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工作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中国地质大学始终把研究生教学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博士和硕士培养体系,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开展“三助”和科技学术活动,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教学工作体系。
一、不断优化培养方案,
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是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最能体现研究生教育特色的重要内容。在这个体系中,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是重中之重的工作。近几年,我校按照学科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研究生的成长规律,不断优化博士生和硕士生培养方案,并且推行了硕博连培、国际联培等旨在促进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
1.制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在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对于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关键的作用。为了加强对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从1991年开始先后6次组织全面修订了研究生培养方案,精简学时,降低必修课学分要求,开设“科学方法论”等系列院士和博导讲座课程,设置学术活动学分,使课程体系不断优化。
2003年修订(制定)完成的新一轮培养方案,着重体现了各学科的内涵、发展趋势,使研究生的培养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注重了研究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外语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体现了“科学、规范、拓宽、分层次和国际化”原则,“科学”指课程体系的设置科学合理,符合研究生教育规律。“规范”指设置课程均有规范的教学组织,包括完善的教学大纲、教材和参考书、稳定的教学队伍等。“拓宽”指课程覆盖的知识面有一定的广度,在一级学科或至少二级学科的层面上设置课程,部分课程可在相关学科的层面上设置,避免按导师个人的研究方向设置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分层次”指硕士生课程和博士生课程统筹考虑,课程的内容和要求有区别,其中硕士生课程注重基础性、宽厚性和实用性,博士生课程注重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国际化”指课程的设置要参考世界著名大学同类学科的课程设置体系,特别是已与国外大学建立起合作办学关系的学科。除了规范合理的课程体系外,还专门把“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作为培养方案的组成部分。
2.硕博连培。对于在本科阶段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并取得一定的创新成果的硕士新生,经过选拔提前进入博士阶段,有利于早出人才、快出人才。1999年,学校制定了《关于硕-博连读研究生工作的暂行规定》,开始在有博士学位授权的学科、专业中开展硕士生-博士生连续培养工作。这项规定明确了硕博连培的选拔条件、审批程序、培养方式、考核办法、学籍管理及待遇等。凡是进入硕博连培的研究生,按单独制定的培养方案进行培养,享受博士生津贴,在第二学年结束后的考核不合格者则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享受硕士生待遇。实行这项制度以来,已有78名硕博连培研究生,其中7人已完成博士学业顺利获得博士学位。
3.国际联培。对于某些有条件的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在其学习和研究中,通过导师与国外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的联系,组织开展国际联合培养,有利于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为研究生撰写高水平的英文学位论文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也可使研究生培养尽早与国际接轨。这种联合培养的方式主要是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作访问学者等。
例如,我校构造地质学2000级博士章军锋是与美国加州大学Riverside分校联培的,在学期间获得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高压榴辉岩及其组成矿物的流变学实验研究》,其有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Nature》、《Geology》和《科学通报》上。
二、开展教学内容、方法
和手段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的主要环节。在研究生入学后的一年至一年半时间里,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学科前沿等。如何使这个阶段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近几年,我校不断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力度,从事研究生教学的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我校坚持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各门课程建立了规范的教学大纲,有些课程引进外文原版教材。学校要求教师将科学研究的成果及时纳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2003年,学校出台了《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设立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基金用于资助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案例(管理类)建设、试题库建设。课程建设类项目资助力度2000-6000元,教材建设类项目资助力度1-2万元。2003年和2004年确定立项项目共37项,其中课程建设25项,教材建设12项。两年来,共投入教改经费将近40万元。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以点带面,有力推动了我校研究生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自1999年教育部开始实施“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计划以来,我校已有6部教材入选。