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政府管理企业是其经济职能的基本内容之一。现今,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期,虽然政府对民营企业的认识和定位渐趋成熟,但是政府的企业管理职能的转变还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给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局限性。如何转变政府的企业管理职能、改善政府对民营企业的管理是需要政府迫切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民营企业;政府职能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今中国,民营企业己从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际化竞争的重要力量。我国现在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期,政府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有力推动者,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中央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因此。探析我国政府如何管理民营企业问题,依然是一个时代性的理论课题,对于完善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以及促进我国民营企业的规范治理及其国际化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概况
民营企业是指个体、私营企业、自然人和私营企业控股或由其运营的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而民营经济广义地讲即为各类民营企业的统称,狭义地讲,指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头二十年,虽然我国的民营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经济增长点,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国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严重阻碍其进一步发展:
第一,民营企业近代治理结构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矛盾。我国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大都停留在个人业主、合伙制企业及某些股东占主导型地位的公司单边治理结构。带有浓厚的“家庭化”、“亲缘化”的色彩。这种单边治理结构在企业初创时期,尚有其可行性和合理性。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资本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民营企业的近代治理结构与正在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的矛盾便会日益凸显,这不仅仅反映在企业内部关系、决策方式上,而且在分配制度等方面与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也相距甚远,更与股份制、资本运营等现代经济运行方式和制度不相适应。
第二,简单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大多数民营企业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取得自身的发展,因此存在巨大的外部不经济现象。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行,民营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政策挤压。这就要求民营经济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关键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
第三,权益资本构成过于单一,仅表现为创办人或业主投资及其累积收益,企业的自有资金规模相当有限。而市场规模的扩大,则要求企业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资金不足又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同时,权益资本的单一化又反过来加剧了企业经营决策的专制化,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集体决策机制的缺乏往往会造成更大的决策损失。
第四,民营企业家的管理素质不能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者的要求。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家由于家庭和社会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带有浓厚的“家长制”和“经验型”的色彩。据《中国改革报》报道,约80%以上的民营企业家素质处于“经验型一专家型一管理技术复合型”演变过程中的第一、第二阶段。
第五,经营理念相对滞后。业主各自为营,不愿联合,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直接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第六,人才缺乏。民营中小企业的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缺少具备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和运作能力的人才,导致决策质量不高,创新和应变能力不强,而且也没有建立相应的人才引进机制和培训制度。
第七,资金供求矛盾尖锐。资金短缺成为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普遍问题。有的企业受三角债困扰。债款收不回。有的企业应收款占企业总资产的1/3左右,严重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有的企业向银行借贷,抵押物有限,找不到符合条件的担保单位,融资困难。
第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不力。民营企业一般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不高,大都是生产配件和中间产品,缺少产业链中的关键性产品,影响产业、产品的优化升级。
第九,产品低水平重复生产。许多民营企业的产品是在“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低水平重复的现象比较突出,而且往往导致“降价竞争”,随之而来的是“偷工减料”,从而产生低质量的产品,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最终被市场竞争所淘汰。
第十,同行业无序竞争。民营企业的自律程度较差,加上缺少行业管理,生产和销售环节中的问题时有发生,不良经营作风得不到及时制止,甚至愈演愈烈,导致整体优势的丧失。
三、政府管理民营企业的对策
显然,对于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政府的企业管理职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政府对民营经济的认识及管理渐趋成熟,但从深层次看,政府企业管理职能的转型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造成对民营企业的管理仍然存在许多方面的缺失和不足。首先,在理念上。传统理论对非公有制经济形成不少片面的思维定势。中共十五大虽然从政治上解决了非国有经济的地位问题,但旧观念、旧传统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政策法规的改革不到位使得民营经济缺乏公平、规范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其次,在制度上,由于理念的不正确,导致部分制度的制定存在诸多的限制或忽略,如市场准入制度、产业政策、税费政策、金融政策等。此外,在政府管理技术上。还没有彻底摆脱计划经济、国有经济时代的行为模式,经济管理上的“法制化”、“服务型”建构明显滞后,不能满足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此,政府应重新确立自身在市场经济及民营经济运行系统中的角色定位,进而实现其企业管理职能的转型。具体而言,我国政府应从下述六个方面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管理:
(一)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制定完善、平等的法规、制度和政策。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经济成分居于平等的地位,应共同享有国民待遇,这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前提。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民营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积极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球政府转变和完善管理职能,创造宽松、稳定、积极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从而保障和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对民营企业提供国民待遇,包括市场准入、政府服务、资本提供、市场竞争等方面,是我国改革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各级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内涵的一个基本的方面。政府应通过制定和完善各项政策法规,为民营整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不但要将部门法律转变成公共的法律,减少部门法规,增加公共法规,使部门走向社会,弱化部门制定法规的权限和随意性;而且要加强外部监督,集思广益,尤 其注意听取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意见,让他们成为参与者而不只是受管制者。
