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论述了素质教育的涵义及素质教育在中学体育的内涵,提出了中学贯彻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构想。要想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改变思想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建立一种新的体育评价体系。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中学体育 思考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体育教学一直沿袭着以技术为主线,过分强调运动技术和达标考核体育成绩,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普遍现象,虽然进行了多年的体育教学改革,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1999年初,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体育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故在中学体育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中学素质教育的现状
1.强健的体魄。中学阶段是学生从少年期向青春期发展的一个过渡过期,身体机能的各个方面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塑造强健体魄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对成年后的体质健康状况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从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看,当前中国青少年的身体机能和素质与以往相比有着下降的趋势。据此,体育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进行全面的身体锻炼,使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
2.体育意识。体育意识是指学生觉察到体育的锻炼价值和重要性,对体育产生情感和爱好,认为体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从而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但是近些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相当多的学生缺乏体育意识。有调查表明,现在多数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被动的,单纯为了“达标”。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体育教学中缺乏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一味追求“达标”及教材枯燥、教学方法陈旧与落后所致。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应该把体育意识的培养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认真进行体育意识的培养。要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经过长期的培养,使学生具有体育意识,热爱体育,愿意参加体育活动。
3.体育能力。体育能力简单地讲就是学会体育锻炼的方法。为了使学生找到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课余多参加体育锻炼,也为了使一部分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懂得用体育的一些手段与方法科学地锻炼身体,在中学阶段应该加强体育保健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指导自己的体育实践。
二、中学体育贯彻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构想
1.转变思想观念,加深对素质教育的认识。首先,要转变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其次,对于学生来说,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和基本的判断能力,对一切新知识、新事物有很强的了解欲,所以我们要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传授科学的体育知识,为学生更好地认识体育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的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是单纯以竞技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实际教学中偏重于运动技术的传授,没有注意到要利用体育教学中的有利因素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基本素质加以培养。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原则。在体育教学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通过各种合适的身体练习,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教学内容的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是以竞技项目为主导的,竞技性的内容由于规则严密、技术要求高,而使得体育教学严肃有余,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编制教材时,应增强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多样性。教学内容的调整既要考虑素质教育的需要,又要考虑符合各地的实际,新设项目应同学生的实际学习和应用能力相结合,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需要,充分体现出实效性。要传授基础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为增强学生体质和终身体育锻炼打好基础。突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让学生了解知识和锻炼的价值,充分体验运动锻炼的乐趣,使教学内容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的特点。
4.建立新的中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常以运动项目“达标”作为唯一的考核内容,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取得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了改变这种单一的评价视角,使体育教学评价真正发挥反馈、督促的功能,应该建立一种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评价体系,即在中学体育教学的成绩考核中注重对学生体质的检查,把学生上课和参加课外锻炼的态度也纳入考核内容中,做到更科学、更合理地评价学生的成绩。
总之,加强中学体育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的力度,改善青少年身体素质,是当前体育工作的重点。广大中学体育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到素質教育的意义,转变学校体育工作观念,完善体育教学目标,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注重终身体育能力,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体育考评系统,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为适应21世纪人才素质要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毛苏林.围绕素质教育,深化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学刊,1999.
[2]陈世坚.论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学刊,2003.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中学体育 思考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体育教学一直沿袭着以技术为主线,过分强调运动技术和达标考核体育成绩,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普遍现象,虽然进行了多年的体育教学改革,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1999年初,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体育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故在中学体育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中学素质教育的现状
1.强健的体魄。中学阶段是学生从少年期向青春期发展的一个过渡过期,身体机能的各个方面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塑造强健体魄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对成年后的体质健康状况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从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看,当前中国青少年的身体机能和素质与以往相比有着下降的趋势。据此,体育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进行全面的身体锻炼,使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
2.体育意识。体育意识是指学生觉察到体育的锻炼价值和重要性,对体育产生情感和爱好,认为体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从而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但是近些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相当多的学生缺乏体育意识。有调查表明,现在多数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被动的,单纯为了“达标”。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体育教学中缺乏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一味追求“达标”及教材枯燥、教学方法陈旧与落后所致。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应该把体育意识的培养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认真进行体育意识的培养。要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经过长期的培养,使学生具有体育意识,热爱体育,愿意参加体育活动。
3.体育能力。体育能力简单地讲就是学会体育锻炼的方法。为了使学生找到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课余多参加体育锻炼,也为了使一部分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懂得用体育的一些手段与方法科学地锻炼身体,在中学阶段应该加强体育保健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指导自己的体育实践。
二、中学体育贯彻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构想
1.转变思想观念,加深对素质教育的认识。首先,要转变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其次,对于学生来说,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和基本的判断能力,对一切新知识、新事物有很强的了解欲,所以我们要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传授科学的体育知识,为学生更好地认识体育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的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是单纯以竞技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实际教学中偏重于运动技术的传授,没有注意到要利用体育教学中的有利因素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基本素质加以培养。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原则。在体育教学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通过各种合适的身体练习,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教学内容的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是以竞技项目为主导的,竞技性的内容由于规则严密、技术要求高,而使得体育教学严肃有余,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编制教材时,应增强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多样性。教学内容的调整既要考虑素质教育的需要,又要考虑符合各地的实际,新设项目应同学生的实际学习和应用能力相结合,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需要,充分体现出实效性。要传授基础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为增强学生体质和终身体育锻炼打好基础。突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让学生了解知识和锻炼的价值,充分体验运动锻炼的乐趣,使教学内容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的特点。
4.建立新的中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常以运动项目“达标”作为唯一的考核内容,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取得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了改变这种单一的评价视角,使体育教学评价真正发挥反馈、督促的功能,应该建立一种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评价体系,即在中学体育教学的成绩考核中注重对学生体质的检查,把学生上课和参加课外锻炼的态度也纳入考核内容中,做到更科学、更合理地评价学生的成绩。
总之,加强中学体育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的力度,改善青少年身体素质,是当前体育工作的重点。广大中学体育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到素質教育的意义,转变学校体育工作观念,完善体育教学目标,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注重终身体育能力,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体育考评系统,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为适应21世纪人才素质要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毛苏林.围绕素质教育,深化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学刊,1999.
[2]陈世坚.论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学刊,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