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研究生一般具有较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强的特点,这决定了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要充分调动研究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我校教师注重运用先进的研究生教育教学理论,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广大教师改革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自学、研讨、案例教学、现场观摩等多种方式,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现在,许多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自主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受到学生欢迎。例如,管理学院赵晶教授在研究生的“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将Internet教育方法整合于传统教学过程,融Internet网络体验、网上实践、在线独立学习、课堂教学、案例教学和学生项目小组为一体,建立了包括学生项目展示、网上实验、案例讨论、论文多种形式结合的考核评估标准,开发了提供学生自学环境的基于浏览器/服务器三层结构的模块化电子商务网上教学系统。又如,在我校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要求每个学科、专业开设的前沿讲座课程教学主要的方法是:集中该学科中的教学优势力量,由该学科专业从事不同领域的老师进行专题讲座,如请从国外进修回国的老师介绍研究的新课题,请兄弟单位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老师介绍工作动向等等,这样汇集老师的特长和教学优势将教学进行得更加生动;结合各学生的研究方向或感兴趣的课题,要求学生自学和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该方向发展现状及前景的报告;为了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根据各人准备的报告进行课堂交流和讨论。通过以上方法,将专题讲学、自学、查阅资料、撰写论文和课堂交流等多种手段结合。
三、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
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一样,是研究生成才必须经过的重要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说,实践教学对于研究生成才更重要。重视实践教学是我校办学的特色和传统。在研究生培养中,我校不断加强实践基地建设,鼓励研究生参加科学研究,广泛开展了“三助”活动,从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野外实践教学与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为师生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我校有重视实践教学的优良传统。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校建设了包括周口店、北戴河、三峡在内的4个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其中,周口店地质实习站具有50年的悠久历史,被誉为地质工作者的“摇篮”。除此之外,各院(系)还建立了各自的校外专业实习站点55个。这些实践基地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产学研基地建设。产学研不仅是本科生培养的重要途径,更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研究生在基地中可以得到真枪真刀的锻炼,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取得重要的成果并使之产业化。我校资源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专业在胜利油田、南阳油田、紫金等大型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基地,每年吸纳大量的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武汉中地信息工程公司已经成为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地;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和技术输出等方面也有其相应的产学研基地为依托。目前,全校有47个较稳定的产学研基地。
3.研究生参加导师课题研究。研究生既是导师的学生,也是导师课题研究的得力助手。我校要求导师在课题研究中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作用,将研究生吸收到课题研究中来。近三年来,研究生参加导师负责的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课题等项目研究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也实现了新的飞跃,成为在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研究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据统计,1999级-2001级三个年级研究生通过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而撰写学位论文者博士占78%,硕士占 62%。
4.持续开展“三助”活动。助教、助研、助管是锻炼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1999年,我校颁布了《关于研究生兼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实施办法》,开始在研究生中开展助教、助研活动,以此作为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后,学校设立了“三助”专项经费,由人事处和研究生院负责“三助”活动的管理,包括岗位设置和聘任、考核和发放酬金等。近三年,参加“三助”活动的研究生平均每年达1100人次,发放酬金合计168.4万元。
四、广泛开展科技学术活动,
浓厚校园学术氛围
研究生科技学术活动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一种独特形式的校园文化,是优良大学不可缺少的软环境之一,众多学有成就的专家都认为自己学术上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归因或起始于研究生阶段的学术活动,因此,开展好这类活动对提高研究生培养的整体与个体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一直非常重视研究生的科技学术活动,从机构设置及制度建设、经费投入、特色活动开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学术团体与学术制度建设。加强学术团体建设和学术制度建设,是开展科技学术活动的基础性工作。我校较早设立了校学生科技协会。2002年,又成立了研究生科学与技术协会,专门负责全校研究生的学术科技活动,各院(系)设有研究生学术科技部,负责院(系)研究生的科技学术活动。科协的宗旨是:团结和组织广大研究生积极参加科技学术活动,营造学术交流氛围,致力于构筑技术服务、科技创业的校园平台,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能胜任未来在国际国内多领域竞争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制定了研究生科技学术活动管理办法,实行了研究生科技学术活动学分,要求每个研究生在三年学习期间必须参加60次科技学术活动,满10次计1个学分,共6个学分。
