抗日根据地,领导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浴血奋战。在创建和巩固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各根据地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文化建设,以文化的发展繁荣促进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的发展。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感召下,山西抗日根据地人民紧紧地凝聚在共产党的周围,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山西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在“民族
期刊
当初入党为什么?现在为党做什么?今后为党留什么?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作出回答的人生选择题,是事关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观的问题。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左权将军诞辰110周年,左权将军作为八路军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领,作为抗战精神的杰出代表,对于今天的共产党人树立怎样的人生价值观、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
期刊
在抗日战争时期,武乡有位传奇式人物——魏名扬。在党的领导下,他出生入死,英勇奋战,领导创建名扬游击队,前后六次组建,又六次集体参加八路军,向八路军输送了3400余名优秀兵员,多次受到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罗瑞卿、薄一波、王树声、陈赓、陈锡联、彭涛、鲁瑞林等首长的表彰。魏名扬领导的这支游击队,也成为名震太行的抗日劲旅。  孤身斗响马的民间英雄  魏名扬出生贫苦,少年习武,多方投师,练就
期刊
大跃进中要出现问题,毛泽东早有预见。1957年1月18日下午,毛泽东主持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听取陈云关于财政经济问题的报告。他在插话中说:各部门之间的比例究竟怎样平衡才恰当?重工业各个部门之间的比例,轻工业各个部门之间的比例怎样平衡才恰当?这个比例再搞五六年是不是能搞得出来?我希望缩短这个时间,并且不要付出(像苏联那样)大的代价。他还说:有些东西现在不能定的,哪样东西多,哪样东西少?煤、电、油
期刊
在欣赏毛泽东手书选本的时候,有一幅很简短而素净的手迹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就是他抄录的南朝曹景宗诗《华光殿侍宴赋竞病韵》,见于《乐府诗集》。这是一首五绝,全诗为:“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毛泽东手书曹景宗该诗墨迹共存三幅,其中两幅为毛笔书法作品,均竖写在一页红色竖行条格纸上,是比较潇洒的毛式草书。但引起笔者格外注意的是另外一幅,它是毛泽东在一本曹禺译莎士比亚名剧剧本《柔蜜欧
期刊
毕士悌、刘志丹、杨森、杨琪、钟学高、林龙发、温志恭等,都是1936年春在东征战役中壮烈牺牲的红军指挥员,他们用血肉之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进行了英勇斗争、做出了卓著贡献。他们在艰难险阻面前都表现出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与坚定信仰,他们为开拓胜利坦途而表现出的无畏气概、革命精神和高贵品质,是矗立在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  毕士悌:有勇有谋,冲锋在前打头阵  毕士悌,原名金勋,朝鲜人,1898年生于朝鲜平安北
期刊
2015年5月9日,一名来自黑龙江省集贤县永安乡联明小学的教育工作者宋亚军,给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于若洁主任写来一封信,信中说明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他们将开展"揭日军暴行,讲抗战故事,读抗战家书,唱抗战歌曲,颂抗战歌谣,捍和平正义"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以此让学生了解日军侵华暴行和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侵略的那段珍贵历史。但他们缺乏相关教育资料,又考虑到山西省在抗战期间的重要作用,于是希
期刊
编者按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进行的长征,是中国革命面临重大抉择关头的一次绝地重生,其历程艰难曲折、跌宕起伏。为争取光明的革命前途,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红军以坚韧不拔、积极昂扬的战斗精神和灵活机动、出奇制胜的战略战术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两年间,他们克服难以想象之困难,战胜世间罕见之挑战,纵横十余省,长驱数万里,最终胜利会师陕北,谱写了开天辟地、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长征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