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走进小学语文课堂,都能感觉到老师们的认真:教学设计精妙绝伦,教学方法丰富多样,课件制作精美无比,整个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然而,细细品味,总觉得有缺憾。原因在于很多老师把语文课堂当成了表演的舞台,语文教学似乎只是为了一帆风顺、完美无痕地把自己撰写的教案表演出来,对于课堂中孩子的学习需要等具体的教学细节老师则缺乏关注。下面,我就以下四个细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教学状态:投入不够
很多语文老师把语文课当成了简单的文字游戏来对待,不能很好地体现文本的感情色彩。其实,语文课的语文味,既来源于语文知识本身,也来源于教师沉入文本的情感引领。只有精彩的语文老师才能上出真正精彩的语文课。语文老师应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和文本当中,把激情的课文上出激情,把悲伤的课文上出悲伤,把风趣的课文上出幽默,把欢乐的课文上出趣味,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领悟课文的思想和情感。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应该关注全班学生的学习状态,尤其是学习情感与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然而,我们发现,很多老师上课时注意中心一直在自己的思想或教案上,根本没转移到课堂和全班学生的思维上去。因此,很多老师对孩子的态度是敷衍的、言不由衷的,有的甚至是漠然的。他们只关心自己安排的内容是否讲完,预设的程序是否顺利进行。
二、朗读训练:缺乏指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每一阶段目标中都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很多专家也一再要求小学语文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应该用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优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于是,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中能看到很多学生读的场面。但在热闹之余,又发现几个值得注意的细节:
一是学生读得多,老师指导的少。很多语文老师都会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读课文,比如自由读、齐读、小组读、比赛读、男女读、分角色读、个人范读等。但很多时候老师让学生读课文只是一个预设的环节,没有实际意义。孩子读课文应该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不是只要读了就达到目的了。支玉恒老师执教的《匆匆》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孩子们在支老师一步步的引导下,通过朗读把《匆匆》这篇文章的内涵演绎得淋漓尽致。
当然,老师要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读课文,自身就必须具有较高的朗读水平。这也是一个语文老师应有的素质。假如老师不具备这种素质,就要善于利用其他的资源,比如录音资料或班上朗读水平较高的孩子等。最不应该的就是老师自己的朗读水平有限,还一再要求学生“像老师一样读”,这对孩子是一个误导。
二是经常让学生齐读整篇或整段课文。齐读课文是一种常用的朗读形式,能集中所有孩子的注意力,满足所有孩子读课文的愿望。但孩子们在齐读课文时往往都会放开嗓子喊,这对孩子的嗓子是一种极大的伤害,并且齐读时,孩子完全不会注意朗读技巧,也不会考虑课文的思想感情。因此,这种方式一定要控制使用,切不可漫无目的地整篇或整段给孩子齐读。
有的老师可能在布置任务时并不是要求孩子齐读,但学生很自然地就齐读了。比如,很多老师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孩子很快就由“自由读”变为了“齐读”,怎么办?这就要求老师在布置任务时要明确具体要求,比如小声读、边读边画记、同桌互相读等。
三、课堂评价:空洞无物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很多老师的课堂评价语丰富了,诸如:“读得真好!”“读得真有感情!”“你真勇敢!”“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你真会想问题!”“你的声音真好听!”“这个句子说得真!”……这确实是一个喜人的变化,对孩子的学习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然而,仔细琢磨一下,就不难发现,这些语言其实是很空洞的,根本不能给孩子以真正的指导。有些老师甚至是在毫无意识地机械地说这些语言。
其实,评价语应该是老师在迅速分析孩子的回答或表现后的一种指导性很强的语言。所以,评价语应该是有丰富内涵的,而不仅仅是一个空洞无物的装饰。评价语应以描述为主,多采用过程性的语言,抓住学生回答或表现中的特点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比如,老师要评价孩子的朗读,就不应该只是“读得不错”“读得真好”,而应该迅速分析他哪里读得好,是发音准确、读得流利、情感把握好,还是语调重音停顿处理得当。评价孩子说的句子,也应该从内容或形式(用词)等方面进行评价,如:“你句子中‘悠然自得’这个词语用得真好。”表扬一个孩子,如果你直接说“你真聪明”,孩子可能觉得你在敷衍他,但如果你说“一个这么难写的词语都写对了,你真不错”,孩子可能觉得这种表扬特别实在。
总之,教师的评价应该让孩子得到实实在在的指导,而不是得到一个烟雾弹。
四、思想教育:重在表达
很多的语文课堂上都能看到思想教育的环节,但老师们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时候,关注得更多的是孩子们天花乱坠的表达,而没有注意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比如,一位老师教学《好心的小雪人》(湖南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三册),在带领孩子们朗读了课文、理解了课文内容后,老师提了以下两个问题:“同学们,假如你是小雪人,会怎么做?”“假如你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会怎么做?”于是,孩子们开始仿照课文内容,七嘴八舌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则不停地对孩子进行肯定和鼓励。这节课就在师生这种想当然的情境中结束了。
乍一看,这一环节热热闹闹,没什么不妥。仔细分析,我们就能看到这种教育的弊端:只关注孩子的能力,而没有关注孩子的行动!“你会怎么做?”孩子们说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但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孩子们真的这样做了吗?孩子们真的会这样做吗?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时,不要把孩子们引到假、大、空上去,而要关注孩子的行动,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亲身经历说开去,才能真正触动孩子的心灵。
汪中求先生说:“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他提醒人们关注细节。我认为上课同样是这样的。很多特级教师的课粗粗看过去,都很简单,看不到他们费尽心机的花哨的设计。而如此简单的课之所以能让人回味无穷,就是因为他们关注了孩子的需要,把简单的课上出了不简单。所以,老师不要把工夫都下在教学设计上,更应该把关注点放在课堂生成上,关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