2.设立各种基金和专项奖。设立基金和专项奖是鼓励研究生开展科技学术活动的有效激励措施。我校在大学生课余科研基金的基础上于2001年设立了“研究生学术创新与探索基金”,2004年又设立了“研究生科技创新奖学金”。近几年,资助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项目195项,资助各类研究和学术活动经费达12万元。这些经费为研究生开展科技学术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
学校实行了专项奖励制度,即在第三学年,将研究生的普通奖学金发放改为专项奖,根据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各类竞赛成绩,发给不同等级的奖学金。如对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一篇奖励800元,被SCI检索一篇奖励5000元,EI检索一篇奖励3000元。近几年,共发给全日制脱产研究生专项资金150.71万元。此外,学校还由企业或个人捐赠设立了紫金科技奖学金、金钉子奖学金、中国科学院奖学金、中国石油奖学金、中国石化奖学金、塔里木油田奖等专项奖学金等。
3.形式多样地开展科技学术活动。我校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大大激发了广大研究生参与科技学术活动的积极性,参与科研技学术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各类研究生科技学术活动的质量越来越高。近几年,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生科技学术活动包括一年一度的研究生科技报告会、博士论坛等。
一年一度的科技报告会作为研究生展示科技成果的平台,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5届,成为了研究生科技学术活动的品牌。近三年,参加科技报告会的研究生数量呈上升态势。学校还非常注重不定期举办研究生科技学术活动,举办名家论坛,邀请众多的院士、归国学者、专家为研究生做报告。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共有20余次高质量的学术讲座。各院系的研究生科技学术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如我校资源学院的信息所、盆地所等单位不定期举办的学术沙龙、学术讨论班等在校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我校是国内较早举办博士论坛的高校之一。博士论坛的主讲人以归国专家学者和在职博士生为主,采取“讨论”、“沙龙”的形式,内容以“新、全、亮”为主要特点,“新”指以介绍国际国内最新科研成果为主,“全”指提倡多学科、多层次交叉的知识综合,“亮”指主讲者要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亮点。2002年10月至今,我校先后举行博士论坛38次,参加者约4500人次。2004年4月承办了 “在汉部委属高校首届博士研究生联合论坛”, 目前正计划举办以“盆地与能源”为主题的全国博士生联合论坛。我校的博士论坛主题覆盖校内所有学科、专业,为老生与新生、硕士与博士、博士与博士等研究生群体之间架起了学术交流的桥梁,已成为广大研究生与知名专家学者、优秀博士生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一、不断优化培养方案,
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是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最能体现研究生教育特色的重要内容。在这个体系中,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是重中之重的工作。近几年,我校按照学科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研究生的成长规律,不断优化博士生和硕士生培养方案,并且推行了硕博连培、国际联培等旨在促进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
1.制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在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对于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关键的作用。为了加强对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从1991年开始先后6次组织全面修订了研究生培养方案,精简学时,降低必修课学分要求,开设“科学方法论”等系列院士和博导讲座课程,设置学术活动学分,使课程体系不断优化。
2003年修订(制定)完成的新一轮培养方案,着重体现了各学科的内涵、发展趋势,使研究生的培养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注重了研究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外语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体现了“科学、规范、拓宽、分层次和国际化”原则,“科学”指课程体系的设置科学合理,符合研究生教育规律。“规范”指设置课程均有规范的教学组织,包括完善的教学大纲、教材和参考书、稳定的教学队伍等。“拓宽”指课程覆盖的知识面有一定的广度,在一级学科或至少二级学科的层面上设置课程,部分课程可在相关学科的层面上设置,避免按导师个人的研究方向设置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分层次”指硕士生课程和博士生课程统筹考虑,课程的内容和要求有区别,其中硕士生课程注重基础性、宽厚性和实用性,博士生课程注重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国际化”指课程的设置要参考世界著名大学同类学科的课程设置体系,特别是已与国外大学建立起合作办学关系的学科。除了规范合理的课程体系外,还专门把“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作为培养方案的组成部分。
2.硕博连培。对于在本科阶段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并取得一定的创新成果的硕士新生,经过选拔提前进入博士阶段,有利于早出人才、快出人才。1999年,学校制定了《关于硕-博连读研究生工作的暂行规定》,开始在有博士学位授权的学科、专业中开展硕士生-博士生连续培养工作。这项规定明确了硕博连培的选拔条件、审批程序、培养方式、考核办法、学籍管理及待遇等。凡是进入硕博连培的研究生,按单独制定的培养方案进行培养,享受博士生津贴,在第二学年结束后的考核不合格者则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享受硕士生待遇。实行这项制度以来,已有78名硕博连培研究生,其中7人已完成博士学业顺利获得博士学位。
