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青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yufen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以为,诗就是那种穿过一年四季的东西。看春天花开灿烂,却也有落花纷飞的幻妙;赏一棵千年常绿的松柏,却也有冰封青翠岁月的奇观。原来,一个人的孤寂、一首诗的感伤也可以深深地触动着人们的心。翻开《旅者》时,短短的小诗像是有一个人在忧伤,两三行言语像是在述说失落、迷茫、彷徨。柳叶青青,每一年的柳絮飘扬恰如诗人漂泊的生命,让诗歌散发出忧伤的美丽。
  孤独不是一个人的心情,而是一个人的心境。因为当你感到孤独的时候,这种孤独就不是喜怒哀乐情绪下的悲和苦,而是你的心不再与外界联络,被围困在虚渺的一个空间当中。然而,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自然也找不出相同的两个人。每一个人的理想追求不尽相同,更何况他们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所以,孤独很当然,也很必然。柳青很小的时候就萌发这种孤独感。母亲在她幼年的时候就去世了。一个几岁的小孩,懵懵懂懂,常常因为好奇而恨不得把家里的东西都拆坏;每当大人要惩罚她的时候,她又喜欢哭着鼻子,用一双呆萌的眼睛望着大人,企图可以免去责罚。童年是一个人最快乐的时光,她时刻被爱保护着,无拘无束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可是,病魔夺走了母亲的生命,一夜之间,只剩下一张空病床。小女孩再也不能拉着躺在病床上的母亲的手,听妈妈讲故事了。白日里,她望着那扇紧闭的大门,等待着善良的母亲再次把它打开。一天、两天、三天……无望的等待让她害怕。母亲的离开让这个家庭残缺,给她这个小女孩的心灵留下一块伤疤。其中有一首诗《你走了》是这么写的:
  “心里空空的/像是/刚买回来的手提箱//你走了/烟熄了/点燃了/我的泪/失去了/平衡//找不到出口/夹在忧伤的缝隙里/窒息。”
  你走了,心里空空的,就像刚买回来的手提箱。心里的方寸之地本来是充满的。你走了之后,好像把“我”的思绪都掏空了。心里的慌乱、虚无好像因为一个人的不在而扩大,内心的空洞就像是新买的手提箱那样空空如也。你走了之后,烟火燃尽,时间仿佛变成了焚烧而剩下的灰,一去不返。可是,那火焰并没有消失,却不知怎么转移到了“我”的眼眶。可惜火焰再也没有温度,只能冷冷地贴着。情到深处的不舍让眼圈的泪珠越来越沉重,终于失去了平衡,滚落下来。而“我”的心也失衡了,不愿接受现实,更宁愿去逃离,选择不可逆转的相反方向。时间渐渐褪去,人慢慢走远,忧伤逐渐在空气中飘散开来,将人吞没,仿佛不能呼吸。诗中的“手提箱”“我”“你”“泪”“烟”等平平淡淡的事物写出了心底的伤感。手提箱的空间比喻心里的失落,将抽象的情感赋予了形象上的空间化,说明了一个人的离去令“我”的心不知道失望了多少回,无望过多少回。落寞的心境如同比心脏大几十倍的手提箱的空间那样空虚。然而,烟是一种回忆,这是用一种借代的修辞,刻画离去之人此前的形象,比喻“你”。烟火熄去的动态描写瞬间让人感受时间的流逝、事态的发展是一去不回的。烟将要熄灭的瞬间,只剩下那团小小的火焰,仿佛“我”的眼里即将看不到那最后一丝仅存的温暖,留下的唯有冷却了的泪水。最后的“出口”被具体化,形象化,说明心里的感情仍旧迟迟不得化解,仍旧找不到出路,便只能不断地被自己的悲痛挤压,直到窒息。
  从这首诗的内容上面看,走了的那个人定然是“我”最爱的人,不然不会泪尽。天下的离散乃是常情,对于相隔两地的人来说,时间久了,伤感也会渐渐淡化,因为大家都相信虽然天各一方,也总有团聚的时候。可是,“我”却忧伤到窒息,那就是唯有天人永隔的处境了。我想这首诗所写的离去定是柳青对她生命里最挚爱的人的一种表达。这里也定包含着那位曾经非常爱她的母亲。曾经小女孩被抱在怀里,感受被爱的温度,可是还没让她好好地去感受,突如其来地被放开了。父亲是这家里的支柱,在外打拼支撑着这个家,可小女孩的心里依旧孤独,因为她也需要妈妈。父亲的爱就像是一棵大树,遮风挡雨;而母亲的爱则像是一个港湾,抚慰心灵。每一个人的生活都需要父亲提供的柴米油盐,也需要母亲睡前的呢喃。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作者构造“我”和“你”这一对关系,用你走后,衬托出“我”的独自一人。从此,生活的空虛、孤独给“我”蒙上了一层感伤的性格色彩。
