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讨论了1985年中一目首次VLBI联测中延迟和延迟率的测定以及基线分析工作。详细描述了基线分析所采用的观测模型,给出了基线解算和对观测模型中各种不确定性作拟合求解的详细过程。并且还讨论了分析中遇到的数据权分配、延迟模糊度的识别和消除以及数据剔除准则等问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讨论了1985年中一目首次VLBI联测中延迟和延迟率的测定以及基线分析工作。详细描述了基线分析所采用的观测模型,给出了基线解算和对观测模型中各种不确定性作拟合求解的详细过程。并且还讨论了分析中遇到的数据权分配、延迟模糊度的识别和消除以及数据剔除准则等问题。
其他文献
本文用AR谱的Marple方法,分析了BIH 1962.0-1982.0年问光学UT1序列,证实有与理论值非常接近的Mf、Mm和MSm短周期波动。对不同时期资料的研究分析表明,在这二十年间Mf波振幅、相位都有较大的变化。对UT1残差谱分析的结果表明,存在着一个周期接近于Mr波的干扰波。由比较稳定的Mm波系数得到Love数为k=0.299±0.001。
为了开展国内的极坐标服务,在计算x,y之前,均需先从纬度观测序列中扣除先验的纬度非极变化—Z项。目前上海天文台光电等高仪(ZPA)的采用Z项,是由1974.80—1976.75的纬度变化(?)o(t)按公式
现时的力学模型精度对于精密的长弧定轨是不够的,产生的长弧轨道中包含了非模型的长周期摄动的系统差。为了消除这种系统差的影响,本文应用了长弧与短弧相结合的轨道拟合方法,计算了对长弧轨道根数的改正,从而修正了长弧残差。利用1983年9月26日——11月4日共40天的长弧观测资料,求得长弧残差的均方根值由原来的27.0厘米减小到19.8厘米。
本文介绍了一种分析与图示相结合预报小行星掩星的方法。采取较小比例尺求掩星区及接触时刻。文中提出了从现象“D”到“R”的最大时间间隔的估算方法。在视位置计算中,采用了新天文常数。考意到条件的限制,采取略宽的判别标准,俾使既不失良机;也不多徒劳费功。本方法不仅对小行星适用,亦适用于大行星与彗星.
本文对交叉证认技术选取平滑因子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许采用模拟数据的方式验证了作者的观点。
本文利用最大似然原理估算了岁差改正数及恒星运动学参数,同时考虑自行的本动速度分量与观测误差,尽量消除了本动速度对确定上述参数的影响。利用模拟数据,文章对最大似然算法及最小二乘法进行了数字检验。最后,给出了对512颗FK4/FK4sup恒星自行资料[1]的归算结果。
本工作提出在今后综合世界时计算中的系统保持阶段使用的两种取权方案等设想。用所提议的方法对1986年资料作了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现行服务结果及BIH结果作了比较。认为在我国综合系统的现行组成没有更大变化,且各仪器的观测系统又基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采用第二种方案具有更大的好处.
本文根据国际时间局(BIH)公布的数据,对各国原子时实验室1984-1986年原子时和原子钟结果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比较,并对评价原子时尺度均匀性的方法提出了一些看法。1.几种协量原子时尺度均匀性优劣的力法比较表明,目前还是以双月平均速率方差为好些,因为速率变化的大小能真正反映原子时尺度的长期变化情况,速率变化愈小,原子时尺度愈均匀。2.在参予国际原子时逢立的原子钟中,约有1/3的原子钟存在明显的季节
本文在Murray型正态方程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分块途径提出一种用于视差解算的新算法,由此可以直接解出昕有恒星的恒星常数及相应的中误差,从而解决了Murray型正态方程求解过程中未知数数目太大引起的困难,以及不能直接求得恒星常数的标准差这两个重要的问题。这一方法可以适用于一般的恒星三角视差测定工作。
本文用当前较新的河外致密射电源的高精度射电观测,综合得到20个基本射电源位置及119个射电源位置表。得到四个观测射电源表对综合系统的系统改正值及其精度。20个综合射电源位置个别误差在赤经和赤纬上分别为±0.0012和±0.0026。并且与其它的射电源表作了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