(二)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统一的市场规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企业行为实行完全的直接管理越来越困难,势必要求逐步转变职能,建立以间接控制为主、“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型的经济管理机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政府在相当长时期内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培育市场,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市场经济活动的物质条件,通过确立产权、制定法律、建立行政机构等提供市场经济活动的制度条件,还要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一些必须的公共服务及保险。通过这些方式,建立一个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保障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转,为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统一的市场规则。
(三)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实行宏观调控,监管和规范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
由于市场机制在调节经济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如盲目性、短期性、滞后性等。而且我国的民营企业中至少95%是中小企业,由于存在信用能力低、技术薄弱、交易条件差等不足,如果单以市场机制来调节,不仅不可能解决各个企业遇到的经营困难,而且容易导致不同规模的不公平竞争或过度竞争。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运用政策、税收、计划、信息等宏观手段来引导市场,从而影响企业的行为。还有。依照法律通过各级各类行政机构对市场及其主体进行监督,以立法、行政监督、经济奖惩等手段,对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进行管制,限制垄断,鼓励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和职工的权益,控制环境污染等等。
(四)为民营企业提供社会保障。
按照我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各地个体民营企业参保社会化程度较低。劳动部门在具体的实施中,没有过硬的手段对民营经济的个体工商户加以约束,致使大量业主有法不依。另外,民营企业职工流动性大,致使他们参加社会保险的执行难度较大。所以,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强制在民营企业内部实施职工社会保险,确保民营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五)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民营企业在获得各类信息、人才和适用技术,进行产品开发、人才培训、开展进出口业务等方面都面临不少困难。近几年,我国已开始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特别是市县政府扶持建立的面向企业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应当为中小企业开展公益性服务;二是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类中介组织为中小企业服务。但是,总体上,整个社会的市场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民间的中介服务规模和力量相对于政府方面而言。较为薄弱。因此,迫切需要在政府的组织和协调下建立健全社会化的企业服务体系,建立发达的民间商业性中介机构。
四、结论
在企业竞争日益严峻的当今社会,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民营企业要想获得健康、迅猛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的监管和引导,尤其需要政府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为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需的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关键词:民营企业;政府职能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今中国,民营企业己从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际化竞争的重要力量。我国现在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期,政府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有力推动者,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中央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因此。探析我国政府如何管理民营企业问题,依然是一个时代性的理论课题,对于完善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以及促进我国民营企业的规范治理及其国际化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概况
民营企业是指个体、私营企业、自然人和私营企业控股或由其运营的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而民营经济广义地讲即为各类民营企业的统称,狭义地讲,指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头二十年,虽然我国的民营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经济增长点,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国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严重阻碍其进一步发展:
第一,民营企业近代治理结构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矛盾。我国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大都停留在个人业主、合伙制企业及某些股东占主导型地位的公司单边治理结构。带有浓厚的“家庭化”、“亲缘化”的色彩。这种单边治理结构在企业初创时期,尚有其可行性和合理性。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资本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民营企业的近代治理结构与正在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的矛盾便会日益凸显,这不仅仅反映在企业内部关系、决策方式上,而且在分配制度等方面与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也相距甚远,更与股份制、资本运营等现代经济运行方式和制度不相适应。
第二,简单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大多数民营企业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取得自身的发展,因此存在巨大的外部不经济现象。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行,民营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政策挤压。这就要求民营经济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关键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
第三,权益资本构成过于单一,仅表现为创办人或业主投资及其累积收益,企业的自有资金规模相当有限。而市场规模的扩大,则要求企业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资金不足又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同时,权益资本的单一化又反过来加剧了企业经营决策的专制化,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集体决策机制的缺乏往往会造成更大的决策损失。
第四,民营企业家的管理素质不能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者的要求。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家由于家庭和社会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带有浓厚的“家长制”和“经验型”的色彩。据《中国改革报》报道,约80%以上的民营企业家素质处于“经验型一专家型一管理技术复合型”演变过程中的第一、第二阶段。