  柳青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家人到国外生活和学习。她选择了理工科作为主攻专业。海外的文化差异让长大后的她更加喜欢一种安静的孤独感。然而在我看来,理科的学习是一种理性的学习,因为它过于接近真实与绝对。现实的冰冷、规律的确定性一方面会让人变得理智,赋予人客观的智慧,但另一方面也会让人感觉到人的无奈和渺小。现实永远是残酷的,这也让忧伤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后来,她又选择了她喜欢的专业,转而去学习摄影艺术,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文科,由于造诣颇深,获得了悉尼电影学院的奖项。这种艺术的学习让柳青拥有了感性与理性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影响着她的创作,也成了她写作《旅人》这部诗集的一个特点。正如诗集中所写的《顶点的另一端》:
  “不必担心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可以围住她的爱/她会回来的//不必学习古老的拉丁语/去解释她暂时的离开/她会回来的//与其想象着她慢慢离去/不如借给自己一个月的时间/因为人在顶点的另一端时/永远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三角形是数学的几何概念,作者选取三角形作为意象,并从第三者的角度去劝说那位失落者。封闭的三角形就好比一个人际关系圈,不要企图用关系去困扰别人,他若要离开,终究还是要离开的。也不要妄想用咒语去留住别人,那是困不住的。“我”想告诉你的是:每一件事情都有着两面性,离去和归来也是对立统一的两面。正如三角形,不论你选择哪一个角,都会有两个不同方向的线。放心吧,她一定会回来的,因为你不管选择哪一个方向,向左或往右,都会回到原点。这里三角形是封闭的三条线相连,一个三角形的角度和线条数都是固定的,这是规律。没有一定夹角,没有合理的边长比,没有固定的边数,均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所以,从这方面来讲,它体现着客观规律。作者却能运用三角形的夹角所发射出来的两条边的透视法思维来比喻普遍事物所存在的矛盾性质——人的命运好像都是冥冥之中被注定一样,逃不出一个封闭的圈。不管你选择矛盾的哪一方,都会回到原点。所以,“与其挽留着她,不如让她走吧”的劝说所折射出来的是一种对命运旅途的哲理思考。同时,这也巧妙地将起初那种规律的东西上升为一种处世的人生哲理。   然而,不管是這里所说的轮回观念,还是上面所说的情到深处的叹惋,都表现出一种忧伤的情怀。万事都会有始有终,世上许许多多的事情不断在重复上演。但是,世间有多少人真的能够等到一切都回归原点呢?传说中的人参果树,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可又有谁能够像彭祖一样长寿呢?恐怕生命的有限早已被万事万物的永恒超越了。都说西方的文学以悲剧为美,因其能直戳人心深处的脆弱,调动人的感受去思考。而在《旅人》这个诗集里,它总能抓住人小小的情感——离别、现实的无奈等,传达出淡淡的忧伤之美。这与作者的经历是有关的,她多愁善感的性格,对细微事物的敏感,加上摄影艺术赋予,这都让她在诗歌中表现出生命追求中的微妙感受。作者是孤独的,她的一两百首诗歌中,没有过多人物对象,也很少描写欢快的喧嚣场面。