(1.资兴市教师进修学校,2.资兴市一完小)
一、 教学状态:投入不够
很多语文老师把语文课当成了简单的文字游戏来对待,不能很好地体现文本的感情色彩。其实,语文课的语文味,既来源于语文知识本身,也来源于教师沉入文本的情感引领。只有精彩的语文老师才能上出真正精彩的语文课。语文老师应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和文本当中,把激情的课文上出激情,把悲伤的课文上出悲伤,把风趣的课文上出幽默,把欢乐的课文上出趣味,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领悟课文的思想和情感。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应该关注全班学生的学习状态,尤其是学习情感与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然而,我们发现,很多老师上课时注意中心一直在自己的思想或教案上,根本没转移到课堂和全班学生的思维上去。因此,很多老师对孩子的态度是敷衍的、言不由衷的,有的甚至是漠然的。他们只关心自己安排的内容是否讲完,预设的程序是否顺利进行。
二、朗读训练:缺乏指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每一阶段目标中都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很多专家也一再要求小学语文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应该用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优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于是,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中能看到很多学生读的场面。但在热闹之余,又发现几个值得注意的细节:
一是学生读得多,老师指导的少。很多语文老师都会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读课文,比如自由读、齐读、小组读、比赛读、男女读、分角色读、个人范读等。但很多时候老师让学生读课文只是一个预设的环节,没有实际意义。孩子读课文应该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不是只要读了就达到目的了。支玉恒老师执教的《匆匆》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孩子们在支老师一步步的引导下,通过朗读把《匆匆》这篇文章的内涵演绎得淋漓尽致。
当然,老师要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读课文,自身就必须具有较高的朗读水平。这也是一个语文老师应有的素质。假如老师不具备这种素质,就要善于利用其他的资源,比如录音资料或班上朗读水平较高的孩子等。最不应该的就是老师自己的朗读水平有限,还一再要求学生“像老师一样读”,这对孩子是一个误导。
二是经常让学生齐读整篇或整段课文。齐读课文是一种常用的朗读形式,能集中所有孩子的注意力,满足所有孩子读课文的愿望。但孩子们在齐读课文时往往都会放开嗓子喊,这对孩子的嗓子是一种极大的伤害,并且齐读时,孩子完全不会注意朗读技巧,也不会考虑课文的思想感情。因此,这种方式一定要控制使用,切不可漫无目的地整篇或整段给孩子齐读。
有的老师可能在布置任务时并不是要求孩子齐读,但学生很自然地就齐读了。比如,很多老师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孩子很快就由“自由读”变为了“齐读”,怎么办?这就要求老师在布置任务时要明确具体要求,比如小声读、边读边画记、同桌互相读等。
三、课堂评价:空洞无物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很多老师的课堂评价语丰富了,诸如:“读得真好!”“读得真有感情!”“你真勇敢!”“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你真会想问题!”“你的声音真好听!”“这个句子说得真!”……这确实是一个喜人的变化,对孩子的学习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然而,仔细琢磨一下,就不难发现,这些语言其实是很空洞的,根本不能给孩子以真正的指导。有些老师甚至是在毫无意识地机械地说这些语言。
其实,评价语应该是老师在迅速分析孩子的回答或表现后的一种指导性很强的语言。所以,评价语应该是有丰富内涵的,而不仅仅是一个空洞无物的装饰。评价语应以描述为主,多采用过程性的语言,抓住学生回答或表现中的特点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比如,老师要评价孩子的朗读,就不应该只是“读得不错”“读得真好”,而应该迅速分析他哪里读得好,是发音准确、读得流利、情感把握好,还是语调重音停顿处理得当。评价孩子说的句子,也应该从内容或形式(用词)等方面进行评价,如:“你句子中‘悠然自得’这个词语用得真好。”表扬一个孩子,如果你直接说“你真聪明”,孩子可能觉得你在敷衍他,但如果你说“一个这么难写的词语都写对了,你真不错”,孩子可能觉得这种表扬特别实在。
总之,教师的评价应该让孩子得到实实在在的指导,而不是得到一个烟雾弹。
四、思想教育:重在表达
很多的语文课堂上都能看到思想教育的环节,但老师们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时候,关注得更多的是孩子们天花乱坠的表达,而没有注意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比如,一位老师教学《好心的小雪人》(湖南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三册),在带领孩子们朗读了课文、理解了课文内容后,老师提了以下两个问题:“同学们,假如你是小雪人,会怎么做?”“假如你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会怎么做?”于是,孩子们开始仿照课文内容,七嘴八舌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则不停地对孩子进行肯定和鼓励。这节课就在师生这种想当然的情境中结束了。
乍一看,这一环节热热闹闹,没什么不妥。仔细分析,我们就能看到这种教育的弊端:只关注孩子的能力,而没有关注孩子的行动!“你会怎么做?”孩子们说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但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孩子们真的这样做了吗?孩子们真的会这样做吗?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时,不要把孩子们引到假、大、空上去,而要关注孩子的行动,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亲身经历说开去,才能真正触动孩子的心灵。
汪中求先生说:“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他提醒人们关注细节。我认为上课同样是这样的。很多特级教师的课粗粗看过去,都很简单,看不到他们费尽心机的花哨的设计。而如此简单的课之所以能让人回味无穷,就是因为他们关注了孩子的需要,把简单的课上出了不简单。所以,老师不要把工夫都下在教学设计上,更应该把关注点放在课堂生成上,关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
(1.资兴市教师进修学校,2.资兴市一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