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海葵白化是由于海葵失去体内共生的虫黄藻和(或)共生的虫黄藻失去体内色素而导致海葵变白的生态现象.为探究鬼手海葵(Aiptasia pulchella)白化和白化恢复后相关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对海葵进行慢性热胁迫处理,以白化海葵和白化恢复后的海葵为研究对象,采用2代IIlumina Hi-seq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探究两者在基因表达水平方面的差异变化,分别获得50109686和43163786条Clean reads,注释后获得24565和24157个Unigene.比较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白化海葵与白化
【机 构】
:
闽江学院海洋研究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葵白化是由于海葵失去体内共生的虫黄藻和(或)共生的虫黄藻失去体内色素而导致海葵变白的生态现象.为探究鬼手海葵(Aiptasia pulchella)白化和白化恢复后相关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对海葵进行慢性热胁迫处理,以白化海葵和白化恢复后的海葵为研究对象,采用2代IIlumina Hi-seq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探究两者在基因表达水平方面的差异变化,分别获得50109686和43163786条Clean reads,注释后获得24565和24157个Unigene.比较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白化海葵与白化恢复后的海葵之间存在21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白化海葵的高表达基因有101个,白化恢复后海葵的高表达基因有113个,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DNA复制、新陈代谢、离子转运和胶原蛋白有关.对不同处理所涉及的全部28050个表达基因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结果发现,白化海葵在胶原蛋白和离子转运方面显著富集表达,白化恢复后的海葵在核酸修复方面显著富集表达,推测这些生物学过程在海葵白化和白化后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获得的转录组数据和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海葵共生体系在共生失衡后进行适应性调节的分子机制,为海葵及珊瑚共生体系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澳门内港及附近水域(包括内港、筷子基北湾和南湾)历来是澳门海域富营养化最严重的区域,水质恶化常引发大规模鱼类死亡.本文利用近10年的澳门水质监测统计数据,采用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模拟了澳门内港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和水文动力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内港区低氧现象为澳门海域潮、径流物理及生化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内港没有明显的外海往复流和水体层化现象,其整体的弱动力和筷子基水域的半封闭造成污染物滞留作用,是形成低氧区的关键物理机制.筷子基水体自身生化耗氧是导致内港低氧的驱动要素,底泥耗氧进一步加剧了内港的低氧程度.
那屿藻属(新拟名)Yonagunia Kawaguchi et Masuda隶属于红藻门海膜科,本研究通过对该属的台湾那屿藻(新拟名)Yonagunia formosana(Okamura)Kawaguchi et Masuda进行了形态学和基于rbcL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证实台湾那屿藻存在于我国海南省东南部地区,并较为详细地描述了该物种的分枝形式、小育枝、皮层细胞等营养结构以及生殖结构,发现藻体的枝端形状比最初报道的模式种更加多样化,且藻体各部分结构(分枝形式、小育枝、皮层细胞等)的大小与最初报道的模式
海洋科学是一门依赖于观测的学科,而卫星是海洋研究的重要观测平台之一,海洋卫星数据在海洋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1世纪初以来,我国陆续发射了多颗专门用于海洋观测的卫星,初步拥有自主海洋卫星全球观测网络。本文针对国内外海洋卫星资源基本情况,总结了我国海洋卫星数据应用发展现状,特别是海洋卫星数据接收、处理、管理、应用等方面的情况,并分析、探讨了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对卫星数据的需求,以及我国海洋卫星数据科
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subsurface chlorophyll maxima,SCMs)广泛存在于全球各海域,该最大值层往往具有较高的海洋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因此研究其年际变化特征对深入理解气候变化影响下海洋生态系统变化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一维物理-生态耦合模型(one-dimensional physical-biological coupled model,MEM-1D)较好地模拟了1994—2019年南海北部海盆区海温、盐度、营养盐和叶绿素的垂向分布,并采用3种统计方法,分别从整体趋势、不同时间
海草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洋水域,是全球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结构和功能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生态服务价值。由于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的强烈影响,海草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衰退,因此开展海草资源监测与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光学遥感在海草监测中表现出卓越优势。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海草遥感监测研究现状,重点总结了研究内容、技术和方法,论证了海草光学遥感监测的可行性,旨在为我国海草光学遥
引种外来树种是我国各地在红树林修复实践中常用的措施.由于更容易在困难立林地存活,外来树种被认为更具竞争优势.为弄清外来与乡土红树植物物种在困难立林地存活能力的差异及其原因,本研究选取典型外来引种先锋树种拉关木(Laguncularia racemosa)与乡土先锋植物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实验探究潮滩冲淤扰动条件下幼苗稳定性差异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幼苗抗侵蚀能力与幼苗根冠比显著正相关,泥沙淤积抑制幼苗根系生长,而底床侵蚀则促进根系伸长.与白骨壤相比,拉关木幼苗的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嗜盐性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中,能够引起肠胃炎、伤口感染以及败血症,是人类重要的病原菌之一.宿主体内被认为是一种低铁环境,能够激发致细菌的毒力.副溶血弧菌能够分泌弧菌素或利用外源铁载体来获取铁.在低铁条件下,编码双组份调控系统的基因簇VPA0148-VPA0149转录上调,使含铁肠杆菌素受体PeuA转录出有活性的蛋白.VPA0148编码产物为一个响应调节因子,具有一个磷酸基团接收结构域和一个DNA结合结构域.本研究发现,VPA01
本文旨在研究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碎肉中4种不同蛋白酶酶解物的3k Da超滤组分对RAW264.7细胞的免疫活性.以RAW264.7细胞为实验模型,采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中性红吞噬实验检测细胞吞噬能力,Griess试剂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含量,并分析酶解物氨基酸组成和分子量分布.实验结果表明,胰蛋白酶酶解物在12.5~200μg·mL–1范围内无明显细胞毒性,能增强RAW264.7细胞吞噬能力,浓度为400μg·mL–1时达到最大值132.50%(P<0.01),
近年来,计算机模式识别技术因其识别结果准确、快速,而不断被用于生物判别邻域.本文利用MATLAB软件实现动量自适应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s)对西北印度洋、中东太平洋和南海3个海区的鸢乌贼角质颚及其胴长进行模式识别.研究结果显示,训练成型的神经网络收敛误差仅为4.416×10–2,加入动量和自适应学习率的BP神经网络对鸢乌贼地理种群的识别率有显著提高.3个海区的正确识别率分别为100%、88.89%和94.12%,总成功率为93.24%,说明角质颚外部形
The current challenges that society faces call for actions fostering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grounded in effective policies.Consequently,to raise environmental resilience and sustain human wellbeing,we need to overhaul the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