  读柳青的诗歌,仿佛像是在读诗人的生活,了解她的心境。正如她在诗集的开头所写下的:“写文字/只为了/有一天/可以被你偶然读到/看着一行一行的句子/对照着自己/想起,曾经还有一个我。”我在这些诗歌中常常能够看到一对恋人的影子,但他们的爱情不得长久;也常看到一个人在独自等待、观望,但最终都只剩下失落。他们都在努力地追求一种人性的完美,但又不得不去面对现实的缺憾。这一两百首简短的诗歌都是作者自己的真实体验。长大后的诗人就是一个漂泊的游者,她一直生活在异国他乡,受到种族差异的影响,而后又辗转世界各个角落,去拍摄一些素材。摄影艺术者的视角都是独特的,因为他们常常需要一个人独自去思考。作为理工科出身,这些知识背景本身就奠定了她基本的人生价值观念。在我看来,或许,她早就看到那些亘古不变的规律和定理——从生到死的不可逆转性。所以,她的诗歌和其他艺术作品不仅流露出孤独忧伤之情,更有对生死的感悟和人生哲理的思考。但最打动我的是,她写的一切都不是虚构,而是一种真实的她,被命运捉弄的她。生活的一次一次不幸都好像砸中了她,她认真刻苦,努力去改变生活中的一切,希望得到一些宽慰。可是,母亲走了还能回来吗?那个曾经说爱她的人又去哪儿了呢?命运夺走了她最初的爱,夺走了她对困顿生活的最后一丝自慰。她努力去追寻一种完美,祈求这个世界的两全。偏偏病魔选中了她,让她无法去诉说,让她抑郁,让她最后的希望淹没在她无尽苦痛的思考中。她说“最痛苦的/不是/找不到/通往门的那条路/而是/走到门前/被拒之门外”(《路》),那些压在心底里的不平、哀怨、痛苦等,她无力去改变,只能选择梦一般的方式,站在高处,飞向天空……最后的那首《抑郁症》的绝笔成为她生命中最后的追问。堂妹柳笛在对她的悼念里写道:“萌萌,天堂里没有病魔、没有烦恼,没有尘世的喧嚣与嘈杂,在那里你可以安心地构思,静静地写作,再也没有人去随意打扰。”虽然美好年华的消散令人叹惋,但我们依然尊重她的想法。也许,这个世界并不适合她,她要去另一个没有太多牵绊的地方——更真、更善、更美的地方去解放自己。我想,于她而言,这不应该是一种悲痛,反而是一种成全。就像她的家人给梁潮老师写的信中所寄托的那样:“我们都希望她的诗、她的电影和摄影能够让她的精神生命继续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她的家人是很爱她的。虽然母亲逝去的不幸,爱情的擦肩而过,病痛的折磨伤害过她,但正是生命中那些深深浅浅的感伤让她的人生谱写出了优美动人的诗歌,那一幅幅在独自旅途中捕捉到的镜头展现了世界某个角落里独具韵味的故事……而她的逝去不也是对她所有的文艺作品,乃至她的生命旅途意义的最哀艳、最凄美的焰火燃放吗?我想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命路途中的旅行者,我们常常面临失落、悲伤。当我们失望之时,总会记得身边有一群人在忍受着一切痛苦,但仍努力地追寻梦想。这份精神不也恰如诗人在忧伤中仍执着以诗活在许多人的心中吗?她的诗永远是美丽的,她说过诗歌中有个曾经的她,我们都记住!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王东江,新疆作协会员,就读于鲁迅文学院32届全国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在《文艺报》《中国艺术报》《北京文学》《大地文学》《伊犁河》《星星诗刊》《散文诗世界》《散文百家》等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500余篇(首)。  离我宿舍咫尺之遥,有一排白蜡,树龄十年许,正值盛期。水浇得透,树干挺拔精神,每根枝丫都有攀上云朵的野心,让人揪心哪天深夜它忽的离人间而去。每一片叶子都蓊蓊郁郁,泛着青春野性的光芒,在盛夏热火朝
期刊
我是一个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人,那时候,出行依靠的是“十一”型的双脚,吃的是可数清房顶横条的稀饭,我家在桂中南的一个大石山区,村子很小,只有八十多户,共四百余人。从我住的小山村到最近的集镇,要经三个山坳、两个山?,走近八公里的山路。当时,我家上有七十多岁的祖父、祖母。下有从大学生到刚上小学的六个兄弟姐妹,全家十口人,只有我父母两个主要劳动力。在日工只有三角八分的大集体时代,我家生活困难程度
期刊
山河任我行(一)  曾经的遥远  已变得越来越近  仙人居住的地方  也已游人成群  曾经的悠长  能转眼飞逝过去  四通八达的道路  穿梭在山水里  曾经的深邃  已慢慢变得透明  穿过苍穹海域  到达天际海底  曾经的辽阔  已尽收我的眼底  如诗画的美景  收藏在我心里  感叹风景竟这么美  放飞的心有多沉醉  呼吸自由任清风吹  拥抱着山河心神纯粹  背起行囊健步如飞  驾着小车快乐相随 
期刊