3.国际联培。对于某些有条件的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在其学习和研究中,通过导师与国外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的联系,组织开展国际联合培养,有利于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为研究生撰写高水平的英文学位论文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也可使研究生培养尽早与国际接轨。这种联合培养的方式主要是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作访问学者等。
例如,我校构造地质学2000级博士章军锋是与美国加州大学Riverside分校联培的,在学期间获得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高压榴辉岩及其组成矿物的流变学实验研究》,其有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Nature》、《Geology》和《科学通报》上。
二、开展教学内容、方法
和手段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的主要环节。在研究生入学后的一年至一年半时间里,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学科前沿等。如何使这个阶段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近几年,我校不断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力度,从事研究生教学的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我校坚持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各门课程建立了规范的教学大纲,有些课程引进外文原版教材。学校要求教师将科学研究的成果及时纳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2003年,学校出台了《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设立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基金用于资助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案例(管理类)建设、试题库建设。课程建设类项目资助力度2000-6000元,教材建设类项目资助力度1-2万元。2003年和2004年确定立项项目共37项,其中课程建设25项,教材建设12项。两年来,共投入教改经费将近40万元。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以点带面,有力推动了我校研究生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自1999年教育部开始实施“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计划以来,我校已有6部教材入选。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研究生一般具有较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强的特点,这决定了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要充分调动研究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我校教师注重运用先进的研究生教育教学理论,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广大教师改革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自学、研讨、案例教学、现场观摩等多种方式,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现在,许多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自主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受到学生欢迎。例如,管理学院赵晶教授在研究生的“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将Internet教育方法整合于传统教学过程,融Internet网络体验、网上实践、在线独立学习、课堂教学、案例教学和学生项目小组为一体,建立了包括学生项目展示、网上实验、案例讨论、论文多种形式结合的考核评估标准,开发了提供学生自学环境的基于浏览器/服务器三层结构的模块化电子商务网上教学系统。又如,在我校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要求每个学科、专业开设的前沿讲座课程教学主要的方法是:集中该学科中的教学优势力量,由该学科专业从事不同领域的老师进行专题讲座,如请从国外进修回国的老师介绍研究的新课题,请兄弟单位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老师介绍工作动向等等,这样汇集老师的特长和教学优势将教学进行得更加生动;结合各学生的研究方向或感兴趣的课题,要求学生自学和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该方向发展现状及前景的报告;为了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根据各人准备的报告进行课堂交流和讨论。通过以上方法,将专题讲学、自学、查阅资料、撰写论文和课堂交流等多种手段结合。
三、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
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一样,是研究生成才必须经过的重要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说,实践教学对于研究生成才更重要。重视实践教学是我校办学的特色和传统。在研究生培养中,我校不断加强实践基地建设,鼓励研究生参加科学研究,广泛开展了“三助”活动,从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野外实践教学与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为师生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我校有重视实践教学的优良传统。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校建设了包括周口店、北戴河、三峡在内的4个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其中,周口店地质实习站具有50年的悠久历史,被誉为地质工作者的“摇篮”。除此之外,各院(系)还建立了各自的校外专业实习站点55个。这些实践基地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产学研基地建设。产学研不仅是本科生培养的重要途径,更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研究生在基地中可以得到真枪真刀的锻炼,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取得重要的成果并使之产业化。我校资源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专业在胜利油田、南阳油田、紫金等大型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基地,每年吸纳大量的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武汉中地信息工程公司已经成为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地;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和技术输出等方面也有其相应的产学研基地为依托。目前,全校有47个较稳定的产学研基地。