第五,经营理念相对滞后。业主各自为营,不愿联合,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直接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第六,人才缺乏。民营中小企业的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缺少具备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和运作能力的人才,导致决策质量不高,创新和应变能力不强,而且也没有建立相应的人才引进机制和培训制度。
第七,资金供求矛盾尖锐。资金短缺成为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普遍问题。有的企业受三角债困扰。债款收不回。有的企业应收款占企业总资产的1/3左右,严重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有的企业向银行借贷,抵押物有限,找不到符合条件的担保单位,融资困难。
第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不力。民营企业一般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不高,大都是生产配件和中间产品,缺少产业链中的关键性产品,影响产业、产品的优化升级。
第九,产品低水平重复生产。许多民营企业的产品是在“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低水平重复的现象比较突出,而且往往导致“降价竞争”,随之而来的是“偷工减料”,从而产生低质量的产品,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最终被市场竞争所淘汰。
第十,同行业无序竞争。民营企业的自律程度较差,加上缺少行业管理,生产和销售环节中的问题时有发生,不良经营作风得不到及时制止,甚至愈演愈烈,导致整体优势的丧失。
三、政府管理民营企业的对策
显然,对于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政府的企业管理职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政府对民营经济的认识及管理渐趋成熟,但从深层次看,政府企业管理职能的转型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造成对民营企业的管理仍然存在许多方面的缺失和不足。首先,在理念上。传统理论对非公有制经济形成不少片面的思维定势。中共十五大虽然从政治上解决了非国有经济的地位问题,但旧观念、旧传统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政策法规的改革不到位使得民营经济缺乏公平、规范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其次,在制度上,由于理念的不正确,导致部分制度的制定存在诸多的限制或忽略,如市场准入制度、产业政策、税费政策、金融政策等。此外,在政府管理技术上。还没有彻底摆脱计划经济、国有经济时代的行为模式,经济管理上的“法制化”、“服务型”建构明显滞后,不能满足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此,政府应重新确立自身在市场经济及民营经济运行系统中的角色定位,进而实现其企业管理职能的转型。具体而言,我国政府应从下述六个方面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管理:
(一)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制定完善、平等的法规、制度和政策。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经济成分居于平等的地位,应共同享有国民待遇,这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前提。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民营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积极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球政府转变和完善管理职能,创造宽松、稳定、积极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从而保障和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对民营企业提供国民待遇,包括市场准入、政府服务、资本提供、市场竞争等方面,是我国改革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各级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内涵的一个基本的方面。政府应通过制定和完善各项政策法规,为民营整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不但要将部门法律转变成公共的法律,减少部门法规,增加公共法规,使部门走向社会,弱化部门制定法规的权限和随意性;而且要加强外部监督,集思广益,尤 其注意听取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意见,让他们成为参与者而不只是受管制者。
(二)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统一的市场规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企业行为实行完全的直接管理越来越困难,势必要求逐步转变职能,建立以间接控制为主、“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型的经济管理机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政府在相当长时期内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培育市场,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市场经济活动的物质条件,通过确立产权、制定法律、建立行政机构等提供市场经济活动的制度条件,还要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一些必须的公共服务及保险。通过这些方式,建立一个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保障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转,为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统一的市场规则。
(三)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实行宏观调控,监管和规范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
由于市场机制在调节经济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如盲目性、短期性、滞后性等。而且我国的民营企业中至少95%是中小企业,由于存在信用能力低、技术薄弱、交易条件差等不足,如果单以市场机制来调节,不仅不可能解决各个企业遇到的经营困难,而且容易导致不同规模的不公平竞争或过度竞争。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运用政策、税收、计划、信息等宏观手段来引导市场,从而影响企业的行为。还有。依照法律通过各级各类行政机构对市场及其主体进行监督,以立法、行政监督、经济奖惩等手段,对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进行管制,限制垄断,鼓励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和职工的权益,控制环境污染等等。
(四)为民营企业提供社会保障。
按照我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各地个体民营企业参保社会化程度较低。劳动部门在具体的实施中,没有过硬的手段对民营经济的个体工商户加以约束,致使大量业主有法不依。另外,民营企业职工流动性大,致使他们参加社会保险的执行难度较大。所以,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强制在民营企业内部实施职工社会保险,确保民营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五)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民营企业在获得各类信息、人才和适用技术,进行产品开发、人才培训、开展进出口业务等方面都面临不少困难。近几年,我国已开始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特别是市县政府扶持建立的面向企业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应当为中小企业开展公益性服务;二是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类中介组织为中小企业服务。但是,总体上,整个社会的市场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民间的中介服务规模和力量相对于政府方面而言。较为薄弱。因此,迫切需要在政府的组织和协调下建立健全社会化的企业服务体系,建立发达的民间商业性中介机构。
四、结论
在企业竞争日益严峻的当今社会,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民营企业要想获得健康、迅猛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的监管和引导,尤其需要政府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为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需的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