在一个难得凉爽的夏日下午,我又来到了位于开封巿东北隅的铁塔公园。园內游人虽不是很多,但仍是清风扑面,檐铃拂耳,祥云飘飘,瑞霭四溢。  自1983年从外地调入开封工作以来,我已无数次地来到铁塔公园观赏膜拜,铁塔公园以它俏丽俊美的容颜、雍容华贵的气度、丰富淳厚的宋文化氛围,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铁塔的前身是一座木塔——福胜塔。它建于公元989年,是北宋著名建筑学家喻浩当时受旨于宋
期刊
王剑宁,全国公安机关作家协会会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多年从事文学创作,作品见《中国散文诗人》《中国散文诗研究》《散文诗世界》《中国年度散文诗》《湖南文学》《民族文学》《天山》等刊。  1  又是春天。  春天对我来说,就是噩梦的开始。  我讨厌春天,我觉得春天就是生命的悲剧。病房的窗户不大,装着厚重的铁栅,露出很小的缝隙,像监狱。透过缝隙,我仍然看到外面的土地上,大片的绿色。那是一片新绿,我很悲哀
期刊
香 椿  谷雨前后是吃香椿头的最佳时节,此时的香椿叶嫩无丝,香味浓郁。过了谷雨,叶片变老变硬,再吃就不新鲜了。  刚长出的香椿头青亮亮的,像朝气蓬勃的少年,浑身上下充满力量,偏偏不讨小孩子喜欢。爱吃香椿头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记得小时候在老家,门前就有一棵香椿树,每到春天,奶奶总是踮着一双小脚,直着身子采树上的香椿头,然后包菜饼吃。包好的饼只有她与父亲、母亲吃,我和弟弟都不喜欢吃,我们都嫌香椿头味
期刊
以波德莱尔、兰波、魏尔伦等人为代表,象征主义作为法国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作为现代文学的开端,其象征主义思潮和对诗歌的改革创新已经越过法国的界限,影响了整个世界。象征主义认为,现实的世界是虚幻的、痛苦的,而内心的“另一个世界”是真的、美的,诗歌的任务就是通过象征、暗示来连通两个世界,启发读者的思绪和联想,并主张通过对诗歌语言的特殊排列,形成扑朔迷离的艺术效果。这些主张对于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产生与发
期刊
陈小虎,广东作协会员,有文字发表于《青年文学》《散文》《天涯》《作品》等刊物,著有散文集《九月阳光》。现居深圳。  起雾了。  远离灯光站在小路的暗处,山下的小城影影绰绰,像一艘在海上航行的巨轮。我在海边出生长大,每到这个季节,雾气弥漫时,那些大船就这样静静地泊在海水中。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青草的味道涌入肺腑。春天了,万物生长,山上的野草霸道蛮横,灌木恣意凌空。  说是山,其实不高,九十九级台阶就
期刊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所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描写了梁山好汉因奸臣的欺压而被逼上梁山的故事。这些梁山义士后来接受招安,为宋朝南征北战,最终大多战死疆场,幸存者又被奸臣残害。这既是一曲才人义士的赞歌,又是一场“大力大贤”之士被奸臣昏君残害致死的悲剧。梁山好汉是作者着力描写的正面英雄群体,但他们不全是草莽之人、粗鲁之辈,亦有文雅之士。其中包括天魁星及时雨宋江、天机星智多星吴用、地魁星神机军师朱武、地
期刊
曹禺曾表示,《日出》的主角并非戏中人物,而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基于人物在戏剧中拥有推进剧情的功能,在话剧中,如何让这众多出彩的人物形象既不争夺“戏份”,又能凸显主角的地位,体现了作家的深厚功底。本文将从环境、人物及作者思想趋向等方面简要论述“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主角的塑造。  一、着色:加深时代环境的晕染  (一)笙歌醉太平的假象  《日出》中的大旅馆从表面上看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这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