3.研究生参加导师课题研究。研究生既是导师的学生,也是导师课题研究的得力助手。我校要求导师在课题研究中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作用,将研究生吸收到课题研究中来。近三年来,研究生参加导师负责的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课题等项目研究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也实现了新的飞跃,成为在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研究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据统计,1999级-2001级三个年级研究生通过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而撰写学位论文者博士占78%,硕士占 62%。
4.持续开展“三助”活动。助教、助研、助管是锻炼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1999年,我校颁布了《关于研究生兼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实施办法》,开始在研究生中开展助教、助研活动,以此作为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后,学校设立了“三助”专项经费,由人事处和研究生院负责“三助”活动的管理,包括岗位设置和聘任、考核和发放酬金等。近三年,参加“三助”活动的研究生平均每年达1100人次,发放酬金合计168.4万元。
四、广泛开展科技学术活动,
浓厚校园学术氛围
研究生科技学术活动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一种独特形式的校园文化,是优良大学不可缺少的软环境之一,众多学有成就的专家都认为自己学术上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归因或起始于研究生阶段的学术活动,因此,开展好这类活动对提高研究生培养的整体与个体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一直非常重视研究生的科技学术活动,从机构设置及制度建设、经费投入、特色活动开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学术团体与学术制度建设。加强学术团体建设和学术制度建设,是开展科技学术活动的基础性工作。我校较早设立了校学生科技协会。2002年,又成立了研究生科学与技术协会,专门负责全校研究生的学术科技活动,各院(系)设有研究生学术科技部,负责院(系)研究生的科技学术活动。科协的宗旨是:团结和组织广大研究生积极参加科技学术活动,营造学术交流氛围,致力于构筑技术服务、科技创业的校园平台,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能胜任未来在国际国内多领域竞争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制定了研究生科技学术活动管理办法,实行了研究生科技学术活动学分,要求每个研究生在三年学习期间必须参加60次科技学术活动,满10次计1个学分,共6个学分。
2.设立各种基金和专项奖。设立基金和专项奖是鼓励研究生开展科技学术活动的有效激励措施。我校在大学生课余科研基金的基础上于2001年设立了“研究生学术创新与探索基金”,2004年又设立了“研究生科技创新奖学金”。近几年,资助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项目195项,资助各类研究和学术活动经费达12万元。这些经费为研究生开展科技学术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
学校实行了专项奖励制度,即在第三学年,将研究生的普通奖学金发放改为专项奖,根据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各类竞赛成绩,发给不同等级的奖学金。如对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一篇奖励800元,被SCI检索一篇奖励5000元,EI检索一篇奖励3000元。近几年,共发给全日制脱产研究生专项资金150.71万元。此外,学校还由企业或个人捐赠设立了紫金科技奖学金、金钉子奖学金、中国科学院奖学金、中国石油奖学金、中国石化奖学金、塔里木油田奖等专项奖学金等。
3.形式多样地开展科技学术活动。我校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大大激发了广大研究生参与科技学术活动的积极性,参与科研技学术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各类研究生科技学术活动的质量越来越高。近几年,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生科技学术活动包括一年一度的研究生科技报告会、博士论坛等。
一年一度的科技报告会作为研究生展示科技成果的平台,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5届,成为了研究生科技学术活动的品牌。近三年,参加科技报告会的研究生数量呈上升态势。学校还非常注重不定期举办研究生科技学术活动,举办名家论坛,邀请众多的院士、归国学者、专家为研究生做报告。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共有20余次高质量的学术讲座。各院系的研究生科技学术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如我校资源学院的信息所、盆地所等单位不定期举办的学术沙龙、学术讨论班等在校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我校是国内较早举办博士论坛的高校之一。博士论坛的主讲人以归国专家学者和在职博士生为主,采取“讨论”、“沙龙”的形式,内容以“新、全、亮”为主要特点,“新”指以介绍国际国内最新科研成果为主,“全”指提倡多学科、多层次交叉的知识综合,“亮”指主讲者要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亮点。2002年10月至今,我校先后举行博士论坛38次,参加者约4500人次。2004年4月承办了 “在汉部委属高校首届博士研究生联合论坛”, 目前正计划举办以“盆地与能源”为主题的全国博士生联合论坛。我校的博士论坛主题覆盖校内所有学科、专业,为老生与新生、硕士与博士、博士与博士等研究生群体之间架起了学术交流的桥梁,已成为广大研究生与知名专家学者、优秀博士生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